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0-09-16 00:24:22| 人氣25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公聽會的省思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今天早上參加了「北投纜車應否興建」公聽會,公聽會由民進黨議員主辦,除主持人段宜康、李建昌、蔡秋凰以外,陳碧峰、葉信義等多位民進黨議員到場關心;國民黨議員有陳進棋出席。
而我想談的是:從公聽會觀察「市民參與」與「政策辯論」。
檢視這次公聽會所呈現的過程,與其從「制度上的設計」(狹義的指議程)來檢討其結果,不如深究「市民參與」中的「市民」。此乃因為成就這個公聽會的分子,來自與議題密切相關的當地居民,若市民的基本背景(指個人對公聽會所持態度或對議題態度,及對相對意見的尊重態度等等)沒有被拿來檢視之前,檢討公聽會的議程程序設計是跳躍的。
在這場公聽會裡面,我們看見(聽見)的正是市民基本背景之外在表現。更進一步說,是拿不同的基本背景,透過一個事件設計,呈現彼此之間衝突意見的外顯行為。
那麼我要提問的是,如何將「市民參與」與「政策辯論」建立連結?
舉例而言,每每會場上對反對或贊成纜車者提出具有邏輯學上的論點之後,台下居民交頭接耳,儘是如:「這根本是為反對(贊成)而反對(贊成)嘛!」,「如果這樣也要拿來講,那什麼事都不能做了!」,「他們就是自私啦,都不顧別人的死活。」等等的憤恨之言。
然而,這些交錯(但沒有交鋒)的私下意見,其指涉對象,卻常常就是自己!(上面所舉的例子,正反雙方都可以用!?)
如此一來,我們可以察覺,公聽會中的居民,常常是沒能(或不願?)仔細咀嚼對方意見的。這樣的討論,充其量只是在國會殿堂裡有藝術的”吵架”,根本談不上政策辯論。
我試圖在「市民參與」與「政策辯論」兼找到彼此連結的關係,但行文至此我發現是困難的。政策的辯論似乎終究要回到具有理性思考與專業判斷的少數人;市民的參與實難突破「諮詢」與「安撫」階段,距離成為「夥伴關係」(與政策推動者)更是有一段距離。(參考ARNSTEIN ”民眾參與階梯”)
如此看來,也許該放棄質問如何將「市民參與」與「政策辯論」建立連結,好好思索「市民參與」的根本意義與價值。在全球化社區意識抬頭之際,深思「市民參與」(包括「社區動員」)對台灣的實踐出路!

台長: 幫泥兔
人氣(25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