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枝椏蔓延回首溯源
公元一七四○年前後,我十二世祖鄭國公(字華元)從福建省祖籍地渡海來台。這時是清乾隆皇帝即位的第五年,距離康熙平定台灣已將近六十年。雖然官府依然採取禁止人民帶眷來台開墾的政策,但是歷經南明鄭成功三代的屯田拓殖,以及破禁渡台者的努力,台灣已逐漸成為漢族移居者的新樂土。
從十二世祖渡台迄今,已逾兩百五十年。兩個半世紀以來,宗族在各地綿延發展,但枝伸椏展,終究繫於一根。每回見到祖譜上記載的祖籍地--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太平堡小桑坑南洋樓,總引起我無限思念,衷心期盼有朝一日能返回故土拜祖會親。依稀記得祖父說過,某人回唐山祖厝祭祖,帶回農產種子,經繁殖結果,品質及收穫量都比台灣農產品種優良;我也常聽長輩提起,百年後要回唐山老家和祖先團聚,因此喪禮中吟唱的祭文多將祖籍地列入,並為亡者祈求其在天之靈能順利歸返祖厝。
我深信,珍惜根源的人,生活和靈魂也永不孤寂。
2首度返鄉確認祖籍
懷抱著尋根的心情,我在公元一九九一年九月,第一次踏上福建省平和縣的泥土。在縣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內,受到李先進先生熱誠接待,我將協助尋根之事相託,李先生當場電請平和縣人民法院鄭浴生族親前來。
經核對浴生族親帶來的族譜和我手邊的族譜,我們發現倆人竟是「衍公」之下的同宗!
根據族譜:衍公祖生有七子,依序為德生、德森、德發、德我、德旺、德佳(又作德嘉)與德興,長房德生公為坑口始祖,亦即浴生之祖;六房德佳(德嘉)公為殷田始祖,亦即我祖。
因為這個發現,浴生與我倍感親切,倆人相談甚歡。我託浴生族親再協尋更進一步的資料,之後依依告別。
回台灣不久,族親鄭澤琳又函寄來兩本族譜,並告知小桑坑之現況,確認祖籍地位於現在「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山格鎮雙坑村村美社」。至此,尋根對我再也不是遙遠、模糊的夢想。李先進先生及大陸族親的熱心協助之恩令人難忘,內心更感謝祖先在天之靈的冥冥引導。
3二度赴閩親履故土
三個月後,我再度踏上返鄉的旅程。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十五日上午六時,我從廈門乘坐計程車隻身前往祖籍地。遙想十八世紀中葉,十二世祖舟車勞頓,在驚濤駭浪中倍嚐艱辛渡海赴台。如今後代子孫的我搭機飛越海峽回到福建,再逆向循著先人的足跡歸回故里,雖然時空久遠,人事歷改,但鄉情深濃。在新式的交通工具上,內心不禁湧現無以名狀的雀躍之情。
車行約一百五十公里,不知不覺間經過了漳州市。九時十分,抵達平和縣政府大門。先前一日,我已與李先生聯絡,相約在縣府會合,請其帶領返鄉。因此眾人到齊後,即朝向目的地啟程。
4世外桃源故土風光
車子沿溪而行。祖籍地村美社距平和縣城約三十多公里,沿途地勢平坦,路面寬闊,但未舖柏油,遍佈石塊,因之行車速度緩慢,於十一時許始抵達。
雙坑村四面環山,中間溪流經過,全村面積四萬八千多畝,其中耕地二千一百多畝,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居民四百多戶,總人口二千餘人。我鄭氏家族居於雙坑村中心地帶,盛產大米、煙葉、茶葉、蔬果等,均以人工耕作。四周山上多林地,但泰半尚未開墾。據說有意耕種者,只要向政府申請,無論面積多大,隨時可以免費租用。族人亦在山上栽種杉木、柑桔等作物,欣聞再過幾年杉木就可大量收成,屆時將有一筆可觀收益。
村美社為集村,家族八百餘人聚居一處,每間建築堅固壯觀,屋頂井然有序,多有走廊互通,與大陸其他鄉間建築比較堪稱壯大,且呈現一片團結之象。稻草則以四柱架高,堆在其上,以草堆為牛圈,與台灣雲林縣昔日鄉村景致相似。
村莊在溪左,溪水清澈,潺潺而流,溪邊有三五村婦洗衣、洗菜,景色之美,彷如世外桃源。
5宗族暢談族譜族居
社裏老少族人聽聞宗親返鄉,多出門歡迎,一時好不熱鬧。眾人引導我進入一處寬大樸素的大廳坐定,幾十位長輩分坐兩邊,年輕人則站立滿廳,全部族人態度熱情而懇切。我一一與長輩們握手後,以閩南語交談,所用語言與所謂台語沒有兩樣。大家表示至誠歡迎我回鄉探親,並交相問候在台族人平安,此情此景,令我倍覺溫馨。
目的既在尋根,我所關心的自然是族譜、南洋樓與祠堂。
族譜方面,澤琳兄弟解釋,由於文革的洗劫,族譜現留者只有「志」字輩份房中的部份記傳,而鄭氏總族譜,或以往每在祭典所用的「請神簿」等類好書,俱已毀于文革。
至於「南洋樓」,至今還保留著。它是圓型建築,整體朝內,圍繞中庭廣場而建,庭中央有古井,建築本身之外牆無窗,具防禦功能,闢有前門,便利出入。此種建築格式,在台灣被稱為客家式建築,很是雄偉,可以想像昔日之繁華。據稱,南洋樓原為三樓,因年久失修,現已改為二樓,尚居有些人家,約二、三十戶。南洋樓是很有價值的古蹟,任其荒廢,使人甚覺惋惜。
此外,澤琳兄弟遙指溪對岸說:鄭氏祖厝原建於對岸較上游之處,可惜與祠堂俱毀于一九七二年「七二九」大水災,現已一片荒蕪,大陸之鄭氏後代正擬集資重建。
村莊旁二、三百公尺處台地上,有鄭氏家族於去年所建之廟,主祀觀世音菩薩,廟庭內有一株檜香樹,雖受災倒下,仍欣欣向榮,樹頭在圍牆裡面。族人在牆上頭挖洞,讓樹稍得以伸展。樹稍茂盛,顯現其旺盛的生命力,據說此檜樹樹齡已上千年,十分神靈,尤其庇佑遠行海外族人之平安與發展。族人介紹此樹頗為得意,我亦在燒香參拜時,特別祈求保佑在台鄭氏族人。
社邊設有小學,其教室簡陋,窗口未裝窗門,不知冬天或刮風時如何上課?黑板不像黑板,課桌椅粗劣,外面空地未經整修,無法作為操場,硬體設備亟待加強。族人解釋,限於經費,建此學校已很不易,其艱辛辦學之精神實令人佩服。
離村美社約五百公尺處,居住鄭氏打銀房家族,亦為集村,規模則較村美社稍小,其原有祠堂也在文革中被廢,現已變成牛舍。
6鄉情溫暖來日再見
是日午餐,鎮長、黨書記、校長及士紳們均來參加,滿桌豐盛的菜肴,大家熱誠招待,親切的閑話家常,彼此間之陌生感與距離一掃而空,有如一家人的聚餐。大陸族人,和睦團結,風俗純樸,勤儉持家,正力爭上游。他們渴望其他在台族人亦能歸鄉尋根、觀光旅遊,幫助家鄉經濟建設。
臨行,承鄉親贈送茶葉、香菇、佛手撶、柑桔、山豬膠等特產,可知血濃於水,鄭氏血脈的和睦與親近。
我在故里的尋根活動,前後只有短短的四個多小時,雖然行色匆匆,走馬看花,但此行帶給我無限的懷念。我們的祖先,在交通不便的時代裏,不懼險阻困難,勇往直前,從大陸渡海來台,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披荊斬棘,艱苦奮鬥,為的是開創更美好的明天,以福蔭子孫。如今我們在台灣已有安定富裕的生活,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們感念祖先為後代所流的血淚,懷想祖先在大陸的根,更以鄭氏祖先不畏險阻的堅毅精神為榮。在此,我不禁期盼,希望能有機會與在台宗親組團再訪,重溫鄉情。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