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11-03 22:23:21| 人氣36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饑餓陣營〉與法華文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宮澤賢治(二)(榕)

宮澤賢治(1896-1933)短暫的一生中創作的戲劇極少(僅有五篇),其中〈饑餓陣營〉曾連續三年三度由他所任教的花卷農校學生演出,這齣獨幕劇應可視為其戲劇代表作。

一、本事
好戲開場時,劫後餘生的軍團正耐心地在受過炮火蹂躪的穀倉裡,等待他們的將軍歸來。將軍名喚巴那南(バナナン),在日文裡,這個字很接近香蕉的拼音。其實香蕉正是巴那南將軍肩章的圖飾,他的胸前也掛滿水果勳章。

和一身不乏水果裝飾的將軍對比,他所指揮的軍團雖然英勇而忠貞,卻處於饑餓與疲勞狀態。當巴那南將軍獨人在外大啖美酒與馬肉的時刻,軍團士兵和軍曹只能空著肚子列隊在破損的倉庫等待,半個鐘頭半個鐘頭數著,感覺「胃的時鐘」一步又一步地移動,逐漸陷入無物可食的絕望裡。

因此當飽食歸來的將軍登場後,饑餓深淵中的士兵與軍曹,無法克制地把將軍的水果勳章和肩章一個個吞嚥而下,似乎是再自然不過的發展。

故事到這裡卻進入另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代表榮譽的勳章被吃了,將軍悲痛哭泣;士兵與軍曹卻因此而承受良心苛責,眾人爭相恐後要自殺謝罪。

巴那南將軍在這關鍵的一刻受到天啟,看清了事實,認為自己的勳章和士兵們的誠心相比不算什麼:「從神的天眼看來,勳章和肩章之類的不過就等於瓦礫罷了。」在同樣神奇的理由下,巴那南將軍帶領軍團做起了「生產體操」,內容是有關果樹整枝法等等農技操演。最後他們在採集豐美多汁的果實的同時,也望見了明年再度豐收的綺麗遠景。全劇劇情就在眾人的大合唱裡重述出來,在歡愉樂聲中結束了這齣戲。

二、天啟
〈饑餓陣營〉初次上演於1922年,1923年二度演出,1924年8月對外公演後,學校即頒布禁止演戲的命令。

這段期間日本尚處於大正民主(1912-1925)時期,軍國主義還沒有成為主流,但是戲劇中所流露的「人道重於軍紀」的主張,無異是對權威體制提出了質疑與挑戰;雖然是輕鬆風趣的短劇,學校當局也會在其中嗅到危險的煽動性思想吧。

其實也可以從宮澤是個佛教徒的角度來體會這齣戲。宮澤的父親政次郎是虔誠的淨土真宗信徒,該宗強調對阿彌陀佛的絕對信仰,主張他力往生,其開宗祖師親鸞認為食肉帶妻的在俗生活並不妨礙念佛修行;但是宮澤本人卻是素食主義者,篤信日蓮宗,以唸唱《妙法蓮華經》經題為信仰重心,該宗並主張積極面對現實社會。日蓮(1222-1282)傳道之心熱切,常於鎌倉市區高唱經題,並向來往行人說法勸導,論難唸佛之非;宮澤也曾仿傚日蓮之行,在東京市區街道熱烈傳道。他們父子雖同為佛教徒,在信仰內涵上卻頗有差異。

宮澤的筆記中曾記錄其「創作法華文學」的心願,他似乎未曾在作品中以佛教人物及故事為創作素材,但是字裡行間卻仍深刻反映了佛教慈悲柔軟的精神和宇宙世界觀。尤其《法華經》的特色在於善用譬喻,三界如火宅即為著名的例子,宮澤豐富的童話作品可以說是發揚光大了這種善喻的文學手法,讓讀者在如真似幻的場景中,體會到無常人生裡正信的力量。在修行次第的「信、解、行、證」中,《法華經》偏重的正是「信」的部分,該經主張「一佛乘」--人人皆有佛性,不輕視任何一個人,沒有真正的壞角色出現,宮澤的作品也似乎都可以嗅到這兩方面精神。或許從作者是《法華經》信徒的這個方向,才能理解〈饑餓陣營〉中為何會出現天啟的劇情了。

另外在〈饑餓陣營〉的創作型式上,我也有一個和《法華經》有關的聯想。在佛教經典中,偈頌體是很重要的體例,亦即把佛陀說法內容及過程,用偈頌的方式重述整理一次,讓讀者有加強印象、增進理解的效果。在〈饑餓陣營〉的結尾,正是巧妙地採用了類似的大合唱方式,把這齣戲的前因後果提綱挈領道出,這在其他戲劇裡,似乎並不是常用的手法。

◎宮澤賢治著,徐華鍈譯,《風之又三郎》,(饑餓陣營),小知堂文化,2001年1月初版。

台長: 波波與珠珠
人氣(36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