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7-14 13:43:47| 人氣4,26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道德經》心得~第五十五含德章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道德經》心得第五十五含德
  【本文】                                 興毅總壇-經典研習班-心得報告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起)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承)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轉)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合)


讀經心得

本章以嬰兒來比喻,來論返璞歸真,說明厚德境地,必須是"精"與"和"的統一,"精"必須以"和"為基礎。這是因為赤子之天德含蓄最厚,因其不識人世間百態就是尚未損失其天真之性,可是長大後隨知見之增加和物欲之感染以後,其本然天真之天德,也就慢慢的削弱了。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台音:色),猛獸(秀)不據,攫(決)鳥不搏(博)含存德性深厚的人,就好像初生的嬰兒,天真無邪一樣,那麼無知無識,那麼的天真自然。由於赤子無欲無求,神全虛靜,神氣相抱,含蓄極厚,純然天理,故能與物和平相處,自己既不害物,那麼動物也不傷害他,如毒蟲(指蜂、蛇、蠍、萬蟲等)不螫(毒蟲用尾針刺入)。猛獸(指豺、狼、虎、豹等)不抓傷害。兇鳥(指鷹、鶮等)不會用爪抓傷,如此與物無相親,故毒物不能相害。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睃(晉)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蝦),和之至也。別小看嬰兒,雖然筋骨柔弱,可是當他握起小拳來,却是非常的硬朗堅牢不可擘,握持牢固,足見其專一精純之元氣。他雖然不懂得男女之間的情慾,更不懂雌雄之間的交合,可是他的真陽之物,却能經常挺起,足見其精純而生機堅固之故(這是因為他精氣充足的原因)。脧,赤子陰也,為小男孩的生殖器。就是小男嬰的生殖器勃起。在老子看來,柔弱可脧作為剛,握固為強,卻又不會像剛、強那樣"物壯則老",所以老子貴柔。赤子你看他整天啼哭卻不會力竭聲嘶──這是他保守太和之氣,和氣敦厚之極,已達到極致的原因。"精之至"即"精力充沛之極";"和之至"即"和氣敦厚之極"。"精"與"和"的平衡,是行為者精明與糊塗的平衡、專才與廣德的平衡,突棱銳利與慈容濟物的平衡,卓爾拔萃與和光隨俗的平衡,也就是無不為與無為的平衡。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因此由以上,我們可以知道,懂得取態柔"比於赤子"有助於能保持太和之氣,使其慾心不動而神識不亂,知「和」存「常」之道。因為真心動而元氣耗,精心動而精氣散,這就是我們不能返先天真常之道的原因。而了悟真常之道的人,方屬明理之人。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一般眾生在生存中,執求過高,而難以為繼的生活標準,會使行為過奢,而縱慾享受,過份的殺生害命來養生,過份逞強就會產生災禍。如果能夠知道真常之道的人,可算是明白開悟真我的人,能夠明白養生的修行者,體道、悟道,就不會走極端。能善於養生。善於養生,是最吉祥的人,這種人也是最明智的人,因為他自然知道保養先天太和之氣,以增強身心長生之道,能夠增強長生之道的人,也就是"益生曰祥"。

一般人認為殺生補身,違背天理良心強補的身體,不是真正的體健,勉強打起的精神不是真正的飽和之氣;打從內在修持,做自我心性的提升,那才是真正的內涵,才是禁得起考驗、能永續持久的正氣。這些都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累積,絲毫不能自我鬆懈的修練,亦才是所謂「實其腹」的工夫。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己。一般沒修行的人,往往不去保固先天的元氣,反而妄動暴躁,縱慾享受,自以為很剛強的樣子,其實這些都是不對的舉動。因為你妄動暴躁,縱慾享受,這些都是勉強的行為,勉強的行為,總是支持不久的,支持不久。萬物過於強壯,久之就會老去,老了不是早日邁向死亡之道嗎?所以這些都是不合乎「道」的舉動呀!這不合乎「道」的舉動,就是促成我們早日滅亡。萬事萬物一旦壯大到某種程度,就是衰老的開始,這叫做物極必反,「物壯則老,謂之不『道』」;其實,不符合『道』的事情早就發生了,只是人們沒有發覺而已。

心得結論
此章是太上老君拿德性至厚的赤子心,來比喻「道」全德備的至人。也是在說立德於天下,其本源在於「修身」,而修身之道無奇方,也無異術,只在不失赤子之心而已。在生活作息順應自然 ·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前人留給後世的真理;只要能順應天時之運作,來配合自己的生活作息,便是守住太和之氣的根本。配合節氣飲食,是強健養生的根本,吃當季的食物、當季的水果,不但環保又省錢,而且也是吸收當季節氣的最好方法;勉強吃非當季的食物 · 則一定是透過非自然的方式栽種或保存下來的,對健康自然沒有幫助。

修行之人也需順應自然 · 就是將心回復如赤子之心一般的純真無邪。嬰兒還沒有落入後天分別對待的時候,一切都是順應著最率真的本性反應,所以不舒服的時候就會哭,高興的時候就會笑,這種率性的表現,就是我們要修持、要找回的;因此我們要放下一切的妄念、執著,才能不勉強、不強求,就能找回赤子般的純真光明,就如同赤子嬰兒時,持太和之氣的反應一樣自然。當我們一旦了悟真常之道,即是明心見性,即見本性光明。

老子之所以強調赤子心,知真常之道,謂之明理,無非希望修道士能保有那份全真,了解「和」、「常」及「真修實煉」的道理,在修持上,即有依循的方向。使氣稟不拘,使物慾不蔽,自然災害不至,尤其當此五濁(財、色、名、食、睡)惡世,欲化裟婆世界為蓮花邦,更當有此赤子心懷,方能出污泥而不染,保有此赤子心,真修實練「實其腹」真修實煉,充實內涵,才是修辦的根本。(道德經)說:「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強補的身體不是真正的體健,勉強打起的精神不是真正的飽和之氣;打從內在修持,做自我心性的提升,那才是真正的內涵,才是禁得起考驗、能永續持久的正氣。這些都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累積,絲毫不能自我鬆懈的修練,亦才是所謂「實其腹」的工夫。在於修辦道,渡人成全方面,才不會斤斤計較,才不會推是諉過,如此道務才會鴻展。

一個人面對一地切事物的滿足程度,會隨著時間或外面因素,而產生邊際效用的遞減。同樣地,當我們在修持的過程當中,我們的心念、態度 · 如果有一點點向上攀緣的心,那我們就一定會有向下沉淪的可能性,這就是「物壯則老」的道理;只要有成長、變高、變大的可能,就要有變老、變低、變小的準備,俗話說「驕者必敗」,也是同樣的道理。老子又說:「不道早已」應守低,謙下、守玄,合於道的心性,一切「可欲」適可而止,力求中庸,方能行找回赤子長生之道。要以良知及智慧的心念,行中庸之道,凡事適可而止,不太過也不要不足,盡己本份,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不存著奢求的心,貪慾之念,就不會有比較、計較的心產生:沒有比較與計較,心念就不會貢高我慢,這就是合於道「守低」的道理。

簡單來說,老子就是教我們找回赤子之心,無慾、無求,存保太和之氣,明真常之道,像嬰兒一樣無染無雜,像白紙一般的真誠無私,順應自然之道的修持,這就是長生之道;反之,則落入「物壯則老」的因果循環,所謂「不道早已」,行事或修持不合於道,在宇宙法則下,終究會有滅絕輪廻、消失的一天,這就是教導我們,復明性德(赤子心),証無生的長生之道。

 

台長: 福哥
人氣(4,26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道家資料夾 |
此分類下一篇:道德經心得~第五十六真行章
此分類上一篇:《道德經》心得~第五十四建抱章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