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7-30 22:40:24| 人氣4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行中悟(9802)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行中悟                                                                                                                           布羅加9802

人間福報刊載了 星雲大師的禪話,一篇題為『一休與五休』的故事中,一休禪師不厭其煩教導信徒萬事休的禪法 :

二休 : 休生、死 ; 休煩惱、涅盤。

三休 : 休妻、休官、休爭。

四休 : 休酒、色、財、氣。

五休 : 四休 + 休五臟廟。

   如果有人真的三餐不濟、也無計可施時,他一定也很期待能把五臟廟一塊休了!不要妻子、兒女、一步登天,這是遭逢困境人的正常心理。只是,這則故事並未教導五休以後的生活要如何面對?

   另位作家王飆也在福報刊載了一則禪門的故事 :

   一位剛失戀的年輕人來到廟裡想遁入佛門以了殘生,禪師拒絕了他,對他說

:『佛是鮮活的,祂只與鮮活的生命結緣,只有充滿生機的生命,才能享受到佛的美麗,悟出佛的妙諦。』

   這是兩個完全背道的修行理念,如果我是一位初信的佛弟子,一定很快就會迷失在一群眾說紛紜的禪法裡,誰對?誰錯?

   應該說,歷代禪師根據他們刻苦的修持經驗,對道的真相作不同角度的描述,但對秘境避而不談的結果,是後輩很難揣測各別所指了!

    古代,修持者要透過不斷的參訪、及精進的修持,才能在秘境中頓悟。隨著科技靈敏觸角掀開的面紗,已經可以讓生長在雙城記狄更斯所謂充滿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絕望的冬天;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時代的我們,擁有更明晰的焦聚來逼視『道』的真相。

    現代人喜歡坐禪,覬求由禪坐中獲得智慧,可是綜觀禪門典籍,得悟的剎那是以靜坐開解的人,又數鳳毛驎角了。那名留典籍高僧如電光石火般的智慧是打那兒來?

   佛陀曾說無有定法可致「阿耨多羅三邈三菩堤」,不確定方法的東西要如何追尋?如何確認每個開悟的人是充份正確的理解「阿耨多羅三邈三菩堤」?

   為了方便讀者檢視「道」的輪廓,以下引用新舊典籍的不同觀點以為呼應:

   印度薄伽梵歌(中國瑜伽出版) P72 :

  『人並非經由不從事活動而達免於活動的束縛,亦非僅由不從事任何事情而達到完美』

  「事實上甚至沒有人可以於剎那間不從事行動」

 「做你應做的工作,因為行動遠優於停滯不動。如果不從事行動,甚至無法維持身體的存在。」

「阿周那,以奉獻之心來從事行動,即能免於執著」

這是3500年前一場摩訶婆羅多的大戰中,偉大的聖哲克里斯那對阿周那的一番開示。

經過3388年即西元1897湯普森先生提出『原子結構理論』,實驗結論是原子像太陽一樣,中心是較重的原子核,帶正電荷,負電荷的電子像行星一樣繞著原子核轉,在繞轉的軌跡間仍留有空隙。

  也就是說,有形世界,不論生命、非生命的任何物質都不是密實的狀態。所以有庖丁解牛的成語,提醒後世人,不論電子如何亂竄,物質內含空隙的本質,

便能讓利刃尋找隙縫而遊刃有餘。

   如果存在是根據這些流竄的電量變化所組成,而且本質是流動而存在間隙的,我們將無法以任何「定相」來描述任何生命或物質,因為流動的任何剎那都是在改變的。這也是  佛陀提倡「無我」觀念的根本原因。 

『移動的中心』才是近代對生命本質描述的思潮,這個觀念是在 奧修師父的書中發現的。依據狄拉克洞穴理論,縱使人死、驅殼灰飛煙滅,因為空洞形成,周遭電子也會遞補,因遞補放熱形成能量雲。因為執著使電量呈現非對稱而使能量雲開始旋轉,演化成新意識中心,因各人的習氣決定電量的變化及旋轉的頻率。(關於非對稱能量形成有形世界的現代物理學觀點,也可以在賽斯師父『靈魂永生』p47得到相同見解 : 『我們的環境是由精緻的不平衡所構成』).

旋轉移動有光,死後未投胎前的旋轉中心,佛教稱中陰身,不明白旋轉發光原理的人,不知如何守自己的光,只會追尋外界的光, 追尋過程通常會和自己頻率相近的旋轉中心相結合,一旦結合,便是投胎轉世。所以想轉世到更好的世界,很重要的前提是,如何透過修持先讓自己的細胞結構結晶得更美以便能以高頻率獨立旋轉或與其他相似頻率的旋轉中心結合。

   所以電光石火般的智慧打那來?來自完美結構的結晶意識,一個『移動的中心』要如何持續維持完美的結晶意識?應該留給另一專章來探討。

   事實上,任何一種意識結構,都隱含有其潛藏的功能範圍,受傷前的王健民可以投好球,受傷後的王健民投不出水準球。凡人看他都是王健民,但實相上,受傷前後的王健民是不同一個人的,那內在結構已經改變了,不只是王健民,任何一旋轉的生命現象都是時刻在變動的,所以沒有一個人在實相上前後秒的內在結構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分分秒秒每個人都一直在變為另一個人,那他的能力當然也是在變動的。任何一種人為的學習都只可以熟悉與運用其結構的潛能範圍,想要進化為更精深的意識潛能,非先改進其結構是不可能的,只是意識結構的進化不是用人為的力量去調整,那要如何調整?日後章節再提。

    開悟,是在某一完美結晶意識結構的產物,如前所述,結構一直在變動,要運用那一種學習才可以創造足以開悟的結構,答案不在學習,在尋求產生完美結構的技巧,想瞭解嗎?敬請期待布羅加的分解吧!

 

  

台長: 布羅加
人氣(4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