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9-13 22:16:08| 人氣23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馨蓮84No11 光明世界-量子力學先驅狄拉克先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馨蓮 84no.11
光明世界—
量子力學先驅-狄拉克先生”洞穴理論”之聯想
曾經有弟子問陀佛為什麼其他佛的世界都是光明遍照,金沙布地、琉璃嚴飾、無有諸惡,而佛陀成佛之婆裟世界卻遍地荊棘,狼虎還伺?佛陀即時以足頓地,剎時垢穢全消,一切顯境無不清淨.奧修師父說”充滿著光就是最盡致的生活!”新約全書記載,”耶穌行到西布倫拿弗地利邊界:”那坐在黑暗裏的百姓,看見了大光;坐在死蔭之地的人,發現有光照著他們.(記得 奧修師父曾稱讚 耶穌為基督教系統裏唯一得道的人)慈濟功德會證嚴上人早年修行的小屋,附近居民曾見該處放光,導致慈濟功德會支持者日眾,成今日佛教界一大慈善團體.為什麼修行的極致能致光明?
1993年諾貝爾得獎之一量子力學先驅 狄拉克先生曾提出”洞穴理論”.這一理論很多奇妙的結論與空性的本質及光明現象頗多吻合集相類似之處.在實證的經驗裏,如果在教理中用心體證,不論上師.不論凡夫,均有親嚐法味的機會,教界的史例,不勝枚舉,但理論的基礎,似乎較少人做相關的報導.無意中閱讀介紹 狄拉克先生的文章,發現”洞穴理論”也許可以做很好的佐證,介紹這個理論希望方便理解 佛陀及其他偉大聖哲言論的用心原委.因非專修物理,所截錄的觀念全憑直覺,是否正確,尚待蓮友共同切磋.
以下觀念乃錄自84.4月科學月刊.84.12月講義雜誌.另請教就讀台大物理系二年級健行分行陳美卿中專之子蔡豐澤先生有關洞穴理論的難解處,蔡先生撥冗查閱並提供我們很好的資料,在此特別感謝他!”狄拉克先生由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起來導出了狄克拉方程式
(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P.A.M. Dirac,1902-1984)在一九二八年提出符合相對論要求的電子方程式(今天稱為狄拉克方程式),這方程式非常成功── 狄拉克可以從中推導出所有已知的電子性質,但卻有一項致命缺點:它有負能量的解(量子狀態)。這些解似乎沒有物理意義,但是我們卻又不能隨便地拋棄它們,因為那會引來數學矛盾。狄拉克在苦思之後,於一九三○年提出非常大膽的解決方案──他說具有負能量的量子狀態的確存在,但是它們已經被電子占據了,而又因為電子遵循不相容原理,所以其他電子無法進駐這些帶負能量的量子態,因此在一般狀況下,這些負能量態沒有任何作用。但是一旦某個負能量態「空」了出來,它的行為就會是像一個帶正電的粒子。原先狄拉克以為原子核裡帶正電的質子就是這種粒子,隨後馬上有人指出這個觀點有問題。後來他才修正自己的看法,認為這個「空洞」其實是一種新粒子,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正子。不久之後,安德森(Carl Anderson,1905-1991)就在實驗室裡發現了正子,證實了狄拉克的理論。狄拉克正確的預測可以說是理論物理最高的成就之一。現在我們已經了解,反粒子是量子力學與相對論結合後不可避免的結果,所以不只是電子有反粒子,所有粒子都有其反粒子 .
狄拉克方程式的觀念由愛因斯坦質能互換公式推導而來
 E(能量) =   MC2   (質量*光速每秒3*108C可為正電量或負電量)
能量世界<=>物質世界(正電時為可見世界,負電時為不可見世界) 

       支點

    意識中心   

,這個算式中質量永遠是平方,平方表示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負,因而得到電子可以有反粒子存在的結論,因為看出反物質的概念,加上他很好的物理直覺,他提出”洞穴理論”.1912年他對這副能量態的粒子給予一清晰的圖像:他想像所謂的”真空”其實是由負能量子所構成的海,而其中充滿了電子,根據包立不相容原理,兩個電子不能同時佔有相同的量子態,也就是說,讓處在負能量海中的電子,得到足夠能量的話,可以將激發到正能量態,而留下一個空洞,狄拉克先生稱之為洞穴,這些洞穴基本上帶有正能量,就是一般所謂的粒子.”
讀至此,其實對 狄拉克先生所描述的空洞並不是很瞭解,認為他有價值是因為由蔡先生copy自費因曼物理學p.292裏一段:
“假如我們從中性絕緣體中除去一個電子,電子可以從附近的原子跳來補充此一空洞,而原來為自留下一空洞”蔡先生說這種遞補可以繼續,遞補的過程將放熱,也許是這熱能產生光,另外童書294頁
“假如我們從中性原子內取出一個價電子,放到同一經體的另個一原子上,我們可以創造一組電子-空洞對.如何創造電子-空洞對呢?有很多方法,其中之一,當光子能量大於間隙能量時,光子可以被吸收而產生一組對偶,對偶產生的樹綠和光線強度成正比.” 另295頁
“一段時間後,電子和空洞可能相遇,電子掉進空洞內,而把多餘的能量釋放給晶體點陣,我們稱此現象為電子和空洞的”煙沒”.”
從以上的敘述,想連接與佛學相通的部分是:
1.狄拉克先生認為”真空”的表相不是存有正電子即負電子,若以負電子的形態表現則不能眼見.這結論與陀佛”性相並存”的理論不謀而合.而我個人認為”所謂真空期實帶正電”並不表示沒有絕對的真空,只是純粹的真空大部分並不單獨存在,宇宙現象中,當真空呈現,依據擴散原理,將由其他物質填補,當電子互相填補時,空性的本質則反映全程放光的現象.純粹的真空則存在於”煙沒”之時.
佛陀說”寂滅為樂”,奧修師父形容那最終的證悟”將如火煙滅一般”很可能都是指”煙沒”的現象.
2.反映光芒是存理事實的一部份 奧修師父說一個理論的完整必然包括兩部分,如果一部份是”反映”那一部份則是”不反映”,那”不反映”表現於我們的一是形態將是”無意識”的狀態,而事實上這種不反映也不是單純的”不反映”,而是”負電子”不可見的作用導致存在的本質反映”負電子所形成的無意識狀態”.所以超越正電與負電子的背面才是最終的本質,那本質將不帶電量,恆常.不變.不滅!永遠映照!
3.奧修師父說:”沒有死亡的問題”,生命只是在”顯現”與”不顯現”間移動.”所以只有意識開顯與否及顯現的深度與廣度問題.如果”莫克夏”代表存在”反映”的一面.則”無意識”將代表存在”不反映”的另一面,而”煙沒”則是進入本質”觀照”兩者的最佳途徑!

台長: 布羅加
人氣(23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