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1-10 20:50:46| 人氣2,567|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大師的焦慮與哀愁(中)《愛滋味》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愛滋味》Les Temoins
相較於葛斯范桑對金髮蒼白男孩的迷戀,法國導演安德烈泰希內,則對於黑髮纖細(還有闊嘴)的少年,有著某種獨特私密的感情投射。

而另一個泰希內似乎永遠無法忘懷的主題,則是北非。

在他的最新作品《愛滋味》中,主角便是一個混雜著北非移民血統的黑髮少年,曼努。故事由他從西南山區家鄉來到巴黎花花世界為起點,以他陷入八○年代愛滋病的瘟疫恐慌中做為衝突高潮,然後轉入他的病故,對於周遭人們所產生的漣漪效應,並在某種和解的殷盼中收場。

年逾耳順之年的泰希內,在這裡展現出的寬容大度,並不在於他讓視野裡性與愛的多樣可能性同時並陳(以出軌證明愛情的女作家、迷戀上男孩的已婚警察、看似一廂情願為愛奉獻的醫生、恣意尋歡放肆青春的男孩、幾乎無性卻住在風化區的歌劇女歌手),而在於他冷靜平常的眼光,沒有居高臨下的批判或悲憫,也非自由派罪惡/虛榮感驅使的誇張作態,而幾乎視之為社會/生命中理所當然的各種選擇與風貌(這一點上,看似想法開放的《巴黎小情歌》就顯得僵硬做作了),在這些充滿個性的人物之中,找尋他卻企圖汲取的某種普遍性的人性關懷。

即使面對片中的主題:愛滋病,及其所帶來的時代劇變,泰希內仍以他的克制與低調的語氣,不匆不忙地陳述,只是他給予影迷們那種冰冷蕭颯的經典印象淡了許多,取而代之的,是他二十一世紀後作品中那股溫柔寬容的深情款款。於是,那或許因為性濫交而染上惡疾的男孩,在他的鏡頭下,得到的並非責難或評斷的眼光,反而是一種宛如感同身受的理解與慨嘆。

影片後段,女主角艾曼妞琵雅讀著男孩病榻上寫下的自述,在畫外音中,他娓娓地道來身為同志,公開地追求愛情與歡娛時,所可能遭遇的恐懼與為難,也只有在那些隱密場所裡的廝磨、耳語及體熱,能夠帶給他存在的安慰...這個看似雲淡風清的剖白,讓男孩已經消失的身影,迴盪在影片第三段裡的每個角落,變得十足感性哀傷。而又彷彿與他生命最後,在導演像是含著淚光的眼神裡,看他奔跑著,讓自己投身於强光中飄動的人影之中(渴望著愛情與體膚接觸的同志/已經離開走向另一個世界的同志),那盈滿著詩意感傷的影像,以及那近乎奮不顧身的堅定與自憐,產生了微妙動人的呼應。
而最讓我感到有趣的是,泰希內以三個章節來分割這部以八○年代愛滋蔓延為背景的影片,而其中的第二段,叫做「戰爭」。在這個章節裡,泰希內細緻地描述了各個角色對於這個陌生疾病的恐慌、憤怒、疑惑、恍惚,不僅看到了醫界與科學界的束手無策,也見證了一個在病魔摧殘下漸漸衰弱而終殞落的年輕生命。

但是,為什麼稱之為「戰爭」?

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八○年代末與九○年代初曾非常風行關於愛滋病的戲劇/電影作品,但已漸漸平息),泰希內才突然回過頭去關注起二十多年爆發前的愛滋病,在當時所造成的風暴與影響呢?

我想起了在泰希內的前作《年華似水》中,他看似有意無意,不斷地穿插入影片故事中的伊拉克戰爭主題。

我當然不敢武斷地說我的臆測絕對是正確的,只是我認為,正是「伊拉克戰爭」在這個時代所造成的震撼,讓泰希內回憶起那個時代,社會的焦慮與惶惑,還有對於一個又一個青春生命莫名地斷送,內心所產生的憤怒、哀傷與無力感。那種感觸,不像是沉澱了二十多年後的反芻,更像是對現況的有感而發。

於是,《愛滋味》對我來說,不再只是一部關於愛欲、身份、生命、存在與微妙人際互動,並讓各種元素美好地相融的文藝電影,更是一個成熟創作者對於自我的心境剖析,以及穿透兩個不同時代、不同事件,一種相同飽滿的人道主義與人性關懷,還有,對於和諧與轉機的殷殷期盼。

台長: 牛頭犬
人氣(2,567)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歐洲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紅氣球》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
此分類上一篇:卡門歸來

coastline
看完這部片的時候,心裡也確實佩服導演,清清淡淡的卻讓人回味無窮,尤其是最後段落的安排,讓另一個新歡在隔年夏天重新一個假期,無限相似的情景讓人有說不出來的哀傷,也是因為放在消逝的年輕男主角的剖白之後,格外突顯出來了...
站主的文字非常棒,當然思想更是最優美的修辭,你的觀影文章非常棒!
2008-01-13 00:35:3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