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7-19 10:10:36| 人氣737|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專題/深度報導1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熱蘭遮城計畫-人文、醫療激盪      中文一百 蔡宜家b14961332

 

(記者蔡宜家/專題報導)

 

手術室外的關懷

  在大多數的人眼中他們絕對是菁英,拿起手術刀,一針一線中重生了不少希望,但對他們來說,白袍底下的迷網卻從來沒少過。

 

  成大醫學院底下的STM(Science,Technology,andMedicine)組織行之有年,隸屬於STS(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這塊研究領域,早期的尚未被重視獨立出來的STM被歸於科學哲學與科學史的範疇中,但由於近來人文議題的高漲,醫學院順應潮流紛紛開設相關人文教育系所,而簡略的訴求部分,根據成大醫學院的STM中心網站提供的資料,可以得知目前的議題著重在後殖民醫療,近代醫療與現代性,醫療、性別與文化的關係,具體的行動就出現在這次-讓準白袍醫生們走出校園的熱蘭遮城計畫。

 

「時光之旅」是許宏斌博士對這趟行動的描述,「從歷史的角度細細思索醫療產業的發展,不僅可以讓不同專長的醫學院學生了解自身專業的發展過程,更能從中思索自己、家庭與社會對於『成為醫師(檢驗師、牙醫、藥劑師、護士、物理治療師等等)』這件事情在不同時空脈絡下的不同期待,於是熱蘭遮城計畫主張帶領著這群學生,共同來繪製台灣的醫學人文地圖。

 

「『旅行』是本計畫的核心價值」,張博士更要同學離開自己熟悉的場所,去探索未知的領域,於是這些分別由四到十人組成的二十個小隊,主要參與的多是醫學院一年級的新生,由他們當作隊伍的中心,加入來自各系對活動有熱忱的夥伴,從成功大學做放射性的散佈到全台灣的角落。

 

  這二十組關注的範圍從埔里的大馬琳、大內灣的老人就醫情形到越籍原住民妊娠醫療的情況,主要聚焦於偏遠地區的弱勢族群,或是就存在我們社會終的高齡化危機,但也被忽視的老人居家看護或是醫療就診,而呈現方式則出現文學類、報告類,影片類三種,讓學生以他們熟悉的方式,清楚的幫這些弱勢說出一段段的故事。

 

綠島你好嗎?

  「我們的綠島摩托車日記」這組的同學在反覆的討論之後,選擇了他們認為最偏遠,同時也一直存在被忽視危機的綠島,做為田野調查的對象,在中心的核准下,他們完整的企畫讓他們能夠帶著足夠的經費出發,來到了綠島的南寮村和溫泉村,一個行政機關所在和僅存的百人小村莊,「我們看見了很多原本無法想像的問題和狀況,才發現象牙塔外別有洞天,而我以前到底都在做些什麼?」幾個同學不約而同的寫下這句心得。

 

  在綠島美得讓他們發昏的土地上,他們選擇了五十位受訪者當作採訪對象,範圍從小孩到老人,從博學者到文盲,台灣人到綠島人都有,幾個經驗裡先是邊幫忙老阿嬤撥花生殼,談起了生活近況,原本怕受訪者感到厭煩,卻沒想到阿嬤話匣子一開卻不肯停了,太陽在屋簷下的餘威讓每個人是不停的抹汗。

 

「他們阿,好久才回來一次阿」老阿嬤說的是自己在台北工作的兒子和女兒,而且不僅如此,數十年間的時光,從綠島過渡到台灣的還包括了她的鄰居、姪叔近親或遠親那一邊,但是被問到這些問題時,同學觀察到了綠島人的一個特性-不喜歡與人鬥爭,不管是環境還是趨勢所帶來困擾,都不強求或埋怨,「也許是這樣造成了當地的好治安,但也因為這樣人口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一個民宿老闆有感而發。

 

  接著他們來到了當地很珍貴的醫療資源地-衛生所進行觀察,分組分別訪問衛生所陳醫師,和觀察衛生所生態。

 

  「咖阿」衛生所已呈斑駁的木頭門,在幾十分鐘被數量驚人的看診居民不停的開了又關,領藥、打針或是身體不舒服的都有,「不知道是衛生所的效率太好,怎麼可能都能進行這麼有快速的診斷?」平均每個居民看診兩分鐘,除非是居民都是慢性病,否則就是醫師能夠未卜先知了,同學無奈的說道。

 

  而其實這個時間的人算是少的,護士小姐這麼告訴他們,獲得終身醫療成就獎的陳主任口中,撥下了一點時間告訴了他們真實的情況,衛生所在申請經費和人事調度上充滿了困難和障礙,主任一個人扛起這些龐大的業務,居民口中的再多不滿,主任努力想達到卻心有餘而力不足,「我想很多事情不能只是站在一個立場觀看,批評謾罵很簡單,卻不是真的能解決的方法」,輕輕關上主任辦公室,他們佩服一個人如何能承受這麼多的事情。

 

  安養院裡頭的老人身分都很特殊,極少數是綠島當地的居民,大部分都是來自臺灣各地的老人,甚至可以明顯感受到和普通安養院間的差異,或是表現在體制上或是性質上,幾個問題下來,接待的人有表現出熱心,但是避重就輕的閃避過敏感的醫療人事問題,不能說是滿載而歸,走過幾間荒涼廢棄的空房,和老人所帶來的那股難以言喻氣氛,他們心情沉重的離開,「越來越覺得很多問題是沒有解答的」。

 

  找到了忙碌的海巡署人員,問起了當地最基本的問題-候送急難機制,海巡署人員透露,其實他們並沒有專用的醫療船,所能利用的僅有那一艘艘的巡邏船,而且問題常會發生在他們人力不足,而難以再尋求外援的情況,「真要說緊急狀況發生,這些可能已經見怪不怪了」。

 

  站在一直被形容做「一百人的小村莊」的溫泉村,滿頭的蒼蠅四處飛舞,一張捕蠅紙隨手一揮,可以滿載而歸,一個只有暑假才回來綠島的女孩,不好意思的說自己對當地的醫療情況完全不了解,另一個七十六歲的老阿嬤,因為身體上的問題尚在復健,只能靠做些小工作來渡過餘生。

 

  原本懷抱理想的李醫師,也捲進了這股無奈中,「同要的需要人力,需要裝葯機,我們的資源都是用在刀口上,也許是我來自整個醫療系統的訓練,所以常會為了不到急診程度就不給亂掛急診,得罪居民,然候讓他們隔天早上再回來回診也讓他們反感」醫生皺著眉頭又嘆了口氣。

 

  幾天行程下來他們感受到自己堆積了越來越多的問題,持續無法獲得解決。

 

真正的罪犯在哪?

 

綠島如同大家所認知的,曾經是關滿了政治犯的地方,而其中當然也包括了像醫生這一類的菁英份子,後來隨著政治犯的離開軍醫院也隨著撤離,近年來出現的私人診所僅是曇花一現,無法在這樣的環境生存,而後重心逐漸轉移到民國四十二年創立的衛生所,居民大部分依賴傳統發展的醫療方法,解決各種疾病症狀,效果也是因人而異。

 

觀光的興盛順勢帶來更多的醫療問題,觀光客時常發生車禍意外在當地一條主要的道路上,間接造成當地醫療候送機制的資源耗竭,而溫泉村一地,更因為主要居民構成是老人和小孩,附近也是垃圾掩埋場的所在,醫療問題更被放大了好幾倍。

 

綠島除了候送醫療外,另一項傳統醫療制度,能夠大略的歸納出三種-傳統草藥、跪拜觀音洞還有鹿茸泡酒,傳統草藥有時會搭配乩童,或佐以符水,諾麗果實是當地最常被用來治療的一種,在現代醫療也被證實具有防止癌細胞擴散的功效,鹿茸最常被拿來當作止血用,或是老人家給小孩進補的用途,但是由於進來生態意識的抬頭,物種本身的缺乏,和取材過程太過殘忍,這項民俗醫療正在褪去。

 

而居民習慣的就醫情況中,IDS(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給了很大幫助,是目前可見來自政府的實質幫助,除此之外,成藥的使用在當地居民的生活間也是很普遍的,很多出海的漁人,習慣帶上一瓶感冒藥,或是當作暈船葯的使用,情形普遍到甚至連雜貨店也有販售,間接造成心理或生理上的成癮,也是當地醫療受到觀注的一角。

 

「打上一針就不再痛」,除了感冒藥之外,止痛針也是被當作速見效的物品,這樣的情形在接受知識教育的年輕一輩中能夠被冷靜判斷,是有害身體並無實質功效的,但對老一輩的人來說卻是救命仙丹,但也有一種人是需要止痛針的,那就是因為龐大的勞力工作量,導致身體痠痛卻又無暇復健的勞工,身體上的病痛不能成為休息的藉口,於是不停的麻痺疼痛的感覺,來換取更多賺錢養家的機會。

 

「小病在綠島,大病到台灣」這是當地流傳的一句話,除非經濟能力許可,那些極度消耗資源的候送制度,仰賴直升機在兩個島嶼間的傳送,消耗人力也消耗財力和時間,這時衛生所的重要性就相對的非常大了。

 

衛生所不能負荷的情況是很多,倚賴兩位家醫科和骨科的醫師,很多諸如婦產或是小兒科的問題常常是懸宕無法解決,僅三千多的人口加上三萬多的遊客,全由幾坪大而缺乏經費改建的衛生所負責。

 

人文醫療激盪何在?

 

「我困惑過也疑惑過很多次」,在整理所有的錄音檔案和訪談資料後,他們重新審視自己,疑惑的是究竟多少的訪談內容是真實的,抑或是加油添醋,困惑是自己對這個情形的接收的越多,越無法分辨自己或是綠島究竟能做些什麼改變?「我們要怎麼去寫一個人,聲望在本地和在外界落差是這麼的大?」「這不是我單單一個能能決定的事情,去投書?去抗爭?」但是他們注意到自己什麼事情都沒做,就已經回到了校園。

 

走出了校園,出自於想接收也刺激技術之外的人文關懷,但是幾天下來的東西不停的湧進腦海中,「不知道有不知道的快樂,我很訝異自己出現這樣的想法」,這句話同學猶豫了很久才吐出來,STM持續的追蹤著他們的進度,從最開始的動力來源,逐漸轉變成壓力源頭,最後甚至是想逃避、把事情遺忘,人文醫學網最初的旅行概念,彷彿是注定讓他們要當一個綠島的過客,「我想這只是大人的遊戲」,大筆的經費換來的只是一份書面報告,和他們現在的自我迷網。

 

船上的故事,比藏書更豐富!

忠僕號承載希望 也創造希望

 

陳宜彣/高市報導

 

如果給你一個機會,你願意暫時放下目前的生活,用兩年以上的時間,到這樣一艘船上,日復一日,從事洗衣、洗碗、打掃、店員等服務性質濃厚的工作(甚至放棄原本穩定、高薪的生活),不但不支薪,你還得自己支付生活費用;若你不夠強壯,你還得忍受暈船、嘔吐的症狀;有時候,你甚至必須服從年紀比你輕、資歷比你淺的上司……這樣的差事,你,做得來嗎?

一艘全世界仍在航行中最古老的船,承載五十萬本的書籍,擁有來自五十幾個國家的船員,每日需準備一千份餐點,全球超過兩千萬人參觀;這艘充滿傳奇性、話題性及故事性的船,忠僕號(M.V Doulos),將是最後一次造訪台灣,並即將在2010年正式停駛,走入歷史。

參觀人潮洶湧 國際船員受歡迎

春陽驕炙的午後,忠僕號停靠的高雄漁人碼頭岸邊,已擠滿上千名民眾,過長的人龍,讓忠僕號臨時決定商請隊伍後半部的民眾,於一個小時後再到現場排隊。身著「船長玩偶裝」的船員在人群中來回穿梭,民眾不分男女老少,爭相與船長握手、擊掌或合影留念。一旁的空地,是船員們的樂團表演,各樣的膚色、一樣溫暖的神情,悠揚的樂曲迅速吸引了民眾的注意力。

 

一個金髮碧眼的船員,忽然走到樂團左方,自顧自地開始扯鈴,衝突性甚高的畫面,令人眼睛為之一亮。來自德國的提姆(Tim Schwenke)今年21歲,在忠僕號工作至今已一年半,準備下船後再到大學就讀。提姆說,船員們每到一個國家,便會學習當地的技藝以娛樂大家,自稱剛學扯鈴沒多久的他,熟練的技巧、帥氣的身影,引來不少欽慕的眼光。

 

付過僅新台幣十元的參觀費用,拿上一本忠僕號精美冊子,登上連成年人都有些害怕的略陡長梯,一上船,轉角處便擠滿了興奮的孩童,排隊等候國際船員們在自己的小手彩繪忠僕號,另外一邊則是不定時的特技表演船艙壁上也處處貼了忠僕號服務宗旨、船上生活、船員故事的簡介,參觀民眾有些忙著尋找船員簽名留念,有些選擇參與須自費的導覽之旅。

豐富藏書百萬本 互動遊戲趣味無窮

再往前走,便是忠僕號服務三大宗旨「傳遞知識、帶來希望、提供幫助」中,負責傳遞知識的海上書局。船上承載了約五十萬本、重約一百噸的書籍,種類高達六千種,童書、文學、料理、宗教等,應有盡有,另外也販售忠僕號週邊商品。書局旁也有咖啡吧,其中以冰淇淋、果汁最為搶手。

 

週日開放的「船員密辛大公開」活動,實際上是各國船員們準備的互動遊戲、趣味展示及才藝表演,現場提供非洲鼓供民眾擊打,也有各國經典服飾及金邊相框可試穿拍照,以及甚獲小朋友青睞,拯救溺水玩偶的遊戲,船艙中央則是金髮鍵盤手與亞裔吉他手的自彈自唱,吸引不少民眾駐足聆賞。不甚大的空間裡,處處可見各國船員四處遊走,無論是只會幾句英文的老伯伯,或是略通英文的大專生,都樂於上前與他們攀談。

 

也就是在這裡,記者認識了美籍船員德魯(Drew Gruner)

厭倦美國夢  上船找到生命另一種可能 

一個純粹出於好奇、觸碰展示救生衣的動作,讓枯坐在一旁的德魯,頓時神采奕奕起來,在發現記者能以英文與他溝通後,更是喜上眉梢,滔滔不絕的開始說起他與忠僕號的故事。德魯笑著說,和台灣人溝通有時候很困難,雖然他們總是很熱情地向他說「Hi」,然而當他以中文回答「你好」後,「接著對話就宣告中止了。」德魯聳聳肩,臉上掛了個無奈的苦笑。

 

現年23歲的德魯來自美國喬治亞州首府亞特蘭大市,登上忠僕號工作已八個月,目前在清潔部門工作,主要任務是洗碗及清潔地板。問起德魯上船前的故事,他卻反問「妳知道美國夢嗎?妳有沒有美國夢?」,接著表示,上船以前的他,終日都想著美國夢,理想中的人生便是認真唸書、考上理想學校、找到穩定工作、有個完美家庭、等待死亡來臨;有天他不禁自問:「難道人生真的就只能這樣嗎?生命,理應還有更多的可能。」身為虔誠基督徒的他,就此踏上了忠僕號,展開為期兩年的工作,期盼為自己的生命,以及這個世界,帶來不一樣的轉變。

 

「妳知道嗎?我還曾經試圖自殺過。但現在的我,每天都過得充實而快樂。」看著健談的德魯神采飛揚的臉龐,讓人很難想像他也曾經陷入生命的低潮。德魯說,雖然每天重複鮮有變化的工作,偶爾也會讓他覺得乏味、無精打采,但他的信仰支持著他,讓他仍然能維持天天喜樂的心情。「在船上,如何學會順服,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德魯表示,忠僕號除了為期兩年以上的工作,另外也有兩個月的實習。有時候這些實習的同事,年紀比他們更輕、資歷也更淺,卻會成為他們的頂頭上司,而他們要學的功課,就是順服。「其實在外面公司工作,有時候也會遇到這樣的事,現在先學習也是件好事。」德魯不改燦爛笑容如此說。

助人者天恆助 連颶風都能止步

德魯也表示,隨著忠僕號航行,他們到許多國家從事重建的工作,這便是忠僕號除了海上書局「傳遞知識」外,「帶來希望、提供幫助」的宗旨。令德魯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他曾經與船員們一起為泰國某戶人家蓋房子。戶長是位年逾古稀的老奶奶,隻身撫養被父母棄於門口的四個孫兒,家徒四壁是對這戶人家最貼切的形容。德魯難過地說:「妳一定很難相信,她們竟然連廁所都沒有!」於是德魯他們花了許多時間為老奶奶整修房屋,當大功告成之際,雖然過程辛苦,「但我永遠難忘她們臉上滿足的笑容。」

 

「但忠僕號也有相當危險的時候。」德魯以一貫的戲劇性口吻娓娓道來。忠僕號航行期間,曾經遇過一次強烈暴風。德魯與船員們眼看船體就快與暴風正面交鋒,心裡雖然害怕,但船員們仍然齊聚禱告,盼望船能平安通過。豈料來勢洶洶的暴風霎時原地止步,待船順利通過後,德魯與船員們從窗戶望出去,卻瞧見暴風隨即呼嘯而去了。「我們遇到太多超自然的事了,這還只是其中一個故事而已呢!」德魯說。

簡易西餐營養均衡 洗衣部門樂趣多 

來自波蘭的忠僕號船員凱夏(Kasia Sobon),邀請記者與她於船上的餐廳共進晚餐。在略為傾斜的船艙餐桌上,享用著水煮馬鈴薯、焗牛肉、豌豆、雜糧餅,再配上一杯柳橙汁,簡單卻不失美味。凱夏說,有些非西方國家的船員,不太能適應如此西式的飲食,故船上也設有簡易廚房,供船員們烹煮懷念的家鄉菜。

 

凱夏最早在清潔部門的洗衣部工作,「這真的是件很有趣的工作!」在此工作時,她相當喜歡和同事們邊聊天邊洗衣服,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洗衣間的鍋爐型烘衣機運轉時,竟會發出大得嚇人的聲響!凱夏也曾到書局旁的咖啡吧工作,如今她已升為秘書,享有穿便服的權利。

船艙擁擠、易暈船 工作雖苦心靈富足

晚餐後,凱夏帶著記者參訪她的臥室。忠僕號的船員臥室從兩人房到五人房都有,也有家庭房可供使用。房門上處處可見船員們的創意巧思,佈置的照片、名牌風格各異。凱夏最早住在雙人房,房間極為擁擠,經過幾次調職後,如今她住的五人房雖然也不甚寬敞,但已多出許多私人空間,甚至設有小沙發可供訪客休息用。

 

船艙間的甬道狹窄,常常得貼牆站立讓有事在身的船員們快速通過。船員們見到記者的東方面孔,總是熱情地以中文說「你好」、「謝謝」,遇到活潑一點的,還會自己再多加一句「不客氣」。凱夏指著壁上擺設的照片,說船常常遇到大浪,也會搖搖晃晃,令人膽戰心驚。船員有時候難免會暈船,嚴重一點的人甚至會嘔吐,但也只能回到房間、躺在床上休息。凱夏接著又補充,「其實大部分的船員都夠強壯,早已不知道什麼是暈船了!」

       

        談到在船上最快樂的時光,凱夏表示,她覺得能接觸這麼多不同國家的文化、認識來自各國的人,是件非常棒的事。「尤其是當大家都有同樣的信仰,朝著同樣的目標努力,那種共同努力的感覺真的很好!」凱夏笑著說。

 

 

他們的流行用語  你跟上了嗎?

【羅文均/台南報導】

 網路即時通上時常可見青少年在對談時使用住火星文,例如:我「ㄉ」媽媽,等於我「的」媽媽。還有,「囧」在今日被青少年當作一個表示窘迫的表情符號,殊不知此字古義為光明、明亮的意思。Orz三個毫無意義的三個英文字母,經過青少年的創意改造之後變成了一種拜倒的動作。PTT引起了網路文化風潮也帶起各式不同的KUSO創意,讓青少年們日益成了一種新型文化。

 

 近年來,不論是在網路、還是電視上,都出現了一種不同的風潮,從火星文開始,時下的年輕人,好像慢慢的在創造出一種新一代的文化,就像在民初的白話運動到後來金庸、倪匡的小說,文化這種東西不斷出現新的風貌,是好是壞,我們無法去下一個絕對正確的定義,相反的,我們可以從這種現象中去看看這種現象下是否有更深一層我們所不知的文化意涵?

 

青少年流行用語的來源

 任何文化的產生定有一個根源處,若論及青少年流行用語從何處開始發生?我們可以分兩個方向來討論。一是網路,二是影視。

 

 十年前,一個電子佈告欄(PTT)的啟用連結了全台各地的青少年,在那裡青少年找到了集體性,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語言:「丁丁是個人才」、「原PO好糟糕請暫時不要跟我說話」……等等之類的用語逐漸從網路上拓展到生活中,國立成功大學洪同學表示,「因為使用次數太頻繁,進而影響平常生活中講話的習慣」

問及對於這些言語的想法是什麼,國立成功大學陳同學認為「有時後覺得很有趣,對於調劑生活情趣有幫助」。

 

 除了網路流行用語拓及生活上,近日來由瑤瑤代言的電玩廣告中,有一句台詞廣泛的被社會上民眾使用-「殺很大,殺不用錢」。生活上處處可見這句話的活用之處,不少業者也「照樣造句」希望引起顧客的注意,例如KTV業者廣告單上「SONG很大,SONG不用錢。」等等之類的用語,因為那支廣告而引起了相當大的迴響。

 

 「文化在現在這種社會它的發展是跟資本主義社會是緊密的連結在一起」中正大學唐士哲教授說,他認為流行文化是會依附著資本主義社會的媒體及部分機構得以產生,同時那些機構及其所產生的商品會需靠流行文化增加它商品的流通價值,在這樣互相幫襯的情況下,「殺很大」這句話在社會中流傳並不足以為奇。

 

所謂網路流行用語

  文化本身就是一個不停在更新的狀態,若要為其下一個絕對的定義事實在太過為難,網路上的現象更是千變萬化,前一秒的定義也許下一分鐘就被推翻了!唐士哲教授說,「在網路的言談當中,具有可以被創意變造的本質」換句話說,一個在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的「傳統用語」若在網路上賦予新意,則又成了一種青少年專用術語。「覺得很好笑,能想到這意思的人不是太閒就是太有創意。」國立成功大學葉同學認為這種現象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只是一個單純青少年們紓洩內心想法的方式。

 

 今日青少年使用最頻繁的網路平台PTT更是這些網路流行用語的發源地,青少年認為PTT所提供的資訊非常豐富,上至文學樂理,下至美食電玩,無所不包,台北大學賴同學表示:「有需要的時候就會用,因為裡面常常可以搜尋到很多有用的訊息,參考程度蠻高的。」因為資源豐富,使用的青少年更是遍及全台各地。如此現象,讓青少年們產生一種集體性的感覺「網路溝通最大特性就是即時性, PTT是一個創造集體認知意識的地方,任何一個東西在PO上去可能就會傳開,然後就成為一種集體的文化。」唐士哲教授道。

 

 但是只有上PTT才能懂青少年流行用語嗎?其實不然。有些人會因周遭的人開始使用那種語言,便會模仿並以其為溝通媒介,一個接著一個的模仿造成了更大的青少年文化圈。國立成功大學蕭同學表示,「平常不會去逛PTT網站,但是聽別人講覺得很好玩也就會跟著用。」

 

 

到底有沒有價值?

  青少年使用的術語或是所跟隨的流行在父母眼中是否都只是盲從?「年輕人都很愛玩,瘋過之後就好啦!」育有三子女的余媽媽對於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改變,他認為那是一時的,人人都會經歷,沒什麼大不了!當然也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只是在「盲目」的跟從流行文化,認為孩子所言只是人云亦云對於成長毫無益處,「我從來不會用『盲目』這兩個字來形容流行文化,流行文化說穿了就是一種集體性,是人格發展中必經的過程,是一種在集體中尋求被納入的感覺。」中正大學唐教授說,事實上,流行文化很容易汙名化,很多時候人們習以「有沒有用」作為評判流行文化有無價值的標準,然而這樣的標準往往會使許多文化價值遭以抹煞。

 

 

 流行文化不是只產生在今日這個新世代,每個世代有每個世代各自不同的文化,在文化發展歷史上,只要有新的文化崛起必會遭到部分衛道人士的撻伐,如同七十年前白話文運動推展,即有人覺得這是在抹煞中國古文化,何以用一般市民的語言取代文人書寫的文字。也許網路文化漸漸與實際生活有所重疊,但又有何嘗不可呢?畢竟,現在我們眼中的「傳統文化」也曾經是「新文化」呀!

 

消逝中的綠谷

                ──柴頭港溪              鄭委晉

 

    車水馬龍的台南市北區開元路-永康市奇美醫院都會區,一條藍綠色的彩帶靜靜地在南台灣的艷陽下閃爍。柴頭港溪,現今台南縣市的界河,沿岸多為工廠、資源回收廠、汽車駕訓班等等所謂的「鄰避設施(NIMBYnot in my back yard的縮寫)」,蜿蜒的河道被民宅佔據大半,民眾用來作倉庫或是車庫,整個流域,幾乎是隱藏在喧囂的城市之中。

 

堙沒的歷史

 

    鄭成功驅趕荷蘭人,開啟漢人政權在台統治的新頁,關於當年鄭家軍的登陸地點有多種看法,其中柴頭港溪就是最有可能的地點之一。由古地圖可知鹿耳門是府城大門,橫隔台江內海,對岸就是柴頭港溪。今日台南市西門路到北園街開元寺一帶在古代都是海岸線,當時的荷蘭總督就曾在附近建造大橋、小橋,供通往新市以及自己愛人來往使用,而他自己的行政官邸名為「綠谷」。柴頭「港」溪,由「港」字可知當時可以直接通海泊船,「柴頭」,台語即為「木頭」、「棺材」之意,古代由山區流下的原木,在府城地區被民眾撿用為神主牌、棺材,安平有句諺語「好材不流過安平」。日治時期,日人以「八千代川」取代「柴頭港溪」,到民國時期恢復舊稱。著名古蹟開元寺,寺中仍然留有鄭經「詩魂」碑,敗者為寇,清國將「北園行館」更改為寺,名「海會」,因為當時開元寺一帶就是柴頭港溪碼頭。柴頭港溪沿岸有相當多的寺廟,剛才提到的「開元寺」,與開元寺互為犄角的「正覺寺」、廣濟雷音宮……等,也有多所學校,顯見流域是在地人文活動的重點區域。今日台南市民族路台南護理專科學校前的人行道,其實是「德慶溪」河道,很少人知道它的源頭是成大勝利校區學生宿舍與南一中排球場一帶。民族路-前鋒路的地下道,其實是河谷地形,一直到日治時期結束為止,府城內仍然隨處可見河流的蹤跡。民國八零年代左右,政府急欲增加都市用地以及紓緩車潮,台南市的河川一一被水泥化,涵箱及涵管像是人工血管一樣抽換了原本的泥土與綠草,也抽換了老台南的城市記憶。柴頭港溪發源於東寧運動公園水塘與東豐路-小東路的大樓,古代屬於府城外的崁頂山範圍,流經永康市五里,南市十二里,有十座橋,五間學校(寶仁國小、碧岳神哲學院、勝利國小、崑山中學、聖功女中),共6.4公里。這短短不到七公里的流域,縱然被都市巨獸吞噬得只剩帶狀沿岸,那些滿是蓊鬱草木的原始河岸,不經意走過仍可領略南台灣莽原的原始風貌與生命力。

 

「整治」與事件

 

  調閱資料,近二十年來柴頭港溪流域所發生的大事幾乎都是負面的:多次颱風豪雨來襲時引發河水溢流、邊坡塌陷,最嚴重曾有百餘受災戶;緊鄰河道的永康市勝利國小,也曾因對岸工廠排放毒氣,造成全校近十分之一學童送醫治療;菩提橋段河水污臭不堪,民意代表也曾多次會勘;官方開始「整治」工程後,災害並沒有減緩的趨向,粗糙的施工品質反而造成更多人禍。

 

  經節彎取直的公園路舊柴頭港溪橋河段,舊河床有引發登革熱的疑慮;位於正覺社區的謝宅,住家完全建立在河道之上,嚴格說來已經「侵占河道」,在崑山中學-聖功女中河段開始動工後,謝宅發生了梁柱移位、磁磚剝落、邊坡塌陷等現象,一家八口全數另覓住處,僅剩主人先生與屋宇共存亡。他已經提出訴訟,具體求償一千多萬元。從源頭到注入鹽水溪,主要動植物有血桐、芭蕉、牽牛、苦柬、山葡萄、綠竹、夜鷺、黑枕藍鶲、水青粉蝶……等,官方調查結果顯示「沒有保育類動植物」,因而認為可以將河床動植物全數剷除。

 

    1970年到1997年,台南市及永康市均把柴頭港溪劃定為都市計畫用地,期待為水溝用地兼道路使用。經過環保意識高漲以及環保團體等努力,二十世紀末將「水溝用地」變更為「河川用地」。然而,柴頭港溪位於縣市交界,兩岸官民對於溪流的認知不一致,甚至在同一個行政區,上、中、下游的居民彼此間也有很大的意見分歧。地方政府無力單獨處裡,只能將責任託付擁有更高權利與財力的中央,縣市雙方官民多傾向眼前的實際性,以水泥柏油重新妝點柴頭港溪,以期最快速紓緩緊繃的交通現況。環保團體轉向中央抗爭,適逢中央政府推行「水與綠建築」等概念政策,於是中央便介入柴頭港溪整治計畫。環保團體主張「生態工法」,認為河道淤積(其中居民侵占河道是主因之一)是洪害主因;而洪害河段的居民及地方政府均認為「截彎取直」、以水泥取代原河床才能解決水患。多方折衝之下,柴頭港溪仍然採用硬體工程(壁面透水,底面無封底)的折衷方案,原本居民期待的聯絡道路只算實現了一半,環保團體堅持的全生態方式也明顯落空。

 

    環保團體人士李先生,本身不居住在柴頭港溪沿岸,但年輕時工作都在柴頭港溪附近,他的親人曾在沿岸鐵工廠及化學廠工作,工廠所排放的污水就直接往河中傾倒。李先生認為,河水惡臭的問題只要嚴格取締違法排放即可改善,新的工程不但沒有提及污水排放管制,還打算將原本30公尺寬的河道縮減為15公尺,此舉無異與防洪的目的背道而馳。但環保團體的怒吼難以說服居民,也沒有人敢對任何一種方案打包票。

 

StreamDaylighting

 

    義守大學土木與生態工程學系林鐵雄教授表示,當下世界的潮流是拆解水泥遮蔽物,讓河流重見天日,但柴頭港溪卻反其道而行。韓國首爾市中心的清溪川,在1960年代被加蓋建造成都會高架橋,現任總統李明博先生當時競選首爾市長的支票之一就是徹底改造清溪川。兩年多的時間內,高架橋被拆除,讓河流再次與陽光見面,並在沿岸建置大量的街頭藝術、設計代表民族與城市歷史的物件,「求婚牆」等設施已經成為首爾市民休閒及聚會的重要地點。攤開老照片,四十年前的清溪川竟然與現下的柴頭港溪如此神似,對照府城的安平運河以及港都的愛河,讓人不禁無奈。然而,柴頭港溪本身有著比清溪川、愛河、安平運河更加複雜糾結的難題。根據成大建築所畢業的廉貴晶小姐的論文,台灣河川整治牽涉的法令十分繁雜、地方本位主義盛行,而柴頭港溪位居邊界,高度的政治性更加深了原有許多問題的嚴重性。永康市民趙伯伯以及李先生,均認為柴頭港溪的整治,對於永康市河岸的居民而言是利多於弊,他們指著永康河岸的大量髒污積水抱怨施工單位對於縣市的大小眼處裡。在崑山中學校門前的工程告示牌,其路徑圖明顯是直接自「U map」地圖網擷取而來,如此粗糙的施工品質,筆者難以不為往後長遠的工程感到憂心忡忡。新柴頭港溪橋有竣工碑偈,上頭有許添財市長的題文:「喜見本工程於二OO六年十月竣工,此地環境丕然一亮,無論防洪、交通、環境等各方面都有脫胎換骨的改善……」然而親自走訪當地,河岸兩旁的道路遲遲無法通行,居民也對於防洪等功能也沒有做出肯定的回應。綠谷--柴頭港溪,它的命運是否會像許多府城古河一樣沉默地在地底沉吟,或是跟上時代的腳步有著與以往河流不同的際遇,以目前種種跡象看來並不算樂觀。

 

綠谷悲歌

 

  現今提到「港都」,指涉對象多半是高雄市。其實府城台南更是不折不扣的港都,1832年的大風雨讓滄海化為桑田,蓬勃的五條港如今凝固為「文化園區」,宛如威尼斯的古代府城,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地景,如赤崁各巷弄、民生路帆寮巷等。具有多重意涵的河流,漸被水泥鋼筋文明窄化為「幹道溝渠」:古有「哈赫納爾森林」美名,體育公園旁的「竹溪」中游淪為「台南市東幹線排水溝」;無獨有偶,「德慶溪」也遁入地底,成為「北幹線排水道」,連帶工程導民生污水入運河,使日治時期生態豐富的運河髒臭令人卻步。河流與老台南的城市記憶息息相關,應該鮮少台南人知曉,十七世紀時的德慶溪,出海口就是開基天后宮(原寧靖王府)、水仙宮市場一帶古時是台灣與中國貿易的樞紐,附近盡是五條港的歷史足跡。而柴頭港溪,一條深具人文與自然意義的溪流,至今仍有少部份河段可讓人領窺見原始南台灣的植披林象,在不斷都市化的過程中,人與柴頭港溪的距離卻逐步拉遠,柴頭港溪承擔了台南都會區各式各樣的污穢與責難,都市巨獸用蠶食的方式強行將它內入水泥文明的一部分。河流是不會說話的,但是消逝的綠景殘存在人們的集體記憶、文獻、數位影像之中,都將成為未來覺醒的新生代最有力的控訴與動力。

 

照片註解:

1.     1,中間的圖:柴頭港溪(綠谷)現況。

2.     2,中間的圖:「折衷」的硬體工程(水泥牆面,河面不覆蓋)。

3.     3,中間上方的圖:1980年代韓國首爾市的清溪川,照片取自首爾市政府網站,本文除此照片以外,其餘照片均為作者本人所拍攝。

4.     3,中間下方的圖:現在的柴頭港溪。

 

附表:柴頭港溪沿岸事件表

日期

地點

事件經過

2002/09

 

環保團體以「生態工法」為號召向官方抗議

2003/05

 

「柴頭港溪整治工程自救會」成立

2005/0206

~0301

台南市永康市

問券調查(立德大學黃文宏製作)

2006/04

南市小康社區

上百戶受災戶。截彎取直惹禍,水淹一樓之高

2007/01

 

中正橋、柴頭港橋段「整治」完成

2007/11

南康橋鐵路橋

工程噪音

2008/05

柴頭港橋

滯洪地恐爆發登革熱

2008/05

勝利國小

對岸工廠大火,許多小學生毒氣中毒

2008/12

聖功女中後方

溪水暴漲,工人受困

2009/02

菩提橋

水質髒臭不堪,立委關切

2009/03

台南市、永康市

永康市(議長)反對整治工程右移

2009/04

勝利國小

邊坡塌陷

 

 

台長: Miranda
人氣(737)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9702新聞採訪寫作課程 |
此分類下一篇:專題/深度報導2
此分類上一篇:0323採訪事件/活動2

春藥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1 04:25:2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