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4-26 19:13:25| 人氣89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0406人物特寫1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老師變廟公  「鎮轅境文化祭」的傳承與再現    B14951303 中文99 吳翊寧

【記者 吳翊寧/台南報導】

曾經任教於台南高商的數學老師-蔡文成先生,現在於家中開立私人補習班教授資優數學,身為數學老師的他,同時也熱衷於宗教文化,當起了土地公廟的廟公,身為鎮轅境土地公廟的總幹事,他策畫了「鎮轅境文化祭-總爺古街古早情」一系列的活動,從民國90年至今已舉辦了八次文化祭,也帶動了全台灣各地方廟宇的文化活動,連得堂煎餅也因此爐火再開,一炮而紅。

    當我一走進蔡老師的客廳,我看到整面牆滿滿的「績效」,學生榜單驚人耀眼,其中也不乏台大醫學院的榜單。師母招待我坐下,並端出一杯豆花,她說:「這是我們家對面那間古早味豆花,吃吃看,這可不輸給安平豆花呢!」我嘗了一口,細膩滑嫩,沒有人工香料的味道,只有純天然的黃豆香,口感細緻且扎實,「這間豆花有58年的歷史了!」蔡老師一走下樓來便說,「這是真正的古早味,這間豆花也是『總爺古街古早情』的一員。」

    「『鎮轅境文化祭-總爺古街古早情』從90年開始,我策劃這一系列活動,近幾年來各地也紛紛起而效仿,讓這古早的傳統技藝、美食、藝陣文化能夠一直源遠流傳。」蔡老師表示總爺街是台南的古街,比延平老街歷史更悠久,「台南市一開始只有民權路跟忠義路,明末的移民、軍人都沿著總爺古街居住。我辦這個活動是想將當時的繁華與美好呈現給大家,讓大家知道這裡曾經的美好,陣頭、開路鼓的民俗技藝、古早美食的手藝,糊紙、電影看板、繡莊等傳統技藝。」年紀僅四十幾歲的蔡老師開始覺得自己年紀逐漸年長,有一天也會老去、死去,他想好好把握這短暫的人生,讓祖先的智慧傳給後代,「晚一年可能就會流失很多好的東西,再也找不回來了。」

    現在名氣響亮的「連得堂煎餅」也是在民國90年的第一屆文化祭中重起爐灶,看到現在訂單已經排到十月底的連得堂煎餅,很難想像他們曾經因為社會的變遷,毅然決然的收起爐灶,「當時連得堂煎餅的老闆是鎮轅境的主委,因此在我們活動一切就緒後,他也被我以『強暴』的方式,半生氣半無奈的方式重新啟動已經停了十二年的煎仔(煎具)。」,蔡老師得意的說道。「那時候的想法只是想到現在人的生活已經被速食所佔據,很久沒有感受古早味的『純、香、口感』,這真的是很可惜,也是一種悲哀。」除了煎餅,還有甜粿、麥芽膏、潤餅、狀元粿、澎糖、米龜等美食,除了讓民眾品嘗之外,還提供親自體驗、享受樂趣。

    蔡老師因為有數學底子,又加上從小對宗教文化的興趣,他的邏輯推理也比一般的宗教人士好,點子也創新多元,蔡老師也擔任台南市政府文化顧問「『府城伴手禮』跟那個『府城觀光旅遊卡』也都是我想出來的點子」。現在蔡老師都在家做宗教文化的研究,對於發揚古早文化不留餘力,片刻都等不及的性子,我看到了一位身負重任的使者,並且它使命必達。「我們選在土地公成道的日子-農曆八月十五來舉辦文化祭,希望各地來拜拜的民眾也能共襄盛舉。」

 

投身輔導十數載 青年良師陳靜惠 

陳宜彣/高市報導

 

入監後仍叱吒風雲的黑社會老大、年收入數百萬的造型設計師、重度憂鬱症患者,這些,都是她曾經輔導過或關心過的青年個案。小時候,她在作文簿上寫下「我想當老師」,而今天的她,沒有走上正規的師範教育這條路,卻已經是高苑科技大學「生命教育」講師。

曾經只為名利 如今甘心付出

外表遠比實際年齡年輕十幾歲,打扮和時下年輕人沒兩樣,總被學生暱稱為「靜惠老師」或「靜惠媽媽」的陳靜惠,帶領我們走進她溫馨浪漫的家。她家的和室,原是讓家人休閒、看書的地方,如今卻成為她與學生諮商的空間。柔和的光線、雅緻的擺設,格外容易使人卸下心防。

 

從事輔導、社工已十幾年的她,曾在各級學校裡教導「得勝者情緒管理及問題管理」、「生命教育」等課程,如今她身兼講師及教會傳道雙重身分,在學校及教會裡,為許多人的生命帶來希望與活力。「我以前是只為自己而活的。」陳靜惠說,以前的她,鎮日汲汲營營,腦裡只有賺更多錢及追求名利,但今天的她願意付出,只要看見關心對象的生命改變,就是她最大的快樂。

矯治學校感動多 老大親自迎接她  

談到曾經到少年受刑人就讀的銘陽矯治中學教課,陳靜惠表示,她對這些曾經犯錯的孩子,並不會感到害怕,反而是校園環境讓她有些緊張,清一色理光頭的男生,個個身材魁梧、刺青處處可見,除了隨身行李會被搜查,上課時也有導師在旁監看。課程剛開始時氣氛冷淡,但第二次上課後,越來越多學生下樓幫她們搬運音箱、麥克風,期待老師們的到來。

 

上課時,常常老大的一個眼神,就能讓班上同學噤若寒蟬。而原本參與度很低,偶爾看心情回答問題的老大,在心防慢慢卸下後,竟也開始加入迎接老師的行列。「我們常常台上台下哭成一片。」陳靜惠邊說,邊放起了這首令人動容的詩歌:「不管天有多黑,星星還在夜裡閃亮;不管夜有多長,黎明早已在那頭盼望。」這樣漸漸改變他們的想法,讓他們開始有動力、有盼望,不走回頭路,便是她最主要的目的。在課程中,她也逐漸看到他們的突破與成長,她說,比起在一般學校教書,這樣的感動更為深刻。

百萬年薪設計師 揹父賭債、屢遇惡男 

  「我現在正關心的對象,大概很難找到比她更苦的人了。」陳靜惠說,小芳(化名)家庭環境複雜,父親奢侈好賭、患精神疾病,小芳收入雖不低,卻多花在還債與家用上,一心想找真愛的她,卻又屢屢遇到劈腿、暴力的男朋友,小芳甚至在結婚前夕捉姦在床,未婚夫惱羞成怒,將當時已有身孕的她打到耳膜爆裂、流產,為孩子流了一整年的淚後,小芳認識了極為照顧她的香港富商,就在論及婚嫁前夕,小芳的祖母竟打越洋電話和男方獅子大開口,要對方給予千萬聘金,事後男方傷心地問小芳:「我們的愛情是用錢衡量的嗎?」並提出分手。小芳說,她其實只是想找到真愛、組織家庭,有個平凡安穩的生活,而如今她卻連自殺的權利都沒有。

        陳靜惠說,小芳是在生命教育下課時來與她談話的,她好奇老師的自信與喜樂從何而來,也希望自己能有這樣的生命。開始諮商與接觸基督教後,小芳感到從來沒有過的平安與喜樂,也在罹患憂鬱症長達五年後,開始能有安穩的睡眠,這是她從來無法想像的。

學生看她 「比媽媽還關心我」

從學校到教會一路下來,至今仍和陳靜惠有良好關係的張靜雯表示,靜惠老師天真有趣,卻相當堅持原則,對學生親切,卻會在適當的時刻「愛之深,責之切」,提醒他們正確的態度及品格。另外一名不願具名的學生則表示,老師有時候「比媽媽還關心我、照顧我」。在學生眼中,陳靜惠扮演的,其實便是這樣亦師、亦母、亦友的角色。和妻子陳靜惠同樣關心青少年,一樣是「孩子王」的陳育德則表示,對於妻子這樣熱心地付出、給予,他與有榮焉,也很開心自己能與妻子一起從事這樣的工作。

少時老師夢想 如今輕鬆圓夢

        孩提時代,陳靜惠曾經希望自己未來能做一名老師,不但受人尊重、又極有權威,而如今的她,不必一天八小時都待在學校,也少了與學生之間緊張的師生關係,卻輕輕鬆鬆地完成了自己的夢想。她笑說,連三十幾歲的婦女,也稱呼她「靜惠老師」呢!

  

        陳靜惠強調,她樂於關心年輕人,其實也是因為他們的表達相當直接,雖然對不熟悉或不喜歡的人愛理不理,但他們若感受到你無條件的愛和關心,便會給你直接而熱情的回應。另外她也極度重視孩子們的品格教育,她說,品格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但「這些東西,卻是一般孩子在學校較難學習到的。」

 

「如果有機會,我希望能關心更多有需要的孩子。」訪談最後,陳靜惠看看時鐘,站起身來,準備半小時後,與另外一位學生的諮商約談。 

 

[羅文均/台南報導]

  過去台灣農業社會,物質缺乏,小朋友們在大自然中找樂趣,其中草編更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草編,普通的椰葉在靈巧的雙手下編製出一隻隻栩栩如生的小動物,「剛做好的時候,椰葉的色彩非常鮮綠,可是隨著時間久置,葉子的顏色逐漸轉為枯黃,葉質也變得脆弱,我就想了一個辦法:可以換種材料做做看呀!」府城編草達人黃慶男先生,跳脫傳統只能用椰葉草編的框架,自創一個新天地。

開始接觸草編的世界             

 六十四歲的黃慶男這一生中從事過許多行業,正所謂「危機就是轉機」,在接觸到「草編」之前黃慶男面臨工作餐廳經營不善,黃慶男的妻子也因工作的工廠產業外移碰到失業,兩人轉而向一位鄰居學習草編技藝,一剛開始常要花上一天的功夫去做出一樣東西,越小的昆蟲類挑戰度也越大,就這樣做著做著兩人做出興趣來,二十五年來黃慶男認真研究草編手法,且以此手技掙取生活中的開支所需。

 「做得很開心,怎麼會累?」黃慶男開心的說著,草編是一個需要長時間專注的事情,可是對黃慶男而言這一點都不吃力,「一邊做,一邊想,腦海中要不斷的構圖。」「每完成下一步,離成品越來越近,心裡就會越來越興奮,等到完成那一剎那,心裡的歡喜言不足喻。」如此般的熱情引領他更進入草編的世界。

 

突破舊有傳統,開發新作法

 草編基本上是用椰子葉製作完成,然而它卻會隨著時間越來越脆弱,保存期限短,黃慶男因而想到也許可以用緞帶製作,他找了從日本進口的緞帶,因為是塑膠品不必擔心腐壞的問題,而且色彩也比較多樣化,這樣的構思黃慶男是府城第一人。

 然而因緞帶質地較硬,製作起來也會比較費力、費時,「要很小心的折段,也要很小心的固定,不然一不小心全部鬆開,就前功盡棄了!」緞帶與椰葉材質既然不同,製作手法上多少也有點差異,黃慶男為了尋找靈感常會去鳥園、蝴蝶園,

帶著相機捕捉鏡頭,回到家以後再細細研究它們的身體構造,然後開始構思如何製作,就這樣一隻隻栩栩如生的昆蟲們便誕生了!

 

不畏瓶頸,順其自然

 「遇到問題就擱在一旁不要理它,過了一段時間靈感就會自己跑來」黃慶男十年前做了一隻公雞,可是怎麼做都覺得少了些什麼,於是就先把它放在一旁,今年一月過年期間看到電視上的公雉雞,靈機一動為公雞插上了鮮豔的尾巴,頓時那隻雞像是活了起來!如此不拘泥的精神,讓黃慶男在這條草編道路中新意層出不窮。最近他正在構思作出蜈蚣與蠍子,而蜈蚣總共有一百零八隻腳,「一折一剪,要花很多時間精神才行。」如此努力挑戰,勤奮不懈的精神值得學習。

  這樣古早的技藝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社會中越來越難以生存,「沒有什麼人願意學習,況且這需要天份更需要勤奮。」黃慶男無奈的表示,「文化局如果再不提供資源讓這份薪火傳下去,也許以後再也看不到這項台灣特有的民俗技藝了!」草編達人黃慶男對於民俗文化如何在科技潮流中永留傳,深感憂心,他希望政府鼓勵大眾多接觸此類文化,如此一來不僅使此項技藝得以保存,也可以促進府城文化觀光度。

 

人物特寫    鄭委晉

 

 

  距離「阿龍意麵」不到五十公尺,在遠近馳名的府前路「魚仔湯」對面,「郭姐」飲料店旁邊,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面「龍枋」,藍底紅字的招牌,寫著「腳庫飯」、「豬腳飯」……等傳統的台灣小吃名稱,走進店內才發現忙進忙出的老闆,年紀才大約三十出頭,帥氣且年輕的臉龐,讓人對這間小店更加好奇。

 

  「老闆,一碗腳庫飯內用!」不一會,滿滿一大碗裝載著腳庫、竹筍的「腳庫飯」就已經上桌,平實的價格,讓人不禁懷疑這樣大方用料會不會虧本,也正因為如此大方,附近上班族、成大學生、台南女中學生……等,都是座上嘉賓。老闆阿德,從屏東退伍後,本著對料理的熱愛,特地選擇一級戰區、競爭激烈的台南市為第一次創業的地點,問他為何如此大膽,「如果我在台南都能成功,那整個台灣我都會有立足之地了。」獨特的哲學,自信的雙眼,年輕的他常常使用網際網路,先前聽客人說成功大學有自己的網路佈告欄系統(夢之大地BBS),他便親自上美食粄,向學生推薦自己的店。一傳十,十傳百,網路的力量讓龍枋的客源開始充沛起來。老闆還有在玩線上遊戲,開店沒多久,店裡多了一位幫忙的女生,原來是老闆打線上遊戲認識的,兩人並且已經要奉子成婚了。

 

  連名片都是請成大工業設計系的客人幫忙設計,對料理的一種堅持與熱愛,讓他甘願放棄錢多事少的志願役軍人生涯。他要特別感謝四處幫他宣傳的成大學生們,下次經過府前路一段時,別忘記來品嘗老闆的好手藝唷!

 

                                           台文系98李文雅

從花蓮步行回台北!旅行就是吳明益生活與創作來源

 

「旅行已經是我的一種生活方式!」現職台灣文學自由作家的吳明益這樣說。

 

吳明益表示,他所謂的旅行,是不用任何理由,或者是掛有任何目的,因為不管旅行的地點在哪裡,旅行者都不能先預設這個地方能給自己什麼意義,最重要的是自己能不能賦予這個地方意義,否則的話,大家就會往自己最不認識、最奇怪的地方跑,而這樣的旅行也就變調了。如他在花蓮任教時期,當學校有假期,他有時就會步行回台北。步行有時是為了省錢,也是為了要用雙眼看世界,因為他能在途中貼近台灣各地的風景,還能夠實地去接觸當地居民,吳明益笑著說:「記得有一次是颱風天,途中我在路旁一家檳榔攤旁邊裹著睡袋躺在地上睡覺,清晨路過的鄰家還以為是屍體,嚇了他們一大跳!」吳明益認為,就是因為有了這些有趣且獨特的經驗,才讓他的作品中充滿了許多生態生物或是人文細緻的刻畫,而這些累積最重要的源頭就是觀察力。

 

「其實每一個人的觀察力都很敏銳,只是後天教育及環境使其鈍化。」吳明益表示,現代人缺乏去野外的經驗,也就沒有機會去培養自己的觀察力,當他帶領學生到野外時,看到有蜻蜓飛過,他立即判斷出牠是哪種物種,學生一開始覺得很驚奇,甚至會用懷疑質疑他,但是經過幾次觀察訓練,他們也能夠做到,所以,觀察力是能夠被訓練的。「當我一個人到野外去,一個人步行、一個人騎腳踏車的時候我都不斷的跟自己對話。」這就是吳明益喜歡步行或是騎腳踏車旅行的原因,這樣的堅持,讓他擁有奇佳的感官能力,同時讓他發現很多的聲音,使他的觀察力變得更敏銳。

 

對吳明益來說,旅行已經是一種生活方式,吳明益表示,每幾個月他就會想要去哪裡走一走,排解某些壓力或渴望。而其原因是當他在旅行的時候,他都用充足的時間及專注力在跟自己對話,或者用更誠懇的心去跟正觀察相處的人事物對話交流,而這樣的情感跟觀察當然就有可能會成為他創作的題材。而為了旅行,吳明益認為,即使要變賣家產,他也願意。

 

台文100游雯鈞B54961089

 

寺廟藝術家 唯利是圖?

游雯鈞/台南報導

踏入古色古香的赤嵌樓街區,深紅的地磚引領我們走到武廟。廟埕前群聚不少老人家,如一般鄉鎮傍晚所見的情景,附近住家的老人家都坐在簷下乘涼「開講」。在激烈辯駁地言談中發現一位總是被調侃的對象,他今年七十七歲,本名蔡石蟳,廟埕前的好友們又稱他蔡智高,意即智商很高,但實質是吃他豆腐說他很豬哥(台語發音)

 

蔡石蟳是在台南市頗負盛名的佛祖帽製造師,即使沒有高掛的招牌,住在台南幾十年的老客戶仍找得到他。他不只做佛像戴的帽子,還幫人雕刻金子或各種手工藝物品。他說,當時日治時代時局艱困,沒有什麼頭路可以挑,只要是能賺錢養家活口的他就去做。於是在小學畢業後,即去別人的金子店當學徒。

 

在金子店作了幾十年後,年事漸高,也碰巧遇到台灣經濟起飛,工業快速發展。「當時金子都改用機器刻,要在坊間找到還會手工製作的老師傅已經很少了,也不划算。」他感嘆地說。因此另求出路,找了一個也是自己興趣的工作當消遣-做佛祖帽。

 

佛祖頭上畫龍點睛 無師自通

 

他表示,製作佛祖帽其實不困難,人家拿樣本給你,依樣畫葫蘆就行了。「不過還是要先精通冶金之類的技術才行唷!」他又趕緊補充。談論到他的專業領域,他得意地神情溢於眉目之間。他又介紹說,佛祖帽是由金、銀、銅三種金屬拼裝而成,且男性神像的帽子垂珠是前後都有,女性神像則只有前面有垂珠。說著說著他覺得年輕人一定聽不懂,就馬上回家拿了一頂昨晚做好的主護天歲的帽子一一解釋製作過程和涵意。

 

在訪談的過程中,有許多在廟埕前聚集的老人家經過,他們都一致稱讚他的為人很熱情佛祖帽也做得很漂亮。但他都很謙虛地對他們說他是在騙小孩。連他返家拿佛祖帽給我們欣賞時,坐在我旁邊的老人家仍不斷地說,他是一個很熱情、積極又樂觀的人。在此同時,在遠處就看到一位身型可愛圓潤的老人家,提著一頂佛祖帽跟兩大袋的包子大聲說著要請客。

 

即使字句間他不斷提到做這些工作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錢,乍聽之下好像是一位很勢利的老人家,但其實不然。他表示,在那艱困的年代,能有一口飯吃就要感謝老天,何況還要養一整大口子的家人。無形中樹立「台灣牛」堅毅精神的他,談到保護家人正如同他所製作的佛祖帽一樣,替神明遮風擋雨、保佑百姓,顯露出一身捨我其誰的氣魄。

 

新聞採訪寫作─人物特寫

台文100  B54961186

(陳香蓉/台南報導)

「我會一直賣下去,賣到死為止!」今年高齡八十歲的黃善同老爺爺,憑著對傳統的堅持,三十幾年來每天都在台南市赤崁樓附近賣著傳統手工製作的棉花糖。

黃爺爺祖籍廣東,民國三十九年時移居海南島,之後退伍又輾轉定居台灣。他說,以前他做過許多不同類型的工作,各種小工、粗活都做過,甚至做過標本、雕刻的工作。直到有一次他在市場作調查時,看見有人在製作棉花糖,心裡覺得很有趣,也很有興趣,便開始自學自做了起來,他從五十幾歲開始改行賣棉花糖,而這一賣就是三十年。

堅持每天現做現賣,黃爺爺表示,棉花糖要好吃而不黏膩的秘訣就是水分量的控制,外面機器製作的棉花糖雖然看起來大而蓬鬆,但其實水分含量太多,一接觸空氣馬上就會融掉,吃的時候總會沾的滿臉都是糖漿。黃爺爺還說,他堅持只賣白色的不含色素的棉花糖,那些黃的、藍的、粉紅色等各種五彩繽紛的棉花糖雖然賣相較吸引人,但加了色素的糖漿經過化學變化製成棉花糖之後味道容易變苦,對身體也比較不健康。「這就是物理變化跟化學變化的差別嘛!我在大陸讀初中的時候老師有教過呢!」黃爺爺開心的跟我們分享著,他對棉花糖的熱情和堅持。

騎著一台充滿歷史痕跡的銀色腳踏車,上頭掛著兩顆顯眼的紅色氣球,平時黃爺爺在台南市赤崁樓附近路口擺攤,每天從下午四點多賣到十二點,我們問爺爺工作到這麼晚難道不覺得累嗎?幽默的黃爺爺自嘲著回答:「累?怎麼會累!我一天工作都還不到八小時呢!」

我們問黃爺爺來買棉花糖的都是小孩居多嗎?他搖頭表示,來買的主要不是小孩子,反而是年紀較長的大學生或成年人居多,他感動的說甚至還有南台科技大學的學生常常特地繞路來買,還幫忙爺爺在網路上宣傳,讓更多人嚐到爺爺棉花糖的甜蜜滋味。

黃爺爺說,現在像他賣手工傳統棉花糖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以前還有人來向他學習製作棉花糖的手藝,但現在幾乎沒有了。他希望棉花糖甜滋滋的古早味道能一直傳承下去,最後我們問爺爺打算賣到什麼時候?他堅定的說:「我會一直賣下去,賣到死為止!」

 

林欣儀   台文100   B54961194

人氣部落格  賴彥全寫創意圖文網誌

〈林欣儀〉

賴彥全,是畢業於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的學生,目前從事自由創作業,在無名小站經營的部落格「小賴的愛作夢日誌」人氣極高,部落格每日都湧入上萬人次瀏覽,每一篇文章也都有數百位到數千位網友給予回應。對於別人常對他說:「你現在很紅!」這類的話,賴同學則是謙虛地說他認為時間還早,關於走紅這一件事,他有自己的定義。

就讀媒體傳達設計學系的賴同學,從大學開始,就利用閒暇之餘經營部落格,經營部落格帶給他許多樂趣。部落格文章會不定期更新,文章的選材方面從新聞媒體上熱門討論的事件到特定主題的探討,以幽默風趣的文字敘述加上他自己手繪的圖當作註解,讓瀏覽者看到的不會只是一篇落落長的文字稿,而是圖文並茂的網誌分享。

賴同學的圖常常讓版友覺得很KUSO很有趣,甚至讓人會心一笑,這除了是高人氣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賴同學對於在他網誌留言給他的話都會一一給予回應,這也拉近了他與版友之間的距離。他畫的圖除了放在網誌用途之外,他也將這些創意的圖案放到包包、馬克杯、抱枕等等上面,做成獨一無二的用品,甚至可以依照客人需求製作。

在畢業之後,賴同學並沒有繼續升學,而是選擇當個自由的創作者,偶爾寫寫部落格,也有在接一些案子替人設計網頁、設計商品等等。在近期內,賴同學也跟友人將會出一本屬於他們自己的創作書。

對於別人認為他紅了這件事,他有什麼看法呢?賴同學表示他並不覺得他自己很紅,他談到很多整天想紅的年輕人,其實並不了解走紅真正代表的意義,對他來說,走紅真正代表的其實是人們更多的評論和更高的要求,他強調最重要的是必須給更多人更深的共鳴與認同。

 

  台文100楊佩文 B54961267

〈楊佩文台南報導〉進了小小的醫檢所,可樂先生正為病人細心檢查身體,專注的神態可見他對工作的執著。而再醫檢的工作之餘,同樣令他執著的事情,便是身為一個「鳥人」的精神。

  

 平日在醫檢所工作的他,到了晚上、假日便在七股、四草濕地間穿梭,忙於鳥類、魚類調查,尤其是黑面琵鷺來台灣度冬時,他更是有得忙了!自民國七十四年在七股發現了黑面琵鷺,他開始一年又一年的觀察、紀錄這些度冬的來客,一做,便是二十多年,跟黑面琵鷺建立了一段深厚的情感,也與有共同興趣的鳥友有了革命情感,見到他的人總喊他一聲「可樂」。

 

  問他為什麼叫「可樂」?他說,這是一段與鳥友十分偶然的機緣。賞鳥早期他便熱衷於魚調,一次魚調完畢夜晚,可樂在賞鳥亭與兩個中山大學的學生暢談起來,當時身上剛好帶了兩瓶可樂的他,便塞給學生一人一罐。之後,他們又在一次魚調中相見,兩個學生一見他便跟旁人說:「他就是那個可樂!」可樂笑著說,從此以後,「可樂」便因這個機緣與他相依相隨。

 

 憶起他的第一本鳥書「台灣野鳥圖鑑」時他說,當時看到民生報上一篇關於關渡賞鳥大會的報導,便馬上拿了當時半個月的薪水買了望遠鏡、野鳥圖鑑和一頂帽子,坐十五號公車到安平看鳥,初春時節,他記得第一隻用望遠鏡看到的鳥便是高翹鴴。民國七十四年的冬季,一次他在七股的賞鳥亭躲雨,在冬雨綿綿時用雙筒望遠鏡發現一群類似白鷺鷥的鳥類,再仔細看,鳥兒的嘴扁扁的,查閱鳥書時發現有此類特徵的有可能是珍貴的白琵鷺或是黑面琵鷺,直到七十五年才與一群鳥友共同證實是黑面琵鷺來到了台灣度冬。從此,他便展開與黑面琵鷺的「愛戀史」進行黑面琵鷺的觀察、紀錄,至今,他那份執著仍深深影響著身旁的「鳥友」

 

 「黑面琵鷺晚上都在做什麼?」民國八十二年,這個念頭使他開始黑面琵鷺夜間魚調。魚類調查通常於夜間,較不引人側目,也較不容易驚擾黑面琵鷺,然而,需花費相當大的精神和體力,但可樂卻十分樂在其中。他秉持的工作態度是:按照最原始的的觀察、紀錄,有問題時就觀察,再觀察,直到今天,他仍堅持著這份精神。

 

 可樂感受的東西很多,他說,身為一個「鳥人」除了賞鳥之外,也必須要有地圖、地形的研判能力,對一個地方也要了解,問為什麼可樂有如此廣泛的知識體系,可樂說:「無放牛班不可能教育出這樣的人。」可樂雖然從小就在放牛班,但他對自然科學十分有興趣,生物、自然的成績十分突出,國中時,自製一台十分粗淺的望遠鏡,觀察家後面的一片香蕉園,晚上看鴟梟,早上看蝴蝶,他說:「雖是看到的都是倒像,但那時也看得津津有味!」

 

 問可樂是否常為這一群迷人的鳥類拍照?他說:「有傻瓜相機的話會拍個一兩張,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繪畫。」事實上,觀察、繪畫在他童年時便養成了。童年時他跟鄰居的孩子們官兵遊戲,為了贏得勝利的他,便去做地理調查,把街道圖、至高點畫出,之後還用「立百代」的複印紙複印下來,可樂說:「佔滿他童年生活的三大要素便是家事、遊戲和店舖。」

 

  除了黑面琵鷺、鳥友之外,可樂也與成大野鳥社有不結之緣,成大野鳥社成立之初,因野外活動跟可樂接觸,覺得可樂懂得很多,人又十分熱心,便請老師當指導老師。「這些年來我野外跑一跑,心中也有譜,當時我就想說可以為這些孩子當一個台南的『嚮導』」談到野鳥社,可樂說:「我很榮幸會當跟這些孩子鬥陣!」他說,早期的黑面琵鷺保育協會因抗爭而聲名大躁,當時第一屆成大野鳥社成立一個「野雁突擊隊」,從教師節凌晨就開始排班,就是要成為第一批看到黑面琵鷺的團隊,可樂老師說起當時他的這些「亦生亦友」時,眼神都亮了起來。

 

  如今黑面琵鷺保育協會招集一些真正關懷自然、關懷黑面琵鷺的人員,可樂說:「若無那一種『德行』,去拐騙也沒意思」,他說,這些人都是自然而然因熱愛自然而聚集起來的。

 

  除了當一個正業的鳥人以外,可樂自有一套人生哲學,他用地質、生態、鳥類、歷史知識貫穿生活,而黑面琵鷺之工作深入調查,如此踏實的精神使他一直累積自己生命的經驗。

【人物特寫報導】魚果-腥臭的果實中,驚人的創造力
<記者陳仁弘/花蓮連線報導>
 「魚果」,初次看到這名字,心頭伴隨疑惑浮出來的,是悲慘世界和鐘樓怪人的作者,感覺上,這是一個有著絕妙創作魔力的名字。「你不覺得,一種『是魚的水果』,看起來就腥腥臭臭的嗎?」魚果很妙的回答,讓人莞爾。這位有著細膩嗓音的大男生,雖然說話親切溫柔,但年輕的他卻累積了許多稀奇古怪的經驗。
 畢業於成大中文系的魚果,著有《C貨》、《薄荷糖男孩》等詩集,現在它也正為李清照私人劇團創作演出。不久前,由他反串女配角的劇作《劉三妹》也在金鐘獎中奪得最佳美術設計獎,創作正旺盛的他,目前正在花蓮專心準備新作品,但在百忙之中,雨果仍接受了專訪的要求。
 成大對魚果來說,是「只要願意伸手去捉,就能得到些什麼」的地方,在成大的求學生涯中,雨果就開始搞劇場,四處接觸音樂、宗教等平常學科中碰不到的東西,這也奠定了日後魚果多元、無拘束的創作模式,「此外,成大最棒的地方,也許就是它的天氣了吧!相較於陰雨綿綿的北部,時常有著大晴天的台南,讓人有種只要願意什麼事都能完成的感覺。而北部,出門就像要打仗似的。」在南部長大的魚果,約略描述了對北部生活的不適應,「我覺得在台南人會變得比較溫潤一點」。
 在雨果的作品中,時常會讓一般人感到「怪怪的」,「我其實蠻喜歡把人家怪怪的,不舒服。」像《劉三妹》劇中由雨果反串的「金花」,或是在最近的同志音樂劇《阿姨》,一般的觀眾常需要更多時間來接受他。「其實我這作品有兩個層次,一方面這作品是要撫慰及墨同性戀者的心,另一方面我是想將這方面的禁忌化得更模糊一點。」雨果解釋著,其實同性戀者可能就在我們身邊,「搞不好你去波哥茶飲喝一杯飲料,櫃檯的小姐就是一位男跨女的跨性別者」,但是一般民眾仍會將這種事當作天大的新聞看待,雨果希望藉這種超越一般的戲劇,來幫助人們減少對同性戀、變性人的好奇感,甚至把它當作一件平常的事,「若能如此,這戲也就有它的價值了。」雨果感嘆的說。
 做為一位創作者,雨果是如何看待台灣這個環境呢?「雖然在底部的人對各種東西接受度算蠻大的,然而在頂端的人卻常給予諸多限制。」雨果認為在台灣這樣的島國上,人們對異於自身的文化事物接受度是很高的,「你常可以在一位七十幾歲的老婦人身上發現最新型的手機。」但若今日要出版一本很獨特的書籍、或電影,出版社或其餘管理單位可能不願意幫助、贊助創作者,「這樣子很難讓人『放手一搏』,我們台灣人的創作思維已經慢慢跟上世界了,但發表平台卻遠落後。」雨果道出了一段關於劇場的內幕,其實當初曾有電影公司對《阿姨》這部劇本有興趣,也欲將它改成電影,但再深入看完劇本後,卻對裡面的同志、變性等內容卻步,認為不符合她們的「文化」訴求。「我覺得這是文化阿,這裡面有台灣人很本土的文化在」雨果帶著婉惜地說著。
 對於台灣這塊土地,雨果毫不保留的展是對她的喜愛,舉凡台灣人的創造力、包容力、及台灣的文化多元性,雨果都給予一定程度的肯定「台灣人其實並全然是外國人嘴上的『海盜』」雨果舉了近來大陸的「山寨文化」做例子,其實部分仿製品的功能訴求是有被提升的,裡面當然也有摻雜人們的巧思,但品牌的建立,卻尚為有規模,「我們也是不斷的再進步。」
 關於最近有無新創作,雨果笑著表示最近在籌備一篇關於提倡性工作者平權鬥士「官姊」自殺的文章,希望能對台灣人權盡一份心力。此外,還在寫一本關於擲筊杯的詩集,「到時我想隨書覆曾一對筊杯,讓大家邊欣賞時,邊占卜今天命運。」這就是雨果,一位多彩多姿,創造歷經人的新生代作家,等者你的發掘與欣賞。

台長: Miranda
人氣(89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9702新聞採訪寫作課程 |
此分類下一篇:0406人物特寫2
此分類上一篇:0316大師講座採寫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