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8-20 23:03:41| 人氣20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大師市場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自從意外地來到這個研究所之後,我開始閱讀許多大師的作品。不僅是在我學門中的,同時也有其他學門的。
然而何謂大師?迄今所見,根本沒有任何定義可言。

但這仍是一個重要的準繩。大師之下,是整個市場對於好作品的判斷品味。

我曾經妄想與大師看齊,想要知道究竟是什麼造成市場對於大師的評價。
但是卻很快地發現,要求條理的結果,就是墮入像姚人多那樣對傅柯的執迷。
我自知必須放棄。

這當然不是一個有意義的結果。特別是我身為大師市場的消費者,未來或許邁向學術生產預備軍,
我至少得要有自己的態度。

在這方面,朱老師無意間讓我了解了許多。

在整個市場中搜索,其實只要撿拾起自己珍視的碎片,就是一片好風景。
這也是我一直以來對世界的看法。

必須拋棄市場的意象,這只是造成隨流行起舞的態度而已。
流行有自己的生命,成衣流行的判準絕對不是成衣本身,大師流行的判準也不會是大師本身。

至於我,我只要求自己做個負責、明辨、有意識的消費者就可以了。

台長: 瓦礫
人氣(208)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剪短 |
此分類下一篇:The Last Three Mohicans
此分類上一篇:魔幻林志玲

cherub
原來批西轟有部落格了啊!
回到正題。其實大師就是別人都在討論他,而他很少討論別人的人。我把它稱作學術訊息的節點。

大師的作品重要性不在於它的內容,而在於別人的學術作品就是繞著他的作品轉。所以你讀大師,你研究大師或追隨,無可避免地你就會讀到別人怎麼讀大師,等你把某個領域的大學及其討論都讀完了,了然於胸時,我覺得那就等於把這個領域的作品幾乎都看完了。學術工作就不就是這樣嗎?

由於我正好是寫這方面的,會發現沒有完整學術系統的台灣,和現在具有學術系統雛型的台灣,他們看待大師和大師論述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的。早期的留學生幾乎就是一種理論買辨,像是大師代言人駐台代表一樣的角色;他們其實作的是翻譯理論的工作,引進新的討論方式和思維方式。他們在國際學術地位一點表現空間也沒有,可是本地的空間卻大得不得了,有時候他們的表演舞台不只是在學術期刊,還有本地的電視台、雜誌、報紙、社會運動等等非學術性的平台上。後來的學者在國際期刊開始展露頭角,他們也不會抱著一個大師賣一輩子,還有這個現象表示這個社群不成熟,如社會學。這種不成熟,沒有「純學術」的空間,而是滲雜社會運動的學術、民主化的學術、公民社會推展的學術。反正就是「有用」、有「價值意圖」的學術如果在這個學科成為主流,那麼這個學科的知識發展絕對不會成為韋伯所說的為科學而科學。

其實被稱為大師,都有很強烈的價值目的性(也許是很一種很偉大的社會進步情懷),是為了推廣代言進口商想要推廣的價值而努力的一種商品,其實只要想想我們的流行進口商是怎麼引進LV的,又是怎麼賦予LV意義的,那麼留法學者進口Bourdieu和Derrida也是差不多的用途。

我有一次聽到一個讀Derrida的學者,他說Derrida死時,他自己的世界進入了一種沉思,他不斷在思索大師的生平和著作,他覺得世界死了。

我在想,我以前也有很強的這種情緒,尤其是剛讀書不久時。

操!

可是我愈是自己獨力的去找資料,讀資料,愈是自己不斷去找資料庫上可以的著名期刊文化,愈是自己去想自己的主題,我就愈是忘了這些大師的神聖性。我有時候甚至功利地覺得,引用這些大師只是因為這個脈絡用他的說法比較容易被接受,投資報酬率比較高,因為大家都熟讀了,所以比較容易懂你的說法,我引用或是套用大師也只是把外星人蓋上人類的外皮,只求一個合法不會引起恐慌的印章而已。
2005-08-31 15:27:2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