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8-30 09:11:30| 人氣2,74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不要告別東海岸──記徒步行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121222,台東縣政府再度於無視法院裁定,召開「美麗灣渡假村」第七次環評會議,經歷密室協商宣佈的「有條件通過」決議,激起場內外眾多民間人士的憤慨。那一天我未到現場,但透過網路與電視,依然能從他們的失落的眼神與流下的淚,讀見那些沮喪。

那一天如斯漫長,彷彿不止24個小時。後來自願擔任「不要告別東海岸」徒步行動隊隊長的饒愛琴說,過去反反反行動聯盟從未在淑玲家(刺桐部落族人,反美麗灣運動的重要人物)開會,但經歷令人挫折的一日,她心覺,這一次的巴歌浪非得到淑玲家辦不可。於是,眾人紛紛湧至,於運動面臨的挫折,在高歌飲酒的時間裡暫時緩解。也就是在那一晚,「我們要去走路」的意念浮現了。

201344,包括淑玲、愛琴、巴奈、那布、龍哥等反反反核心成員,以及多位來自不同縣市的朋友、學生們,一共二十餘名成員組成的徒步行動隊,來到都蘭鼻海域,弔祭2003年因憤感政府不當開發而於此投海的藝術家陳明才。行動隊成員盧安邦曾做下紀錄:「都蘭藝術家Siki以手沾酒點向天地,朝著紀念阿才的巨型漂流木說了聲『少喝一點啦,阿才。』然後將酒淋向都蘭鼻的土地。」隔著文字揣想,那必是個把眼淚藏於笑聲的場面,原住民一貫的天性和語法。都蘭鼻,行動隊16天,將近三百公里的路程就從這裡開始,向凱達格蘭大道前進。

都蘭、比西里岸、靜浦、大港口、太巴塱、吉拉卡樣、三鶯部落……這些名字不僅等於他們經過的地點,而是有著更為親密的關係。早在出發以前,他們計算步行里程,聯繫前述部落他們將會停留,分享各自的發展觀點,交換彼此的抵抗意識。那些地名,於是有了情感的意義,連結的價值,甚至到後來,有些人主動聯繫他們,希望能聽聽他們面臨的處境,熱心張羅食宿。安邦笑著說,所以後來都吃很好。

安邦是花蓮人,目前就讀政大新聞所博士班,一直思考著能為家鄉做什麼事的他,20118月以經營「抬槓花蓮」臉書專頁為實踐起點;基於台北與花蓮的資訊落差,他挑選重要的花東新聞轉貼,重做註解,從影響身邊的人慢慢做起。他觀察到,其實許多部落、鄉鎮的民眾和行動隊的理念一致,都很關心「我們要什麼樣的發展」,而台東比西里岸部落(阿美族語「放羊的地方」)因為土地私有化、現代化發展導致青年人口外流,以及產業空缺的情形,最令他記憶深刻。

「遊客中心本來是族人的耕地,地主有事去了一趟台北,回來發現她的作物都不見了,地上面多了一棟龐然大物。她一直哭一直哭,後來都不敢經過這裡,怕會太傷心。」港口部落文史工作者lafay(許惠婷報導,2013.04.09

「對原住民來說,哪有甚麼國有地?日據時代開始(到現在),用法律將原住民的傳統領域變成國有地,又用教育把小孩灌輸洗腦,將天皇、蔣介石奉為天神,回家又必須做學校出的功課,沒有時間學習自己的文化。時間之流過去,氾濫每一個部落,把我們的根沖刷掉,」太巴塱部落族人阿道.巴辣夫(盧安邦報導,2013.04.07

行動期間,好幾篇「來自花東的信息」在台灣環境資訊中心的網站上陸續產出,那些部落與人的故事,伴隨著徒步的里程,逐漸被紀錄下來。漢人主導的現代化工程,數十年來,侵占的不只是土地,更是語言、文化與思想。行動隊不但將他們的訊息傳遞出去,也蒐集其他部落的訊息。是述說,也是傾聽。

「不要告別東海岸」凱道音樂會那一晚,我和在場的許多人一樣,冒雨聽著台上音樂人一首又一首源於土地與生活的歌曲。突有一刻將視線轉移至兩側雨棚,看見當日從花東辛勤乘車北上的部落族人,卡地布、都蘭、靜浦、港口…….上了年紀的耆老、依那(Ina阿美族語「母親」之意)早已露出疲累神情。當日下午的遊行、晚上一連六小時的音樂會,他們的故事分散於不同時段,因此他們必須等待,而匯集於此的民眾,同樣在等待聽見他們的故事。

他們等待著的面容,是當晚最美的風景,靜謐而且令人感覺暖和。

音樂會隔日,放晴。凱道的記者會上,狼煙施放,「拆除美麗灣違建」、「反對財團圈地」、「遵守原住民基準法歸還自然主權」、「拒絕出賣沙灘海洋」四個訴求並沒有獲得政府善意回應,他們跳舞、歌唱,尚未抵達,沒有放棄。

記者會並非為徒步行動劃下句點。從420日就成為此次行動重要象徵的傳訊竹筏,經由友人牽線,54轉移至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繼續展出。然而,過程並不順利。先是在遞送計畫書的時候,華山回覆,希望他們修改「不要告別東海岸」的名稱;後來在佈展時,因為竹筏懸有「反BOT」、「還我傳統領域」等字樣,華山的工作人員以「過於政治性」為由,再度要求修正。我聽得疑惑起來,為什麼一個以「文化」為名的場所,只能用這麼狹隘的方式解讀?蔡大洋說,都還沒有人認為展覽有什麼政治性,華山卻先行「自我審查」,這無疑是戒嚴身體閹割化的遺緒。

十多年前,參與教改運動的大洋不想讓兩個還在唸小學的兒子留在台北,受制於不良的教育環境,全家舉遷花蓮,但身上那股社會參與的底氣似未有絲毫削減,因此這一次的徒步行動,他二話不說,全程參與到底。事後回想,他說這是一場很美的行動藝術,行動隊的組成份子,性格浪漫,富有藝文氣息,有別於其他社運的組成。但他也評價,徒步行動的外部效果有限,不過相形之下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一段過程,可以重新凝聚大家的力量。

以拼貼馬賽克藝術為主要創作形式的愛琴,受訪時正為在東華大學創作的公共藝術作品需要修正與評鑑感到煩心。她自承,徒步行動一結束時感覺很有能量,但又因為能量太滿,找不到穩定的支點,因此到現在都還陷入低潮,幾位台東的行動隊成員似乎也是如此。不過聽著愛琴不時發出的爽朗笑聲,讓人覺得一切很快就會恢復、好轉。

在東海岸徹底遭受破壞之前,他們始終走在,前進的路上。


延伸網站:

地球公民基金會官網

不要告別東海岸徒步行動

花東發聲台

※刊於《地球公民通訊》第18期(2013.07),地球公民基金會發行,此文為完整版。


台長: 吳思鋒
人氣(2,74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 個人分類: 花蓮 |
此分類下一篇:營造多元工作機會給花蓮子弟
此分類上一篇:花東藝術新聞2013.0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