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5-11 00:05:40| 人氣1,917|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關於一種紀錄的真相《剪黏保原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片來源:http://blog.roodo.com/localvoice/archives/3438973.html

去年的地方志影展,我初見《剪黏保原師》,年底在桃園社區影像培力營的某場放映會又因緣巧合地重看了一回(原先預計放映導演曾吉賢另一部作品《Sales》,但因設備問題改映《剪》)。「自然、彷彿朋友間的交談」,以上便是我對《剪黏保原師》流露出的氣質的原初所感。我們都知道,問與答有如紀錄片的「正面全裸」,往往決定著影片的高度以及順暢、合理與否的氛圍的形塑。

此片的主角乃剪黏師傅王保原,而剪黏可說是一種在台灣幾已失傳的廟宇裝飾術,剪貼特定的人物、造型,鑲嵌於特定的建築物上;材質方面,在瓷片、玻璃片、碗片、塑膠片之間仍屬瓷片較為耐久,但它的樸實色彩也較不討喜,這似也隱喻了剪黏這門技藝的無華與沒落。

我們很容易可以看出這部電影既記錄著一位低調的無名英雄的人生事蹟,亦側擊了所謂「文化資產」的當代迷思,然而,我更有興趣地毋寧是導演如何兼顧這兩者,並且是「躲在攝影機後面」做到的。

影片的開頭,離開醫院的鏡頭之後,首先便是保原師抱怨政府根本不懂資產保存,而且群疊的表格、繁複的程序、經費的有限,包括「專家學者」的認知屢屢充斥,再再顯示官僚技術的無知與傲慢。影片的最後,則是導演請一在地民眾指認哪一具為保原師的剪黏作品,該民眾自信滿滿搜尋,卻是錯誤百出,從而顯出保原師技藝之難得。這一頭一尾的兩個鏡頭,我認為已十足說明了導演的批判性格,而其獨特之處便是他運用了影中人的主觀隱蔽起自己的主觀,讓觀者自然地接收,不會讓議題強壓主題,仍能保有影片的純樸質素。

同樣的,當影片拍得好,議題便會從主題之中浮現,無需任何特意的召喚。而且保原師應不屬於鎮日將「文化資產」掛嘴上,大舉批判旗幟的知識人,如此一來,反而彰顯一種看似平淡卻有其時間脈絡的「日常的批判性」。關於此說,我們可延伸斯科特《弱者的武器》一書:他認為我們往往只重視公開的、有組織的政治行動,卻忽略日常形式的鬥爭;他同時引用歷史學家布洛赫的創見,認為這樣堅韌而沉默的日常性鬥爭才是長久持續的。

例如,對保原師而言,他抱怨政府的無知不見得是要扭轉官僚的慣習,而可能只是尋求他者對於老技藝、老建築的尊重;同樣的,他的堅持也可能來自於該技藝幾已失傳的頹勢(加上弟子的辭世),這使得他保持一顆叛逆與堅毅之心,繼續拼下去,這些都可稱是反抗的日常表現形式,雖然它不如我們習以為常的比如革命、運動的激進反抗形式來得顯眼。

所以,到最後我們會發現,低調的不是保原師,而是導演。他始終藏在攝影機後面,對著影中人,對著我們微笑。這可能是他的「紀錄片倫理」,但我卻看見關於「紀錄」的一種真相。


※發表於2008地方志影展特刊


延伸閱讀:
1、曾吉賢,<剪黏保原師 — 紀錄片創作理念>,http://www.esouth.org/modules/wordpress/?p=95

台長: 吳思鋒
人氣(1,917) | 回應(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蝴蝶停頓
此分類上一篇:記那些不可言說的《風中的秘密》

伊人
我是毛導學姐朱朱,
上回兒我們在&quot咖啡廣場&quot馬頭人剃頭場景,相遇過
我看過這部&quot剪&quot
我個人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推薦
這片對於文化資產的紀錄方式以及思維
這些&quot物件&quot透過保原師的妙語以及曾導演的敘事調性
活靈活現地彷彿有著靈魂 向觀眾展現剪黏的特殊性
特別是幾個剪黏人物在黑背景前 恍若回眸的特寫
交錯在保原師快人快語間
具有一種寧靜而細緻的美感
2008-05-29 02:59:19
薛西
朱朱,

當然記得妳。

妳說到這部片對文化資產的記錄方式,
我也覺得很特別,
而且是屬於隱藏式的那種。

看起來,妳比我還喜歡很多很多很多咧!
2008-05-29 11:10:03
JK
你好~我是王老先生的孫子~感謝您的感想文
2010-08-06 20:48:02
薛西
JK,

你的留言真令我吃驚,
希望你和王師傅都好。
2010-08-06 23:45:2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