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7-04 15:36:08| 人氣1,122|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可愛的小瓢蟲【攝影~楊淑淑】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七星瓢蟲〕(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常取食菜蚜、偽菜蚜、玉米蚜、綿蚜及捲葉蚜等,也可捕食葉蟎。在室溫27度下飼育卵期4-5天、幼蟲期14-18天、蛹期6-8天、完成一代約24-35天。在氣溫不到10度的氣候下,還可見到牠的足跡。 且捕食蚜蟲的速度非常快,因此可作為在寒冷季節中,利用天敵防治害蟲的參考。在中國大陸已研發出七星瓢蟲的人工飼料,此瓢蟲在中國大陸成為防治蚜蟲最成功的例子,值得我們參考利用。

七星瓢蟲各蟲期,在15、20、25、30及35℃五種不同定溫下,卵期發育至成蟲期分別為64.1、34.8、18.8、13.0 及 10.8天。各蟲期發育之速率與溫度之關係為線性之趨勢。七星瓢蟲各蟲期之發育臨界低溫,由卵、一齡 、 二齡、三齡、四齡及蛹分別為11.05、13.0、11.8、12.5、12.2、10.6℃,總積溫分別為44.5、26.2、24.9、 26.3、46.6及80.9日度。成蟲之壽命在15、20、25、30及35℃時,分別為85.6、95.9、103103.1、 66.9及49.7天。

七星瓢蟲1-4齡幼蟲在室內對1-4齡稻麥蚜之捕食量為139.6、190.3、247.7及790.3隻。成蟲之捕食量,以羽化起至10日齡、10日齡至20日齡、20日齡至30日齡,平均捕食量分別為5943.4、5960.2 及 5965.5隻。在網室內以七星瓢蟲四齡幼蟲及成蟲捕食稻麥蚜,均因瓢蟲捕食作用,使稻麥蚜族群迅速降低。

在簡易棚架內釋放七星瓢蟲四齡幼蟲與稻麥蚜之比,以4:300及5:300之釋放比,可降低稻麥蚜之密度。釋放七星瓢蟲成蟲與稻麥蚜之比以4:400及5:400降低稻麥蚜之密度達90%。 七星瓢蟲 學名: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brucki Mulsant 特徵:身體為圓形,腹面扁平,呈半球形。 斑紋十分鮮明,有紅、藍、黃、黑等 顏色。食性:幼蟲及成蟲皆為肉食性,主要 以蚜蟲、木蝨、介殼蟲等同翅亞目。

七星瓢蟲(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brucki Mulsant)屬鞘翅目,瓢蟲科(Coleoptera:Coccinellidae),可捕食33種蚜蟲之多,為禾本科作物重要的害蟲天敵。最適宜之發育溫度為25~28℃,卵於10℃能孵化,幼蟲於35℃能完成發育。成蟲具假死、遷飛之習性,氣溫在5℃以下時蟄伏不動;溫度上升到10℃以上時則開始活動。 原產區為亞洲各地〈台灣也有〉,常見於農田、森林、園林、果園等處。在氣候比較寒冷的地區,如同候鳥會有隨氣溫遷移的越冬行為,以躲避寒害。在台灣尚未發現有越冬現象,但有越夏之情形。

雌蟲經過一次交配,一生所產的卵都能孵化,且多於白天產卵。不同溫度卵發育至成蟲的時間以15℃最長約68天,以35℃只需11天左右。溫度對發育速率影響,結果顯示發育速率隨溫度上升有增加之趨勢,然而35℃之高溫卻增加七星瓢蟲呼吸之係數,進而降低其生存及產卵量。

為瞭解食餌對該種天敵發育之影響試驗結果以捕食稻麥蚜最佳,次為玉米蚜、偽菜蚜、芹菜粉蚜。幼蟲期以捕食稻麥蚜、玉米蚜之發育較捕食偽菜蚜及芹菜粉蚜之發育快速。蛹體重以捕食稻麥蚜之蛹重為最重,發育亦佳。產卵數取食稻麥蚜產卵最多、次為玉米蚜、偽菜蚜及芹菜粉蚜,成蟲食蚜量亦以芹菜粉蚜被捕食頭數最少。

七星瓢蟲是著名的害蟲天敵,成蟲可捕食麥蚜、棉蚜、槐蚜、桃蚜、介殼蟲、壁虱等害蟲,可大大減輕樹木、瓜果及各種農作物遭受害蟲的損害,被人們稱爲“活農藥”。

農藥的使用,造成相當大的後遺症。利用七星瓢蟲防治害蟲,不但可節省農藥費用,無農藥殘毒之虞,提高農產品品質,避免環境污染,對農民及消費者提供安全之保障。

〔六星瓢蟲〕瓢蟲科:為特有種 分布於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身體長約3.5 - 4.3 mm,前胸背板為黑色,左右各有1枚大白斑,翅鞘黑色具有光澤,左右各有3枚的黃斑,合翅時共有6枚,這就是他命名的由來。本種又稱台灣巧瓢蟲,為常見的種類,成蟲、幼蟲皆以蚜蟲為食但也見過嚼食昆蟲的屍體。

〔六條瓢蟲 〕 鞘翅目 瓢蟲科 雜食性瓢蟲 瓢蟲亞科Cheilomenes sexmaculata (Fabricius)六條瓢蟲 別稱:〔六斑月瓢蟲〕

特徵:體長4.0~5.5mm,體色變異極大,由近乎全黑到橙紅色點綴著黑色斑紋都有。台灣最常見的類型為翅鞘具【細十字黑紋加上四條黑斑】的「台灣標準型」,其他體色如【寬十字黑紋四塊紅斑】的「四斑型 」也算常見。

至於 「日本標準型」---翅鞘【幾近全黑僅前後餘些許紅斑】的樣式,在台灣很難遇到數量稀少。另外 印度的【全黑】型 則未曾聽過在 本土出現。《上圖:六條瓢蟲交尾》

部分體色變異大的瓢蟲,直接由翅鞘斑紋判斷種類較困難,可由前胸被板的斑紋分辨。六條瓢蟲前胸被板為黑色,前緣具半圓形環狀白色斑紋,大部分個體白色斑紋兩側各有一條往前胸背板中央延伸的斑紋,可由此與其他外觀相似種類區別。


分布:中國、印度、阿富汗、日本、琉球、台灣、海南島、中南半島、菲律賓、印尼、澳大利亞、波里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 等地。六條瓢蟲 (斑紋變異)


六條瓢蟲外觀與 波紋瓢蟲或 錨紋瓢蟲類似,但一般而言體型小很多。我自己的感覺,一般市區綠地及郊區莊稼最常見的瓢蟲有兩種,一種為 赤星瓢蟲 Lemnia swinhoei ,另一種就是 六條瓢蟲。

但兩種瓢蟲習性不同,除了都常出現於草本植物外,赤星瓢蟲喜歡出現於 竹子及喬木上,六條瓢蟲則容易出現於灌木上;可能是因為喜歡獵食的蚜蟲種類不同而有此分別吧。

上述的習性讓 六條瓢蟲成為最容易遇到的瓢蟲,但是相較於其他瓢蟲,他個頭太小、動作靈活,拍回來的照片模糊的居多,絕大部分不堪用。本文所用照片不是很清晰請見諒。

另外 六條瓢蟲似乎全年可見,當其他瓢蟲躲藏集體過寒冬之時,還是常見群聚的 六條瓢蟲在草本植物及灌木叢上出現,可發現 幼蟲、蛹、剛羽化個體、成蟲 同時出現,在那裏 獵食、交配、追逐...等等。

但別以為她們會一直留在那裡,當天氣變差或是蚜蟲被吃盡時,全體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六條瓢蟲 (上雄下雌,可從前胸背板及頭額的斑紋區分。

六條瓢蟲(Menochilus sexmacalata Fabricius)根據陶家駒先生所著台灣省蚜蟲誌記載,此瓢蟲可捕食51種蚜蟲之多。

六條瓢蟲在台灣的密度僅次於赤星及錨紋瓢蟲,但發現在苗栗公館及大湖地區的密度卻高於上述兩種瓢蟲。

在溫度27度,相對濕度73+-3%下,卵期3-3.5天、幼蟲期(1-4齡)9-10天、蛹期6-7天,完成一代約三星期左右;其幼蟲及成蟲期均能捕食蚜蟲。缺點為田間常被姬小蜂寄生而遭破壞之比例甚大。  

〔赤星瓢蟲〕學名:Lemnia swinhoel 科名:瓢蟲科 外觀特徵:體長約5.2~6.1mm。體背黑色,前胸背板兩側有白色圓點;翅鞘左右兩側各有一塊紅色大圓斑點。 生態習性赤星瓢蟲是平地至低海拔地區常見的種類,除冬季外,很容易在蚜蟲堆間發絸成蟲,早春數量特別多。

台長: 蜜 雪 兒
人氣(1,122) | 回應(3)| 推薦 (4)| 收藏 (0)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蟲 蟲 的 生 態 |
此分類下一篇:各 種 甲 蟲
此分類上一篇:蝴 蝶 的 世 界 【 攝影 楊淑淑】

(悄悄話)
2013-07-04 16:48:30
(悄悄話)
2013-07-05 13:34:03
(悄悄話)
2013-11-02 17:46:2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