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5-31 01:53:06| 人氣5,613|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小說選心得報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此,我先嘗試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我讀王文興<欠缺>的讀後感。

  

  波特萊爾有首散文詩名為<The Bad Glazier>。內容說的是某天早上作者一叫醒來,他竟感到一股深深的悲傷,疲憊以及空虛無奈。為此,他突然下定決心要做一件不尋常的事。他打開了窗戶,瞧見底下一味賣玻璃的小販,在喧囂而煙塵滿天的巴黎街上叫賣。這一位小販使他感到一股深深的厭惡。作者於是大聲叫喊,把小販叫上六樓來,並愉快的想像著小販扛著重物爬上長長的螺旋梯子的樣子。終於好不容易玻璃小販在作者面前出現,作者一邊檢驗小販身上的貨物,一邊不滿地喃喃自語,為什麼玻璃如此劣質?為何只賣這麼幾種款式?接著氣憤地將小販一把推出門外,教他蹌啷離開。趁著這個時候,作者走到了陽台,等到小販重新在他家門前出現,他捉起身邊的花盆,一把往小販身後用力一摔!於是小販在一陣驚慌中將身上所有的玻璃跌落滿地,響起一連串清脆的碎裂聲。在敘述這短短的故事以前,作者先展開了關於人類微妙心理的論述。說明人類在某些時候會做出一些與自己個性極之不符的出人意表的事來。比如他的某位性格不具攻擊性的朋友,某次竟然嘗試縱火森林,試了十次都沒有成功,接著第十一次終於成功了。又或者另一位朋友喜歡在彈藥粉前抽煙以測試自己的命運;而一位最害羞的人卻在街上當眾擁抱一位垂垂老人。

 

  M老師在上波特萊爾的這一篇文章時,細細地討論,論述了這一段文字,說明波特萊爾在此時觸及了這是人類某個不為人知的部分,也就是佛洛伊德以後稱之為潛意識的部分,我們可以在拉康的心理分析裡面讀到更多。在此老師當然說得沒錯,但我對如此解釋我不太滿意。我覺得M老師犯了個對於文章的結構形式上的解讀的錯誤。老師匆匆略過了文章的最後一段,忽略了文章對於美的追求以及極致的型態,並將配角當成了主角,將主角當成了配角。事實上,所謂潛意識的描述是作者將讀者帶入文學世界的前奏罷了,他告訴我們在渾沌的文學的世界裡所能展開的種種無限的可能性,接著進入故事的開始是一個道德判斷的取消,而最後玻璃的碎裂聲則是美的某種可能的形貌(至少對於當時的作者而言)。最後一段如是寫:"These nervy pranks are not without peril, and one can often pay dearly for them. But what does eternal damnation matter to one who has found in a second an infinity of pleasure?"於是一個文學世界的樣貌在此形成,一個對於美的追求在此達到了他的要求。說了這麼多,我認為M老師替「文學」套上了「心理學」的面具。

 

  文學本來的面貌是什麼,文學想說的是什麼?無可否認波特萊爾在此打開了關於潛意識進一步探索的可能性,然而當出現了拉康的心理分析,文學還包含在心理分析裡邊嗎?文學討論的難道是心理?那為何不交由心理學家來做進一步的發現與論述呢?或者說文學是無所不包的,文學的層面擴及每一項領域並對之伸出觸角。如此一來,文學對所有東西進行討論(而且往往半桶水的),那麼文學終究所討論的又是什麼?文學本來的面貌又是什麼?我想,以我對小說的認知而言,文學在於「說明只有小說(文學)能說的事。」比如象徵主義背後那所要表達的無法用語言表達的世界,其中的姿態、重量、線條、力度以及靈魂,馬拉美的<sigh>所想表達的不單止是「靈魂的無法飛昇及超越」,更是其中所有無法用論述表達的東西。文學一方面是藉由語言來建構其世界的,另一方面卻是超越語言的。我本來想說的是,在討論文學的過程中,盡量不要替文學戴上其他的面具。然而再仔細想想,文學只要一被論述就是文學批評而不是文學了。前者是一種論述,而後者是一種再創造。無疑的,文學傳統的延續純粹屬於後者而不是前者。我想甚至可以做這麼一個假設:文學批評即使不存在,文學的生命還是會延續下去。例如前幾個世紀始終沒有文學批評的出現。然而我在此並非否定文學批評的價值,而是嘗試還原文學的面貌,對文學這一概念做個釐清。

 

  在討論王文興的<欠缺>時,我想說的還是關於文學的面具這一件事。與上述不同的是,本文的面具不是由文學評論者為之戴上的,而是產生自作者本身的動機之下。也就是說,童年的喪失這一個體的存在及對其存在的可能性,最終消失在一個成人的道德判斷之中。通篇文章讀來,無法切確感覺到一個孩童的心靈,而是更接近於一位成人在「嘗試」以孩童的角度去詮釋一件事:欠缺,源於「道德的喪失」。作為一篇小說,嘗試當然是好的,其似真性也並不是最重要的。這樣的論述在米蘭‧昆德拉書中已多所提到文學脫離似真性的脈絡。我想說的是,本文讓我覺得厭惡的地方在於其對文學所下的道德判斷。事實上,盡管文章中有許多讓我喜歡的描述,像是老街的描述、小孩慾望初萌的心理描述,尤其是夏天的描述,再再顯得精采。然而當這一切在文末全被纳入一種道德判斷的欠缺上時,便一一被一股體制式的力量所淹沒,盡管其表面是一種欠缺,然而這樣的欠缺卻是制式的,單一普遍的,與文學相違背的,一如前些日子嬰孩被父親親手拋入油鍋的事件背後的群眾的責罵聲。並且如上述我在波特萊爾的散文詩中所說的,文學的世界更傾向於一個道德標準的取消,並直接回到人類最原始的存在中去給於探討,而非呈現出一種單一隨眾的面向。這樣的道德判斷甚至使文中觸及生活深層的趣味性取消,如:孩童喜歡少婦的原因之一是她行為舉止上的完美,不過是個遮掩的藉口這一趣味性等等,在文末看來則同樣被一股制式的力量給淹沒了。

 

  欠缺一文,並不缺乏創作上的實驗與創新性,不缺乏其對存在的探討性,然而我認為這樣的探討性卻走得不夠深入而深刻,也就是說沒有打入「生存」、「存在」的核心,甚至因為在常式進行探討的同時,連帶失去了一些對生活所能展開的更貼近的描述,而落得有些兩頭不到岸。然而我認為最失敗的,還是將童年的喪失等同於道德判斷這一事件上。比起袁哲生相同主題的文章<分我一口吃>雖然文章性質上不盡相同,然而我卻是更喜歡後者了!

 

 

 

  

 

 

  

 

  

台長: 郭史光治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5,613)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媚藥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2 15:00:5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