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0-08-08 11:39:57| 人氣2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井蛙噪鳴〕政治短匕(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民主台灣的隱憂〉1999/02/27

近日一連串政治事件的發展與演變,包括證交稅調降風波隱含的憲政危機、朝野立委在提出閣揆不信任案過程中的無知與荒腔走板的演出、甚至張力越來越大的民進黨「四年條款」修改與否的黨內爭議等,都一再突顯、表徵了台灣民主體質脆弱與不健全的一面。

僅僅從制度層面考量,這些事件除了充分表現出台灣政治人物對制度與法理極端缺乏尊重、並且無知的嚴重缺陷外,也清楚地顯示政治人物一貫習從己身權位與利益出發,來考量、處理政策的權謀性格,同時更有為了便宜行事,因一、二人設制、廢制的前近代政治封建心態;凡此種種都可充分看出台灣民主制度雖然已經初步建立,但驅除人治影響、進一步深化與鞏固民主體質的國家工程,卻亟待開展。

而更深一層來看,這些看似無關的政治風波也在事件的內裡,赤裸地暴露出台灣家父長式的威權面貌依舊根深柢固地糾結在社會的底層;我們遺憾地看到,在高舉民主大旗的台灣社會,有了自由選擇權利的民眾,竟會自願放棄身為公民應有的對政治的嚴肅責任與思考,而一昧陶醉在自身所塑造出來的政治神祇的魅力與大能之中,視若無睹地一再縱容政治領導者無視法理、制度的規範,以傲慢的姿態任意妄為,而不加以任何譴責,以致反諷、變相地成為自己權利的侵蝕與剝奪者。

同時,更糟糕的發展趨向是,在遽增的電子新聞媒體日益平庸、欠缺反省的影響之下,記者不僅欠缺足夠的能力為社會大眾洞察、剖析政治事件的深層內涵,而只熱切地加入社會方興未艾的政治造神運動;而另一方面,渴求劇情般視覺衝突的電視影像本質,也誘使、鼓勵著越來越多的台灣政治人物,在充滿魅惑的媒體聲光下,逐漸學會以媚眾的語言召喚著選民的支持,而國家未來發展願景,就必然脫落與遺忘在淺平的電視螢光幕上了。

台灣民主政治,即在脫落了責任內涵的深刻反省以及電子媒體洶猛的狂潮衝擊下,日益有矮化、墮落成「以權為尚」、「以眾為是」的庸俗工作的跡象。如何接連起台灣民主政治脫落的環節,並且因應媒體政治時代的新特質,恐是未來台灣民主能否深化與鞏固,台灣政治能否仍能彰顯其為公益獻身的初衷精神、而成為重新值得期待的志業的重要關鍵了。

〈惡化的台灣政治風氣〉1999/09/01

前法務部部長廖正豪召開記者會,對現任行政院長蕭萬長語多抨擊,並稱其任內曾受高層壓力而有違心、違法行為,不排除在總統選舉其間予以公開。雖然蕭廖恩怨,國人已知之甚詳,但廖此番動作仍不免引起各界側目,為緊繃的總統選情,再添口水風波。

但衡情論理,夙在社會擁有正義形象的廖正豪,以如此大的動作攻擊前長官,卻給已經極端惡化的台灣政治風氣帶來又一次的劣質示範。本來政務官之進退,合則來、不合則去,與直屬長官在理念、施政若有不合,掛冠田園歸去,理所當然。倘若與長官之嫌隙有違反法律、涉及公益之事,如不甘默然而去、求諸輿論,亦屬情理之中。而廖先是在去職之時,違反職場倫理,與直屬長官針鋒相對、走得不乾不脆,而事隔多日,又翻舊帳,更難免落人挾怨報復、氣度窄小之譏。

「政治」,在古典希臘傳統脈絡中,本有著極高的倫理意涵,認為人的自我完成,必須透過公共生活的參與才能達到,只是遺憾的是,這樣的期待,在現實權力的爭奪運作中,卻不僅未能彰顯,反而逼出人的醜惡墮落面貌。觀諸台灣高居廟堂的政治人物,慎微謹小的為民謀者少之又少,多的是自我膨脹的獨夫與偽君子。廖正豪今日之舉,不過只是為政治腐蝕的此輩人物的又一小小註腳而已。


〈掌握契機,重塑民主新價值〉1999/10/16

近日,因發放地震補償金相關事宜,台中市長張溫鷹又與中央起了爭執口角,風波的是非曲直其實難以粗率論斷,但為抒解災民的強大怨氣,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動作卻又必須做足、做大,以表示責任不在自己身上,以免衝擊自己在民眾眼中的評價,影響了來日選情。

但這樣的事例,卻充分突顯出民主化後的台灣政治,日益淪落入一種惡質的政治風氣:在蓬勃電子媒體的放大監督下,政治人物為了撇清責任,越來越慣於利用媒體放大自己的音量,藉著指責他人來轉移問題的焦點,使得意見與異見的溝通在媒體的高度參與下越來越不可能,在鎂光燈的聚合下,事件當事者往往只是獨白式的表態與交代,而且越激情、高亢,越有媒體效果。在這樣秀場化的政治溝通風氣下,許多可行、務實的政治解決方案,自然浮不出台面,民眾的權益反而更不能獲得解決。

或許經過艱苦、漫長民主追求過程的台灣社會,我們已經習慣用透明化、公開化的觀念去打破威權政治的政治黑箱作業,反而遺忘了在落實民主政治的過程中,面對不同異見、利益時所需的溝通耐心與繁瑣工作。因此,對抗式的高音在政治過程中屢見不鮮,不僅政治人物藉此規避細緻的政治工作,連民眾也偏好速食式的政治解決方法,喜好衝突場面的電子媒體當然更看不見也不想報導這樣貧乏的政治過程,只是這種在政治風光舞臺下的水磨功夫確是使政治衝突獲得解決、使民眾利益獲得確保,也是合格的政治人物所起碼必備的條件。

從這個觀點出發,來檢視震災後朝野政治人物的表現,不免都有荒腔走板、不合格的感覺。而面對著將來漫漫的重建長路,若對政治過程中這種耐煩、耐雜的心理品質的要求,能成為民眾考評政治領導者的重要考量,讓台灣民主深化的路往更正面的方向走,應該也是災難後,台灣社會能掌握契機塑造、獲取的不幸中之幸運罷。

台長: chihta
人氣(2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