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4-23 10:58:12| 人氣1,83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百年戰爭第一次戰役1337―1360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從斯路伊之戰到克雷西之役

此時正是一三三七的冬季,英法開戰也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愛德華開始擬定攻法計畫,他希望通過低地國家(今荷蘭、比利時)去攻擊法國,原因是牽制腓力的兵力,而不讓法國人去攻擊阿奎坦。所以愛德華先用金錢收買了幾個在封建領主,建構了一道從北海到瑞士的圍堵法國線。

愛德華接著下令對法蘭德斯禁運羊毛,此舉影響了數十萬工人的生計,不滿再度爆發,平民們對一三二八年的平民起義的腓力六世鎮壓後,法國與富商們對植中下階級的壓迫早已不滿,這下子又逢生計問題,根特商人雅谷•馮•亞代弗爾特(Jacob van Artevelde)遂率眾起兵,推翻了法蘭德斯的親法領主路易,他們要求保持中立並又要求取消羊毛禁運,愛德華達到他的目的,一口答應法蘭德斯人的要求。後來連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路易四世(Louis Ⅳ,1314-1347在位)也支援愛德華,命他為萊茵河以西的「皇帝代表」(Imperial Vicar),愛德華亦把才兩歲大的公主瓊安(Joan)嫁給皇帝的兒子。在愛德華全力部署時,腓力亦非省油的燈,他用其海上傭兵,席捲英吉利海峽,劫掠英國船隻,還登陸英國南部大肆蹂躪,並且也征服了頑抗的基恩。

雙方醜惡的舉動已經撕毀僞善的面具,一三三九年七月愛德華在法蘭德斯一帶作戰,腓力也率軍東來,準備會戰,但事實上雙方並沒有會戰的意圖,只是虛晃一招便各自退去。愛德華回到法蘭德斯境內,在一三四○年一月宣佈自己兼任法國國王,法蘭德斯人也同時向愛德華宣誓效忠,於是愛德華就離開法蘭德斯回英國去,要求國會通過再籌錢支援戰爭,他已經窮到將王冠抵押給特裏威斯(Treves)的大主教換錢。不過愛德華前腳剛走,腓力立即又發動攻勢,在西南方對阿奎坦進行攻擊,已經逼近了波爾多,而他的另一支部隊則前進到須耳德河上,對效忠英國的法蘭德斯施加壓力。由於戰況吃緊,愛德華等不及國會通過籌錢,匆匆的率領艦隊前往法蘭德斯。這時腓力組織了一支強大的艦隊,要來攔截從英國出發的愛德華,這隻艦隊此時停泊在法蘭德斯海岸上的斯路伊(Sluys)港口。

愛德華於一三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從英國出發,到了二十三日中午,已能望見集中在斯路伊港裡的法軍艦隊。按照愛德華的估算,法軍的實力為一百九十艘船艦,人員有三萬五千名。到了二十四日拂曉,法軍艦隊的三位指揮官卻發生了爭執,熱內亞的海上職業軍人巴爾巴尼羅(Barbanero),以其的經驗顯示,法軍必須出港迎戰,但兩位法國海軍將領奎裏特(Adm. Hue Quieret)與貝胡齊特(Adm. Pierre Béhuchet)卻堅持留在港內,最後他們取得折衷的協議,法國艦隊前進到斯路伊港外的近海,而由巴爾巴尼羅率一部分快船出海迎戰。但是,此時的主動權全掌握在愛德華手上,而法軍的兩位海軍將領又是外行,會戰一爆發,法軍雖然高呼著「法蘭西!」奮勇作戰,最終仍不敵英軍,分為三列的法軍主力艦隊愛第一列慘敗之後,後方的部隊就陷入混亂,許多人想乘小船逃走,但人太多反而翻了船,淹死不少法軍。而愛德華又號召陸上的法蘭德斯人前來助陣,更讓法軍敗勢底定。最後法軍有一百六十六艘軍艦被毀,剩下二十四艘被眼明手快的巴爾巴羅尼一看情勢不對就率領這些船隻逃走了,而那兩位外行的騎士,奎裏特戰死,貝胡齊特則曾在之前劫掠英國南岸,被處以絞刑。這一場戰役讓英國人在此後的戰爭期間內,完全的保有了海峽的控制權,這讓英國本土到法國的補給線暢通無阻,也因爲這樣,戰爭才能拖了如此之久。

但斯路伊的勝仗,卻對愛德華在法蘭德斯的戰爭進展並無幫助,他無法攻下杜內爾城(Tournai),而蘇格蘭人又在北方蠢蠢欲動,愛德華只有在一三四○年簽署了艾斯普裏青(Esplechin)休戰條約,規定雙方停火到一三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到了此際,英法兩邊的錢財早已散盡,愛德華的日爾曼盟友們也變的冷淡,這個停火,當然是為了錢的關係。

愛德華此次戰爭的失敗,在於當時戰爭在守備方面的發展遠勝於攻擊方面,所以愛德華只有採用蹂躪鄉間,引誘法國人出城,只要法國人不出戰,英國人想要獲得決定性勝利是不可能的。

愛德華在年底回到了英國,本來戰爭好象已無勝利的希望,蘇格蘭人步步進逼,讓愛德華無暇還顧歐陸上的事。但是,一三四一年,不列塔尼(Brittany,是法國西北方的一個大半島)的公爵約翰三世(John Ⅲ)死了,沒有子嗣,有兩個繼承的人選,腓力六世支援的是布洛瓦的查理(Charles of Blois),他是腓力四世的姪子,也是腓力六世的堂兄弟,而查理的老婆約翰三世的姪女;在愛德華方面則支援約翰三世的異父弟蒙特佛伯爵約翰(John Count of Montfort)。因此,英法雙方又為了不列塔尼的繼承,再次的爆發了戰事。

很快的,腓力的兒子與姪子與查理合作,俘虜了約翰,但約翰的老婆是個女中豪傑,她死守亨尼朋(Hennebont)堡壘,讓愛德華感到欽佩,派了一支部隊去解了亨尼朋之圍,不久愛德華也親自領軍到不列塔尼助戰,不過仍舊是毫無進展,雙方面於一三四三年一月又在馬裏斯特洛伊(Malestroit)簽了個三年期的停戰協議。

這時教皇克萊門特六世(Clement Ⅵ,1342-1352)出來調停雙方,兩位國王於是在一三四四年十月到十一月間於亞威農舉行會談。愛德華先提出對王位的要求,在表示希望擴大基恩的範圍,更重要的是解除英王對法王的臣屬關係。腓力不聽從顧問們的建議,答應愛德華的要求,但他重申英王必須對法王執臣禮。最後會談因兩造就為君臣關係擺不平而宣告破裂,戰火重新燃起。

一三四五年的法蘭德斯的政情丕變,亞代弗爾特得到政權後到行逆施,導致親法勢力崛起,發動政變殺掉了亞代弗爾特,法蘭德斯再度靠向法國。而蒙特佛伯爵約翰也死了,英軍便在不列塔尼紮營過冬。但愛德華派到阿奎坦的德貝的亨利伯爵(The Earl Henry of Derby,他是愛德華的表兄)卻有所進展,擴張了不小的勢力範圍。德貝的擴張讓腓力感到芒刺在背,就召集了不少部隊,向德貝反攻。法國人包圍了艾吉倫(Aiguilon)要塞,從一三四六年初春圍攻到八月,突然的退兵了,原來是愛德華出兵諾曼第,法軍必須回援,艾吉倫也因而解圍,蘭開夏的亨利伯爵(The Earl of Lancaster,德貝伯爵已升任蘭開夏伯爵)便反守為攻,與愛德華相呼應。

愛德華此次的出兵,是帶著他所訓練的新兵,這支新兵總數約一萬人,有弓弩手和步兵和騎兵。一三四六年的七月,愛德華的軍隊揚帆出發,他本打算要去救困守艾吉倫要塞的英軍會合,但有一個流亡英國的諾曼人向愛德華建議說:「若能在諾曼第登陸,則將更為有利。因為這個省分是世界上最肥饒的地區之一,而諾曼人已久不習武事,其全部的騎士也全都隨他們的公爵去圍攻艾吉倫了。」愛德華接受了這個意見,下令將船隻駛向柯騰丁半島(Cotentin,諾曼第半島上的小半島)的拉霍格(St. Vaast-la-Hogue),並於七月十二日帶著九千士卒登陸。

愛德華的突然變卦而登陸諾曼第,讓古今史家摸不著頭緒,因為愛德華並未有任何對登陸諾曼第的計畫或登陸後戰爭如何進行的籌劃,富勒將軍(J. F. C. Fuller)認為此次的遠征:「只不過是一騎士式的冒險而已,或是故意深入法國,以激怒其國王」。另外還有一個記載,說愛德華剛離開英國海岸要駛向西南,就被大風吹了回來,愛德華氣的發火,宣佈說風把船吹到那裡他就去那裡,而風果然把他吹到了拉霍爾(還好吹的是西風,要是吹東風,那愛德華大概會被吹到大西洋裡餓死)。

愛德華登陸後,向東前進,洗劫了繁華的岡城(Caen,諾曼第半島上的大城),但他聽到腓力在巴黎召集大軍,打算一舉將其擊潰時,愛德華注意到自己手下只有九千人,寡不敵眾,便想回到英國。不料愛德華的水手們等的不耐煩,擅自揚帆回英國去了,留下愛德華和他的部眾。

現下愛德華有幾個選擇,一是留在原地,但固守只是等到法國人大軍雲集,不但喪失主動還會陷入包圍的情形中;二是向南方去與蘭開夏公爵會合,但此舉又會一頭撞進在南方集結的法軍。所以愛德華採取了向東前進到法蘭德斯的路線,到達那裡與盟友們會合,並且組織一支新船隊返回英國。所以愛德華自七月三十一日由岡城出發,但是在盧昂(Róuen,法國北部的大城,為於塞納河(Seine River)下游的右岸)的橋樑損毀了,所以他只有往塞納河上游去尋找渡口。

愛德華一直往東南方的上遊行去,一直找不到橋樑能渡河,原來橋樑全備腓力給破壞了。愛德華繼續前進,抵達離巴黎不遠的波西(Poissy),修復了那裡的橋樑,強渡塞納河。腓力並沒有把握這個機會,出動優勢兵力攻擊愛德華,反向巴黎附近的聖丹尼斯退卻(St. Denis)。不過愛德華也沒有攻擊巴黎的意思,他一心想回到法蘭德斯,而腓力也到了亞眠(Amiens,在今法、比交界附近的著名城市),他的兵力一天比一天強大。

愛德華在渡過賽納河後又遇到了索穆河(Somme River),又遭遇到與渡塞納河時一樣的問題,腓力派人把橋全拆了,並且這一次腓力也率兵在後面追擊,愛德華必須在短時間內渡河。幸運之神又再次降臨在愛德華身上,他靠著當地人的指引,趁著退潮,在弓箭手的掩護之下渡過了索穆河,進到了克雷西(Crécy)村。愛德華在這裡宣佈紮營休息,他選擇在這裡接受會戰。

為什麼愛德華會在這裡選擇進行會戰呢?應該是愛德華考慮到手下的將士已經過長途的行軍而疲憊不堪,不如讓他們在克雷西休息,並選取有利的地形,爭取主動來迎擊法軍。

於是愛德華搶佔了克雷西森林北方的山頭,他的右側有一條小溪,屏障著他的右翼,而左翼的部隊則為山丘與村落所掩護。愛德華將全軍排成三行縱隊,每支縱隊皆由下馬的騎兵和長矛步兵組成核心,另有弓箭手分佈於兩翼。而英軍又把兩行縱隊做為前鋒接敵,接敵的部隊右側名義上由十七歲威爾斯親王指揮,實際負責者是華維克(The Earl of Warwick)和哈爾考特(The Earl of Harcourt)兩伯爵,所轄有八百甲士,二千名弓弩手和一千名威爾斯人;在左側方面則由北安普敦(The Earl of Northampton)與阿倫德爾(The Earl of Arundel)兩伯爵統領,,有八百名甲士與一千二百名弓弩手的兵力;在後方的總預備隊由愛德華親自指揮,有七百名甲士和二千名弓弩手。

在腓力方面,他在阿貝維爾(Abbevill)集中了他的部隊,按照估計,法軍有甲士七八千人,並有四千名弓弩手,也分為三個集團,第一個集團由波希米亞王約翰(King John of Bohemia,波西米亞大致包含今德國東南、波蘭西南的一部分和捷克的領土,而這位約翰王是一個瞎子,他在戰場上的行動全都是左右所指引的,可說是一個累贅)與王弟阿朗松伯爵(Count of Alençon)和法蘭德斯的路易伯爵統率;第二集團由洛林公爵魯道夫(Duke Rudolf of Lorraine)與布洛瓦伯爵率領;第三集團則歸腓力和波西米亞王瞎子約翰之子羅曼斯王查理(King Charles of Romans)管轄。

這一天是一三四六年的八月二十六日,腓力率軍從阿貝維爾出發,向北方行進,到達離英軍不遠處,但英軍的蹤跡被森林擋住,於是腓力派了幾個人去偵查,結果回報愛德華的部隊正在克雷西,探子並建議國王停止前進,並宿營過夜,腓力在思考之後,下令休息,並親自通知先鋒的阿朗松伯爵停止前進。
腓力下令全軍停止的時候是下午六時,正是黃昏的時刻,雖然法軍前鋒看到英軍時陣腳大亂,不過當腓力抵達前線時軍隊秩序已經恢復,高昂的士氣讓腓力推翻了原先停止的決定,反倒下令進攻。阿朗松伯爵遂率領熱內亞弓弩手開始對英軍左翼北安普敦和阿倫德爾兩伯爵的部隊進攻。

熱內亞人與英軍相互的以弓箭射擊,英軍長弓的射程遠超過熱內亞人的弓弩。熱內亞人動搖了,往後開始狂奔,而腓力與阿朗松伯爵對熱內亞人的潰逃感到忿怒,於是下令騎兵衝鋒。這下子法軍騎兵衝入了敗退的熱內亞人之中,導致混亂更甚,英軍的弓箭更如飛蝗,讓阿朗松軍死傷無數,動彈不得。但第二隊的法軍,也就是波西米亞王瞎子約翰的部隊,並沒有給第一隊法軍重整的機會,隨即發動另一次衝鋒,法軍又遭到同樣的命運。後到的法軍依舊像無頭蒼蠅般的向山頭上的英軍衝鋒,英國人計算本身遭到十五次的衝鋒,但這些衝鋒全是法軍的愚勇,徒使自軍全軍覆沒。
愛德華在二十七日的上午擊退了最後一股法軍後,開始清理戰場,並讓士兵們去搜括死人身上的財物時,才赫然發現,他獲得了全勝。波西米亞的瞎子約翰與洛林的查理公爵全死了,還有阿朗松伯爵與法蘭德斯的路易伯爵等十位伯爵也統統陣亡,陪死的還有一千五百四十二位騎士與超過萬人的士卒。這些王公的死讓愛德華大失所望,因為死人是無法來勒索贖金的。(當時流行將王公貴族與騎士俘獲後,將其向敵人勒索一大筆贖金,而普通士兵則害怕他們被釋放之後成為盜匪,慣例將其屠殺,這種作法在今日看來相當野蠻。)而腓力呢?原來他在戰鬥中受了傷,海諾爾伯爵勸他離開戰場,於是他便離開了(或是逃離),隔日抵達亞眠。

這場戰役的最後餘波是波微(Beauvais)與盧昂的民兵在翌日才抵達戰場,他們根本還不知道法軍早已慘敗。而他們的到來只徒增冤魂罷了,民兵們輕易的被擊潰。

愛德華在大勝並沒趁機攻入法國,他的兵力畢竟太少,他輕鬆的率著軍隊北進,在九月四日抵達加萊(Calais,在法蘭德斯北方的海港),愛德華打算取下這兒,做為補給的基地,一來加萊離英國的多佛(Dover)僅有二十一哩,二來不必再依賴那反覆無常的法蘭德斯。所以愛德華對這個要塞展開圍攻,其實只有圍而沒有攻,因為這裡有兩道城牆和護城壕,愛德華從海陸兩面斷絕城中的補給,加萊便在一三四七年的八月四日投降了。在這一整年對加萊的圍攻中,逃到亞眠的腓力好像洩了氣的皮球,他在一三四七年的六月前幾乎沒有行動。這可能是克雷西的陰影所致,但更大的震撼是蘇格蘭王大衛在倪維裏十字(Neville’s Cross)之役被英國王后菲力芭(Philippa)給擊敗,大衛甚至淪為俘虜。腓力原本希望蘇格蘭能為其扳回一成,希望卻落空了,這讓腓力愈加的消沈。

消沈逾年的腓力在七月終於組織了一支部隊,進抵加萊城外,要求愛德華像男子漢般的出來到空地上對決,愛德華那理會腓力的這種胡言亂語,率軍躲進堅強的防禦工事中,腓力也只有無奈的收兵回巴黎去了,這一天是八月二日,隔了兩天,絕望的加萊城便投降了。一三四七年九月二十八日,英法簽訂了一紙休戰條約,接著就是連續短暫的休戰,小規模的衝突仍然不斷。教皇雖一直致力想讓英法達成一個永久性的和平協議,大戰還是在一三五五再度爆發。
富勒將軍認為加萊的取得,是這一系列戰役中唯一的戰略收獲,他說:「它(加萊)的確是一個重要收獲,正好像在以後的時代中,直布羅陀(Gibraltar)之於英國一樣。愛德華一方面使它變成了一個極堅強的堡壘,另一方面也使它變成了一個高度獲利的商業中心,因為他命所有從英國輸入歐陸的貨物,非經過加萊不可。這個要塞不僅使他和他的後代在法國獲得一個橋頭堡,而且正如吳羅提斯裏將軍(Gen. Wrottesley)所指明出來的,在汽船尚未發明之前,只要能堅守著加萊,即可以使英格蘭永免於被侵入的危險。這個要塞保留在英國人手中達兩百年以上,直到一五五八年一月八日,被基斯公爵(Duke of Guise)攻陷之後,於是英國才又面臨著一連串的侵入威脅,而又過三十年之後,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出現,才使它成為真實」。

(二)普瓦圖之役、農民大暴動與暫時的和平

一三五○年八月二十二日,法王腓力六世駕崩,太子諾曼第公爵約翰即位,是為約翰二世(John Ⅱ,1350-1364),他被稱做「好人」(the Good)但在他身上卻沒有任何「好人」的做為。這個「好人」約翰不但不配稱為好人,連腦筋也不太好,他在不斷拒絕英國人的和平希望,致使「加萊協定」在一三五五年期滿,戰爭又起。「好人」約翰更離譜的是將自己的盟友,那瓦爾王(Navarre,在法國西南方與西班牙交界處的小王國,在加斯科尼的南方)、埃夫勒(Evreux,諾曼第東南側的地方)伯爵查理給逼反,這個查理的母親珍尼(Jeanne)是路易十世(Louis Ⅹ,1314-1316)的女兒,而路易十世是腓力四世的長子,換句話說,珍尼是腓力四世的孫女,愛德華三世是腓力四世的外孫,而腓力六世只是腓力四世的姪兒,假如要從血緣來看,珍尼的兒子查理最有資格擔任法國國王,但是腓力六世卻說女系不能繼承王位,將查理和愛德華都給屏除在外。

起初那瓦爾王查理和法王約翰的關係是不錯的,查理還娶了約翰的女兒,到了一三五四年,兩人的關係開始惡化,原因是查理謀殺了約翰的一位寵臣,這個寵臣是西班牙的王儲,但約翰卻任命他當法蘭西總管,此舉讓許多法國貴族大為不滿,而查理則化不滿為殺戮,殺了這位約翰的寵臣。查理殺人後作賊心虛,遂前去與英王愛德華協商瓜分法國。法王約翰聽到消息後,不動聲色,宣稱赦免查理,邀他到盧昂參加宴會,查理也信以為真,到了盧昂,掉進約翰的圈套。約翰就在查理用餐時率軍闖入席中,當著查理的面殺死了他的親信,並將查理逮捕下獄。約翰的莽撞行為,激怒了查理在諾曼第的臣民,他們大開城門,歡迎愛德華的到來。

一三五五年加萊協定到期,英國的黑王子(Black Prince,他也叫愛德華,他是愛德華三世之子,因為他身穿黑色盔甲,所以人稱「黑王子」)率軍從加斯科尼出動,對法國的西南部展開侵擾。年輕氣盛的黑王子在法國西南部恣意劫掠,但法軍將領們卻眼看著國土被蹂躪,而不敢與英軍對抗(難道又是克雷西一戰的後遺症嗎?)。另一方面,蘭開夏伯爵亨利在六月中率軍在不列塔尼登陸,攻入諾曼第,不過他在七月初聽說法王約翰率軍逼近,自怙兵力太少,又撤回不列塔尼,同時黑王子在八月中旬離開加斯科尼,麾軍北上要與蘭開夏伯爵會師。黑王子在一路燒殺擄掠後,於九月一日兵抵羅亞爾河(Loire River,法國的大河之一),將此處未受兵災的地區收拾一空後,又領軍於九月十一日開始往波爾多回軍。

約翰在得知黑王子的劣跡後,決心征伐,不過由於蘭開夏公爵撤走,法軍也大都解甲回家,約翰再次聚集部眾又花了幾天的時間。法王在召集軍隊完成之後,立刻往西南方去征勦黑王子。黑王子經過長久的行軍與劫掠,再加上長長載運戰利品的車隊,英軍的行動已漸漸遲緩且兵疲馬困,就於九月十七日在普瓦圖(Pcitou)被法軍追上,黑王子不得不排出方陣,準備迎戰。這個時候,貝裏戈德(Perigord,在阿奎坦北部的一個地區)的大主教塔裏蘭(Talleyrand)出來調停二者,希望雙方能簽署一項停戰協議,黑王子是樂觀其成,不過約翰卻認為英軍已經是甕中之鱉,何足懼哉,而拒絕大主教的調停。這個調停貽誤了一天的時間,英軍剛好趁了這個機會,休息了一天。

約翰的手下看到戰場上滿是籬笆和灌木,不利於騎兵衝鋒,法國人也不健忘,他們也記起在克雷西的慘痛經驗:英國人的騎兵是下馬作戰的。所以約翰下令所有的騎士下馬,組成三個龐大的方陣,並將弓弩手放在重裝騎兵(現在是重裝步兵)之後。但是滿腦子騎士思想的約翰卻不忘情用騎兵衝鋒的老套,雖然大部分騎士都下馬步行,約翰還保有一支由克萊門特的約翰元帥(John of Clerment)統帥的三百精銳騎兵。約翰打算先用這支部隊試試,也許能像之前幾百年的經驗一樣,衝垮英國人的軍隊。

假使法軍的那支精騎有一千人,也許還有可能衝垮英軍的防線,但是法軍只有三百騎,一上陣就被英軍給吃掉了。接著法王的長子查理指揮第一隊步兵橫越岐嶇的戰場的展開進攻,血戰之後,法軍戰敗,查理被俘,英軍也損失不少,黑王子將預備隊調上前線。另外一個「也許」發生了,如果由法王之弟奧爾良公爵(Duke of Orleans)腓力所率的第二隊步兵,這時有攻向英軍,黑王子可能戰敗,但是這個「也許」畢竟還是假設,腓力在看到查理戰敗的情景後,遂擅自撤軍去了。現在戰場上的法軍只剩約翰的第三隊步兵,這裏又出現第三個「如果」,如果約翰識相點,認清自己已無戰勝的機會,撤離戰場,這場戰役法國人將不會輸的這麼難看,但騎士心態作祟,又讓約翰邁向死地。「一個騎士不會臨陣脫逃」,約翰的心裡服膺這句話,所以他遂率所部再次撲向英軍。一場激戰後,法王約翰與他的小兒子腓力戰敗被俘。

這一仗,英國人的長弓陣又是無往不利,成了獲勝的主因,法國人每次還沒接近英軍步兵之前,就被長弓陣給射的七零八落,不敗也難。而英國黑王子愛德華在這場事前並未預知的大勝中,又得了不少戰利品,共有:一位國王和他兩位兒子、一位大主教、十三個伯爵等。

戰事完結後,黑王子請約翰王上座,自己則在一旁服侍,遜言自己不夠資格和偉大的領主同席。接著又宣佈英格蘭人民同意授予約翰「獎金和花冠」,這是騎士的最高榮譽。黑王子給足了法王面子,滿足了他騎士的虛榮心,也因此法王好像也忘卻了之前的恥辱。後來約翰被帶到英國,英王愛德華三世亦給予優渥的待遇,生活的標準如同在法國,而俘虜們也享有在不列顛島自由行動的權利。

當法王在英國享受「俘虜」待遇的同時,法國人民則是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這時法國人民,既要負擔繁雜的稅捐勞役,又要自行承受戰爭帶來的損失與一三四八年這兩年間的黑死病流行時的災害,而英法雙方僱用的傭兵部隊(Free Companies)在沒仗打時(打仗就是他們收入的來源,沒仗打形同失業),就橫行於諾曼第與法國北部,四處劫掠肆暴,百姓更是苦不堪言。這種情況在普瓦圖戰役後更加嚴重,法國人民的負擔又加上了「贖金」,他們得付出鉅款贖回自己的領主貴族和城堡(註:英國人發現佔領城堡也能勒索錢財,而領土有時乾脆省去防衛城堡的麻煩,將城堡拱手讓給英國人後再征重稅贖回之),暴動已蠢蠢欲動。就在一三五八年五月二十八日,在巴黎的王太子查理(法王約翰被俘,由太子查理攝政)發出一道命令,令將所的貴族的城堡與別墅優先搶修,此舉雖是整修地方武備,更能防止英軍侵犯,但在農民看來,這項差事讓他們負擔更大,在群情激憤下,大暴動於焉展開。

這一次暴動幾乎波及全法,最烈之處在香檳、比卡地(Picardy)、波微等地,農民們像無頭蒼蠅似的殺向領主與騎士的城堡與別墅,用燒殺姦掠來報復他們加給農民們的重擔。農民起義是突然爆發的,殺的貴族們是手忙腳亂,紛紛逃往安全地帶,於是起義軍在一段時間內可說是橫行無阻。隨著農民起義之後,在巴黎的商人艾提恩‧馬塞爾(Etienne Marcel)率領第三階級的小資產的商人們起事,佔領了巴黎,建立巴黎獨立政府(Commune of Paris),並與吉堯姆‧卡萊(Guillaume Cale)統率的農民軍合作,出兵去攻打莫城(Meaux,在馬恩河(the River Marne)邊的一座城市),城裡的人民歡迎起義軍入城,但很快在六月七日,兩名貴族率軍反攻,未受訓練、裝備差勁的起義軍遭到騎士們無情的痛擊,之後各地的騎士與領主們也展開反擊,暴亂迅速的被壓平,騎士們用也用燒殺來報復,據估計有兩萬名農民死在騎士們復仇的劍下。在巴黎的馬塞爾也遭到失敗的命運。

在農民起義被陣壓後,英法雙方再次回到談判桌上,一三五九年三月,被俘的法王約翰在倫敦簽署了和約,其重要條款有三:(一)加斯科尼公國擴張,包含古代的阿奎坦地區;法國割讓土倫、安茹、緬因、諾曼第、布列塔尼及加萊四周的土地給英國,這些土地至少佔了法國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二)法國賠款四百萬克朗(Crowns,古代貨幣單位)。(三)英王愛德華三世放棄對法國王位繼承之要求,法王約翰二世亦放棄對割讓給英國的土地行使主權。

「倫敦和約」只是英國自我滿足的條文,以及約翰為了爭取自由而胡謅的謊言,而實際上,法國王太子查理與英國黑王子愛德華正展開談判。一三六○年春,英王愛德華兵臨巴黎城下,但他卻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辦,於是英王聽從教皇代表的話,與查理展開正式的媾和談判。雙方先決定了佈雷提格尼公約(The Convention of Brétigny),再於十月二十四日簽定了加萊條約,內容重點如下:(一)諾曼第歸還法國;阿奎坦擴張到羅亞爾河,英王並擁有其主權,不再是法王的臣屬;法國割讓加萊和潘沙(Ponthieu,加萊四周的地區)。(二)法國付出三百萬克朗的賠款。(三)與「倫敦和約」第三點相同。

「加萊條約」簽署後,英法百年戰爭長達近十三年的第一階段結束,雙方將享有九年的和平,直到一三六九年戰爭再度爆發。

台長: 亂亂室主人
人氣(1,834)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