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01-04 20:17:28| 人氣20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源自戰國的孫臏拳:模仿瘸腿人站立的怪異步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源自戰國的孫臏拳:模仿瘸腿人站立的怪異步法/大陸中國孫臏拳專研學者:方剛。
                                                                           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臏一生充滿傳奇,“田忌賽馬”、“圍魏救趙”以及與師兄龐涓鬥智斗勇的事蹟,至今仍為後人傳誦。令人意外的是,被削去膝蓋骨的孫臏居然還是位身懷絕技的武術高手。以他名字命名的孫臏拳在山東流傳千年,古老而神秘。孫臏拳傳授極嚴,以口傳身授為主,幾乎沒有任何文字記載,始終披著神秘的面紗。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的日益開放,人們才得以一睹孫臏拳的真容,許多特異的技法也逐漸為人所知。
左晃右移蹣跚步,模仿瘸腿人站立`孫臏拳在武林中又被稱為“長袖拳”。因古人衣袖寬長,該拳便利用了這一特點,習練者手藏袖中,虛實難測,變化詭異。除了藏拳于袖,孫臏拳的最大特點是它的步法~蹣跚步。
源自戰國的孫臏拳:模仿瘸腿人站立的怪異步法“蹣跚步”又稱“孫臏步”,練習者故意兩腿相夾,藏于襠中。以一膝頂住另一膝的內側,雙足成怪異的“T”字形,行動時左晃右移,好似瘸腿人勉強站立走動。這樣,習武者既縮小了迎敵面積,下盤又形成穩固的三角形。這種步法看起來非常詭異,但它的來歷卻與孫臏的經歷息息相關。
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孫臏在魏國被師兄龐涓陷 ,遭受酷刑,被剜去了膝蓋骨(髕骨)。受刑后的孫臏終日裝瘋,以求蒙混逃脫,相傳這套武術就是他在裝瘋時創練的,因為當時髕骨已失、步伐蹣跚,孫臏拳的腿法就被冠以“蹣跚步”的名稱。
“蹣跚步”步法獨特,為其他門派所無。雖然螳螂拳的“入環步”與其有幾分相似,但本質終是不同。故《拳譜》中有“孫臏步法世間稀,拔跟掀腳不為奇,雙掌旋轉似乾坤,兩腿蹣跚跛行蹲”的記載,這短短四句,道出了蹣跚步的所有奧秘。
“蹣跚步”固然神奇,但也離不開精妙的手上功夫。孫臏拳的拳法便講究“以迂為直”, 強調出拳走曲不走直,有時一拳打出,看似偏離卻總能繞回擊中對手。這種曲線出拳,有時又表現在不招不架、轉攻為守上面,倉促間使對手無法應變。
孫臏拳有“小架”、"中架"、“大架”、“孫臏散手”拳套法,總計365手。拳法多為凌厲、猛烈的招式,講究連環速攻,以“一掌不到二掌跟,三掌四掌齊跟進”的緊迫逼人氣勢打擊敵人。
除了拳法凌厲以外,孫臏拳更是將兵法的虛虛實實運用在招式變化上,因此它的拳法總是詭異難測。當武者對決時,孫臏拳高手往往會採取“圓、角、線、點”等戰術,以左晃右移的蹣跚步在對手身邊不停地畫弧走圓,用側身迎敵,搶佔角度和先機。瞅準時機,蓄千鈞于一發,以一發而制敵。
                                                                                                 “嶗山之獅”抗日英雄高芳先與孫臏拳英雄譜:
孫臏拳的傳承歷來都是師徒口耳相傳,在武學典籍中罕有記載,籍籍無名,而習練該拳的武林高手也直到晚清時才出現。清同治年間,山東萊州府出了一位名叫施德的武林高手,打遍數省未逢敵手。施德師承不詳,來歷不明,只是在每次交手前都留下“孫臏拳施德”的名號,孫臏拳也從此名揚天下。成名后,施德便開始擇徒授業,他一直恪守著孫臏拳訣中“一代一人往下演,千金莫與惡人傳”的警句,拳法只傳給了性格“溫和端方”的次子施仁方、義子欒秉信和女弟子于秀蓮。後來于秀蓮嫁給了施仁方,成了他兒媳,因此“孫臏拳”雖現于江湖幾十年,卻一直是一門家傳功夫,秘而不宣。打破這種門戶觀念的,還是施德的徒弟欒秉信。欒秉信為人忠厚,長年帶著姪子在外趕車謀生,為求防身,他將自己平生所學盡數傳授給侄兒。後來他的姪子收了山東東阿縣的張好春、張再春兩兄弟為徒;再往後,張好春又收了陽谷縣的楊廷棟。而就是這位楊廷棟(後來改名為楊明齋)最終將孫臏拳發揚光大,成為一代武學宗師。
                                                             上世紀20年代初,列強瓜分中國,將中國人稱為“東亞病夫”,為了啟迪民智、鍛煉體魄,楊廷棟毅然打破門規所限,在青島開創“國技學社”,廣收門徒傳授武藝。從此孫臏拳練習者逐漸增多,開始走向大眾。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楊明齋又帶領門人積極參加抗日鬥爭,一時間豪傑輩出,其中最有名便是抗日英雄高芳先。
                                           高芳先先生于1914年,他8歲開始習武,13歲時已遍訪武學名家,其後師承楊明齋練習孫臏拳。1933年,19歲的高芳先參加第17屆華北運動會,一舉斬獲拳術及摔跤冠軍;在兩年后的第6屆全國運動會上,高芳先又獲得中量級摔跤比賽冠軍,這時的他已是青島國術館的副館長了。抗日戰爭爆發后,高芳先先生親自帶領國術館內諸多高手組成大刀隊攻襲日軍。在抗戰八年間,大刀隊一路斬殺日寇,屢建奇功。因戰功赫赫,高芳先一路晉升為少將、中將,成為中國抗日軍人的楷模,被譽為“嶗山之獅”。
南北兩派共同演繹孫臏拳*由於當年日軍進犯,武學大師楊明齋、高芳先等人相繼參加抗日戰鬥,因此孫臏拳的教授曾出現停滯。當時楊明齋為縮短教學時間,想以最快的方式傳授門人,採取學“大架”者,不習“小架”;學“小架”者,不教“大架”的方法,所以大多弟子都沒有機會系統的學習。而楊明齋的授藝方式,又僅限於“身教、口授、心悟”,並未能留下過多的文字記載,因此通曉365手孫臏拳的人少之又少。而得到杨明斋真傳的“十大弟子”在後來天各一方,有的還在青岛,有的則輾轉去了北京,甚至海外。他們今都已作古,門人或傳承大架,或練習小架,没人能完整打完整套拳法,千年孫臏拳法似乎有了分崩離析的危機。但令人慶幸的是,孫臏拳並没有失傳--這些傳人們雖然各自傳承,却始终認為孫臏拳365手原本都是一家。他們打破門规界限,多次比武交流,並合力將孫臏拳要訣和拳譜。而後,再根據這些拳訣、拳譜的指引,練習了系统性的孫臏拳法。
在青島,76歲的孟憲堂老人便是孫臏拳的第四代傳人。他12歲(1947年)时曾拜在楊明斋弟子、“十大弟子之一”的孫文斌門下習武,27歲满师以後開始廣收門徒,第五代:劉海港傳人等、至今已有50年整。50年来,孟憲堂不但完整研習365手大架、中架、小架与散手,還發表論文數十篇,詳盡闡述了孫臏拳的傳承與發展,成為大陸孫臏拳的傳人。
孫臏拳在台湾。抗日英雄高芳先將軍在1949年去了台灣,定居于台中市練武路。他在台中開設武舘傳授武術中國摔角、北派少林拳、孫臏拳法長達20年,為國術傳承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献。20年裏,他培養出大量優秀弟子:蔡明雄、黃連順、唐人屏、、等。第四代孫臏拳傳人,孫臏拳傳遍世界各地,人數多達上千人。他们與青島孫臏拳遥遥相應,形成為海峽兩岸南、北兩大派。/方剛(大陸武術專研學者)

台長: 黃連順會長
人氣(20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運動體育(各種運動、運動情報、球迷會) | 個人分類: 武術交流 |
此分類下一篇:拳意述真 Fist Italy states really.
此分類上一篇:太極拳與呼吸Taijiquan and breathing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