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8-24 00:13:01| 人氣29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佛國之旅 舍衛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佛國之旅 聖嚴法師著

五○、舍衛城

 二十五日晚上從藍毘尼園出來,又回到印度,乘原車行五小時,到巴蘭布的瑪雅旅館(Maya Hotel)時,已經八點三十分。這個旅館比前一天晚上的更小,因為另有一個日本朝聖團也住在該旅社,我們必須六個人一個房間;因此,果元師也不得不和我同住一個房間。這是我們全部行程中所住旅館條件最差的一個,房間少,設備差。印度的司機和導遊甚至於臺灣去的五位導遊,都是露天而睡。不過,這麼小的地方住了那麼多的人,第二天起來也沒什麼不對勁。只是有人在房間裡看到蛇,我的房間看到蟑螂、青蛙、蝙蝠、蚊子、蒼蠅和蟋蟀,看來是這些眾生跟我們有緣。

  十月二十六日清晨五時起床,六時早餐,七點登車出發,車行一小時,抵達朝聖的最後一個點──舍衛城(Sravasti)的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Anāthapiṇ-ḍasyārāma)。

  我們讀大乘經典的開頭,常會見到「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句子,這說明了這個園的位置是在舍衛國,又叫舍衛城。它是中印度一個古國的都城,在《大唐西域記》稱為室羅伐悉底國,在玄奘以前的舊譯經典都簡稱它為舍衛國。靠近尼泊爾南面邊境的一條拉普提(Rapti)河南岸,有一個叫撒希馬希(Sahetmahet)的城,就是古舍衛城的遺址。這個城的南方附近就是祇樹給孤獨園的所在地。現代人已經在該處做了幾次的考古發掘,在地下發現了幾處僧伽藍的基石,以此推定,當時寺院的規模相當宏偉而壯麗。

根據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六的記載,室羅伐悉底國的範圍一共有六千餘里,但當玄奘旅印時代,那座都城荒廢將屆湮沒。宮城的舊基周圍有二十餘里,也都荒塌,不過還有一些人民居住,從事農耕,風俗淳樸。當時的佛教僧院有數百處,多半亦已圮壞,僧侶很少,是屬於小乘的正量部,而天祠有百所,外道甚多。同時又記載,城內外的許多遺跡,在佛經中都可以找到根據,比如給孤獨長者的故居、波斯匿王為佛所建的大法堂遺址、城外的祇園精舍、佛為病患比丘做看護的地方、舍利弗和目犍連比賽神通的地方、外道殺淫女而謗佛之處,及提婆達多生陷地獄之處等。

五一、歷史的祇園精舍
  
  祇樹給孤獨園是因施主之名而得名的。那是由於釋迦世尊到了舍衛城,以佛法感化了當地的大富翁須達長者,因為這位長者經常布施貧窮,周濟孤獨,所以時人尊稱他為給孤獨長者。他發心要為佛陀建立一座精舍,供養三寶,作為佛陀的弘法安僧之處。後來釋尊發現這塊園林非常適合,須達長者便一口答應要洽購來供佛。想不到那塊地是屬於祇陀太子所有,當然無法購得,談判結果,祇陀太子說︰「聽說你很有錢,如果你用金磚鋪滿我的園林,我就賣給你。」須達長者真的做到了,祇陀太子很受感動,因此說︰「地讓你買走了供佛,地上的樹木就由我來供養罷。」
  
  遂將這座園林命名為祇樹給孤獨園。此園原來的範圍有八十頃,樹木茂密。

根據《五分律》卷二五所記,有關祇園精舍的建設和布局是這樣的:經行處、講臺、溫室、食堂、廚房、浴舍和很多房舍。此外在南傳巴利文藏經中記載︰還有倉庫、廁所、井、蓮花池、療病室等。精舍的中央是佛殿,稱為香室,圍繞著香室的有八十多間小房間,可見當時祇園精舍的僧伽藍規模非常宏大。
  
  在《高僧法顯傳》中所記,當法顯三藏(西元三三八─四二三年)去印度時,還見到祇園精舍的規模和雕刻、浴池、樹林、繁花等,又說祇園精舍本有七層,許多國王和人民都不遺餘力地供養幡蓋、散花、燒香、點燈等,日日不絕。繞著這個精舍共有十八所僧伽藍,都住有僧侶,只有一處是空的。可見在法顯西行的時代,祇園精舍還是非常隆盛。到了玄奘(西元六○○─六六四年)西遊印度時,所見到的僧伽藍皆已荒廢,但東南之左右各建一石柱,高七十餘尺,左柱刻有輪相,右柱雕有牛形,聽說都是阿育王所建。不過室宇傾塌,唯餘故基,獨有一個磚室巍然而存,中有佛像。據說當年如來昇三十三天為母說法,人間不見佛陀,非常懷念,波斯匿王以他所愛的檀木為佛雕像,就是這尊像。唐朝道宣律師的《中天竺舍衛國祇洹寺圖經》也敍述了祇園精舍的建築結構,說有許多的僧院和梵鐘等等。

五二、今日的祇園精舍
  
  從原始經律的記載和統計可知,佛陀在世時,每年必須有三個月的雨季安居,稱為結夏;釋尊一生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及其附近,結夏竟達二十一次之多。佛陀說法四十多年,周遊當時的十六大國,卻獨對於舍衛城的祇園精舍有所偏愛,可見這個道場對於佛陀當時的教化產生過多大的影響和作用。因此我們到祇園精舍朝聖時,感到非常親切,雖然時隔兩千五、六百年,霎時好像通過漫長的時光隧道,回到了佛陀的時代。

我們進入祇園精舍的大門,見到一棵大菩提樹,樹齡已有數百年,雖然三分之一已經中空,而且用磚頭砌牆加上土培,把它保護起來,但枝葉依然繁茂,園中景色一片蒼翠。我們還看到一口井,聽說是久遠以來僧眾汲水之處;又見兩座小塔的塔基,然後就是伽藍的中心。訪問的當時,正見一位緬甸比丘在那兒禮拜,他告訴我,他就住在附近的緬甸寺,每天早上都會來此朝禮佛的遺跡。

祇園精舍伽藍的中心,只有紅磚砌成的牆基,沒有房舍也沒有佛像。據研究報告說,這個遺跡,原是祇園精舍中最大的建築之一,包括一座佛殿,院中有一口井,二十一座僧房,還有門廊。從遺跡看來,在同樣地方似乎重建過三次,最近的一次大約在西元第六世紀,現在還可見到牆的殘基。這座伽藍共有二十四個房間,房間都不大,其中各有一個磚床,高約一公尺二十公分。在另一個僧房中發現有一塊西元一一三○年的銅版證書,記載舍衛城某些村莊供養祇園精舍的僧侶的情況。由此可見,到西元十二世紀,佛教在舍衛城中依然存在。
  
  我們在佛殿的遺址中央禮拜之後,參觀所有各處僧房和其他建築的遺址基腳。它們都是用紅磚及石片鋪砌而成,相信這是根據發掘以後的遺跡,經過人工的整修而顯出的形貌,看來相當整齊。佛殿的位置必須脫鞋才能進入,而且打掃得非常乾淨,禮拜時未感覺有砂子泥土之類的不潔之物,可見管理人員對祇園精舍的照顧非常周到而細心。事實上我們所到之處,除了那爛陀寺、鹿野苑、竹林精舍、王舍城沒有要求脫鞋之外,在其他各處的佛教聖地,都要求巡禮者脫鞋,才能進入。
  
  在祇園精舍大殿的左前方和左側方還各有一個中心,可能是寺院組織分成幾個部分,有的是隆起的高臺,有的是窪下去的平面,殿堂和僧房因為大小格局不同,所以一目瞭然。但是從它們的尺寸大小看,最大的殿宇容納量不會超過兩百人,倒是各有寬廣的庭院,也許他們的小集會在室內,大集會在室外的廣場。
  
  因為祇園精舍在佛教史上的地位相當重要,所以我對它的感情也特別豐富,幾乎每個角落都走到,品味一下當時佛陀以及諸大阿羅漢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的體驗。雖然我只看到一些磚頭、草、樹和泥巴,但它們都是從佛的時代親近過釋迦世尊和諸大阿羅漢而留下來的遺物,所以仍保留著佛陀時代的氣息,活生生地顯現在我們面前。它們依舊是活著的,乃至於一粒砂子、一點微塵,都在告訴我們,它們從佛陀時代起就一直在那兒等待著我們的到來,雖然曾經被歷史湮沒了千百年,現在重新出土,和現代人類世界相見,更富有極其重大的意義,是為了交代我們重振佛法於世界的偉大使命。從祇園精舍出來後,車行五分鐘,參觀了波斯匿王的王宮遺址,那不過是一個亂磚堆成的小土堆,什麼古物也沒有看到。從佛經中所見到的舍衛國是那樣的偉大,現在只剩下一個磚堆作為象徵,真是生滅無常,令人不勝唏噓。

五三、印度的中國寺

在印度的佛教八大聖地附近,包括那爛陀寺、鹿野苑、佛陀伽耶、拘尸那羅、祇園精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幾乎都建有中國的寺院。目前有華僧居住經管的卻只有兩個:一個是前述的佛陀伽耶的中華大覺寺,另一個是鹿野苑的中華佛寺。
  
  鹿野苑的中華佛寺內有一方石碑,上面刻有如下內容︰「此中華佛寺,是中國高僧北京法源寺方丈道階法師正傳弟子德玉老和尚,於一九三九年創立。此佛寺山門圍牆為該寺繼承主持本照鎮參二大上人,於一九五二年向我中國旅印僑胞募建。一九五三年譚雲山敬書。」其中的道階法師和譚雲山先生,為中國佛教徒所熟悉,也可見此寺初建於五十年前。現在由佛光山星雲法師馬來西亞籍的出家弟子慧性法師主持,另有兩位來自中國大陸的老比丘住在寺中。我們在該寺接受了茶點招待,感受到佛光山接待賓客的溫暖家風。能在聖地見到三位中國僧人,感到相當快慰。

五四、華光寺
  
  至於祇園精舍附近的華光寺,原有住持仁證法師已於十二年前過世,現在已無人居住,僅由錫蘭比丘託管,委請三位私人警察看守。寺內既無香火,也無僧人,除了三位警察和幾名工人借宿,整個寺院已經沒有一絲道場的氣息。因為還有寺產,所以還能自給自足,不需錫蘭比丘另外找錢來負擔開支。我們通過印度導遊的翻譯,約略知道該寺發生了什麼情況。想進一步瞭解時,寺中所有人員唯有指著牆上的碑文說︰「你們是中國人,可以看中國字。」現在把華光寺的碑記照抄如下︰
  
  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華光寺碑記
  
  佛教導源于天竺,靈蹟廣佈,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即其一也。地為釋迦世尊常住說法之所,十方善信咸樂往瞻禮,具見慈光普照,德化宏敷矣!鄂省體意上人夙植慧根,欣向淨業,於民國二十年披薙受戒,苦行清修,行腳參學,遍歷名山。民國廿六年發願朝聖,隻身西遊,遠邁雲峯,遐征月路,幾經寒暑,終達祇園。曾就金剛寶座菩提樹下趺坐數月,因喜聖境清涼,萌念結廬,以資卓鍚,並供掛褡。然人地生疏,語言閡隔,非所計也。適會泉、會機長老在緬宏法,轉逢、華智諸師傳教加城,聞訊相與贊助。因購地興工,卒償所願。結廬既成,額卅華光,以示中華緇素,咸沐佛陀慈光也。不幸前年突遭回祿,廿載經營頓化烏有,上人禪誦之餘立誓重建,預計約需五萬盧比,幸蒙那遮長官給地,四眾施財,復經譚雲山、吳桂年、李黃蓮馨諸居士熱心協助。然鳩工庀材仍差一簣,上人乃於丁酉三月東來募化,冀竟全功,余首獻佛像四尊值緬幣五千銖,並邀同仁集會。歡迎席間,公推廣洽、廣義、志航、竹隱諸師及莊丕唐、陳輝煌、鄭天水、畢俊輝、林慧英、林瑞鼎、鄞永千諸居士分請諸會友及各埠人士慷慨解囊,齊襄善舉。嗣集星馬菲等處捐獻,共得印幣逾萬,因此完成偉業,當有餘裕矣。上人言旋之際,云將勒碑徵信,屬誌其事,爰述梗概,以垂紀念焉。

新加坡佛教總會主席李俊承敬撰
  
  德壽永千肅書
  
  佛曆二千五百零一年五月十四日衛塞節沙門仁證體意立
  
  從碑文可以看到,這是一九五七年由中國湖北籍的旅印僧仁證法師所立。他在民國二十六年(西元一九三七年),也就是抗日戰爭開始的那一年到達印度,覺得沒有落腳之處,所以發願在祇園精舍創建寺院,得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檳城華僑的捐款,因從另外的碑文見到有捐款芳名的詳細記載。此外又看到陳健民居士為該寺大佛殿和觀音殿所寫的三副對聯。現謹抄觀音殿的一聯如下︰「卅二應靈感昭彰看寺中法務興隆塔邊含識超昇全仗婆心一片億萬眾精神飢渴想海外殺機潛伏林下頭陀稀少共餐甘露幾人」
  
  此寺從外觀看是四合院的形式,內部有佛殿、廚房、僧寮、寶塔。建築物看來既有中國色彩,也有印度色彩。「大雄寶殿」的四字門額由譚雲山居士所題,大殿背後是六角寶塔,有七層或九層,可從內部拾級而上,面面都有窗戶。大雄寶殿供有三尊三尺高的緬甸玉佛,供桌上還有兩尊一尺高的玉佛和兩尺長的臥玉佛,那大概就是由李俊承居士所獻。三尊佛像背後就是觀音殿,事實上還是在同一間佛殿,供有一尊觀音菩薩立像,約三尺多高。在觀音殿的對面,也就是佛殿後壁的牆上,嵌有一幅石刻的人像,仁證法師居中,右邊是陳輝煌,左邊是李俊承,那是一九五九年七月合影的石刻,看來相當逼真。如今這三人都已不在人世,而他們的功德依舊存留人間。
  
  我祈禱著中國佛教界能夠早日派人前去照顧這座寺院,不過首先有兩個困難需要克服︰第一,印度與中華民國沒有邦交,不容易批准臺灣的僧尼在印度久居;第二,印度的環境,尤其是祇園精舍附近,其生活水準和經濟條件要比臺灣落後二十年,有誰肯發這樣的大心?可惜我已老邁,否則很想就此在祇園精舍附近住下,好好修行。像鹿野苑的三位中國比丘,都不是拿臺灣護照。中國大陸的生活水準和印度相比,差距不遠,而大陸與印度是有邦交的,近年來也有十幾所佛學院一批一批地培養出家的青年僧尼,若論派遣到印度的條件,可能要比臺灣容易。  


台長: john
人氣(29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