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5-05 20:09:50| 人氣59| 回應0 | 下一篇

不要單單只以做為台灣人為榮。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前陣子,公共電視週一至週四晚上都有一系列有關20紀世界歷史回顧的紀錄影集。

其中,有一集是專門報導歐洲統合之路的故事。

歐洲在經過一、二次戰火蹂躪、摧殘後,不得不思索歐洲和平的未來。原本,歐洲最重要的、相互敵視的兩國:法國和德國。在經過彼此折衝和妥協,終於攜手合作,與歐洲各國共同打造一個承平、富裕的環境。

四分五裂、不同族群的歐洲公民,由原先只對各自國家主權領土的認同,轉變到自許為一位歐洲公民為榮。

十八世紀的Kant所提出的「國際聯盟」觀念,雖然在二十世紀初,遭受挫折。但和平共處,讓世界公民攜手合作,打造理想世界的理念,卻一直流傳至今。

歐盟的成立、全球化的蓬勃發展,代表著世界逐漸由四分五裂的結構,轉向一個BLOCK化所構築的體系。

在這樣的架構下,台灣面臨了很重要的關鍵抉擇,而這樣的抉擇決定了台灣未來的生存﹔但台灣現今有個嚴重的問題需要解決:國際化程度不足、人民對於世界的認知太過狹隘、偏頗。

因此,台灣需要大開放,整體國際化﹔台灣人的腦袋需要重新教育、形塑,避免走上文化鎖國政策的
道路。叢爾小島裡百姓的生存之道,就是要成為世界公民。

沒有國際化,台灣就只能被邊緣化。
台灣國際化,是為了生存,為了活下去。
傳統西伐利亞模式的領土主權觀念,已不再是高高至上、不可侵犯的政治圖騰。
台灣尤其不能受此概念所制約,而失去整個未來。
因為,經濟利益大於政治意識型態的鬥爭。
永遠都是。

套一句馬克思的術語:下層建築的演進,會帶動上層建築的變革。
若想用上層建築來強制改變、影響下層建築。
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將會重現。〈現在的台灣已不有點這樣的味道嗎?〉

本土文化,我堅信,會因國際化的刺激而茁壯。
若沒有,這表示,我們本土文化無法接受競爭。
這樣的脆弱文化結構與內涵,不要也罷。

要國際化,最重要的是,百姓的腦袋要重新改造。
嘗試著踏上世界上的每個角落,去接觸、去感受、去體會各地文化的差異與衝擊。讓每個人認真思索,台灣的方向,而不全然地寄望政治高層瞎盲地帶領我們走出困境。

人民既然要做主,就要自己學習去獨立、謹慎地思考未來的前途。
而重塑新的世界價值觀將是每個台灣公民,圖生存最crucial的工作。

千萬不單單只作為一個台灣人為榮,而是要以能成為一個世界公民為志向。

台長: Johnny
人氣(5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