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6-29 18:10:56| 人氣18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反軍購者的迷思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反軍購的聲浪正在民間沸滾著,儘管國會朝野至今仍唯美方是從。

反軍購者指陳,政府花費如此巨額的軍費,一來升高兩岸對立的態勢;二來軍購的金額如同對美國繳交保護費;再者,巨額的軍購案亦排擠掉其他用於社福、教育及基礎建設的預算;更有意見指出,兩岸的問題是政治問題,而非軍事問題。基於上述理由,六千億軍購案是禍國殃民之舉,不足為取。

然而吾人卻認為,這些主張嚴重地忽視國際現勢的基本架構:無政府狀態下的「權力平衡」。所有國家在國際無政府狀態下,為了本身的生存,必須要拉幫結眾,抗衡對手的威脅。也因如此,這些國家常陷入軍備競賽過程的「囚犯困境」,而無法自拔。

因此,自由制度主義者認為,為了要消弭這種窘境,各國必須要以善意和合作來代替對抗與仇視;用互信機制來緩和對立的氛圍,建立起常態的互動建制,來減少國家間往來的不確定性。顯而易見地,後者的主張,成為此次反軍購的論述主軸:用雙邊合作、建立兩岸互信來取代兩岸長久以來的軍事抗衡。

在享受長久承平時期的台灣社會裡,自由制度主義者「以和為貴」論述,以及打著兩岸同文同種不該劍拔弩張的訴求,往往被我國人所接受。然而,自中外的戰爭史觀之,許多國家的侵略行為,往往正起因於受迫害國國內的主和思維凌駕內部的憂患意識,認為只要向對手稱臣、維持和緩的氣氛、建立互信基礎,即可獲得和平。其思維卻忽視了爭端之所以興起,源自於國家對「威脅」的感受。

美國喬治城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Charles Kupchan在《美國時代的終結》一書中曾提及,世界的許多爭端常發生在鄰國間。鄰國由於地理的接近導致雙方的威脅感倍增,這種威脅遠勝於共同文化或種族所帶來的親密感。因而,一個國家在如何確認敵人和盟友間,「威脅」是比文化或意識型態更強而有力的決定因素。

以此觀之,若反軍購者一味地訴求,以撤除軍備、全力發展經濟、教育,來換取兩岸和平的契機,卻不顧中國此一兵臨城下敵人的威脅暨侵略性,以及國際地緣政治的重要性,則是過於鄉愿的想法。國家對於「權力」與「安全」的重視,往往壓過文化和意識型態的力量。

吾人承認,此次軍購的巨額經費確實是國人所難以忍受,甚至超出國力所能負荷的,但這不代表此軍購案就必須完全棄之。在當前的國際現勢下,每個國家都是現實主義者,國家主政者的首要考量都是維護國家安全與獨立自主。抗衡雖難以忍受,但卻為必要之惡。

在當今兩岸政治對立的結構下,我們無法以試驗去測量,透過一廂情願的態度來減少軍備就可換取中國當局的善意回應。中共在處理兩岸關係的目標在於「穩固政權」、「統一中國」、「突破東亞防禦鍊」。這種思維正是台灣當前最大的威脅來源。若國人缺乏憂患意識,而陷入「以和緩戰」的迷思中,難保力主偏安的南宋滅亡史不會再現。

吾人認為,當前我政府在軍購事件上處理的首要目標,並非全然地說服大眾「應不應該」實現此軍購,而是積極地與美方談判,盡可能地壓低軍購價格和提升武器品質,把預算排斥效應降到最低;同時,不斷地教育國人須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即便兩岸經貿交流如此密切,但我方亦需認知,中國仍是台灣生存的最大威脅來源。


[本文經過刪修後已刊登在2004年9月22日的聯合報民意論壇上]

台長: Johnny
人氣(18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