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8-23 14:11:23| 人氣69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讀孟子劄記(六)〈告子篇第六〉

讀孟子劄記(六)〈告子篇第六〉

2012/08/23初記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這也蠻有趣的,照理說,譬喻是為了讓我們更明白所要表達的語句,但在任何的論辯當中,譬喻永遠是混淆論述的開始。譬喻造成的文學性,同時也是一種曖昧性。而這種曖昧的特質,往往不利於討論事情。很多論辯最後會失焦,都是因為這個原因。

此外,這也讓我去思考一件事情,信念(belief)是有辦法討論的嗎?有可能藉由討論而改變嗎?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袂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孟子不但好辯,而且善辯。孟子聰明的地方就是能夠把對方舉出來的例證接下來,然後用相同的例子做出不同的論證,最後捍衛自己的立場。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將曰『敬叔父』。曰:『弟為尸,則誰敬?』彼將曰『敬弟。』子曰:『惡在其敬叔父也?』彼將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須之敬在鄉人。』」季子聞之曰:「敬叔父則敬,敬弟則敬,果在外,非由內也。」公都子曰:「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然則飲食亦在外也?」

告子「仁內義外」之說,將「所義」的對象與「能義」的根源混淆了。

 

口之於味,有同耆也。

如果不是單純看外在的行為表現,我們如何能夠知道每個人的感覺是相似或相同的?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

操則存,捨則亡,這裡說的正是日常生活培養習慣的修持方式。時時存養,成為習慣之後,那就不會覺的修養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了。

 

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美學理論當中有談論到面對藝術品,必須保持著「專注」、「持續」且「開放」的狀態,才能夠真正感受到藝術品所要表達的意涵。這對於修養德行也是同樣的重要,我們如果想要能夠做討體貼別人、推己及人,就必須要在待人接物之際,專注、持續且開放,慢慢練習,久而久之,或許我們可以成為一個比較能夠將他人事情感同身受的人。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養之者。至於身,而不知所以養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這裡的愛身是一種修養的方式嗎?如果在身心一元論的理解下,養身的本身就是養心。

 

孟子曰:「人之於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也。無尺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豈有他哉?於己取之而已矣。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今有場師,舍其梧檟,養其樲棘,則為賤場師焉。養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則為狼疾人也。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小以失大也。飲食之人無有失也,則口腹豈適為尺寸之膚哉?」

身心一元論。

 

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這理兩次談到的「未之有也」顯然不是歷史事實,而是就理想層面來說。儒家的思想可貴之處,不在於他曾經落實在歷史上的某個時間點,而是它提供了一個美好的藍圖給我們。這個精神方向,是全人類都可以努力去完成的,但是實際上到底有沒有完成的可能,卻不在於儒家思想所要考量的。這正是所謂義命分立,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賢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惡汙君,不辭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若外在的行為沒有一定的標準或準則,我們如何能夠判斷「其趨一也」?

 

(淳于髡)曰:「昔者王豹處於淇,而河西善謳;綿駒處於高唐,而齊右善歌;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有諸內必形諸外。為其事而無其功者,髡未嘗睹之也。是故無賢者也,有則髡必識之。」

有諸內必形諸外,為其事必有其功,這代表了淳于髡不懂得「命」(客觀環境的限制)的觀念。因此,他才會用比較功利的角度去衡量儒家思想的適用性。

 

(孟子)曰:「孔子為魯司寇,不用,從而祭,燔肉不至,不稅冕而行。不知者以為為肉也。其知者以為為無禮也。乃孔子則欲以微罪行,不欲為苟去。君子之所為,眾人固不識也。」

曲高和寡。人的動機難明,我們看到一個人的行事,卻不能夠洞察動機,容易造成價值判斷失準。或者,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寧願相信對方的動機是好的,儘量往好處想?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慶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蕪,遺老失賢,掊克在位,則有讓。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是故天子討而不伐,諸侯伐而不討。五霸者,摟諸侯以伐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為盛。葵丘之會諸侯,束牲、載書而不歃血。初命曰:『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再命曰:『尊賢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無忘賓旅。』四命曰:『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于好。』今之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長君之惡其罪小,逢君之惡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惡,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

這一則有趣的是讓我聯想到「誓詞」的影響力,也就是一種語言的魔力。不知道有沒有人去從心理學與語言學的方向去研究各式各樣的誓詞?但,近來很多語言學的研究都指出,語言可以影響主體的思維與行動。因此,多講正面與積極的語言,有助於我們去成為一個句有行動力且正向思考的人。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閒,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此則雖然爛熟,卻依舊深刻。隨著年齡與經歷的增長,我越來越能夠認同在痛苦中成學的概念。在此推薦一本書,是談到在痛苦中成學的概念。

傑夫.柯文:《我比別人更認真》:「小時候你也許從大人那裡聽過,如果要出人頭地,成為各行各業的頂尖人物,像是邱吉爾、莫扎特、巴菲特,甚至是老虎伍茲這樣的人,你從小就必須埋頭苦幹。不過事實還不僅如此,所有我們看得到的天才人物其實必定經過「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的洗禮,對練習結果進行分析,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以科學的方法進行苦練,才有可能斬露頭角,讓所有人刮目相看。」

 

台長: 陳伯軒
人氣(699)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讀《孟子》劄記 |
此分類上一篇:讀孟子劄記(五)〈萬章篇第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