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0-02 21:42:19| 人氣71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昌帝君



部落格專用相簿




「文昌帝君」,有天神與人神兩種不同的說法:文昌兩字既為星名,又為神名,也就是民間慣稱文昌星、文星神。

  文昌帝君又稱為梓潼、文昌帝、濟順王、英顯王、梓潼夫子、梓潼帝君、雷應帝君。有關文昌星的說法,《史記‧天官書》所載:「斗魁戴匡六星,日文昌星,一日上將,二日次將,三日貴相,四日司命,五日司中,六日司祿。」《星經》中載:「文昌六星如半月形,在北斗魁前,其六星各有名。」文昌六星為上將(威武)、次將(正左右)、貴相(理文緒)、司命(主災咎)、司中(主右理)、司祿(賞功進士),各有專司,掌管天下文運祿籍,所以自古以來就受到士人學子的崇拜。

  文昌帝君,一般認為他是主管考試、命運,及助佑讀書撰文之神,是讀書文人、求科名者所最尊奉的神祗。其受民間的奉祀,從周朝以來,歷代都相沿制訂禮法,列入祀典。

  文昌,本是星宮名,包括閃顆星,即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總稱。古代星相家解釋為主大貴的吉星,道教將其尊為主宰功名祿位之神,又叫「文星」。隋唐科舉制度產生以后,文昌星尤為文人學子頂禮膜拜,有謂文昌「職司文武爵祿科舉之本」。因文昌星和梓潼帝君同被道教尊為主管功名利祿之神,所以二神逐漸合而為一。

  文昌星簡稱文星,或稱文曲星,系星宿中主文運者,如杜甫詩:「北風隨爽氣,南斗避文星」。又《東觀奏》:「初日官奏文昌星暗,科場當有事」。由此觀之,學子應與文星有關。

  有關文昌星的說法,《星經》所載:「文昌六星如半月形,在北斗魁前,其六星各有名。」《史記天官書》載:「斗魁戴匡六星,日文昌星,一日上將,二日次將,三日貴相,四日司命,五日司中,六日司祿。」

  到了明朝景泰年間,景宗皇帝在北京新建一座廟宇,每年二月初三,遣人舉行盛大的祭典。清朝年間,更加崇奉此神,嘉慶六年,仁宗皇帝也勒命禮部,把此神編入祀典。

  人神又分為兩種指稱,一是「文昌帝君」,一是「五文昌」,包括關聖帝君(文衡帝)、孚佑帝君(呂洞賓)、文魁夫子、朱熹(朱衣星君)、魁斗(魁星爺),合稱為「五文昌」。

  《雲笈七籤》︰「文昌星神君,字先常,天子同命之符也。中央司命者。或曰制命丈人。主生年之本命,攝壽夭之簡禮。」文昌神源自星辰信仰。

  《楚辭‧九歌》的少司命即指第四顆星。戰國已列入國家祀典。

  《明史.稽志》:「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唐宗屢封至英顯王,道家謂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元加號為帝君,而天下學校亦有。祠祀者。」

  《台灣縣志》及《彰化縣志》中謂:「梓潼帝君,張姓,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廟在保寧府梓潼縣。唐宋屢封至英顯王。道家謂:帝君梓潼主文昌事,及人間祿籍。故無加號為帝君,天下學校,因有相祀。」

  文昌帝君本名張亞子,唐朝越雋人氏,後來遷到七曲山(四川省梓潼縣),因篤信道教,廣宣道教教義於四川,死後人們敬仰他的品德,就在七曲山建廟,命名為「清虛觀」,並且於碑上刻上「梓潼君」,成為梓潼神,供人祭拜。唐朝唐玄宗、僖宗逃到四川期間,曾利用這種信仰,封梓潼神為左丞相、濟順王。至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簡稱「文昌帝君」。在歷代受封中,到此這個封號中出現文昌二字,就和文昌星信仰結合起來,從此梓湩帝君就成了文章、學問之神,職責掌管文昌府的事務。由于唐朝帝王的大力推崇,梓潼神的地位陡長,從一個地方神而成為全國性的大神,并逐漸與文昌神合而為一。

  宋元間的道士見此種信仰可以利用,就把文昌稱為文昌帝君,尊為主仙、人鬼生死爵祿的神。古代士人仕進,以科舉為途徑,於是天下府縣,處處建立文昌宮。明代以後,每一所學校都將部分建築物用於供奉文昌帝君。清代,每年農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生日那天,朝廷要派人前往北京文昌廟祭祀,文昌雖是道教之神,但帶有濃厚的儒教色彩。

  南宋間,道士假借文昌帝君之名,作了《文昌帝君陰涉文》,這是一本托名文昌帝君勸說世人行善積德的勸善書,此書在過去十分流行,影響很大,與《太上感應篇》和托名關羽所撰《關帝覺世真經》為三大勸善真書。

  文昌帝君掌理考試命運、主宰士子的功名利祿,比孔子還受讀書人的歡迎。同時他也是刻字、書店、文具店、說書、抄紙的行神,所以昔日書商公會就叫做「文昌會館」。

  以前皇帝曾把文昌帝君列為重要祭典之一,凡是讀書人必要奉祀文昌帝君。每逢文昌帝君誕辰,童生、秀才、稟生、貢生、舉人以及私塾老師都要準備全牛及供品,至文昌廟行「三獻禮」祭祀之。

  歷代官府都要通令天下學校,來奉祀這位文昌神:

  《恆春縣志》:「然列于祀典,即為聰明正道之神,習學業求科名者,敬之宜矣。」

  《彰化縣志》:「蓋以世所傳帝君之書,如陰涉文、感應篇、勸孝文、孝經解諸書,皆有裨于教化、不失聖人之旨,故學者崇拜之,使日用起居皆有敬畏,非徒志科名者,祀以求福也」。

  農曆二月初三為文昌帝君聖誕。

 

文昌祠位於新莊市碧江街廿號。新莊文昌帝君原本供奉於慈祐宮中做為配祀之神,直到嘉慶十八年(一八一三年)才獨立建祠,於民國七十四年時,同本市廣福宮、慈祐宮、武聖廟一起列為古蹟,文昌祠為三級古蹟。當時清代淡水廳只有五間文昌祠:新竹、桃園、板橋、士林與新莊,本市文昌祠代表新莊不僅是昔時商業鎮要港,亦是文風鼎盛的地方,培育出許多文人雅士;當時號稱台灣三寶,新莊江心慈便是其一,而杜逢時是台灣三筆之一,讓世人對新莊刮目相看,知道新莊有濃烈文藝氣息。

 

興建

 

  嘉慶十八年(一八三一年)艋舺縣丞曹汝霖倡修慈祐宮,重修完竣之後尚有餘款,即在其右側興建文昌廟,將文昌帝君獨立奉祀。《淡水廳志》記載:「文昌祠,一在廳治東門內,嘉慶八年同知胡應魁建,道光十七年同知婁雲修。一在新莊街,嘉慶十八年縣丞曹汝霖捐建。一在芝蘭堡,有記。一在桃仔園,同治六年,同知嚴金清諭紳董李鵬芳、徐玉衡捐建。一在枋橋街,同治二年,紳士林維讓、維源捐建。」由此可得知文昌祠是曹汝霖捐建的,而且是當時淡水廳第二興建的,也讓人知曉新莊的文風。後來因原祠專作義墊之用,面積過小,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由艋舺縣丞傅端銓及仕紳陳式璋等遷建於現址,並與位於後側的義墊為鄰,使文昌祠更具意義。

 

  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遷至現址後,面積為原來的三倍多大,為兩殿、直進一院的建築。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年)暫借用為興直公學校,直到光緒廿四年(明治卅一年、一八九八年)。在台灣政權轉移到日本之初,仍維持義墊功能,進行漢文教育,後因日本推行皇民化運動,才告停止。民國三年(大正三年)由新莊區長林明德重修,此時隔壁的品珍號食品行租用之。民國六十年到六十四年間,曾欲再次重修,在拆除原有屋頂裝飾後,因經費不足,僅新建照牆和山門、翻修屋頂、塑完前殿山牆內側泥塑壁飾的粗胚,並將外埕地面全鋪上水泥。

 

  在清末到日據初期之期間,文昌祠由黃謙光管理,直到光緒卅二年(明治卅九年、一九0六年)。一直等到民國卅五年,台灣光復隔年六月廿三日在慈祐宮召開信徒代表大會,選出林世南、陳塗與鄧蘇松為新任管理人,現任主任管理委員為簡天賜。文昌祠之祭典有春、秋二祭,春祭為帝君聖誕之日,即農曆二月三日。從前新莊有塊公田,每年可收近百石租穀,作為鎮內「崇文閣」、「敬義閣」之活動經費。敬義閣負責武聖廟之祭典,崇文閣負責文昌祠之祭典,後來因為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失去租穀而停止。民國卅七年該祠曾舉行大規模祭孔活動。隨著崇文閣之停辦,文昌祠之祭典也因之荒廢,直到八十二年再恢復中斷數十年的三獻禮祭典。現在管理委員會為重振昔日崇文閣,振興文教,提高地方學術風氣,持呈縣府籌設一座文物館,現由學者專家規畫興建中。

 

神明

 

  文昌祠正殿供奉文昌帝君及其左右侍者,右殿供奉歷代聖賢神位,左殿供奉魁星夫子。文昌既是星名,亦為神明,民間一般稱文昌星、文昌神或文昌公。有關文昌星的說法,星經所載:「文昌六星如半月形,在北斗魁前,其六星各有名。」史記天官書:「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至於神名的說法,則是指文昌神梓潼帝君,根據明史禮志記載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文為立廟,唐宋屢封至英顯王,道家謂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元加號為帝君,而天下學校亦有祠祀者。」文昌帝君又稱梓潼、文昌帝、濟順王、英顯王、梓潼夫子、梓潼帝君與靈應帝君,掌管世間文運,所以讀書人皆祀之。文昌帝君有二名侍從,左執書者川天聾,石執塵者為地啞,旨在曉諭世人凡事謙沖為懷,切莫鋒芒畢露。

 

文物

 

  文昌祠不像其他寺廟有很多楹聯,因為新莊人將文昌祠視同文廟(孔廟)般崇敬,文廟慣例無楹聯,因為沒人敢在孔子面前賣弄文章。文昌祠現存一面「世範儀著」匾額,是道光四年(一八二四年)由新莊縣丞詹英敬題。

 

 

 

台長: 玉封禪
人氣(71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希望宮城 |
此分類下一篇:Uniqlo~~轉載
此分類上一篇:Jaguar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