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1-06 16:27:37| 人氣59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日茶道

 



部落格專用相簿




中國的茶道 資料來源:茶典// 陳香


中國的茶道,是到六世紀(唐時)陸羽集前人的大成,而加上他自己的精心研究,《茶經》傳播,才奠定了基礎。

封演在《封氏聞見錄》中說:「楚人陸羽作茶論(按:惟陸羽卻自稱為茶經),說茶之功能,道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遠近傾慕之。常伯熊者,更依陸羽之論,廣為潤色,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土,無復有不飲茶者矣。」

茶道的實務

陸羽的《茶經》,分為三篇(即上、中、下三卷),而事實上是分為十章(即十部份),而十章中的一之源(茶的起源),七之事(茶的歷史),八之出(茶的產地),九之略(茶的概略),十之圖(茶的掛圃)等五章,全與茶道無關;只有二之具(製茶的工具),三之造(茶的製造),四之器(製茶的器具),五之煮(茶的煮法),六之飲(茶的飲法)等五章,才皆涉及茶道的實務。

可是,涉及茶道實務的五章,其間亦有絕大部份已被時代所淘汰,或變成與實務脫節。如二之具(製茶的工具),所談的是些籯、灶、甑、杵臼之類。三之造(茶的製造),所談的是當時製造固型茶的過裡與情況。四之器(製茶的器具),所談的是些風爐、灰承、筥、火莢、漉水囊之類。這四章的實務成分,顯然已被時代淘汰掉了。剩下涉及實務的,僅有二章,五之煮(茶的煮法)和六之飲(茶的飲法),實務成分始還濃厚,催亦有許多項目已與現實脫節,不適應,甚至於不適合了。溫故知新。現在,我們且來作一番摘要的探討。

如何烤法呢?

陸羽說:「凡烤茶,宜慎重,因風吹而火勢猛烈時不宜烤。蓋此時火焰如鑽,冷熱不均也。從前的固型茶少製成以後是乾又硬的,要煮用時,必須先用火烤(或叫做炙),因風吹而火勢猛烈不宜烤,那麼,應該如何烤法呢?

陸羽說:「持茶近火,時時裏外翻轉,俟其炮成培塿,或如蟾蜍之背。此後離火五寸,卷而舒展後,如最初之時,再事烘烤。」

這是烤茶的初步技術::還有進一步的學問,那就是要辨別所烤的固型茶,過去是火烤乾的,或者是日晒乾的。

陸羽說:「設以火烤乾之茶,則火氣透則止;若以日光乾燥之茶,則至柔軟為止。」

固型茶要煮用,烤過以後,又須予以研碎。

陸羽說:「製茶之初,以茶之至嫩者蒸之,蒸罷乘茶熱時搗之,亦不易爛。以其如漆科珠,雖壯人[手妥](同捼字,音ㄊㄨㄛ/)之,亦不能駐其指跡。茶成後,如穰骨然。若炙之,則節筋癱軟,如嬰兒之兩臂然。即於茶熱之時,藏之紙袋而貯存之,則精氣不外散,待冷後粉碎之。」

如何煮?

固型茶研碎,其好壞如何分辨?

陸羽說:「粉末之上等者,其屑如上等之米粉,粉末之下等者,其屑如菱之角。」

固型茶要煮用時,烤後、研碎,這算第一個程序,其次便是煮。

陸羽說:「煮茶之火用木炭,堅薪次之,謂桑、槐、桐、櫪之類。木炭之中,凡已燔、炙而有脂臭移香者,舉(皆也)不用;堅薪之中,加膏多之木,或無用之廢材,亦不用。所謂膏多之木,指柏、桂、檜等;所謂廢材,即係指朽腐之器物所剩之廢材。古人謂勞薪之味,洵不誣也。」

擇水與煮水

這是煮茶時,採用炭或薪的規格;其次,提到水的問題。

陸羽說:「煮茶之水,用山水者上等,用江水者中等,井水者下等。荈賦云:水自岷山下注而來者最佳,揖者清流。此種山水,其自乳泉,或岩間溜出,緩緩而來者,屬上等;瀑湧而成急湍之流水,不可飲。設飲此種水,頸部易成[上病下嬰] (頸瘤也)。又山谷之間多相隔之水,澄清停滯不流於外。凡此谷間之水,自火天(立夏也)至霜降,潛龍或以毒蓄於其中,是以取用之人,宜切開水路,使惡水他去,新泉湧出,然後酌之。江水宜自遠離人里之處取用之。井水則宜用頻繁汲取者。」

總括一句,即須用活水。然而目前普遍而便利的,是自來水(甚至放入消毒藥劑) ,陸羽倘在,不知將如何排斥,水質提過,接下去所提的,乃是煮水的標準。

陸羽說:「水沸之程度,如魚目而微有聲,此一沸也。鍑之邊緣,泉湧如連珠,水泡上昇,此二沸也。如騰涉鼓浪,煮至翻滾,此三沸也。過此以上,是以不可飲。一沸之時,使水合乎茶之量,以鹽調味。-茶未啜盡者棄之勿留,所以如此言者,蓋餡濫(無味也)而僅鍾鹽味也。第二沸之時,酌湯一瓢,以竹莢將湯之中心迴旋攪和,量粉末,投至水之中心,須臾,湯之勢如宏濤流沫,取所酌之湯止之,以育茶之華。﹞

如何酌茶?

陸羽說:「凡茶酌於若干茶碗時,沫(水泡也)與餑(浮漚也)宜均等。沫與餑,乃茶之華也。華之薄者謂之沫,厚者謂之餑,細而輕者曰花。花者才如棗之花落於環池上漂漂然,如青萍生於迴轉曲折之潭褚之中,又如鱗雲飄浮於如洗之晴空之中。其沫若綠錢之浮於水濱,又如菊之花飄墮於酒器膳食之中。誠如荈賦所云:煥然如積雪,燁然若春藪也。」

煮茶不止煮一次,而且應該邊煮邊飲,這算是第三個程序。

陸羽說:「第一煮,水沸騰後,其沫之上,有如黑雲母水之水膜出,飲之,其味不正(不美也);而以第一煮為雋永。或留貯熱湯,以育湯華,而傭救沸騰。可連飲第一、第二、第三碗,第四、第五碗以外,非至極沸之時不飲。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設人數多至十人,風爐須增為二倍,熱時連繽飲之。蓋茶熱之時,重濁擬於下,而精英浮於上。若一至冷卻,則精英隨熱氣而無,雖飲亦不消化,蓋當然者也。」

事實上,當時尚不曉得茶中含有丹寧質、咖啡鹼,這兩樣東西,冷即失去其收斂功能,減少刺激中樞神經的作用。

茶之性與名

陸羽說:「茶之性儉,故不宜廣,廣則味暗淡。若大服之碗(盛飯碗也),僅啜一半而味寡,況廣之時,固不待言矣。茶之色緗者(淡黃色也),其馨[必土欠] (音使,香美也)。茶之味甘者為檟,甘而苦者為花,啜之雖苦,過咽喉則甘,是茶也。」

末尾這一段,純粹是陸羽自下的定義,毫無根據。但「茶」字,的確是到他才將「荼」字減去一晝,以別於檟、蔎、荈、荼。

茶之功效

陸羽說:「鳥有翼而飛,獸有毛而走,人張口而言事物。此二著皆生於天地之間,飲啄而生。飲之起源與意義二隨時之義大矣哉。欲救渴則使其飲漿,欲除憂忿則使其飲酒,欲醒睡意,則亦令其飲茶。」

茶之起源

「開始飲茶,發於神農,至魯之周公旦而有名。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我之遠祖陸納、謝安、左思之徒,似皆飲茶。是以與時俱廣,浸於世俗,至國朝(指唐)而盛。兩都(長安與洛陽)、荊州、渝州諸地,已為每家必飲之物。」

這些「想當然耳」的飲茶前輩,事實上並非全飲過茶,神農或者只發現茶,司馬相如以上諸人,也只曾提及茶而已。陸羽括以「似皆飲茶」一語,顯示它自己也不敢肯定。劉禹錫說得好:「炎帝雖嘗未解煎,桐君有錄那知味?」

飲茶種類

陸羽說:「飲茶有所謂觕(ㄘㄨ)(粗茶也)、散茶(似今之葉茶而固型者)、末茶(以茶末固型者)、餅茶(固型後如餅狀者)等種類。以茶葉斫(ㄓㄨㄛ/)、熬、煬、舂而製之。貯於瓶罐之中,以湯澆之者謂之[上病下奄](同淹字)(水淹浸也)。或入以蔥、薑、棗、橘之皮、茱萸、薄荷之類二或煮之使其沸騰;或使茶浮揚而流轉,或煮而若去其沫,然此將成溝渠之棄水,而此種習俗不止也。」

陸羽說:「夫天育萬物,皆至巧妙,然人所工者,僅獵淺薄安易之事。所住者家也,家能極盡精巧;所衣者衣也,衣能極盡精巧;飽腹者飲食也,於酒於食亦皆能極盡精巧。」這一段話,意在惋惜飲茶不知「極盡精巧」。

茶有九難

陸羽說:「茶有九難。一日造、二曰別法、三曰茶器、四曰火、五日水、六日炙法、七日末之製法、八日煮法、九曰飲法。曇天採摘茶葉,入夜而焙之,此非造茶之善法也。囓(ㄋㄧㄝ、)而品其味,

嗅而聞其香,非辨別之善者也。羶臭之鍑,羶臭之碗,皆非茶器之善者也。以膏多之柴薪,或廚房所用之木炭,非火之佳者也。急流、止水、非水之善者也,外側通火而內側生,非炙法之善者也。綠色、縹色(淡青色也)之粉末,非末之佳者也。以不熟練之生手,張惶而攪拌之,非煮法之善者也。夏興而冬廢,非飲法之善者也。」

這一段話,則係憑陸羽的經驗,指出從製茶起至飲茶為止的九項困難,而又一一表明其心得與主張。最後的一段話,才以飲茶的分量作歸結,他說:「然珍奇新鮮而香味至高者,每人可用三碗,次於此者,則碗數可及五碗。設坐上客數達五人,則一煮宜用三碗;至七人時,則宜用五碗;若六人以下,則碗數不約。僅一人分不足時,則以其雋永補不足之分。」

茶與火

陸羽《茶經》:「其火,用炭,次用勁薪(桑、槐、桐、櫪樹)。其炭曾經燔炙,為膻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

明許次紓《茶疏》:「火必以堅木炭為上,然木性未盡,尚有餘煙,煙氣入湯,湯必無用,故先燒令紅,去其煙燄,兼取性力猛熾,水乃易沸。既紅之後,乃授水器,仍急扇之,愈速愈妙,毋令停手,停過之後,寧棄而再烹。」

明代田藝蘅《煮茶小品》中說:「有水有茶,不可無火。非無火也,失所宜也。」

其實,按照當代中國茶人的經驗,對燒水燃料的選擇,只要掌握兩條件就可:

一、燃燒物的燃燒性能要好,產生的熱量要大要持久。

二、燃燒物不能帶有異味和煙味,若有則會污染水質,使泡出來的茶湯失去其原來本色與香味。

所以想要品嚐一杯好茶,須是茶、水、火三合其美,缺一不可。然而,現代已不用炭或薪來取火,現今均以瓦斯爐、電爐、電磁爐來燒水,因此,上述經驗只能是有心人才能享受古時取火情境了。

 

茶道(CAHDO),其實是一種茶敘的儀式,日本自古以來,稱之為「茶之湯」(CHANOYU),而喝茶的敘會則稱為 「茶會」(CHAKAI)

茶道是由遣派往中國的日本僧侶,在中國的唐朝把佛教和茶一起帶回日本的。公元八零五年,傳教大師自唐歸日,帶茶種播於比叡山麓,翌年著名的弘法大師亦扔攜回茶種由行腳僧遍傳金國;其後由於平安時代末期,在源平氏相爭之亂世下,喫茶一度息微,直至公元一一九一年襌僧榮西把茶樹從中國移植至九州,令茶會再度興起;而宇治至今仍為日本產茶中心。其後榮西著「喫茶養生記」一書,把茶推許為壽靈丹。

至室町時代,大將軍足利義政愛好喝茶,便委派能阿彌為將軍府制定殿中的茶儀式,從此茶敘的正式禮儀開始成立。但將這種茶之湯的形式禮法再進一步提昇至精神層面,卻由其弟子村田珠光所創,他倡導的「茶襌一味」,將茶事一變成為通過茶會儀式至自律、禮讓謙恭的心境、為茶道開創先河。以往茶室的入口會按客人身份的貴賤而分開,千利休修訂了不分貴賤全部都要從卑賤的入口進入,令每個人在進行茶道時都以平等謙卑的心態來進行。茶室的擺設及茶花的配置均以樸實為主,摒棄豪華的作風。千利休的弟子遍及各階層,亦因此把茶道廣泛地普及至社會各階層。可惜其後,千利休觸怒了豐臣秀吉,遭受被下令切腹的悲劇命運。千家亦因此一度沉寂,其後千家獲許再度興復。

千利休偍倡「和敬清寂」亦成茶道的本義,而這四個字所包涵的茶道:

「和」是指人與大自然的調和。

「敬」是指由主客之間互相尊敬開始以至對任何事物都抱有謙敬之心。

「清」是指心無雜念,要令自己心意純樸清靜,無人世俗念,達至襌的意境。

「寂」更是由上述意境達至與大自然融合為一,無始無終的那種安祥寧靜的感覺。

日本人稱簡潔純樸美學為「佗」(WABI)是要了解日本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為了配合這種境界,茶室的內外環境及佈置都很考究。茶室大多是在在幽靜的日式庭院內部。整個茶室的景緻,清流細石,樹叢幽徑的佈置,不單是作為觀賞之用,更為營造一寂寞之境,形作茶道與俗世隔絕的一個區界。

茶會若按其舉行季節時分可分為曉、朝茶、正午、飯後、夜咄、跡見、不時等合稱為「茶事七式」

〈茶道具〉

 

1裝飾用具:包括插花用的「花入」,字畫掛軸等「掛物」

2點茶用具:冬天的茶會或是正式的茶會,是用炭爐煮水的,而夏天及現代都市的許多茶會則是用電爐,因此連帶其他沏茶的用具也配合茶會的程序,類別和季節而略有不同。而盛茶的茶碗按類型可分為唐物,和物、島物,荷蘭,也按季節分冬物和夏物。冬物的茶碗碗身較高較厚、顏色也較深,夏物則碗身較和薄、顏色以淺色為主。

3會席用具:正式茶會在進行時會享用一些精緻的懷石料理,所應用的食器稱為會席工具,但現在一般有茶會都比較簡單,省略了會席這一環。

4水屋用具:水屋是茶會的預備室和放置輔助用品的地方。

5待合用具:是指式茶事舉行時,客人在露地等候時用的草屐,露地笠,腰持圓座與及茶室內的座布團等。

沏茶奉客的禮儀程序,稱之為「點前」,亦是茶會的中心所在。一個茶會要一整天的時間,再加上前禮後禮,茶室內掛軸,插花,懷石料理(左圖)的選擇,茶道具等一切都要配合季節和茶會的目的,所花費時間精神更為可觀。目前一般的茶會較重視領略其精神,體會點前的簡潔而合理的動作,故此現代的茶會或作茶道示範時多數只是進行「薄茶」這一部份罷了。濃茶本來最能顯示點前的莊重與個性,而薄茶只是輔助性質。

1.待客人依次入座後,亭主先後分三次將水指,茶碗、茶筅、茶杓、柄杓、蓋置等用具從準備室拿出來放於點前席前。

2.向客人作禮後,按一定的方式摺疊袱紗,象徵式抹拭茶器及茶杓,以示淨化。

3.左手持柄杓、右手打開釜蓋,杓熱水注於碗內,將茶筅放入攪動、象徵式清洗茶筅及將茶碗弄暖,隨後將廢水倒去,用茶巾拭乾茶碗,向客人作禮示意開始沏茶。此時助手向客人奉上茶果子。 左圖

4.用茶杓從棗內取出抹茶(一杓半)再注入熱水。(柄杓最水後,只注入三份二,餘下三乒一放回釜內。)

5.用茶筅將抹茶與熱水攪拌混和然後奉客;奉客時要將茶碗正面向著客人。 (高山茶刷;左圖)

6.客人品茶後,將茶碗歸還,亭主最回茶碗後再注入沸水清洗,再為次客沏茶。

7.待客客人依次用茶完畢後,按序清洗茶碗抹乾,再摺疊袱紗抹拭茶杓皈棗,然後從建水杓將冷水添加於釜內,再將茶具放回原位,茶會到此告一段落。

8.亭主攜用具退下,最後向眾客作禮離開。但亦有茶會在收拾用具退出之前,會讓客人鑑賞茶杓和棗,鑑賞完畢後才收拾用具。

重點

 

客人要帶備摺扇,懷紙,袱紗等。但為免影響茶香,不宜攜帶香囊或香水。客人通常分主客和次客,入茶室後亦按主次入席,主客亦稱為正客坐於最接近主人家之席。客人進入茶室時通常先要鑑賞茶室內的掛軸字畫及茶室插花。客人隨之按主次入席。當亭主開始沏茶時,客人最出懷紙,順序各最食一件茶果子。當亭主奉茶時亦先奉正客,客人取茶後,以左手托碗底,右手扶碗邊通常要將茶碗轉動兩次,將茶碗的正面花紋轉回向著亭主以示禮貌。普通以三口半喝完碗內的茶,並抹拭一下喝茶的碗口,鑑賞一下茶碗後交還茶碗。用茶完畢後,亦由正客向主人提出鑑賞茶道具。主人攜用具退場後,客人才順序離開,茶會才告正式結束。

 

 

台長: 玉封禪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59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希望宮城 |
此分類下一篇:Tarot
此分類上一篇:Uniqlo~~轉載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