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8-06 17:01:24| 人氣16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閩東方言本字考-說「卜」、「搏」、「復」、「報」之辨/陳高志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發表於2010-12-31     馬祖日報

 

 現在國小語文教育的慣例是:一年級小朋友在新生入學的前十週得把注音符號學會。在此過程中,要學習用注音符號認識語詞和寫短句。當小朋友寫出某一個字音時,誰也不知道它所指的是哪一個漢字。除非把它放在具備語言環境的句子中,否則不可能理解它的字義。在大陸,你只寫一個「干」字,我們在「幹部」、「曬乾」、「若干」之間就會很難取捨。

 筆者年幼時,常見年長的鄉親把吃的麻花寫做「火把」,用的橡皮筋寫做「笑絲」,黏蒼蠅的紙寫做「不林尼」,沒船運載寫做「毛船下[ㄏㄚˊ(ha242)]」,如此隨性的使用文字,只是具備幫助記憶的功能,用在自己的活動空間則可,想放諸四海行之久遠,則萬萬不能。如果大家曾留意年長的鄉親用字習慣,不難發現他們對副詞的字常用同音假借的手法為之。如,ㄅㄨㄛˇ、ㄅㄨˇ、ㄅㄠˇ、ㄅㄨㄛˋ這幾個字,大多數的人用「卜」書寫,換言之,他們以「卜」當作注音符號使用,其真正的字義全由上下文的語境來解決。

 鄉親把「希望明天是好天氣」說成「ㄅㄠˊ(bauk 23)伊明旦會(ㄝˇ)好天。」句中的ㄅㄠˊ(bauk 23)寫成「卜」是對的。但是「伊(ㄧ)ㄅㄨㄛ(bouk 5)來(ㄌㄧˋ)了」(他快來了),「ㄅㄠˊ(bauk 23)打做事(ㄉㄟˋ)計(ㄧㄝˇ)」(努力做事),「伊ㄅㄨ肥ㄅㄨˋ大」(他又肥又大),這三個語境中的ㄅㄨㄛ(bouk 5)、ㄅㄠˊ(bauk 23)、ㄅㄨ(bo k5),漢字應分別寫做「報」、「搏」、「復」才對,其理由如下:

 卜:字的本意與占卜有關。它是純象形,是獨體象形字。甲骨文已見此字形。對本字的解釋歷來有兩種說法。一派認為字象艾草在龜板獸骨上灼燒狀;一派則認為字象灼燒後龜板或獸骨龜裂的紋路。當爆裂時龜板或獸骨會發出「噗」的響聲,前人就口狀其聲寫成「卜」。因為與占卜有關,故可表達祈使或希望的情境。當你「希望某人會改過向上時」,就說寫成:「卜伊會(ㄝˋ)變好」。

 報:在表達「即將」,「快要」的語境時要用它。《禮記‧少儀》:「毋拔來,毋報往。」根據鄭玄的註解說:「報讀為赴疾之赴,拔、赴皆疾也。」此地的「疾」是快速的意思。經文的白話意思就是:「不可以快速的去做某件事、也不可以很快的放棄做某事。」文字虛字化之後,它是表「動作或行為的發生或出現得很快」。作狀語用,可譯為「馬上」。(見白玉林、遲鐸主編的《古漢語虛詞詞典》P.5)此字也可寫成「赴」、「拔」,可見他們的古音是同近的,只是後來因為音變而異音。筆者之所以選用「報」字是因為它與方言語音最貼近。「報ㄅㄨㄛˋ(bouk 53)死報臭」(要死不活的樣子),「你報死了」(你將完蛋了),「公車報來了」(公車即將來到),句中的「報」若改用「卜」,在語義上就顯得扞格牴牾了。

 搏:此非難字,國語中常用此字表示奮鬥、拚命的語意。《說文》:「搏,索持也。」若翻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搜索後把某人捉住。」此字後來簡化為「捕」,但仍有「拚搏」義保留其中,故「搏ㄅㄠˊ(bauk 23)死搏(bauk 5)命」(拚老命),「搏打」(努力用功),俱有「做力虧(ㄨㄟ)」的語義都應該寫做「搏」才對。

 復:此為後起字。本字是沒有「ㄔ」部的「复」。因此它是會意字而非形聲字。甲骨文已見「复」字,字形結構象人以腳踩鼓風囊以助燃,因為要不斷地踩才能發揮助燃之效,故字義發展出「反複」與「重複」,然後才虛化為「再」與「又」等。過去的馬祖經濟條件很差,民間多半用口吹氣的「火棬」,環境好一些的家庭,會在灶的側邊備一鼓風爐,借由活塞進出達到灌氣助燃的效果。小時候被大人叫去「拔(ㄅㄧˇ)風爐」那是單調無趣的苦差事。

 漢語在元朝時漸漸地發展出輕唇的ㄈ(f),所以國語中讀ㄈ(f)的字,古代都要讀ㄅ或ㄆ,如:肥、浮、飯等,絕少例外。這些古音的特質會保留在方言之中。大家在口語表達時會說,「你復[ㄅㄨ(buk 5)]來(ㄌㄧˋ)了。」(你又來了),「伊復[ㄅㄨˋ(buk 53)] 乞先生拍。」(他又被老師打),「我復(ㄅㄨ)食蜀碗。」(我又吃一碗)。漢字雖然寫做「復」,但是在福州方言白讀音就是要讀重脣音的「ㄅ」。

 以上是我的淺見,謹供參考。

台長: 陳高志
人氣(16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