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2-07 13:09:28| 人氣5,837|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閱讀書籍】布赫迪厄論電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布赫迪厄論電視》
麥田出版
第一章︰錄影現場及其幕後










 在講這本布迪厄論電視之前,首先應該要先來介紹布迪厄這個人(不好意思,我已經很習慣稱他為布迪厄而非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法國重要的社會學者,病逝於2002年1月23日,生前致力於反全球化運動,熱衷於探索階級差別與權力結構形成的根源,並將其理論應用於媒體、男性化、知識分子、語言與貧窮等議題,曾抨擊電視脫口秀傳送庸俗的「文化速食」,並指控法國有些知識分子濫用其特權地位,布迪厄的的核心論點之一是︰社會文化教養對於或取締會和權力具關鍵作用(大眾傳播媒體新論,韋伯文化,頁256)。

 此本論電視是布迪厄在1996年三月期間,在法蘭西學苑裡開了一系列關於電視的課程,並以錄影的方式呈現,裡面所討論的演講內容集結成「論電視」一書。由法蘭西學院的視聽部門贊助,同年五月,在法國第一台撥出。

 在第一章,短短的43頁裡面,布迪厄便探討了知識分子為何要上電視、電視的檢查制度、社會新聞的功用、新聞框架、新聞害怕獨漏的性質、收視率的問題、新聞的選擇以及如何迎合媒體、以及新聞事業的矛盾等各面向進行探討。他精要的點出了現今新聞,尤其是電視新聞的毛病。很有趣的是,他雖然論電視,但是也利用了電視將他的論點撥出,而之後也將【論電視】的演講內容印製成書,這種矛盾便是他在第一章最後所述的矛盾,這同時也是一般新聞事業體的矛盾。

 既然要上電視論電視,就得先在上電視這方面能站穩說服的點。布迪厄在上電視之前,要求錄影的前提是︰沒有時間的限制、主題不受限制、沒有任何的規定與要求要遵守。在他認為惟有在這三點的前提下,他才能掌控生產工具的主宰權,便可以真的在電視上說些什麼了。在內文裡,這三點是重要的,應該跟他後面所探討到的「真正的假辯論或偽裝的真辯論」相呼應。

 一開始他便提到了人們為什麼要上電視,而他更質疑那些上電視的研究人員、記者、作家、學者等為什麼不會問這個問題。布迪厄雖然批評媒體,但他並沒有否定媒體的功能,他認為上電視是必要的,尤其是今日電視成為大眾傳播媒體的一種工具,若想要將思想言論給散佈出去,的確是需要上電視的。只是誰主宰電視而電視又主宰誰?若是上電視這行為的本身並不能說出些什麼的話,倒不如省略上電視的必要。總之要先高於電視,才能進行自身言論的傳佈。這也是為什麼他會在提出三大前提後才決定上電視的原因。

 在這本書中,我想要討論的是他在「隱形的檢查制度」一節當中,所討論到社會新聞的問題。他提及社會新聞可以轉移大眾的注意力,像是普通車一般人人可以搭乘,它會製造共識,人人有興趣,但其實不涉及任何的重要事物。社會新聞是新聞報導的基本的、粗糙的糧草,但它非常重要,因為它使每個人都對它發生興趣,卻不產生任何後果。這樣一來會把那些公民為了實施民主權力而必須擁有的切題資訊就被引排斥在一旁了(頁22)。

 上述這一段,在第一次閱讀時,有種大快人心的感覺。但是在第二次閱讀的時候,便感覺到裡面有所問題。這樣的言論是太過於菁英式的言論了,什麼是所謂的公民為了實施民主權力所必須擁有的切身資訊呢?一旦這樣的劃分,新聞是不是便有了高低之分?在我的認知裡Habermas的公共領域的學說也認為應該在政府和人民之間,擁有一塊乾淨的領域可以讓公民談論有關於公民的事情,在這前提下,那些私人的事情,例如社會新聞等,無關於公民國家之未來,所以不應放入公共領域的論壇裡。此點被女性主義批評的很慘,女性在所謂的是否能稱為公民的這一點上爭議由來已久,如今公共領域的前提又把女性貶了一遭。撇開政治上的女性不談,女性有一大部分的問題是產生在家庭、公司之間,例如薪資、工時的不平等,例如家庭婚姻暴力,以及男女在家事、在家庭決策上的不平等,這些都屬於私領域的部份,但這些卻都是重要的。我的意思是說,報導社會新聞這件事並不是如布迪厄所描述的這樣的具有陰謀論,認為新聞媒體是利用社會新聞來佔時間以減少公眾事務的討論,社會新聞之所以稱為社會新聞,是因為它們是發生在社會之中,在人民之中發生的,那些家庭暴力事件、青少年犯罪等,其實透露出來的不是個案的問題,而是這個社會整體性的問題,只是先爆發在這些人身上而已。如一個殺妻弒子的男人,看起來罪大惡極,但再仔細深入背後的因素,也許是因為經濟蕭條、社會動盪不安所導致的偏差性行為。單純的來看也許只是社會問題,但更深遠的來看又何嘗不是政經的問題呢?什麼問題該放上台面討論,什麼不該,這是不是太過於菁英導向了?誰又有權力決定這些呢?

 新聞學裡曾經把新聞分成兩項,一個是事件導向的新聞,一個是過程導向的新聞,後者注意事件的發生歷程,也就是現在新聞所喜愛的,像是個偵探、像是個全民隱藏式攝影機,把事件的過程鉅細靡遺的報導出來,尤其是越稀奇的越不尋常的,例如去年的洪若潭事件。但是事件導向的新聞注重的是新聞的解釋,以及挖掘出背後的因素,我們不能只看見事件中最注目的冰山一角,而是要挖掘出整座冰山,這也是調查性報導的由來。

 其次我要討論的是布迪厄在「新聞的循環流轉」一節中所提到的,他認為大多得時後,同一則的新聞,不同台的的播報方式的差異,並不能為觀眾所知覺,但對生產者而言卻很重要,因為他們認為一旦這個不同被人感覺到了,便會提高收視率。收視率是這個世界的隱匿之神,祂統治著其中人物的意識。

 我的觀點是,雖然短期而言,那些差異性看不出來,例如某些電視台只拍攝到畫面,可是某些電視台卻得到採訪或是拍攝到聲音,由於我們已經固定習慣看某一家的報紙,或在某個時段內只看某一台的新聞,並沒有多加的比較也發覺不出其中的差異,以及這差異對觀眾而言是好是壞。但是長期來看,這的確是會有差的,擁有某種意識形態的電視台固然會受到該擁護群的愛戴,但是會遭到另一方的排擠,而那些中立陳述的電視台卻是比較容易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新聞若要成為所謂的大眾媒體,這一點看來是很重要的,因為要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也因此在追逐新聞、報導新聞上,若是能多花點心思,的確長期下來是有可能得到觀眾的認同的。一如我們現在雖然新聞台眾多,但我們在心中還是有分所謂的良劣的。平常也許不會比較,但是一旦有了重大事件,引起人們的恐慌或是好奇心,在重度的對媒介產生依賴的時候,我們是很有可能每一台新聞台到處收看的,在此時我們心中也自會做一個評量,哪些電視台是比較迎合我們的胃口,比較讓我們感覺好的。

 再者,最後的「矛盾與張力」的一節中,提到了媒體的矛盾性。媒體的矛盾性,也是它長期以來的問題所在,它雖然是商業機構,但並不能像一般的企業那樣的只以商業利益為最終目標,它身兼了社會責任的功能,它得替人民督促政府的建設,將人民的意見傳達到政府的耳朵裡去,它得永遠的當個反對黨,當個第四權。在身兼社會責任以及商業利益的雙重矛盾下,人民也有種矛盾的心情,究竟應該是當公眾還是當觀眾呢?公眾是要帶有社會的道義責任的,應該要關心國家大事,但若只是當觀眾,那麼就只是消費者,在商言商,服務業是顧客最大的心態下,媒體自然要提供觀眾所感興趣的,這樣觀眾才會有意願購買與支持。這種矛盾與張力,出現在媒體的各個地方,例如出版業、例如新聞媒體、例如公共電視等。我們雖然鄙棄媒體的羶色腥,但是我們卻又熱中八卦雜誌的報導;那些政治言論家以及思想家、學院派的,雖然都批評電視媒體的小報化,但是他們卻又不得不藉由媒體來發揮他們的影響力,發表他們的論述。這就回歸到一開始,為什麼布迪厄要強調那三大前提,我們究竟是要主宰電視,只是將電視視為大眾傳播的工具,還是要讓電視主宰我們,讓我們言論脫離我們的思想。

 其實這一章節雖然篇幅短,但是提到的東西很多,也滿容易入門的。若是對電視新聞言論有興趣的人,例如對call in節目有興趣、或是對如何成為電視寵兒、新聞的框架以及議題設定等有興趣的人,都可以看這本書。這一章節深入淺出的,都提到了這些種種的問題,也發人省思。我只是針對其中我與布迪厄不同的想法提出討論,其實裡面還有滿多我蠻贊同的觀點,和值得畫線的名言佳句,就不一一贅述了,留待給各位讀者仔細品嚐。

台長: 梅子
人氣(5,837)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閱讀文本】 |
此分類下一篇:【閱讀傳播】純文學與大眾文學
此分類上一篇:【閱讀新聞台】男人的美食世界

美國黑金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2 22:54:3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