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2-31 15:17:29| 人氣29,393| 回應13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台灣的地名看「統消獨長」(管仁健/著)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古時期,歐洲的神學院在研讀神學時,都將最優秀的學生,用來擔任「魔鬼」代言人。因為信不信是一回事,理性討論是一回事。

  可惜在東方社會裡,理性討論的空間始終有限。連對待歷史都能如此,對待「人」還會更理性寬容嗎?例如中國的憤青們,一再叫囂著要「收復」台灣,這就是一個極為不當的用詞。

  當年老蔣會搞丟大陸,他所派出的「劫收大員」,面對淪陷區的人民,用的是一種「戰勝國代表」的心態,例如刻意壓低「偽幣」對法幣的幣值,不承認淪陷區學校的學歷證明,解散「偽軍」或遊擊隊等作為,結果讓淪陷區成了老毛的大本營。

  老蔣的「劫收」台灣,也是類似情形。搞得台灣天怒人怨,至今很多台獨政客仍能用228騙取選票,罪魁禍首正是國民黨當時那種「天國上民」的嘴臉。不論主張統一或獨立,都應先提升自己的氣質與能力,否則不過是在「幫倒忙」而已。

  中華人民共和國從來不曾統治過台灣,所以即使將來真的統一了,也不是「收復」。若要談收復,荷蘭是第一個在台灣設官置縣的國家,他們若有人要來「收復」台灣,台灣人豈不跳腳?蒙古人(元)、女真人(清)等各種少數民族都要來談「收復」,中國豈不要大亂?

  台獨論者的史觀,與史料不合處,我反駁得更多,而且態度沒如此緩和。因為在台灣,史料取得很方便,他們是蓄意扭曲以迎合當政者。大陸上是因資訊封閉,我比較理解,台灣也是這樣一步一步走來的。

  所以,現階段我盼望能致力於普及歷史常識,當中國人對自己的歷史都只迎合當政者的需要時,這國家會被帶到一個很危險的境地。二次大戰前大正年間的自由民主,突變成昭和年間的軍國主義;德國從威瑪跳到希特勒,歷史上不是沒有倒退的例子。

  無論文章再慷慨激昂,口號再振奮人心,我依舊忠於自己對歷史的見解。中國不需要民族英雄,台灣也不需要偉大舵手。

  溝通應從認識開始,我希望能多貼一些讓大陸人更認識台灣歷史的主題。這一貼先從「地名」開始談起。
  
。。。。。。。。。。。。。。。。。。。。

  台灣400年來,統治者不斷轉換的複雜,從地名就可以看出。

  我所服務的公司,在台北的「南京東路」與「伊通街」附近。從這個「大中國」的地名,可以看出老蔣對大陸的依依不捨。

  台北的主要東西向幹道,分別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四維八德,南北向幹道則是「中山」(孫中山)、「新生」、「建國」、「復興」、「光復」等希望。由此可見老蔣的「反攻大陸」可真是念茲在茲的。

  有人很奇怪,台灣無論大小城鎮,最大的一條街,一定叫「中山路」,其次叫「中正路」;但為什麼獨獨台北市(首府)反而沒有「中正路」?

  其實,台北市原本也是有「中正路」,就是現在的「八德路」,只是因市區發展越來越大,「中正路」七段已從火車站延伸到南港了,眼看「中正路八段」就要出現了。但在那動員戡亂時期,誰敢將「中正」大卸八段,只好改名了。

  至於其他街道也很好找,剛才說到的「伊通街」,就是在台北市的東北,再往北有遼寧街、通化街,到基隆河前就是「撫遠街」。

  至於「廣州街」在南,「福州街」在東南、「桂林路」在西南,以此類推即可。所以咱們台北人的中國地理不會太差。

  從國民黨對台灣地名的更改,可見其「中國」化之深。
  
。。。。。。。。。。。。。。。。。。。。
  
  在荷蘭人還沒進來之前,也就是台灣還未進入歷史時代前,已有許多原住民,他們就留下許多地名。

  台灣現在所稱的「原住民」,大多是指高山族(日本人稱高砂族,國民政府稱為山地同胞),其實用「高山族」、「平埔族」的區分法,原本就是不科學的,如今統稱為「原住民」。

  當時,原住民分佈全島,每個部落(社)都有它的名字。例如我就住在台北市北區一個叫「北投」的地方,就是以前「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的北投社,「北投」(要用閩南語發音)是凱達格蘭語的「女巫」之意,北投有溫泉煙霧彌漫,遠望如有女巫在此做法,因此而得名。

  另外像是宜蘭的「羅東」,就是以前「平埔族」噶瑪蘭人對猴子的稱呼,當地猴子群聚的景觀轉成地理名詞,漢人來到,曾音譯寫成「老懂」一詞,後來就改為「羅東」。
  
。。。。。。。。。。。。。。。。。。。。

  荷蘭人來了之後,也有了一些新的地名。

  「犁」,是耕種田地抽稅的單位,漢人移民耕作時,一張犁可開墾五甲地,「三張犁」則可耕十五甲地,「六張犁」則可耕三十甲地,而耕地就成為地名。

  現在台北市雖然以見不到農田了,但三張犁、六張犁的地名依然存在。而台北市的衛星都市三重市,也有有三張、六張等地方(省去了「犁」字),這種地名都是荷蘭時期留下來的。

  另外荷蘭人計算田地的方法,也和中國不同,是以十畝唯一甲,於是也有以「甲」作為名的,如今天台南縣烏山頭附近的六甲鄉、台南市北郊的六甲頂等。
  
。。。。。。。。。。。。。。。。。。。。

  西班牙在每個殖民地上,都有一個可愛的地名「聖地牙哥」(Santiago),美國加州有聖地牙哥、墨西哥有聖地牙哥、中南美洲除巴西之外,每個國家都有聖地牙哥,連亞洲的菲律賓也有聖地牙哥。

  大家要問了,台灣北部也曾被西班牙統治過,台灣的「聖地牙哥」在那裡?

  台灣北海岸最北處,有個地方叫「三貂角」,就是當初西班牙人統治時所命名的「聖地牙哥」,附近還設有燈塔,經台灣人訛轉而成「三貂角」(懂閩南語或廈門語的人就會會心一笑)。
  
。。。。。。。。。。。。。。。。。。。。

  鄭成功在台灣,留下的地名就更多了。

  因為鄭成功最出來台的目的,就在尋求糧食。他帶來軍隊一、二萬人,後來鄭經在漳泉作戰失利,又陸續撤軍前來,反攻大陸不成,而養兵的糧食是急切。

  於是鄭氏命令軍隊在駐紮地區屯墾,屯駐的地方就形成聚落,部隊的稱號也成了聚落的地名,如台南縣的新營、下營、中營、後營﹑林鳳營、左鎮、中協等,在高雄市、縣前鎮、左營、右沖(今右昌,「沖、昌」的台語音同)、後勁等。

  另外鄭成功曾受教儒學,他化民成俗的意念,也表現在更改原住民的部落地名之上。如將台南縣的「灣裡」改名「善化」,其他如仁德、歸仁等,也是原先的平埔族部落改名。

  最值得一提的,也就是現在阿扁的故鄉--台南縣官田鄉,這地名說明了鄭成功當時駐軍屯墾的事實。
  
。。。。。。。。。。。。。。。。。。。。

  滿清入主台灣後,出現了更多新的地名。

  例如如中部巴布薩族的半線社,就被改名為彰化,取「彰顯皇化」之意。

  又如和安雅族的諸羅山社,在林爽文民變中曾助清兵,事後幹隆皇帝褒揚「義行可嘉」,諸羅山社這因此改名嘉義。

  另外有一個地方叫雞籠,其名稱淵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它的地(山)形像雞的籠子,另一說指「雞籠」(台語發音),就是當地凱達格蘭(KE-TAGA-LAN)族名稱的快簡音轉。

  不管哪一種說法正確,形諸於文字的都是「雞籠」。直到光緒年間,官員但覺此名低俗,將它改為聲音相近的基隆,並取「基地昌隆」之意,這是北台灣的重要商港。
  
。。。。。。。。。。。。。。。。。。。。

  接著是日據時代,地名改得最徹底,全台幾乎已沒有「無名之處」。

  日本人改台灣的地名有兩個原則,一是用日本本土的地名來取代台灣地名,例如將台北市的錫口改名松山(MATSU-YAMA),將高雄縣的阿公店改名岡山(OKA-YAMA),中部的林屺埔被改為竹山(TAKE-YAMA)。

  另一種原則是以諧音來改地名,例如:原住民凱達格蘭族人稱呼獨木舟MANG-KA,漢人用字「艋舺」音譯,既形聲又會意,也成了地名,日本人將它改名為「萬華」,因為「萬華」的日語發音就是MANG-KA。

  還有南部的打狗,被日本人改名為高雄(日語TAKA-O),也是取其台語的諧音。其他,如打貓,改為民雄(TA-MIO);三角湧改為三峽(SAN-KIO);鹹菜坪改為關西(KAN-SAI);茄苳腳改為花壇(KA-TAN)。諸如此類,都是取其諧音改名。

  很多大陸人覺得很奇怪,在台灣一樣的地方,用台語和用國語差那麼多,原因就是出在日據時代改的名字雖文雅,但當時台灣人識字率不高,所以還是沿用原來台語發音的地名。而外省人來台灣後,都用國語去讀日本人改過的地名。

  從地名的讀法,也可以很快分辨對方是本省人或外省人。
  
。。。。。。。。。。。。。。。。。。。。

  台灣人裡分閩南(福佬)、客家,從農村的地名中也可看出。

  如果在農村裡,看到什麼同安厝、晉江厝等有「厝」之類的地名,那就是閩南人的聚落。

  同樣的,如果看到新屋、頭屋,或中壢、內壢等等「屋」、「壢」的地名,那就是客家人的聚落。我的妻子是桃園新屋人,一眼就可看出她是客家人。
  
。。。。。。。。。。。。。。。。。。。。

  民進黨上台之後,倒是沒有在地名上「改朝換代」,因為他已經知道一個地名更改,當地人所有的證件都要更換,勞民傷財,對選票不利。

  會這麼做,也是因為他1994年剛選上台北市長時,立刻將總統府前的介壽路,改為凱達格蘭大道,他想這條路上只有三個門牌,分別是總統府、外交部與台北賓館,反正都是政府機關,改起來沒問題,沒想到外國使節團紛紛抗議,因為大家中文本來就不通,凱達格蘭比起介壽更難發音。

  當然,還是老外的抗議有用,日後他當總統,也就不再做這些無聊的「正名」遊戲了。

  從台灣地名的不斷轉換看來,也可見台灣心酸的歷史。主張統一的網友們,若是能站在台灣人的立場,體諒包容,耐心等候,不要用什麼「收復」「核平」之類的字眼,台灣自然也就不會出現你們心裡所不願看到的「統消獨長」。

  認罪取代定罪,禱告取代控告,稱讚取代爭戰,扶持取代堅持。我用這四件事要求自己,也盼網友們一起共勉。

台長: 管仁健

hinoki
管兄:
我想原本的中正路應該是現在的忠孝東路。我跟你年紀相當,還有小時候的印象。
2007-10-03 07:06:43
版主回應
1970年時,老蔣已八十高齡,台北市有中正路,還有中正東路,但就是不能有中正「西」路,而且中正路還不能像老蔣對仇人羅斯福路那樣分成六「段」,對門牌編號與市區發展都成了最大困擾。基於「便民」與「迷信」兩個原則,老蔣終於同意讓台北市政府將「中正路」改名。原來的中正路以火車站為界,西邊改名忠孝西路,而且可以分成兩段。東邊則為忠孝東路,分為七段。如此忠孝西東路加起來共九段,不叫中正路,就不會出現「中正西路」或「中正路八段」這些讓老蔣感到不自在的地名。

至於原來中正路自審計部以東,沿鐵道而築的中正東路,則改名為「八德路」。但原先在大安區已有的「八德路」,只好再改成「四維路」。

詳情請見: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kuan0416/3/1281895815/20051231160327/#centerFlag
2007-10-03 08:44:37
Alex
你好,正在從頭到尾的閱讀您的網站,關於過去的這些東西在這邊找到了稍微完整的紀錄,在此感謝。

看到前面有一個字誤植,就搜尋『我依舊終於』就能找到。

謝謝你整理紀錄了這麼多資料!
2007-10-09 20:44:05
版主回應
是「忠於」而不是「終於」,又寫錯字了,謝謝指正。
2007-10-09 22:55:22
台北人
現在士林那邊,接近福林橋與中山北路交叉處,還是有中正路吧?
2007-10-19 06:53:53
版主回應
士林與北投的北淡鐵路火車站前,都有一條「中正路」。詳情請見: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kuan0416/3/1281895815/20051231160327/#centerFlag
2007-10-19 08:38:42
willy,lee
樓上的 我也這樣想 呵~
格主漏氣了 北投離中正路很近的呀~!
http://163.21.33.5/enable01/uploads/1/sljh_map.jpg
2007-10-19 07:19:06
版主回應
我沒有漏氣,士林與北投當時是老蔣陽明山的官邸所在,而台北市民的水準比較高,兩次讓台北市長由黨外候選人當選,老蔣成立「陽明山管理局」,把士林與北投納入轄區。我是北投人,小時候也住過中正路。

關於士林與北投的「中正路」的歷史,請見: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kuan0416/3/1281895815/20051231160327

關於「陽明山管理局」的歷史,請見: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kuan0416/3/1295150261/20070917212511/#centerFlag
2007-10-19 08:49:03
Chow-Ray
管大

南京應該是「東西」向,不是「南北」吧?
2008-10-05 18:15:35
版主回應
寫錯了,已更正,謝謝。
2008-10-05 21:56:40
路人松隆子
台北市街道劃分似乎早在老蔣遷台之前?然後人多以此為發想,論及國民黨的復國大業?
不知板主是否真有確切史料證明台北市的街道命名與老蔣有直接關係?
2010-02-11 11:20:31
版主回應
日治時代都市裡用的並非街道,而是丁目,也就是一個區域有名,街道則只有編號。用中國都市來當街道命名,是出自戰後老蔣尚未「播遷」前就有。

但當時台北市有命名的街道,根本不到現在用的五分之一,大多數還是在老蔣流亡來台後依政治需要而改的。
2010-02-13 08:50:54
介壽
介壽路是最噁心的路名,
用中正、中山等名字當作路名就算了,
竟然還用蔣「介」石萬「壽」無疆這樣阿諛奉承的字眼當作路名,
還有介壽國中、介壽里等用法,
噁心到極點,改名是必要的。
2010-02-13 00:34:45
版主回應
朋友:「介壽」與中正、中山的馬屁不同,因為「介壽」這個名詞在中文裡用了近三千年,就是祈壽、祝壽之意。

《詩經•豳風•七月》裡說:「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如果這真是周公時代的民歌,那就三千年已上了。

對任何人都可以「介壽」,但老蔣底下那些鷹犬不學無術,把這個名詞拿來專用,但老蔣駕崩後,這個名詞又回到原來用意,我是認為不用改的。
2010-02-13 08:43:04
太保
補充一個地名 嘉義太保 清朝時王得祿官位到太子太保 太保這個地名由此而來
2010-04-21 18:16:38
台灣族
咱ㄟ祖先 台灣地名
http://taiwanyes.ning.com/group/nama
2010-05-20 09:57:14
Suge
總統府的門牌不屬於凱達格蘭大道,而是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22號. 可見 www.president.gov.tw 之最下方.
2010-05-25 11:41:01
RZPTT
看完這邊文, 然後又看到下面之前的網友留言有人提到「介壽」, 突然給我想到「介壽」跟老蔣生死上的一個巧合。

「介」這個字, 上下拆解, 正好就是兩個「八」字。而很巧的是,老蔣過世時實歲正好不過就是 88 歲 (他 1887 年出生, 1975 年過世)。也因此, 他身旁那些弄臣每年10/31照例都會給他辦的什麼「X秩晉Y」的祝壽節日, 在老蔣還活著時所辦的最後一次就是「八秩晉八」了。

以上只是文字跟事實交錯所產生的巧合。不過當年全台上下在老蔣那些弄臣們帶動下每年都要給老蔣「介壽」一下時, 老蔣要是早知道他最後竟然就真的如「介壽」字面所示不多不少「只」能活 88 歲, 不知道他心裡會作何感想?
2010-08-06 17:03:19
Koven Nieh
乾隆皇帝寫成幹隆皇帝,是否是因為正簡體互轉的問題?
2010-08-07 23:23:34
讀者
"另外荷蘭人計算田地的方法,也和中國不同,是以十畝唯一甲,於是也有以「甲」作為名的,如今天台南縣烏山頭附近的六甲鄉、台南市北郊的六甲頂等。"

管大,"唯"一甲是否輸入錯誤?
2011-09-04 02:19:0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