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7-04 09:17:01| 人氣23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鉅亨看世界─佳人亂世70年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對很多人來說,《亂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代表的是錯誤的政治立場、倒退的種族主義,及對不同族群的冒犯。這部電影歷經 5 位導演及超過 15 位編劇,花費龐大資金製作而成。然而美國女性主義電影評論家 Molly Haskell 仍認為,《亂世佳人》所擁有的諸多特質,在 70 年後的今天,它依然是部非常吸引人的經典鉅作。

今 (2009) 年是《亂世佳人》上映 70 周年慶,它在電影界的地位也比過去更加鮮明穩固。這部電影片長達 4 小時,由製片大衛塞茨尼克 (David O Selznick) 於 1939 年推出,在目前電影的市場中,如同皇冠上的寶石般耀眼珍貴,電影史上也再沒有出現過可與其媲美的作品。

逝於 1939 年的知名英國劇作家 Graham Greene 曾嘗試了解電影這種新媒體,他曾評論有些電影就像運動比賽:「由觀眾所成就,而非只是給他們觀賞。」或許這也是他對《亂世佳人》的看法。

Haskell 於英國《衛報》撰文評論,錯誤的政治立場和倒退的種族主義,使得這部片從頭到尾幾乎冒犯到每個族群。然而,此片的影響力仍然深遠。若忽略它的政治取向和種族歧視,這是一部普羅大眾所喜愛的影片。電影音樂之父 Max Steiner 創作的主題曲也為它增色不少,當聽到電影主題曲的旋律時,很難不被感動。

《亂世佳人》這部電影曾遭遇不少阻礙,換過 5 位導演、至少 15 位編劇,歷經工作人員不停更換、劇本重寫,以及預算遭凍結、片長過長等問題。這部耗資 390 萬美元,榮獲 10 項奧斯卡獎的鉅作,卻處處充滿矛盾:來自新世界的媒體,卻歡慶舊社會階級的差距;它雖描寫出理想樂土的和諧與優雅,卻是在消抹醜陋事物後才架構出來的。其製作規模極其龐大,至今仍沒有幾部片能出其右,同時,在它所鋪陳的繁複情節中,仍能清楚聚焦在核心人物角色,沒有失焦。

《亂世佳人》的電影劇本和原著小說《飄》均由作者瑪格麗特米契爾 (Margaret Mitchell) 撰寫。《飄》一書於 1936 年出版,立刻登上暢銷榜,並且不斷再版。奇妙的是不論書或電影,它們都能在不同時期吸引不同類型的讀者,透過讀者對小說的重新詮釋,轉換為「他們自己的」奮鬥。

當《亂世佳人》在 1939 年首次試映時,試映會觀眾一致認為本片是符合大蕭條情境的故事。的確,當出版商 MacMillan 硬將這本 1000 頁的書漲價到 3 美元時,米契爾也驚訝,在大蕭條時期,人們竟會願意花錢買這本昂貴的書。而當電影在戰後的法國放映時,觀眾則狂熱地將這部片視為佔領和求生存故事的代表。 (之前,希特勒的宣傳部長 Joseph Goebbels 曾禁止這部電影與小說的出版發售。)

這部小說由一位學運份子翻譯成衣索比亞語,讓處於 1970 年代衣索比亞領袖門格斯圖 (Mengistu) 屠殺陰影下的政治犯,在這部被禁的盜版小說中找到安慰。他們在小說人物艾希禮 (Ashley) 所描述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中得到勇氣:聰明又有勇氣的人將堅持到最後,而不思進取的人則終將被淘汰。

Haskell 說,無論哪個種族或國家的讀者,都將亂世佳人視為代表著他們本身奮鬥求存、歷史和現代價值觀衝突、民主對抗專制勝利的最佳故事。專制壓迫的一方可以代入任何角色,如歐洲的納粹主義、希臘的獨裁者、衣索比亞的紅色恐怖或美國的北軍士兵等。美國文學評論家 Leslie Fiedler 也說,在雅典的左翼電影學會上欣賞此片時,觀眾的情緒被電影情節所渲染,而為南部同盟大聲喝采。

美國歷史學家 Arthur Schlesinger Jr. 說,「美國北方給予南方勝利的幻想,但事實上南方輸了。」而米契爾幼時也花了許多時間聽長輩們講述南北戰爭的故事,直到她 10 歲,還不知道南方戰敗的事實。

《飄》一書的支持者,還有個以年紀而非地區來畫分的群體-少女們,她們以其本身的語彙、對獨立的憧憬和奮鬥來定義這個故事。對於南方族系的美國少女而言,《亂世佳人》某種程度上是對父母所安排的社交生活叛逆情緒的出口:這本書,並未列在父母所批准的書單中,而是在夜晚的棉被裡,開著手電筒偷偷地讀。

白天,少女們以白瑞德 (Rhett) 和艾希禮當做理想戀愛典型,討論他們個性的差異,讓人嗅到一絲被禁止討論的情欲意味;同時她們則把自己當成郝思嘉 (Scarlett),因為書中她嘲弄基督教和女性應有的行為規範,被說是「不符合淑女形象」。

這部擁有夢幻演員陣容的電影,不但沒有將原著簡化,而以當時新發展出的特藝彩色 (Technicolor) 攝影技巧,更強化了書中主題,讓人感覺彩色攝影技法似乎正是為了費雯麗 (Vivien Leigh) 的迷人綠色雙眼所發明的。

對於這部電影的讚揚,大部分集中在最重要的 3 個人身上:製片塞茨尼克、作者米契爾和女主角費雯麗。他們 3 人間有不可思議的聯結,也正是他們的熱情與拚命成就了這部電影。

塞茨尼克是個賭徒,得靠安非他命和花生米支持,才能熬夜整晚工作。他不停地招募、裁撤、又招募工作人員,還重新編劇,把周圍每個人搞得神經衰弱。

原本請來取代庫克 (George Cukor) 的導演弗萊明 (Victor Fleming),後來也因為「患了小毛病」,窩在 Santa Monica 療養了兩星期才回來。期間,弗萊明的工作則由伍德 (Sam Wood) 暫代,當弗萊明回來後,伍德仍然留在劇組,導一些片中較不重要的片段。

費雯麗在影片拍攝期間,必須忍耐與其戀慕的男星勞倫斯奧利佛 (Laurence Oliver) 分隔兩地所帶來的沮喪,加上這時她已開始展露躁鬱症的病徵,然而卻為她帶來戲劇上的出色表現,使她的電影之路愈來愈風光。

她在好萊塢原本只是個無名小卒,但當她決心要獲得這個角色時,個性中的郝思嘉特質便展現出來了。讀完《飄》這本書後,費雯麗毅然決然地把丈夫、孩子和經紀人都拋在英國,隻身前往美國加州,並說服奧利佛的經紀人、也是製片的哥哥-Myron Selznick,為她引見製片人,並參加郝思嘉一角的試鏡。

雖然已經面試了 1400 位演員,也讓 400 位試讀了台詞,但 1938 年 12 月,當劇組已經在加州斑鳩 (Culver) 市準備開拍時,這部電影卻仍然沒有女主角。其他電影用過的舊布景已經點燃,劇中的亞特蘭大大火一景即將開拍。7 部彩色攝影機己就定位,消防隊和讓郝思嘉與白瑞德駕駛逃離的馬車也已準備好了,許多前來參觀拍攝的好萊塢名人和塞茨尼克則聚集在一旁的高台上。

在大火場景正在拍攝時,據說,Myron 和這對銀幕情侶一起到達片場。這位經紀人將費雯麗帶到他的製片弟弟眼前,對他說:「你的郝思嘉就在這裡」。費雯麗的雙眼在火光中熠熠發亮,使塞茨尼克對她深深著迷,屬意由她擔任女主角。

費雯麗工作了 121 天,而飾演男主角白瑞德的克拉克蓋博 (Clark Gable) 只工作了 73 天。但塞茨尼克對片中第一幕,郝思嘉在塔拉 (Tara) 莊園走廊上迷惑 Tarleton 雙胞胎的場景很不滿意,拍完結尾後才打算重拍。那時,費雯麗看起來又老又憔悴,所以導演讓她與奧利佛相聚。過了一個完全沉浸在肉體快樂的周末後 (據傳費雯麗的性欲極強),她回到了最佳狀態,看來宛若 17 歲的處女般清新動人。

米契爾將她一生的經歷灌注在《飄》一書中,一輩子沒有寫下其他作品。就像塞茨尼克備忘錄從不離身,米契爾也高度重視她流傳給後代的形象:她寫下數以千計精細的信件,這些信件足以再出版一本小說了;她將這些精巧且令人動容的感謝信,送給成為她朋友的評論家。

基本上郝思嘉一角在老一輩女性眼中,是個標準的悍婦,但也是米契爾本人反叛形象的投射。她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但她充滿崇高女權理想的母親,卻為女兒設下許多根本達不到的標準。因此米契爾決心反抗,她讀黃色書刊、研究性心理學。她的母親如同《飄》中的郝愛蘭 (Ellen O'Hara),在 1918 年西班牙流感大爆發時照顧病患而逝世,喪妻的父親變得更加孤僻,一個人獨居。

後來,米契爾因腳踝舊傷復發而足不出戶,為了打發時間,她開始撰寫小說,當時書中女主角叫做 Pansy。身為她的編輯,也是她第二任丈夫的 John Marsh 為了鼓勵她寫作,為她帶來一些歷史書籍,並幫她加油打氣。

她第一任丈夫是個不可靠的私酒商,具有《飄》中白瑞德的可惡,但缺乏白瑞德的魅力,他會因為吃醋而對米契爾使用暴力。她將這段經驗轉化為書中的「婚姻暴力」─某一場景中,酒醉且憤怒的白瑞德,對正在熟睡的郝思嘉「行使丈夫的權利」,以作為懲罰。

過去曾經極度叛逆,喜歡大跳火辣舞蹈驚嚇貴婦們的米契爾,後來卻轉性變成溫良主婦,一心只想融入亞特蘭大 (Atlanta) 社交群體中。她拒絕與電影扯上任何關係,因為那讓她感到困窘,但她仍布有眼線:身為記者的 Susan Myrick,對她透露與電影拍攝相關的訊息。

米契爾內心的衝突除了體現在郝思嘉女主角地位的曖昧不明上,也反映在書與電影內的許多矛盾中。在米契爾從一位桀傲不馴的女子轉變為善良的淑女後,米契爾對白瑞德一角的看法也開始變得不同。

所有人都認為蓋博是飾演白瑞德的不二人選。但米契爾突然寫信給塞茨尼克,表示「我們南方人」不允許蓋博演出此角,而希望由雷斯伯恩 (Basil Rathbone)、考爾曼 (Ronald Colman) 或馬區 (Fredric March) 來擔任男主角。她並評論這位黝黑、不羈的英雄:「他身上的肌肉已將剪裁合宜的西裝繃裂了!」

最後,米契爾讓白瑞德出身於查爾斯頓 (Charleston) 的貴族家庭,以塑造特立獨行的形象。對於那種沉穩高雅的貴族生活而言,他太像個惡棍。但白瑞德並不認為自己是個叛徒,這與米契爾對郝思嘉的描繪是完全相對的。雖然郝思嘉的表妹梅蘭妮 (Melanie Hamilton) 算是故事中的女主角,但極具魅力、機巧與決心的郝思嘉,以無數的謊言和欺騙,更加吸引觀眾的目光。

電影中,飾演郝思嘉保母 Mammy 的麥克丹妮爾 (Hattie McDaniel) 與女僕 Prissy 的馬昆 (Butterfly McQueen),也巧妙地轉變了觀眾對黑人角色的既有印象。他們的演出相當不凡,也跳脫了被觀眾所責難的黑奴卑微形象。且在當時,這種演出風格是相當犀利的。

劇中配角的台詞對於種族和性別議題有大量討論,在電影裡可以看到麥克丹妮爾如何以無禮言辭與獨特身段打造了保母一角,演活了這位維繫塔拉莊園的核心人物,且也是唯一了解、支持郝思嘉的人。而麥克丹妮爾也因 Mammy 這角色,成為第一位贏得奧斯卡金像獎 (Oscar) 的黑人演員。

米契爾本人被時代所塑造,是位忠誠愛國的典型南方人,但她卻不願忍受南方那種自欺欺人的戰爭光榮。基於南方文學的浪漫,她讓郝思嘉 (出於自私地) 憎恨戰爭,而其他女性對戰爭的奉獻,對郝思嘉來說也就成了「不那麼神聖」的一件事。

在電影拍攝初期就更換導演,之後又有這麼多爭議,但最後創造出來的,卻是一部精巧、平衡的劇作。善於處理「女性情感」的導演庫克,仍私下指導費雯麗與飾演梅蘭妮的 Olivia de Havilland。同時,善於處理「男人性格」的費萊明,則鼓勵男主角蓋博先放鬆,甚至採哭泣的方式,然後再進行複雜的演出。雖然白瑞德一角是個被動角色,但蓋博的男子氣慨,使得白瑞德在全劇中更為出色。

現今的觀眾可能很難理解,郝思嘉對霍華 (Leslie Howard) 所飾演的艾希禮為何會有那種持續燃燒的熱情,大部分人應該都沒看過他所演出的《賣花女 (Pygmalion) 》或《紅花俠 (The Scarlet Pimpernel)》。而在這部彩色電影中,霍華的表現也不夠出色,他演艾希禮太老了,而且他也不喜歡這個角色。不過 Haskell 則認為,霍華所表現出的「我沒那麼喜歡妳」的距離感,反而很吸引人。

郝思嘉這位女主角,是個傳奇性的複雜角色:她口齒伶俐、工於心計又自戀,她留下的印象是種明星特質,還有如《慾望城市 (Sex and the City) 》劇中所描寫的那種物欲。不過,郝思嘉一角對於女性性別束縛的衝撞,卻讓拒絕溫馴扮演妻子或母親角色的女性,產生相當的共鳴。郝思嘉在劇中曾說,她在少女時代所學習的調情藝術,只能用個兩年,就得進入平淡的婚姻生活,多可惜呀。

為了做個稱職的主婦,米契爾捨棄了她最愛的舞蹈;但郝思嘉即使守寡,仍維持獨立和 17 腰的絕妙身材,成為一位精明的女強人。身為本片的女主角,郝思嘉自成一格,而不像其他的好萊塢電影中,品行不端的女性終將受到懲罰。

費雯麗願意扮演這種「壞女人」的角色,賦予此片一種反浪漫的強悍風格。郝思嘉那固執、任性的腦袋中確實有種偏執,但同時也擁有勇氣和專注。有什麼比一個擁有長不大的女主角的故事,更適合做為一部史詩格局的電影呢?

六大經典電影場景:

■白瑞德初遇郝思嘉

被仰慕的艾希禮拒絕而憤怒的郝思嘉,對牆上的雕像亂打,吵醒了打盹的白瑞德。白瑞德笑問,「開戰了嗎?」南北戰爭雖未開打,但他們兩人之間的戰爭開始了。這位憤怒的南方美女發火,「你不是個紳士。」這個惡棍回敬她,「妳也不是個淑女。」

■分娩及亞特蘭大大火

梅蘭妮痛苦的分娩一景,在女僕 Prissy 坦白以告「我一點也不懂如何接生」後,可能會讓許多女性發誓絕不生小孩。在庫克執導的大火場景中,郝思嘉表現出她的膽識,她在陰影中身形完美展現,而乘坐馬車逃離失火宅邸時,是劇中高潮之一。

■「我將不再饑餓」

在已經燒毀的塔拉莊園中,女主角充滿決心,對天說出這句著名的生存誓言,以此具代表性又纖細,充滿母性勇氣的一刻結束影片第一部。這也是讓觀眾臣服於此片魔力的主要原因。

■傷兵中的郝思嘉

此場景利用吊車俯拍,將戰爭蹂躪大地的景象呈現於影片中,卻無需親上前線。觀眾可清楚看見郝思嘉如何穿梭在寥寥可數的倖存士兵中。作者米契爾的丈夫則開玩笑地說,如果南軍士兵和片中一樣多,早就贏了南北戰爭。

■梅蘭妮和郝思嘉殺了一位北方軍人

這幕庫克執導的片段,是評論家 Haskell 最喜歡的片段之一。郝思嘉殺了一位北軍,而梅蘭妮建議搶他的皮夾。兩個女人不只因此解決了危機,梅蘭妮也展現出她的勇氣,使郝思嘉對這位表妹有了不同的看法。

■「強暴」事件的影響

因酒醉和嫉妒,白瑞德將郝思嘉強拉上樓,上演知名的「婚姻暴力」橋段。文學評論家 Leslie Fiedler卻認為,擁有郝思嘉這種獨立個性的女子其實只是假裝憤怒,實際上深受白瑞德這種粗暴的行為所吸引。評論家Haskell 對此看法則相當不認同。

(謝鈺鳳)

台長: 葉子
人氣(23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 個人分類: 鉅亨看世界-轉貼自鉅亨網 |
此分類下一篇:鉅亨看世界─爛帳一本
此分類上一篇:鉅亨看世界─熊困北大荒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