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7-01 09:59:39| 人氣3,24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這裡開始,從這裡結束 談阿巴多的馬勒錄音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奧地利我是個波西米人
在德國人眼中我是個奧地利人
在這世界上我又不可避免的被看做是猶太人
不論那個地方都勉強收容了我
卻沒有一個地方真正歡迎我
我是一個三重無國籍的人──古士道夫‧馬勒

在二十世紀中葉到末葉的許多科幻小說中,都曾預言國家的界線會在那個世紀結束之前徹底消失,然而在真正走過這段跨世紀旅程的我們,不但沒有看到國家界線的消除,而國家與國家、種族與種族之間彼此的仇恨殺戮,卻是一樣的不斷發生。
或許就是因為馬勒深受這種因為國籍、種族和地域主義所造成的「身分」不明之苦,在他所創作的音樂裡面,常常滲入著恐懼、不安的特殊氣質,也讓所遺留下的音符樂章,依然深深的震撼著儘管物質生活豐富、精神層面卻依然不安定的現代人心靈。這使他的音樂不但在二十世紀中末期後被一再演奏,而且即使到已經是二十一世紀的現在,各家唱片公司的古典目錄,依然不斷出現各種新錄製的馬勒曲目。

■二十世紀是馬勒交響曲的世紀

從二十世紀中期以後,擅長指揮馬勒交響曲的人有越來越多的趨勢,甚至有幾個指揮還以指揮馬勒在樂壇聞名。華爾特和克倫貝勒這兩位曾經與馬勒共事的大師,雖然並非以指揮馬勒的曲子獲得自己的地位,然而馬勒對於這兩位指揮的影響,還是可以在他們的錄音作品中感受到。

而在眾多的指揮過馬勒交響曲的指揮家中,伯恩斯坦和鄧許泰特這兩位,可以說是傳奇性最高的。伯恩斯坦雖然是美國人,但卻擁有和馬勒相同的猶太血統,也和馬勒一樣同時具有作曲家和指揮家兩種身分,不過由此兩點卻很難說明他為何可以將馬勒表現的如此讓人心服,因為伯恩斯坦的樂壇之路一直走得相當順利,可以這麼貼切的表現出馬勒交響曲中特有的神經質,實在很難用理性分析出原因。不過有趣的是,當有人用馬勒轉世來形容伯恩斯坦時,這位大師居然一點都沒有表現出排斥厭惡的態度,實在相當有趣。

另一位鄧許泰特則是兩德分裂時東德出身的指揮家,不管是先天的血統和生活環境,或後天的人生經歷,他和馬勒有著更大的差距。或許他自己也沒想過,他能夠在西方樂壇確立自己的地位,不是因為貝多芬、布拉姆斯或是華格納,而是馬勒。在與倫敦愛樂子弟兵合作錄製馬勒全集的過程中,鄧許泰特被證實罹患了癌症,而在治療的同時,他還是繼續錄製這套交響曲的工作,後來,他成功的戰勝了病魔,並以錄製全集中的最後一部作品──第八號交響曲「千人」,作為對生命的謳歌和禮讚。或許是這種接近並超越死亡的經驗,加深了他對馬勒交響曲中所討論生死問題的體驗,也讓他詮釋的馬勒交響曲有更深沉的血肉。

■從馬勒開始,至馬勒結束

比起前面兩人有點傳奇性的馬勒經歷,阿巴多的馬勒顯然沒有那麼多故事可以講。不過大概很少人會注意到,在阿巴多接任柏林愛樂第一年除夕音樂會的曲目,他選擇的就是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巨人」,而在今年他將卸下這個職務最後一場音樂會的曲目,他又選擇了馬勒的第七號交響曲,從馬勒開始,至馬勒結束,如果單以巧合作為解釋的原因,我想是很難讓大家信服的。

其實當時阿巴多得以在樂壇上嶄露頭角,就是一場指揮馬勒交響曲的演奏會,這場演奏會使他獲得了指揮帝王的青睞,得已受邀至薩爾茲堡演出,並開始自己輝煌的音樂生涯。或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讓阿巴多對於馬勒交響曲的錄音一直相當慎重,這點我們可以從他在DG所錄製的馬勒交響曲全集上得到證明。從最早在1978年錄製的第四號,到最後完成於1995年的第八號,阿巴多一共花了十七年的功夫,才完成這套全集錄音。而如果我們將更早錄製的舊版第二號列入,更可以將這段漫長的時間在往前推一年。

不過在完成最後的八號錄音後,阿巴多和柏林愛樂依然在之後的全球巡迴演出中,推出了馬勒的曲目,當時筆者就認為唱片公司一定會將這系列的演奏會錄製出版,很高興這個預測並沒有錯誤,也讓我們有幸得以欣賞到如此感人的演出。

■錄音時間、地點都有差異

雖然這次新的這三張馬勒交響曲錄音,看來好像是針對阿巴多卸任柏林愛樂常任指揮所發行作品,然而實際上,這三張錄音卻是在不同的時間、甚至是不同的地點所錄製的。在這三張作品裡面,錄音時間最早的是第九號,錄音時間是1999年九月,地點是柏林愛樂廳。接下來錄製的三號時間只和九號相隔一個月,也就是同年的十月11日,地點則是英國倫敦的皇家節慶廳。至於最後錄製的第七號,錄製的時間在與三號相隔一年多的2001年五月,地點則再度回到了柏林愛樂廳。當然,就如同大家所知道的,在這場於柏林演出第七號音樂會的一年之後,也就是2002年五月,阿巴多在維也納愛樂廳,再度選擇了馬勒第七號交響曲,作為他告別柏林愛樂常任指揮職務最後一場音樂會的曲目。

因為是第二次錄製,我們很難不將它們拿來跟前次錄製的作品相比較。儘管這兩次錄音的時間相隔許久(最接近的九號也相隔了十一年,而七號和三號的新舊兩次錄音都相隔十七年),合作的樂團也不一樣,甚至三號和七號這兩曲的新錄音還是音樂會的現場錄音,與舊版是專為發行唱片所作的演奏在形式上有著相當大的差異。不過就演奏的時間來看,阿巴多在新版的演奏速度整體而言是較舊版為快,但程度上的差距並不明顯。以七號為例,舊版使用的時間是78分44秒,而新版則用了77分又5秒。至於時間差距最大的三號新舊版的差距達到八分鐘又24秒,不過這首交響曲的演奏時間比較久,這個時間的改變程度其實沒有數字所顯示的這麼大。至於差距最短的九號,兩版時間相差還不到一分鐘。

和大部分指揮家與演奏家,在晚年錄製的作品都有越來越慢的趨勢相比較,阿巴多在演奏時間所作的改變確實不是那麼明顯,不過讀者也別由這三次錄音時間的差距,自行推斷阿巴多在晚年演奏上有比青壯年時期更快的趨勢,因為它們還存在著現場與專為唱片錄音兩種不同演奏形式的不同,通常演奏者在專為唱片錄音所作的演奏中,都會耗費較長的演奏時間。

■兩次錄音的差距

儘管兩次錄音的演奏時間相差不大,然而實際上聆聽,卻會發現在表現的手法上,這二次錄音還是有著相當的差距。不過比起大師在兩次貝多芬交響曲全集中,有一些明顯的不同,在這幾首馬勒交響曲的新錄音中,阿巴多的改變就沒那麼明顯了。

至於是什麼地方改變呢?筆者認為這三首交響曲的風格相差甚大,因此指揮也不太可能就都使用相同的方式來詮釋,不過有些有幾個地方算是比較共同的變化,首先是阿巴多使用了更多更強烈的動態對比(樂曲的音量變化),來表現樂曲的戲劇感,這種忽而靜謐,忽而暴響的手法,非常成功的表現出馬勒音樂中的不安個性。其次是樂團的音色比起舊版要較為細膩華麗,可能有讀者會認為這和演奏的樂團(因為兩次錄音所搭配的樂團不同)、或是和執行錄音的製作小組、甚至跟錄音地點有關係,筆者不能排除這些可能,不過就筆者自己的觀察,這種音色的變化應該還是根據指揮的意念調整出來的。

另外就是前面提到過演奏時間的縮短,不過筆者倒認為這和新版都是音樂會現場錄音有關,向新舊版的九號都是現場錄音,兩者的演奏總時間差距就不到一分鐘。雖然總時間的變化不大,但阿巴多在新版中的彈性速度使用得更加自由恣意(不過在大部分的段落裡,阿巴多仍然使用比較穩健的速度進行)。另外,就是遠勝於舊版的凝聚力,這點在三號與九號的終樂章表現尤其明顯,因為這個原因,讓三號演奏後,現場猛烈的掌聲持續近兩分鐘,也讓九號演奏後,現場聽眾仍受困於樂曲的氛圍中,使現場維持靜謐達半分鐘之久候才想起如雷的掌聲。最後一點可能跟錄音有著更大的關係,那就是比舊版更加豐富的細節變化,我想在「音響論壇」上,讀者可能不只一次的看到主筆群們對DG在數位化後錄音效果的進步表示讚賞,這次筆者在比較這些新舊版年代差距長達十數年的錄音時,感受尤其明顯。

■即使擁有舊版全集,仍然必買的新版九號

在新版三張錄音中,筆者自己最喜歡的是三號,除了本身對三號交響曲本來的喜愛就超過其他兩首外,阿巴多在前幾個樂章中清淡確真誠圓融的表現手法,加上凝聚力超強的終樂章,可以說是筆者心目中最理想的三號錄音。不過對於已經擁有舊全集、目前又只想或只能先買其中一張新版錄音的讀者而言,筆者認為應該先選九號。原因很簡單,在新舊兩版錄音中,指揮的表現手法相差最大的就是九號。

雖然從表面上的演奏時間來看,阿巴多在新舊兩版九號所花費的時間只差不到一分鐘,然而實際上兩者的完成度,確相差非常多。在阿巴多之前的馬勒全集錄音中,第九號一直被認為是比較不成功的作品,這點可以從DG最新一版的目錄中,不但刪除了這次錄音的單行版,也沒有提出中低價位的改版計劃可以稍微看出來(其餘的錄音,包括未收錄在全集中的舊版一、二、五號,都還可以在目錄中找到,甚至舊版的三號還繼續以高價版的面貌出現在目錄上)。就筆者的感覺,阿巴多在這個舊版的九號錄音中,表現得太過冷靜而疏離。這本來對於描述死亡的九號,或許是很好的詮釋方式。然而阿巴多在這個版本卻沒有表現出足夠的凝聚力,造成整首曲子的樂念非常破碎,加上沒有特意強調樂曲的戲劇感,讓樂迷非常難以投入其中。

而在新版的馬勒九號裡,阿巴多其實還是沒有做太多加油添醋的工作,而以較為穩健的速度、和較為冷靜的態度推動樂曲的進展,當然,這種素淡的詮釋手法,很有可能會讓原本就較為冗長的樂曲,變得枯燥無比,不過阿巴多利用柏林愛樂絕美的音色,配合極高的凝聚力,成功的帶動了聽者的意念隨著樂曲進行。而讓聽者全心投入音樂的結果,就成就了錄音現場在音樂結束後境默的半分鐘,如果您也實際上聆聽過這張唱片,一定可以體會當時現場聽眾的反應。不過讓筆者比較訝異的是,再錄製這張唱片時,大師應該已經知道自己罹患重病(胃癌)了,這一點可以從同年舉行的柏林除夕音樂會實況錄影的DVD影碟中,大師極為削瘦的身影得到證明。但當你聆聽這張唱片時,卻發現他還是用這麼冷靜疏離的態度在看待死亡,並沒有意思要將自己可能離開人世的情感滲入樂曲了,實在有些匪疑所思。

這麼說,對於擁有舊版七號的人而言,新版七號的購買價值似乎不那麼高嘍?依照筆者自己實際比較的感覺,新版和舊版的七號兩者無論從詮釋手法、或是從錄音效果來分析比較,差距確實沒有三號和九號那麼大。這也就是為什麼本來答應好徐鵬博兄在上月要在「主筆CD」單元中要介紹這張唱片,卻又半途而廢的原因。對於目前還沒有阿巴多演奏馬勒七號的讀者,筆者建議您可以選擇新版的購買,儘管兩者的表現手法差異不大,而且舊版還只賣一張中價位的價格。但是新版錄音除了有比較好的音效外,受益於現場錄音,阿巴多在這的表現也比舊版更熱情,在加上對於轉折處理與彈性速度運用都更圓融,整體表現還是比舊版好上一些。

至於已經有舊版的讀者,筆者建議您可以等等看原班人馬於今年五月在維也納金廳演出的相同曲目,是否會發行錄音甚至於錄影的產品,如果有,這可能更值得您關注,就如文前所提,這是阿巴多卸任柏林愛樂常任指揮的告別音樂會,雖然不會是阿巴多最後一次跟柏林愛樂合作,但其紀念價值還是很高的。不過如果你是阿巴多的忠實愛好者,相信筆者前面舉出的這些細節變化,已經足夠您再掏錢去多買這張2001年錄製的現場錄音了。


*****************************************************************

阿巴多的馬勒錄音年表
**除有特別附註外,其餘皆為環球唱片發行

**本年表並不含小廠於非正式場合獲得之錄音出版品
**到本文完成的此時,阿巴多仍未錄製過另一首馬勒交響曲「大地之歌」。
**未完成的第十號交響曲的錄音資料未列入
年份 曲目 合作樂團 錄音形式 備註
1977 第二號交響曲 芝加哥交響 類比
1978 第四號交響曲 維也納愛樂 類比
1980 第六號交響曲 芝加哥交響 類比
1981 第五號交響曲 芝加哥交響 類比
1981 呂克特之歌 芝加哥交響 數位
1982 第一號交響曲 芝加哥交響 數位
1982 第三號交響曲 維也納愛樂 數位
1984 第七號交響曲 芝加哥愛樂 數位
1988 第九號交響曲 維也納愛樂 數位(現場)
1988 第十號交響曲 維也納愛樂 數位(現場)
1991 第一號交響曲 柏林愛樂 數位(現場) 1991年柏林愛樂除夕音樂會
1993 第五號交響曲 柏林愛樂 數位(現場)
1993 悼亡兒輓歌 柏林愛樂 數位(現場) 新力古典發行
1994 第二號交響曲 維也納愛樂 數位(現場)
1995 第八號交響曲 柏林愛樂 數位(現場)
1999 第九號交響曲 柏林愛樂 數位(現場)
1999 第三號交響曲 柏林愛樂 數位(現場) 於英國倫敦皇家節慶廳錄製
1999 兒童的魔號 柏林愛樂 數位
2001 第七號交響曲 柏林愛樂 數位(現場)
2002 第六號交響曲 柏林愛樂 數位(現場)
2003 第二號交響曲 琉森節慶樂團(現場) 數位 琉森音樂節開季節目

台長: 豬頭翔
人氣(3,248)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音樂 |
此分類下一篇:2002年我最愛的10張唱片
此分類上一篇:展現一家之言的偉大作品──談阿巴多新版的貝多芬交響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