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1-13 03:23:30| 人氣2,93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死亡筆記]文學潮--試論台灣文學中寫實主義的時代性演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死亡筆記]文學潮--試論台灣文學中寫實主義的時代性演變


  台灣文學史一般的書寫模式,多半是由時間來做斷代的分期,並進行作家的分類與介紹。對於文學史的分期,主要跟葉石濤提出的四個分期:搖籃期(1920到1925)、成熟期(1926到1937),戰爭期(1937到1945),戰後(1945至今),大致雷同。但是我注意到一點,就是每個分期雖然都有自己的主流,比如陳芳明曾提出的20年代的素樸文學、30年代的左翼文學、40年代的皇民文學等分法,其他人如彭瑞金等,也各有主張。不過大概都是以10年為一期來界定。但是文學的風潮其實還是依附著作家本人的創作觀在進行著,比如鄭清文提出文學要為了弱者發聲,並以此為原則來寫作30年不輟。那麼當我們試圖去定義鄭清文的流派,他本身卻又橫越了現代主義、鄉土文學以及80年代後的多元主義的時期,我們要如何來歸類他呢?

  所以我覺得關於文學流派要置入文學史的脈絡當中,分期是免不了的。但是有種方式其實可以兼顧。亦即我們如果單就主義流派在各時代的發展,也許可以抓出一個新的思維。

  以下我將就寫實主義在台灣自1920年近代文學開始以後,到現在的發展,來進行討論。

  寫實主義是台灣文學的一個傳統,它的特徵是「反映現實」與「模擬現實」。通常有兩種解釋方式:一個是以白描或是具體的書寫外在事物,而不針對精神的內容去進行描寫。所以文字與內容出現的多半是事物的外在表現。作家們常常會設計情節與行動,來替代人心的活躍。比如呂赫若在他的作品「牛車」裡,最後的結局是讓男主角用一個偷盜的行為,來點出台灣人民在外來政權統治與階級的壓迫下的一個內在情緒的爆發。呂赫若不去書寫人物的內心轉折,卻設計了挑戰台灣社會表面秩序的一個動作,來反應台灣人民被壓迫的苦痛。這就是典型的寫實主義的一個例證。

  也因此寫實主義並不是一個明確可供分類的文類,任何作家以自己對於現實的認知,去轉化為自己的筆法,去描寫社會、描寫事件、描寫人物,讀者接受訊息所反映出來的感想也會有不同。所以幾乎是每一個人有自己的定義,甚至於周慶華將超現實主義特色的作品稱之為「超寫實」。因為他認為超現實反映了內在的真實,那也是現實的一部分。所以竟也列為寫實主義來討論。而這樣的複雜意涵,如果要去歸納的話,我會認為寫實主義是一個傾向。它體現在台灣文學的各個角落、各個作家的作品之中。

  那麼在各個時期的寫實主義的流變,又是什麼呢?我比較不喜歡用時代性去做區分。在此我要用作者論的方式來做分期:

  首先1920年以來到1949年,我列為第一個時期。這個時期的寫實主義創作者,大概分成受過漢文訓練,比如賴和的這輩;以及被日本教育長大,比如呂赫若這輩。他們的特性是,在他們的時期,台灣社會受到了日本人的殖民統治,以及自清朝以來的嚴重的權力與資源的分配不均,導致的階級問題。所以台灣人多數過著苦難的日子。而當時的知識份子在文學作品中,替廣大的下層階級的民眾發聲,來描寫其苦難的生活,留下了批判意識極強的作品。這是第一個時期。

  第二個時期就是戰後到七零年代這個時期。因為熟悉日文的老輩作家被限制發表,而國民黨的威權統治下屠殺知識份子,導致整個時期為民眾發言的文學傳統中斷。這個時期除了主流的反共文學,與後來受西方影響的現代主義外,其實是台灣本土作家凋零亦或噤聲的時代。所以這個時期不單是寫實主義,其他的台灣作家的文學作品數量也不多,這是一個中斷的第二個時期。

  接下來就是七零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到解嚴,我列為第三時期。多數的文學史論者,在此都會討論到意識形態的對立以及本土意識的形成等等。我覺得這些討論都有點自己歸納的味道,都是研究者自己去找理由來解釋現象。但是他們都忽略了一點,就是七零年代的主流創作者,比如王楨和等人,其實他們都是戰後成長的一代。就是說他們多半沒有受過日本統治,而是受國民政府教育長大的一代。而當時有剛好是農村轉型工業化的時代,那些作者們在傳統台灣社會型態仍存的情況下成長,又受到外來政權的強勢教育,他們自然會質問自己的身分與國家認同是什麼。尤其是在六零年代台灣引進美援與美國的資本主義式的商業文化,這三者:台灣民俗、大中國意識與美式文化的衝擊之下,寫實主義的作者們以自身面對社會大幅轉變的衝擊經驗,寫出了以農村為主的某種鄉愁情懷的人性關注。不但是要反抗威權專制的國民政府,同時也是對於都市化的問題進行一個世代性的創作。這個時期也就是俗稱的鄉土文學時期到多元時期。我覺得其興起的原因,是戰後作者群的身分認同的自我覺醒。

  第四個時期就是解嚴後到世紀末這個時期。已經是由五年級後段到六年級生來進行的寫實主義。而受到後現代化的社會潮流演變的影響,寫實主義呈現了多元的都市化的文學。變成後現代與寫實雙重並起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作家作品以自身的個人生命的書寫為主,試圖在多元的複雜價值觀中,建構自己。所以是寫自己的實,但是各種新式的媒體的技巧技術的交互影響下,在寫作的策略上卻是以後現代主義化的技巧形式,變成一種疏離化,但是具體反映了都市人的情感。所以是一種新的寫實,這是我所謂的第四個時期。

  世紀末到現在則是我所謂的第五時期。為什麼要獨立列出呢?因為有別於五年級的作家們還有些受到鄉村化與台灣民俗化的影響,六年級到七年級生的這一輩作家們,比如甘耀明等。其實幾乎都受到都市化與大眾傳播媒體為個人價值觀的建構,所以反而與傳統斷了根。卻更被美國單邊主義的全球化資本化的商業社會文化型態所收編。所以此時會具體的寫實,而不以虛幻、不以奇幻疏離來書寫作品的,就是會以想像的鄉村作為寫作對象。亦即「獵奇」,成為了寫實主義寫作的核心。反而都市部分的書寫,由後現代主義式的技巧鑽研回歸到了現代主義的,人人都要寫自己,用自己的話來告訴全世界,反而作品本身再不關心社會,而是關心自己的情慾與感官。而目前對於鄉土題材的寫作,反倒還是以寫實主義式的概念為主。但是那也有其侷限。因為鄉村與都市化的割離,以致創作者們只關心到鄉村有什麼精采、刺激、詭異或是極度衝擊人心的題材,才要寫。內容與議題要比報紙比新聞更有話題性。其實這樣的策略卻正是背離了寫實主義想要批判體制、替被壓迫的民眾發聲的崇高目的。不過這也是時代的必然。這是我所謂的第五個時期,還會繼續惡化下去的一個傾向。

  以上是我的寫實主義的五個時期的簡單分期討論。我自己的預測是當全球化社會的來臨,導致台灣貧富差距的擴大到都市與中產階級之後,未來第六個時期,將是創作者們回歸到日據時期第一個時期,為階級與社會議題創作寫實主義文本的時候。本文只是個簡單的分期概念,具體細節,希望以後有機會可以探討。



圖:wenzi拍的柏林”勝利女神”-溫德斯電影”慾望之翼”的場景

台長: 傅紀鋼
人氣(2,93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個人理論 |
此分類上一篇:【死亡筆記】電影潮--電影呈現與接受者的互動模式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