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5-01 09:40:00| 人氣37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Google, Goals and Gamow or MBA: interactive self-help and se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Google, Goals and Gamow or MBA: interactive self-help and self-perceptions


緣起(歡迎研修「商務流程與系統管理」的朋友兼談企業管理碩士學生):

我擔任業餘的英國U. of Leicester等校的企業管理碩士學生課業輔導,已多年,很高興認識一屆屆的後起之秀。我們回想一下,你們上大學時,Google才剛創立,現在它成為google,每天上億人次以上用它。(然而,我29日在某家書店知道還有許多人沒上網的,這可是2004年的台北,他們都是有識之士……)最近,Google準備上市,方式有許多創舉,很值得探討。

見面之始,我們聊天一下,談些實務人士修MBA的一些相關的議題。首先,我們思考一下今早我看的兩篇文章:中共的戰略石油問題(南方周末)和隱地《秋霜花落淚》(2004/5/1中副):


「……目前存在將戰略儲備與平准庫存(Buffering Stock Financing)相混淆的危險,必須予以明確區分。
  理由之一是,石油戰略儲備不以平抑油價波動為主要目的,而是在戰爭或自然災難時以保障國家石油的不間斷供給為目的。以平抑油價波動為目的的石油儲備不是戰略儲備,而是平准庫存。以高拋低吸為總體思路的平准庫存實踐迄今沒有成功的先例,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969年9月建立針對橡膠、糖、錫等的緩衝庫存貸款機制;在1970年代澳大利亞曾建立羊毛平准庫存;1976年聯合國貿發會議試圖建立實物商品平准庫存;以及1970年代英格蘭銀行試圖建立外匯平准基金平抑英鎊的波動,以上嘗試全部失敗。中國石油戰略儲備不是平准庫存,其終極目的是為保障原油的不間斷供給,而不單純為平抑價格波動。」


「近 七 、 八 年 來 , 出 版 市 場 一 反 常 態 , 超 過 三 、 五 個 月 的 書 就 無 人 聞 問 , 出 版 社 為 拉 抬 業 績 只 好 硬 著 頭 皮 出 版 新 書 , 小 小 市 場 , 每 天 都 有 一 百 種 新 書 搶 食 市 場 大 餅 , 新 書 愈 多 , 更 加 壓 縮 舊 書 位 置 , 於 是 退 書 沒 完 沒 了 , 成 為 出 版 人 的 夢 魘 。
  此 文 一 邊 說 , 出 版 社 不 敢 接 新 稿 , 一 邊 又 說 每 天 新 書 上 市 一 百 種 , 讀 來 前 後 矛 盾 , 到 底 出 版 業 真 相 後 面 還 有 什 麼 真 相 ?   出 版 或 不 出 版 , 在 書 的 世 界 裡 , 真 是 生 死 兩 茫 茫 。」

那些世界的趨勢?那些新的與舊的思考方式,如lean thinking and manufacturing等等。我們要從「商務流程與系統管理」的角度來談諸如這些問題。

其次,我們看The Economist的世界暢銷書排行(big books)、該期的一篇文章關於自助大師逝世百年紀念文、討論我數月前談EMBA的感想(附文)、和王教授的筆記:

請大家參考下文並討論本文英文標題的key words的意思。
On the origin of self-help
Apr 22nd 2004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http://www.economist.com/books/displayStory.cfm?story_id=2610260

我對於這些或南方朔先生等介紹的西方文明和文藝、社會趨勢等二手資訊當然持「保留」的態度。所以附上我數月前寫的一篇短文供大家參考。然後,我談一下我的經驗(包括與H. A. Simon談論的經驗)和觀察,並為諸君做一番情境規劃和分析。(「苦學成功的學人居多,甚至幾全然,證富人學校之無用也。然中國固若此,英美乃不然,成名者皆伊登、牛津、劍橋、哈佛、耶魯之輩。 」---王文興《星雨樓》【2004/04/29 聯合報】)
Google, Goals and Gamow
HC改寫《最後期限》之序言:「1930年代,物理學家喬治‧迦莫夫(George Gamow)開始撰寫一系列關於湯普金斯先生(Mr. Tompkins,一個中年銀行職員)的短篇故事。故事中的湯普金斯先生對於現代科學很感興趣。他總是去聽當地大學一位物理教授的夜間課程,然後在課堂上他必定會睡著。當他醒來的時候,他會發現自己來到另一個宇宙,在那裡某些物理常數發生了令人驚訝的變化。代表作《湯普金斯先生在奇境》(Mr. Tompkins in Wonderland)。

  例如,其中一個故事提到:在湯普金斯醒來的宇宙中,光速只有每小時15英哩。這意味著他可以騎在自行車上觀察到相對論的效應:當他加速時,城市的街區在他前進的方向上變短了,而且郵局的時鐘也變慢了。在另一個故事裡,湯普金斯來到一個普朗克常數為1.0的世界,這時他可以在撞球台上看到量子力學所描述的效果:球不是直線地滾過球台,而是隨機地出現在各個離散的位置上。

  
  我一直很推崇迦莫夫獨創的教育方法,這使我想到用類似的方法來闡述一些關於XYZ管理的原則。我需要做的就是描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經驗豐富的經理被送到一個「奇境」,在那裡的管理的規則發生了有趣的變化。」



附文:
台大EMBA迎新的一些聯想
鍾漢清
周末傍晚,到台灣大學新生南路的操場走走。(哀哉。該校師生的人口,已超過古希臘雅典城的一半。據說這附近的球場,就要改建成大停車場,就像對面的教堂,必須改建成高樓大廈,才能張(彰)顯「真理」。)

聽到一陣陣唱名和鼓舞聲,盡是些有名望的公司名稱和「有為者亦若是」般的人名。當然,不禁想過去湊熱鬧。走近,才知道是EMBA的迎新晚會的進場儀式:各系的新生,學生個個西裝畢挺(男性比例似乎偏高),在舊體育館前50公尺,排成約五列, 依兩位司儀的唱名順序,分別走經館外地毯鋪路,經夾道的兩排”學長”(?)歡呼進場……(案:MBA指「商學碩士」,而EMBA是「高階主管商學碩士」--外國很少像台灣等地般,大量生產所謂的EMBA……)

真是充滿歡樂和希望的喜晏。我想起剛剛向梁永安兄請教的:「……讀S. Freud ……他用了一句「加入會道」時喊的口號:「進來吧,諸神在此。 (“introite, hic dei sunt”) ---internet找不到它,奇怪。你知道嗎? 」 解答是:「語出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里特(Heracleitus) 。」

幾年前,我的一位朋友經常要從南部搭飛機來上EMBA課程,真辛苦,難得。又有另位董事長級的朋友,過五關斬百名競爭對手,才考入同一有名望的EMBA學程(典型的一道口試考古題是:「如果這回你被刷下來,或你面臨「事業vs. EMBA孰重 」時,你的決策準則為何?」)。他們還沒開學,學長班就設晏款待(串連)。他們還多會合設了一些公司,「進場實作」……當時,朋友們上課前,偶爾會來歇一會,談些趣事,讓我覺得,能再當「新生」,似乎也是青春永駐的一種「可能性」。我這幾年來,也常為英國某校的MBA學生補習些「科技管理」等課程,遇到許多求上進的上班族青年,都覺得他們的「投資」(這當然包括有些台商到北京或上海等地的名校「唸MBA」),令人動容。雖然,我認為,也許,「友情或關係網絡」的價值,遠比「紙上談兵的商學學問」更重要或有趣。

MBA是20世紀美利堅合眾國文明的特產,它是該國繼設立專業工商管理學院之後,一項「了不起」的發明。看官對於此論點不要懷疑,30年代初美國《哈佛企管評論雙月刊》(Harvard Business Review)刊登過名哲學家A. N. Whitehead等人的宏文。20世紀一位偉大的行為科學家司馬賀先(Herbert A. Simon (1916-2001))50年代主持的「卡耐基理工工商管理學院」,出過幾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Simon 1978年獲獎,幾年前,我在中原大學兼課,還向他討教過如何讓大學生「商業啟蒙」--美國MBA多須有工作經驗,如此比較容易進入狀況—詳www.deming.com.tw)。現在MBA的光環,方便和實利兼修,所以風行,似乎已席捲全球。光是在美國,就有百萬MBA大軍,連總統和內閣成員,都有近三四成的「市場佔有率」 (我三年前向法國朋友詢問該國相對應的閣員資格比率,答案是:「可能是0%..….」不過,這或許是「非洲沒人穿MBA鞋的故事」的另一版本而已,後市仍看好。

數年前,我們公司網站有某日本早稻田大學商學院MBA師生造訪的紀錄,他的學生之中,有台灣工學士轉去學MBA的,我幫他想一個最有台灣特色的碩士論文題目:「台灣的創投(venture capital)業地下關係網絡分析」。這些玩藝,當然把老日唬住,他當然順利過關。他的老師,也很有創意和佸力,送給我的通俗著作是<<小學生興業家的培育>>,他主辦的「日式自強活動」,還上過The Economist專題報導的「表揚」。(對了,你看一下這份全世界發行七八十萬份的周刊中的廣告,幾乎可以說,如果沒有各校MBA學程,它就會黯然失色的,廣告客戶網羅牛津大學全年的契約買單,到美國的立案或野雞大學的MBA,或許還包括新興的網路MBA學程,這我忘了,不過他們的網站中的MBA專集,不會忘記訪談世界級MBA主持人……。)

由於商學教育相當重要,可是缺點很多,所以許多有志之士都致力改革,例如戴明(W. E. Deming 1900-93)博士的學生,在紐約的Fordam大學成立「戴明學者MBA學程」,提倡先師的「成淵轉型知識系統」(Deming’s System of Profound Knowledge) 。其他如賓大退休教授 R. Ackoff等人,也都致力他們「理想商學教育系統」的設計和落實。日本方面也很發達,例如Cannon公司的社長,約30年前到美國接受EMBA教育,其中課程要討論古希臘悲劇的愛恨倫理道德衝突,讓他飽受震撼,回國致力於人文MBA教育的推廣。豐田汽車公司業已成為全球汽車生產體系新領袖,知道他們要美國化,第一要務是人才培訓,所以和賓大合設MBA學程大學…….

在20多年前,台灣的工研院電子所等單位或某些外商公司,也送過些高級主管到美國等地,上著名的「史隆EMBA學程」等,他們回台之後,對於資訊電子業的貢獻匪淺。他們現在也多在業餘或退休後作育英才,培養下一代的MBA。

不過,我總認為,台灣最了不起和值得驕傲的,乃是許多自行修鍊而成的”MBA”(真正的MBA本義:生意經營大師),這種人才真不少,譬如說,台灣許多本地廠商或外商的總經理,他們都是台灣的國際社會大學磨練出的”MBA”。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約十年前我任職某大外商,它的亞洲負責人是哈佛大學的MBA,有一回,我帶他去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某新公司談某策略性合作事業,歸途中他說:「HC,你知道,我們公司是世界上,安全、環保、化學科技等方面頂尖的公司,可是你可曾注意到,那位沒上過洋公司班,沒拿MBA的總經理,談吐和環保方面的落實,都不讓我們…….」

當然,難忘的事還很多。我那時候也常到大陸去「市場開發」,有一次,在武漢的「光谷」(那時候他們還不懂得採用這一「品牌」) ,某位大陸MBA問我一事,這值得深思:「用經濟學的「本-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一番,兩岸能夠或值得開戰嗎?」呵呵,「國家」大事,MBA是不容易或不宜進場的……不過,他們或許默默地在亞當‧斯密的<<諸國財富論>>和<<道德情操論>>之間徘徊,不知所終。

台長: hc
人氣(37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