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3-10 22:14:41| 人氣936| 回應0 | 上一篇

康德?笛卡兒?存在主義?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今日,外交部長黃志芳在立院備詢時,對終統一事,說出了令人不知所云的言論,他說:「對於國統會存不存在的問題,請去參考德國哲學大師康德所說過的:我思故我在這句話。」聽到後,不免讓人有種牛頭不對馬尾的感覺,他似乎口誤了把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套到了康德身上,再則,存不存在的問題,第一個會讓人想到的便是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才對,用在笛卡兒說過的名言上有些不妥。
那就讓我們來談談存在主義吧!
  一直以來學者皆認為存在主義算不上是個有甚麼共同目標的哲學思潮,可是唯一共同點就是互相反對,除沙特一人外,其他被稱為存在主義思想家也表示過大不願意接受「存在主義」這個標籤。從早期的齊克果、尼采、海德格、雅斯培、馬色爾、到加繆等一并被稱為存在主義哲學家或存在主義哲學的先驅。存在主義到底是什麼?我們從「發現存在」、「在世存活」和「自我創造」這三個生命主題來依序探討存在的真諦。
發現存在
齊克果作了一個比喻,他說現代人好像一個沉醉的農夫睡在馬車上,讓群馬拉著他向熟悉的路上前行,他雖然手執韁繩,像個御者,但這農夫卻不真正駕馭著群馬。千萬人活在世間,卻不都是「存在」著,這是指他們不真的操縱自己生命的方向,且讓人群牽著走。雅斯培簡明地說「存在」即是「自存」,海德格進一步闡釋「自存」就是一個人實現自己的可能性。沙特則形容真實的「存在」就是「自在」-—有意識、有自由及自決的人生。可惜人常不是「存在」著,總不是有自決的人生,而常落入大眾當中,以眾人之一的身份思想、言論。存在主義者竭力揭示隱匿背後的真實「存在」,從當中去尋找主體我的存在。
價值判斷者
人生總要經歷善惡取捨,是非判斷。在大眾意識裏,人總依附於大眾的標準,這樣,人的道德價值觀由眾人來替代,也由眾人來決定。他自己也就是被活埋於群眾意識裏,而消失其個體性,個人意見不受重視。但當他突然勇於判斷,而且深覺必要表達自己與眾不同的價值時,毅然勇於挑戰群眾,自我承擔與群眾分裂的一切後果,當下,世界和他截斷二分,他徹底的返回自己的世界裏。在此,人群在他的舞台上退後了,自己彷彿成為了被注視的一人,這時他唯有自己面對一切,亦發現他真正被活埋的本相—自我。
死亡的預期
  當人預知他的死亡,他立即從心裏湧起一片片迷惘與恐懼,他回想起自己的歷史,回憶起過去的生活,反省起人生的意義。最終,他發現死亡不是眾人的事,雖然死亡是全人類最終結局,當下他只知道這是自己的事,因為沒有別人可替代他,死亡是無可分受的擁有。在此他發現一個唯一的自我,一個將失去所有可能性的人生的主人。價值抉擇和死亡預期皆叫人從一個未呈現的自我的人生中站出來,這一是種獨享而孤單的經驗,也是一種無可分享的人生。透過對自己及群眾的否定,重新思索自我。
在世存活
「自我」是孤單的,但真正的「存在」並不孤單,因為世界與他共在。在雅斯培的哲學中,「溝通」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溝通」是把所有人聯合起來,互動地彼此揭示,沒有溝通,真理是不可能的。雅斯培在他老師馬克思韋伯那裏,感到人與人之間的真正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是可能的,他享受到真正的友誼。溝通要在特定的關係網絡上完成,這個關係網就是自然和人,人和人,人和超越者,這關係網即世界整體。通過「溝通」,「真理」在橫面上被揭示,在縱面下被逐漸深化,「溝通」彼此而對,一個「絕對的自己」與「特定的對象」並在,讓自我在關係中對照而存,給自我找一個伴侶。這樣,自我就不失卻他的意義了。
接著「溝通」而言,馬色爾提出另一面向。馬色爾曾在戰後參加紅十字會的工作,調查失蹤者下落。當他看見失蹤者家人為此而焦急不安,為半點消息而四處奔波時,他感到在遠方的失蹤者是何等渴望有人找到他,將他與家人聯絡上。由此,馬色爾感覺到生命「參與」的重要性。而唯有「參與」才能和「所與者」渾然不可分,因為「參與者」嚴肅地擔起一切,表現出一「關心」,此一「情」的投入,打破主客的對立,誠實地將自我交出來。
 「溝通」和「參與」為自我在內在裏找到定位與肯定。這不是否定自我,也不是再度沉溺在人海裏。而是帶著自我,投入世界去,然而在「存在主義」裏,這不是最後的階段。首先是從眾人中站出來,找到一個自我,然後又將這一個「自我」主動地重投世界裏。最後,亦是「存在主義」最中心和精彩的部分—「自存」。「自存」就是「存在」的超越,就是一個自決和自我擔當的人生。
自我創造
  沙特在他的一本小冊子「存在主義即人文主義」裏有這麼一段話:「…….人首先存在,碰到各種遭遇,世界起伏不定,然後限定自己。因為人在開始時還沒有成為甚麼,只是後來才成為甚麼。」沙特曾說過:「存在先於本質」是存在主義共同的信念。「存在先於本質」就是自我創造的基石。沙特這一段話強調了三點,第一,人是不能界定的,第二,人是自由的,第三,自由給予自我創造的可能性。沙特繼續說:「…..因此無所謂人性,因為沒有上帝去創造這個概念,人赤裸裸地存在。他不是想像中的自己,而是意欲成甚麼才是甚麼;他存在之後,才能想像他自己是甚麼,這是在他躍進存在之後意欲的,人除自我塑造之外甚麼也不是。這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理。」
  沙特一直也堅特我們既不是由上帝,也不是被進化或其他任何東西為任何目的而創造的。「存在先於本質」的意思是說人沒有任何決定其行動之先天性格。而只是表示人是自由的。人是在這種意義下創造他自己的。即是他完全憑藉他自己的自由,他自己的選擇,而人也在這種意義下超越他自己的。也就是說,只要他是活著的,他就不能被視為與他的過去是同一的。由於自由的運用,他超越過去。超越那早己達成的東西。誠然,人是可以自由超越他過去的重負的。
談到這不免要介紹這位存在主義的思想大師-沙特satre!
沙特是法國有名的存在主義者,在德國柏林念過書,深受胡賽爾與海德格的影響。寫過《有與無》的哲學著作,但真正使沙特成為著名的存在主義者的,並不是因為《有與無》,而是他的文學著作。他是個多產作家,在1964年他拒絕諾貝爾文學獎,使他更是聲名大譟。沙特曾是個馬克思主義者,因共產主義以馬克思唯物辯証哲學為社會主義運動的根據,不少二十世紀的思想家,都受它的影響,存在主義者沙特便是其中的一位。沙特在五十年代加入法國共產黨,1956年因匈牙利事件,成為反斯大林主義者。六十年代看到中國文化大革命,又成為毛澤東主義者,他走上街頭,大發傳單,寫過《造反有理》的文章。今日如果他看到鄧小平對文革的否認,沙特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沙特在柏林念過書,很多哲學觀念都來自胡賽爾與海德格。海德格的《存在與時間》與佛教的思路,極為雷同。沙特受海德格影響,所以沙特思想與佛教思想可作類比,也就沒有什麼奇怪了,現在東西文化流行對談,《海德格與禪宗》,《沙特與禪宗》,都是很好的體材。像海德格的自在,相當於觀自在;海德格的在世界之中,解釋成現如來,它一語道破了海德格與禪宗的關係。
  沙特師承胡賽爾,胡賽爾主要研究現象學。二十世紀初,物理學許多現象,不能再用牛頓力學來解釋,相對論否定了牛頓時間、空間、質量絕對的觀念;量子力學修正了牛頓力學因果律的方法。於是胡賽爾問:怎麼會這樣?過去對的,現在怎麼錯了?是不是我們過去的科學方法出了毛病?於是胡賽爾對過去的認識論,提出存而不論的方法,就是說對認識主體客體不再去討論它。然後胡賽爾提出一個新觀念:意向性。他首先比較意向性與笛卡兒《我思,故我在》的區別。胡賽爾說,我思必須有我思的內容,思想必須有《指向什麼》,不能只說《我思》。笛卡兒只說《我思》,不管我思的內容。胡賽爾更關心我思的內容。就是說胡賽爾的《意向性》除了純粹的意識外,還要在意識上建構內容,這內容便是胡賽爾所認為的科學的準確內容,將之用在建立新科學上。
  沙特哲學的最重要的特點是自由,沙特講自由,一直陪伴著選擇,人生是絕對的自由,人生可以完全的選擇。在選擇時,可以真誠的面對人生,也可欺騙自己,也就是自我欺騙,為了討好別人,自我欺騙,活得不真誠。解脫是當絕對自由時,真誠的選擇,選擇如何生活。絕對自由是沙特存在主義的標的,是沙特文學創作的泉源。也使他成為西方現代戲劇流派中之存在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沙特一生共創作十一個劇本,基本都屬「境遇劇」,其中以《蒼蠅》、《密室》、《死無葬身之地》、《畢恭畢敬的妓女》、《骯髒的手》、《魔鬼與上帝》、《阿爾多納的囚犯》最為精典。
  存在主義強調個體的價值,主體的真理,脫離群眾、自由抉擇。可是當「自我」被發現後,就立即面對世界孤離的情況。雅斯培和馬色爾的思想是為孤立的個體找回支撐點。雖然世界是人展現的唯一場所,起初人與它的分裂是為要讓個體從那裏退穩去或說站出來。但「自存」的實現狀態,也就是人生在世,也就是人所能實現他的可能性,那麼,重投世界是必需的。不過,一切的附會是不真實的人生,自己總不能被替代的。世上沒有誰是別人的主人,人生是自己的,所以要抉擇,亦因為是源於自決的,所以一切也自我承擔。因此尼采警告說:「你要戰戰兢兢地過一生了。」
  似乎有點過於嚴肅了,一個不小心的口誤,成為我筆下存在主義的犧牲品。事情並沒有想像中嚴重,輕鬆點吧!靜下心來,思考這些哲學大師們的思想,驗証自已到底存不存在?尋找真實的自我。



台長:
人氣(93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