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12-27 02:09:21| 人氣1,46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淺談佛教培養善心之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由於佛教為無神論, 不相信有鬼神主宰世人之罪福及苦樂命途, 而認為眾生之罪惡皆由內心之貪、嗔、痴(即慾望、憎恨及無知)而起, 行惡為眾生自己帶來惡報苦難; 眾生之善行皆由慈悲心及智慧而來, 而善行就為眾生帶來福樂. 人既無神明可依怙, 欲求幸福乃至解脫, 則必須倚賴自力, 故佛教十分注重個人之修心, 也就是培養自己的慈悲和智慧.

  所謂慈悲, 實為兩個概念: 悅眾生樂而予之福樂是慈; 憫眾生苦而為之拔苦是悲. 善之種類雖多, 然終不逾此二種, 因此慈悲已包含了一切善心. 且最高之慈悲並不因時地人事而異, 可以說, 佛教所言之慈悲, 類於儒家所說之「仁」或今人所謂之博愛. 而佛教培養慈悲善念之法有下列若干項:



一. 以實際利害勸之

  顧名思義, 此即教導人們理性思維慈悲之益跟壞惡之害, 及生起慈悲之必要. 佛教之因果說相信, 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 佛陀即詳說各種行為之善惡果報, 從而導人向善. 此中所說之因果, 部分是行為的直接後果, 明顯可見, 不啻宗教專有. 如《大智道論》云邪淫(與配偶以外之人發生關係)之報包括夫婦不睦、財產日耗、他人厭惡猜疑等; 部分則宗教意味盎然, 乃佛教因果說跟我們一般理解的因果關係不同之處. 如《大智道論》謂邪淫之報尚有死墮地獄、來生配偶不貞等. 又如《月燈三昧經》載寬忍他人對自己之不是, 可得無諸災難、鬼神護佑、轉生人天道中之報等.

  不論是何種果報, 業力皆永不失壞. 無論過了多少世, 人均要承受之前所作之果報. 而且做了壞事, 未來生將有做作同樣壞事之習氣(為善反之), 如是人不斷重蹈覆轍, 甚為可畏.

  因果教法令人為避苦得樂而不傷害眾生, 相反幫助、利益眾生. 其動機雖非從愛護眾生出發, 不屬真正之慈悲, 然要求人立即生起博愛之心甚難, 不妨先以利導之, 再復慢慢感化.



二. 從心靈感受動之

  佛教認為只有慈悲才能讓人感到真正的快樂, 邪念僅會令人痛苦. 茲據寂天菩薩(Santideva)的《入菩薩行》、朗日唐巴(Langri Tangpa)的《修心八偈》、哲卡瓦(Chekawa)的《修心七義》, 簡介從心靈層面息除惡念、生起善心之方法.

  首先, 當一種惡念出現, 例如是憎恨, 我們應思維該種惡念—憎恨不會為我們帶來甚麼實際的利益, 所憎恨的對像也不會因此受傷, 相反, 最痛苦的首先就是我們自己. 憎恨越深, 此痛苦就越大, 越是時刻纏住我們不放, 趕也趕不走, 我們更因此失去其他快樂. 憎恨就像我們的敵人, 時時刻刻傷害我們的心, 現實中我們連被蚊子叮也忍不了, 必欲除之而後快, 那為何我們不除去憎恨此大敵呢? 現實的敵人只能傷害我們一時, 憎恨卻能傷害我們一生! 現實的敵人尚可跟他妥協, 甚至化敵為友, 但我們若對憎恨低頭, 其力量只會更大, 故我們必須清除之!

  其次, 我們也可由另外一個角度思維: 對我不是的人, 本身也是受種種邪念煩惱驅使, 如因憎恨而打罵我者, 自己亦受上述憎恨諸苦所傷害, 他們自身都是受害者, 苦惱不下於被其打罵的我. 他們只是由於愚痴, 不能擺脫憎恨的控制而已, 真正的禍根是愚痴及憎恨, 我怎麼還忍心恨他們, 甚至向彼等報復呢?

  此外, 我們還可思維惡念與挑起我們產生該惡念之事件的不實在: 仍以憎恨為例, 我們自問「憎恨」此一概念之本質何在? 「憎恨」無形無相, 憑甚麼令我們苦惱? 再看引起我們憎恨的事件, 真的有我們所以為的那麼值得發怒嗎? 我們的心總是誇大問題, 乃至比現實的更嚴重. 很多時候, 事件根本沒直接影響到我們, 心卻把它和我們拉上看似密切的關係. 例如被別人說是非, 若別人批評得你不對, 你自己清白, 根本不須向別人交代甚麼; 若別人批評的對, 你根本就無話可說!且語言沒有實質, 不可能傷害你, 你感到被傷害不過是因你介懷罷了, 換言之是你自己將問題加於自身上. 再者, 世事無常, 遇到令我們不悅的事並不稀奇, 難道我們每次遇上這些事都要位之咬牙切齒? 那我們的人生恐怕就只有充滿愁苦了.

  基本上各種惡念皆可循上述思路對治,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時刻留意、觀察自己的心, 萬一生起惡念, 應馬上察覺, 並於其未擴大至無法自控前, 作以上思維, 消解惡念, 進而增長善念.



三. 特殊的修心法

  佛教有多類透過特別的思考步驟培養慈悲的修法, 茲選數種簡介如下:

a. 觀想慈悲: 宗喀巴大士(Tsong Kha Pa)謂:「慈悲的精義是觀想. 『願我一切眾生都解脫痛苦』、『我將帶領他們通往自在』 慈悲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觀想親愛的人, 其次是不愛不恨的人, 最後是敵人. 當怨親平等的慈悲心生起時, 就觀想宇宙一切眾生.」

  觀想慈悲之法頗多, 其一即回憶曾給你愛的人及經歷, 諸如父母、親友、師長等, 回想當時他們怎樣幫助你、關心你、愛護你, 喚起那時你感到的愛, 從新體驗是如何的震撼與感動. 確認你是被人所愛的, 亦是能愛人的, 讓此感動保持在心中. 接著憶起不同之眾生, 打開你的心, 任愛自心中流出, 延伸到眾生身上. 先從你最親近及最重視的人開始, 如親人、朋友, 再到不太相熟的人、陌生人, 甚至你不喜歡的人、你的敵人, 乃至一切眾生. 讓你的慈悲經過層層推展, 變得廣大無邊.

b. 七重因果修心法: 教授此法之經典甚多, 今依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述之. 「七重因果」是指七個連貫的修心步驟, 以佛教的輪迴說為基礎, 包括:

1. 知母—思維因我們已輪迴過無數次, 各眾生都曾跟我有過不同關係. 一切眾生皆嘗於無量之過去世中作我至親.
2. 念恩—思維母親對兒女之恩, 此即眾生對我之恩
3. 報恩—思維應報母親之深恩
4. 悅意慈—思維供給眾生快樂方能報其恩
5. 大悲—思維解除眾生痛苦才可報其恩
6. 增上意樂—思維令眾生離苦得樂的實際行動
7. 菩提心—思維只有自己覺悟真理, 再令眾生覺悟, 纔能令彼真正離苦得樂.

  東杜法王說:「我們如何能對敵人或我們厭惡的人感到慈悲呢? 有效的方法是把他們看成如母眾生. 他們實際上是仁慈的, 良善而有愛心的, 只是他們的真性被障弊了. 或者, 由於我們自己的視線被烏雲遮蔽.」

c. 自他交換修心法: 此法之教授也見於多種經典, 如《菩提道次第廣論》及《入菩薩行》等. 簡單而言, 此法就是思維眾生皆畏苦求樂, 彼此並無分別, 故他人受苦, 我若同受, 遂對之興起慈悲之心.

d. 唸誦願文: 每天唸誦發起慈悲的誓願文, 透過不斷的唸誦及思維願文的內容, 日漸薰陶, 耳濡目染, 慢慢生出慈悲心. 誓願文的種類很多, 上文提及之《修心八偈》即為其中較流行者. 茲將全文抄錄如下:

「我於一切有情眾, 視之尤勝如意寶, 願成就彼究竟利, 恆常心懷珍慈愛.
隨處與誰為伴時, 視己較諸眾人卑, 從心深處思利他, 恆常尊他為最上.
一舉一動觀自心, 正當煩惱初萌生, 危害自與他人時, 願疾呵斥令消除.
秉性邪惡之有情, 恆為猛烈罪苦逼, 見時如遇大珍寶, 願珍惜此難得寶.
他人出於嫉妒心, 非理辱罵謗我等, 粗惡之言我取受, 願將勝利奉獻他.
吾昔嘗饒益某人, 並且深心寄厚望, 彼雖非理妄加害, 願視為勝善知識.
總之直接與間接, 願獻利樂於諸母, 如母有情諸苦患, 我願暗中自取受.
願此一切我所行, 不為八法念垢染, 以知諸法如幻智, 無執離搏而解脫.」

  某些經文亦有類似願文的功用, 因而被當作常課唸誦. 如南傳佛教的日常課誦《慈經》(karaniya metta sutta): 「……正如一母親會犧牲生命保護她唯一的子女, 讓他(修習慈心者)培養對一切眾生有一顆無界限的心, 讓他的博愛週遍世界, 上下縱橫……只要他是清醒的, 他都應維持此思維……」

  此外, 佛經記載諸菩薩往昔因發大願而成就無量功德, 故亦很多修行者別錄出此等菩薩誓願之記載, 作願文唸誦, 以示效法先賢. 例如《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佛說彌勒菩薩發願王偈》、《聖者文殊師利發菩提心願文》等.



四. 日常生活修心

  佛教十分重視把修持融合於生活中, 日常生活內其實有很多機會培養善心, 比如平時看見受苦之眾生, 如乞丐、天災人禍中的遇難者, 不論是耳聞還是親見, 俱可憐憫其苦而生慈悲之心. 此法名「慈心觀」, 屬於《俱舍論》所說的「五停心觀」(五種止息惡念之觀想法)之一.

  我們平日的各樣行為, 佛陀教導將之與各種善行藉類比式的聯想連繫在一起, 讓我們透過這些行為培養善心. 而我們若作了善行, 該祈願眾生會仿效我們 ; 若我們受苦, 則應願眾生不會有跟我們一樣的苦. 此教法可以《華嚴經.淨行品》為代表, 謹節錄部分經文如下:

「若有所施, 當願眾生, 一切能捨, 心無愛著……若在厄難, 當願眾生, 隨意自在, 所行無礙……整衣束帶, 當願眾生, 檢束善根, 不令散失……大小便時, 當願眾生, 棄貪嗔痴, 去除罪法……以水洗面, 當願眾生, 得淨法門, 永無垢染……涉路而去, 當願眾生, 履淨法界, 心無障礙……見無病人, 當願眾生, 入真實慧, 永無病惱……若得美食, 當願眾生, 滿足其願, 心無羨欲……」

  藏傳佛教更有餐前供養三寶(佛、法、僧)發願文, 好比耶教之餐前祈禱, 其道理跟經文所說之「若得美食, 當願眾生, 滿足其願, 心無羨欲」相類, 漢傳佛教信眾少有聞之, 不妨也選錄其中一種如下:

「無上導師佛陀寶, 無上救護正法寶, 無上導引僧眾寶, 供養最勝三皈處.  

悅意百味美佳餚, 寶饌敬供佛菩薩, 願令眾生悉富足, 飽餐禪悅妙法食.

於食應存藥物想, 無有貪欲及嗔恚, 非為飽壯或高慢, 僅為存身受此食.」
(誦時觀想諸佛菩薩於前接受供養)

  每次吃飯時, 感受飽足之樂, 想想衣食不足之眾生, 生起願與眾生分享這份飽悅之心, 祈願眾生都富足安樂; 由身體的滿足引申至心靈的滿足, 祈願眾生不僅身體上飽足, 精神層次都能提高; 同時思維不應執著口腹之樂, 避免對美食產生貪欲而對惡食產生嗔恚, 該只視食物為活命之資. 如此每次吃飯都是殊勝的修心法行.

  另外, 佛教還主張把修持融於工作中, 將工作視為服務眾生, 用心盡力去做,而不目之為賺錢的手段. 茲舉藏傳佛教如何將修持與醫師之工作結合為例. 西藏的醫師多要背誦下列誓願: 尊敬醫書如佛經、尊敬其他醫師為護法、敬惜藥物如甘露、對病人生慈悲心、不厭惡病人之污垢、平等看待所有病人、不貪圖也不設定固定報酬等. 甚至佛教之六度—布施(賑濟有需要者)、持戒、忍辱(寬恕人過)、精進、禪定、般若(體證空性), 也被分配到各種醫行中. 贈醫施藥是布施, 堅持醫德是持戒, 不畏勞苦與污穢是忍辱, 努力深造是精進, 專注病人福樂是禪定, 看透醫者、病人、醫治過程三者皆空是般若. 其他職業均可類推, 如是工作之一舉一動都成為修心之法.



五. 本尊法

  此為密宗獨有之法, 密宗相信諸佛菩薩累世修習慈悲, 唸誦其功德之結晶—咒語, 配合觀想(想像特定之畫面), 就能獲其功德加持, 易於生起慈悲心. 本尊法之種類繁多, 今擇其最流行者: 藏傳四臂觀音(觀音的其中一個化身, 佛教中觀音是慈悲的代表, 修持其法被認為能增長悲心.)本尊法作介紹.

四臂觀音本尊法簡述:

1. 思維為了眾生的利益, 我必須修此法門, 並對所有眾生生起慈悲心.
2. 觀想一切眾生跟我一起, 大家頭上都有一尊小四臂觀音.
3. 唸誦皈依三寶及發慈悲心之願文.
4. 觀想大家頭上的觀音回應我們, 身上放出耀目光明, 清除大家之惡業, 並轉化外在環境成佛國, 大家之身語意均與觀音無異無別.
5. 保持上述之觀想, 同時唸誦四臂觀音之咒語多遍:
om mani padme hum (梵文羅馬字母轉寫.附圖為此咒之藏文轉寫)
6. 誦咒畢, 祈願眾生離苦得樂, 唸祈願文.
7. 修法完畢, 平常生活盡量保持外在環境為佛國, 眾生身語意與觀音無異之觀想.

  案第三及第六項所指的願文, 分別指和修持動機及迴向有關的禱文. 佛教要求行者於每一行動, 尤其是善行前整理發心, 讓自己的所作所為都以利益眾生為目的. 故密宗每一修法必有發心的前行. 藏傳密法中的這類願文種類繁多, 常用者如四無量心願文:「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 願一切眾生解脫苦及苦因, 願一切眾生不離無憂樂境, 願一切眾生棄親疏愛恨住平等捨」 至於迴向文, 乃將善行功德能贈予他人, 這與開首的發心互相呼應. 藏傳佛教常見的迴向文如: 「以此功德願眾生, 福德智慧圓滿足; 依從福慧所生之, 勝妙二身願證得.」(此文由筆者從藏譯漢)



  綜觀佛教之要不啻在修身, 更在於修心. 而且佛教培養善心的方法甚多, 包含了理智教化與感性薰陶兩類, 饒具方便善巧. 現今不少人士研習佛教, 每每好高尚奧, 偏讀形上之學, 而無視慈悲之教, 實為彼等偏讀無知之過. 願讀者能於佛教樹立正見, 並學以致用, 修心修德, 勿視之如世俗學術. 若此則不費筆者之一番苦心矣.



☆本文曾於《菩提月刊》第197期及198期發表, 後經作者修改.

台長: 主席
人氣(1,46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佛法 |
此分類下一篇:蓮花生大士祈請文三篇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