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11-16 04:18:42| 人氣4,28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二二八事件相關的舞台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前言

 

二二八事件(1947)使得陳儀頒布了台灣首度的戒嚴令,隨之而來的軍警鎮暴與全台綏靖,使得台灣人民幾乎是談政治而色變懼縮;緊跟著的第二次戒嚴時期(1949-1987)與白色恐怖時期(1949-1991),對思想、言論、出版與結社等創作和表達自由的控管及限制,則更是極為嚴苛。因此,以二二八事件為題或相關的舞台劇,要到解嚴(1987)幾年之後,才陸續有零星的作品及演出,可見政治對文化藝術創作之傷害與影響,有多麼地嚴重。

 

在有限的時間之內,所蒐集到的幾齣關於二二八事件的舞台劇,肯定還不夠全面與完整;目前所見,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以相關的歷史人物(如張七郎、謝雪紅、陳澄波、高一生等)為題材,重現其生前的重要事蹟與內心刻劃,另一種則是以二二八事件作為戲劇故事的時代背景,使虛構的人物穿梭於其間。更有一些戲,就像擦邊球一樣,提到個一、兩句,或一、兩段,盡量就我所知,存其劇目,但不細述,如鬼娃株式會社劇團的《罐頭躲不了一隻貓》(2013.02.28-03.02)、莎妹劇團的《離開與重返》(2017.03)等。

 

1992

*河左岸劇團《海洋告別》

成立於1985年的台灣小劇場先驅劇團—河左岸劇團,在1988年至1994年期間,推出了「迷走地圖」系列,在解嚴初期,對於台灣近代歷史與人物的閱讀、學習、省思及反芻,成為該團彼時的當務之急,「企圖穿透時間迷霧、尋索島國的身世」。其中的三部曲聯作《海洋告別》(1992-1993),敘說的就是花蓮知名的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前花蓮縣參議會議長、客家名醫張七郎的家族史,包括《穿過歷史曠野與內室的……家族記憶1947.4.5》、《海洋告別1—永恆波光中追憶浮懸如島的黑色家屋:鳳林家族1947-1982—迷走地圖第二部》、《海洋告別2:鳳林家族1921-1947—迷走地圖第三部》。

 

1994

*臨界點劇象錄《一個隱藏於歷史背後的女人》《阿女—白色瑪格麗特》

根據該團的核心團員蕭華文所述,臨界點劇象錄創作這些戲,是「希望透過謝雪紅這樣一個台灣女性的角色,在整個社會事件過程裡的形象,來闡明女性身體及意識的書寫過程在歷史中的特別意義,以及藉著重組集體的記憶來反映出當時整個社會的意識,並以當時人民生活的切面和情緒的角度,來切入事件風暴的核心。」(《一個隱藏於歷史背後的女人》本事‧〈歷史邊緣的記憶〉)戲主要萃取了謝雪紅的精神形象,以詩化的語言與風格強烈的肢體,表現謝雪紅一生強硬的反抗意識,在解嚴初期,能夠有這樣的作品,呼應那一整個社會解放的氣氛,主題鮮明與視覺震撼,即使歷經多年,仍然令人印象深刻。

 

2006.02.24

*綠光劇團《人間條件2—她和她生命中的男人們》

曾經擔任台灣首部描寫二二八事件電影《悲情城市》(1989)編劇的吳念真(與朱天文合編),在二二八事件五十九周年前夕,與綠光劇團合作,編導舞台劇《人間條件2—她和她生命中的男人們》,首演於2006224日。

 

戲共分十七場,將二二八事件受難冤魂遊蕩在淡水河畔,與劇中主角老Yuki的亡魂再度相遇,以此作為序場〈魂魄〉;可以看得出來,老Yuki對於人世間還有些許留戀與牽掛,反倒是冤魂們的提醒,現在已經離開人世間,可以好好安魂休息了。在第二場〈巨變〉當中,呈現國民政府軍人搜捕台灣可疑分子的場面,劇中的長工武雄雖遭軍人調侃與懷疑上街鬧事,但武雄急中生智,以台語唸出《三字經》,軍人以為會讀中國書大概不是什麼叛變分子,殊不知武雄所唸的內容,其實是在咒罵軍人,同時哀嘆台灣人長年受苦難的命運,藉此表現二二八事件時的氣氛肅殺,能否從槍口下僥倖逃生,不只看軍人心情,也全靠運氣。緊跟著在〈收屍〉這一場,則是老闆娘帶著女兒Yuki和武雄等人,到淡水河邊,將被綁在一起的四具受難的年輕人屍體拉起來,為其鬆綁、換衣、淨身、下葬,願祈安魂,並希望保佑平安順利,子孫出息。

 

這是該劇團招牌系列「人間條件」的第二齣戲,將台灣近數十年的社會發展與人心變遷,化為隱喻,變身為劇中主角Yuki一輩子的命運際遇,她出身大戶人家,但婚姻卻無法自主,由父親一手安排,嫁給了毫無感情基礎的半山仔後生林春生,婚後丈夫忙於政治,拈花惹草;由於她的三個子女沒一個有擔當,自己對於老宅與情感的寄託,只能交付給武雄與孫子,這裡頭承載著濃厚的道義、堅持與責任,讓人不禁聯想到台灣多舛的歷史命運。

 

2009.05

*金枝演社《浮浪貢開花Part3—勿忘影中人》

無獨有偶地,「浮浪貢開花」也可以說是金枝演社最為人所知與膾炙人口的代表系列,主要表現台灣人的直率性格與社會生活裡的幸福感,即使是觸及歷史或時事,也多半帶著嘲諷與些許的批判態度來處理。

 

《勿忘影中人》為該系列的第三齣,主要人物仍有前後連結,和前兩齣比較不同的是,該戲採取了倒敘法,交代該系列主角阿才的父執輩在日本時代的真摯情誼。時空跨越了1935年至1969年,透過1969年為阿才父親鯊魚作忌,回顧鯊魚、ToroTacoYuki、愛將等人互相意愛、反日帝、助義賊廖添丁、二二八事件等經歷;而Toro最後的慷慨就義,徒留愛將心中永難抹滅的思念與痛楚,更促使Taco對愛將的感情,總是難以更進一步,這個部分倒是在第一齣及第二齣裡,有更多的著墨。

 

劇中關於二二八事件的場景與橋段,主要是第十四場至第十七場,情節包括陳儀說明查緝私菸的後續處理(以場外音表現)、台灣民眾追打外省人、Toro和愛將希望台灣不要再相互內鬥、民眾慌亂躲逃等,Taco雖然在長官公署做事,但對此亂局似乎也使不上力,最後則是在黑名單上的Toro交代了一些後事,大夥還想強力挽留,但Toro和鯊魚認為俯仰不愧天地,Toro終究慷慨就義,所呈現與呼應的,應該就是歷史上陳儀政府的清鄉行動,捕殺台籍菁英份子。

 

2010.05.21-05.23

*曇戲弄劇團《謝雪紅》

這是汪其楣在謝雪紅逝世四十周年,經閱讀、消化數十本相關書籍資料之後,所編創的第一人稱單人表演劇本,在蔡瑞月舞蹈研究社演出,即由汪其楣來詮釋、扮演謝雪紅;印象中,連《謝雪紅評傳》的台灣文學學者作家陳芳明,也出席觀賞,當晚觀眾真是往來無白丁。

 

戲共分三場,時代背景分別為1947521日,二二八事件之後,二七部隊不敵國民政府軍,謝雪紅接獲共黨中央的指令,乘巡邏艦艇光明號離開台灣;第二場主要為1950年代,謝雪紅在中國參與許多黨政組織工作,出席許多重要會議,與中共建國第一代的許多人物都有交流,但也有更多人不理解她熱愛台灣、解放台灣的心思,藉此她回憶了許多年少往事與革命夥伴;第三場已經來到1970年的北京隆福醫院病房,謝雪紅過世前的一個月左右,病榻前的她仍然躊躇滿志,甚至為自己辯護,她的理念從未動搖改變,批判國民黨與紅小兵,起草〈最後的交代〉。

 

由於第一人稱口吻之故,除了眾所周知的謝雪紅生平事蹟與時代局勢之外,更能透過汪其楣細膩的文學想像之筆,進入謝雪紅的內心世界與情感思維,她對革命事業的熱情與堅持,她對身分認同的疑惑與辨明,在在都讓人感動,和閱讀一般關於二二八事件的書籍或相關人士的回憶錄,感覺很不一樣,謝雪紅的性格形象鮮明,不斷地在和周圍的時局與人事物抗辯與協商,成就一代奇女子。

 

2011.10

*嘉義市政府《我是油彩的化身—陳澄波音樂劇》

*原舞者《迴夢》

《我是油彩的化身—陳澄波音樂劇》是民國100年時,嘉義市政府以台灣寫實主義美術大師陳澄波為主題,所製作的音樂劇,由果陀劇場演出、梁志民導演、王友輝編劇、知名製作人陳國華譜曲、長榮交響樂團演奏,並由洪榮宏扮演陳澄波,高慧君則扮演陳澄波的夫人張捷,在台北及嘉義兩地均有演出。

 

戲的內容主要是依著時間軸的順序,描寫陳澄波一生的重要事蹟,包括童年雖然較為貧困卻已經顯露對於繪畫的喜愛、受教於名師石川欽一郎、赴日本東京美術學校攻讀繪畫、畫作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與張捷結縭並生兒育女、赴上海任教後遇一二八事件而陸續與家人返台避難等,當然還有最後受嘉義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推派,與另外幾位市議員擔任和平使者(演出時,還在天幕打上許多當時報紙標題的投影,以顯示氣氛的緊張與肅殺),前往水上機場與國民政府軍調停協商,卻被逮捕拘禁。劇中的陳澄波表現從容,但卻也對整個局勢表示無力挽回,並以紙、筆寫下兩封遺書,一封給女婿添生,希望他能好好照顧家裡,並處理他的後事,另一封則是寫給藝術界的同人,鼓勵大家要更團結一氣,同為台灣藝術界奮鬥前進。

 

相對於其他幾齣以二二八事件相關歷史人物為題的舞台劇,這齣戲的創作難度想必挑戰更多,以事件受難歷史人物為題,且陳澄波仍有許多的遺族家屬在世,戲的內容編排、表現形式、詮釋觀點等,勢必要更謹慎處理。曾聽編劇王友輝描述,陳家人對他的劇本是認可且感謝的;劇本內容並沒有一味歌頌,或強調受難式的悲憤,反而是將陳澄波還原為一個追求繪畫高度與藝術價值的畫家、老師、丈夫與慈父,曲詞亦很講究,文學性高。

 

幾乎在同一時間,201110月份,原舞者在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東2三連棟,推出以阿里山鄒族先覺者高一生為題的舞劇《迴夢》,高一生的兒子高英傑、孫女高蕾雅均有份參演其中,該舞劇關於二二八事件的情節較少,著重在高一生寫給家人的二二八受難家書,以及其所創作的音樂為主;其實,原舞者在2007年也曾推出《杜鵑山的回憶》,主要是陳述高一生生平的樂舞。這兩個作品的編劇均為瓦旦‧督喜。同樣以高一生為題的,還有20156月由阿美族導演陳彥斌帶領金山高中應屆畢業生,在臺北藝術大學展演藝術中心舞蹈廳所演出的舞劇《鄒先生》,結合高一生的故事,和高中生現實生活遇到的真實狀況,藉以展現人性。

 

2012.07.20-07.22

*台灣戲劇表演家《天若光》

很可惜,我並沒有在現場觀賞過這部作品,手邊也沒有相關的劇本與節目單等資了。只記得在民視胡婉玲主持的《台灣演義》中,有一次專題介紹二二八事件,裡頭有一段劇團模擬演出當時內戰的畫面,只有幾秒鐘而已,在片子最後的感謝名單中,提到了台灣戲劇表演家,上網做了一些交叉查詢之後,確認該畫面應為《天若光》的演出片段。藉此存其劇目。

 

2012.11.30-12.01

*創作社《逆旅》

和其他的戲比較起來,《逆旅》沒那麼直接與二二八事件相關,應該算是與「謝雪紅書寫」相關的戲劇,或者如劇團文宣所說,「一個關於謝雪紅的單人旅行」,我還是把它納入、介紹一下。這是編劇詹俊傑所寫較長篇幅的舞台劇作,發揮了他擅長的角色反身自省、自我追問的寫作技巧,具有高度的後設意味。該劇於2012年由創作社製作演出,導演為徐堰鈴,演員則有謝瓊煖、呂曼茵、張詩盈、雷煦光、李明哲。

 

戲的內容主要是透過一本《謝雪紅傳》的書寫與眉批,串連起三代台灣女性面對國事、家事、感情、婚姻、家庭、親子、教育、理想、認同等生命態度,謝雪紅為革命理想而奔走,海安為協助崇煇撰寫《謝雪紅傳》而離開家庭,「ViVi╱梁靜」為探尋母親海安與自己的身世之謎而追索家族秘史,甚至連張士允也以紀實攝影的方式,企圖表現每一位人像背後的生命故事,他和「ViVi╱梁靜」兩人以訪談及口述歷史的方式,從海安、海寧,擴及至文具店老闆娘,再加上一些遺留下來的書信,慢慢地拼湊出上一代理想滿懷的男女的恩怨情仇,這其實也反映了有心的年輕世代,想要探索家族史與國族史的認同渴望。

 

小結

 

在這一份不算完整的劇目清單及簡要說明當中,幾乎很難歸納出共通的特色,充其量只能說是「一戲一格」,每齣戲都有它的創作背景、目標及理念,每位創作者也各自展現其戲劇形式、手法與風格。站在二二八發生七十週年的時間點,回望這樁影響台灣近代史甚為深遠的歷史事件,以及解嚴後以二二八事件為題的零星舞台劇創作史,令人深深感受到,當代的台灣劇場創作環境,似乎還承擔不起歷史的沉重與嚴肅,相對而言,在小說和影視領域,倒是有較多較好的處理與面對,如電影《悲情城市》、《天馬茶房》、吳濁流的《無花果》、李喬的《埋冤:1947:埋冤》、陳燁的《泥河》及《烈愛真華》、林燿德的《一九四七高砂百合》、東方白的《浪淘沙》、鍾肇政的《怒濤》、李昂的《迷園》及《彩妝血祭》、吳豐秋的《後山日先照》(及由其改編而成的同名電視連續劇)等,族繁不及備載。

 

誠如許多二二八事件的親歷者、受難家屬、研究者所言,想要探求該事件的真相全貌,具有相當的難度與挑戰,有心想要以此為題的戲劇創作者,不但要花費更大的心力,也要承受再現及詮釋當代歷史的壓力與艱難,還要能夠維持一定的戲劇創作藝術水準;如果說,藝術是具有撫慰與療癒功能的話,那麼除了每年固定舉辦的二二八紀念音樂會之外,或許也可以期待更多相關的舞台劇創作。

 

【特別感謝】

鄭志忠、游蕙芬、汪其楣、梁志民、詹俊傑、張玉芬等劇場界師友,熱情提供劇本及相關資料。

台長: 于善祿
人氣(4,28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