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4-06 02:39:50| 人氣2,751|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艋舺‧1980‧我的西城故事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如果我能轉動時間的門把,我希望回到1980年代,我的小學到大學的十年,我的青春成長歲月。

 

我是在艋舺地區長大的孩子,一直到高二才搬離開,但因為母親一直都還住在那裡,所以一年到頭都還有許多機會回到艋舺,雖然行政區名老早在1920年代就已經改名為「萬華」,但我還是習慣說「艋舺」。

 

1980年代的艋舺,沒有什麼特別,因為她最健的鋒頭早在咸豐三年(1853年)頂下郊拼之後,漸漸讓給了繼之而起的大稻埕,劉銘傳與日本人對於「城內」的建設,以及台北東區的快速發展之後,1980年代的艋舺所留給人們的,大概只有老舊、落後、髒亂、龍蛇混雜、妓女戶、少年鬥毆等負面印象,差不多就是最近人們從電影《艋舺》所認識的那樣。

 

不過,這些對於生長於其中的我而言,完全不造成影響或困擾,廣義的艋舺,北從西門町,南到青年公園,西自華江橋,東至植物園,幾乎都是我的大遊樂場範圍,四處閒晃及玩耍,像個沒人養的野小孩一樣;至於人們所說的寶斗里妓女戶,在長輩再三地告誡之下,其方圓百步之內根本不敢靠近,倒是附近的龍山寺,經常和媽媽去拜拜,再更近一點的華西街,也常去看殺蛇,至於在青草巷喝青草茶、在西昌街和大理街買衣服行頭、從萬華火車站出發到其它城市去,則屬平常之事。

 

艋舺地區寺廟多,一年到頭,廟會活動也多,我最喜歡的大拜拜、神明踩街、歌仔戲、布袋戲、露天電影等,一樣也不缺,印象中沒有什麼低級俗豔的電子花車、鋼管秀、脫衣舞,淳樸的民風、熱絡的人情與虔誠的信仰,是我所感受最強烈的艋舺情感。

 

除了西門町電影街之外,我家附近就有好幾家電影院,復興戲院、大勝戲院、東園戲院、萬華戲院、大觀戲院、愛國戲院等,幾乎都在二、三十分鐘的步行距離之內,經常是在家吃完晚飯,再走路去戲院看電影,武俠片、愛情文藝片、鬼片、台語片、神怪片、戰爭片、日本武士片就這麼一部一部地看下去,李小龍、成龍、洪金寶、許冠傑、許冠英、鍾鎮濤、林鳳嬌、秦漢、秦祥林、鳳飛飛、葛香亭、張小燕、孫越、劉家輝、袁和平、羅禮士、席維斯史特龍、湯姆克魯斯、布魯克雪德絲、藥師丸博子、三船敏郎……,就這麼認識一個個中外電影明星。

 

中華商場更是另一個承載青春歲月的重要建築群,舉凡轉換公車、訂做學生服、享用廉價美食小吃、使用公共廁所、和友人相約,幾乎都少不了它們,然後再從這裡出發去看電影、泡萬年大樓、獅子林大樓、來來百貨,逛掉那以為永遠用不完的青春。自從1992年拆除之後,這些年來,我一直在蒐尋各種相關的藝文作品,所幸在李國修所創作的幾部自傳性劇作裡頭,還可領略一些,這也難怪,人家可是在那邊長大的咧!

 

我差不多從小學五、六年級就開始逛重慶南路書店街以及光華商場舊書攤,每每利用周末假日,一家逛過一家,每個書架的每本書背都盡量瀏覽一遍,雜食性閱讀口味,沒有比較偏向的閱讀嗜好;尤其特別喜歡蹲下來鑽探被老闆擺在膝蓋高度以下的書,總覺得在那裡頭會被我發現驚世的傳奇之書,經驗證明如此。當年這少年小老頭的找書購書身影,已經成了我這輩子很難去除的身形了。

 

我的1980年代艋舺青春歲月,或許對別人來說沒什麼了不起,可能也和許多人的青春歲月差不了多少;但身為艋舺長大的小孩,特別是一個芋頭蕃薯結合的小孩,生長於最古舊與最時潮之間,眾多的廟宇、族群、語言之間,艋舺雖然沒有像大稻埕那樣出了許多文人雅士,雖然多了些草莽之氣,但她卻孕育了我;懷舊是一種歇緩,且無止無盡,但也讓我更認清自己的文化根源與身分認同。

台長: 于善祿
人氣(2,751) | 回應(2)|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伯淵
老師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中華商場,
小時候家裡沒冷氣,
每逢夏天就會和媽媽、姐姐跟著爸爸出車,
218號公車從中華商場經過轉入老松公園,
總因施工塞車的中華路在塵囂中逐漸開闊...;
有機會勢必要循著老師文中所提的地方再走一遭。
2011-04-06 23:12:47
于善祿
218反倒是我搭往復興高中上學路途的主要交通工具
2011-04-07 01:26:2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