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0-06 10:56:55| 人氣1,95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經典再現,或是靈光消逝?──評《貓的天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文首登於《戲劇學刊》第10期,2009年7月。】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和蘭陵三十籌委會共同主辦了「蘭陵劇坊三十週年系列活動」,我在2009423於新舞臺欣賞了該系列活動的第一檔節目:2009版《貓的天堂》,這是由卓明編導,南臺灣眾多表演團隊的劇場工作者所合作的「經典再現」演出作品。當晚我坐在新舞臺包廂區45號,這位子算起來已經是該演出場地的最高層樓倒數第二排,倘若整個背倚靠在舒適偌大的座位裡,視線所及,正好高過包箱的金色欄杆線,表演者賣力地在舞台鏡框裡跳動演出;我和若干劇場界朋友都有類似的感覺,那就是「無感」,幾乎沒有任何感動或共鳴。唯一較有感覺的部分,大概是兩段投影內容,一是豬哥亮的餐廳秀電視節目,另一則是〈明天會更好〉的MTV。我開始思考,我為什麼幾近無感──

 

這個所謂2009版《貓的天堂》演出,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敘事舞劇《貓的天堂》、卓明和王墨林的回憶與辯證、照片與錄像的投影。《貓的天堂》是蘭陵劇坊在1980年所創作演出的作品,和《荷珠新配》一樣,都是該團創團時期奠基之作,廣獲好評;經過三十年同樣由卓明編導,演出人員則均多為南臺灣表演藝術界的演員及舞者來擔綱,並找來卓明的好友,亦是創作上的諍友王墨林,和他一起居間串場,藉由舞劇的表演、兩人的串場以及影像的投影,互為交織,企圖賦予「經典再現」的《貓的天堂》一層新時代的省思與意義,也希望透過兩人在台上串場的回憶與辯證,連結起當代劇場與歷史時空之間失落的環節。

 

這些日子以來,我一直在思索我幾近無感的原因,表層的理由可能是因為我實在坐得太遠了,和演出之間失去共鳴與互動的物理距離基礎,平日習慣了小劇場的觀演距離(即便是大劇場,也坐慣了貴賓席的近距離),我的身體似乎已經默默地發展出某一特定距離內的感應系統,除非演出者的能量及渲染力特強,否則因為觀演距離的遙遠,所造成的無感或弱感,對我而言,可能就變得很正常。

 

再進一步思索,我幾近無感的深層原因,更可能因為我完完全全地屬於所謂的「後蘭陵」世代,即蘭陵劇坊從1979年至1990年間所創作演出的二十二齣作品,我一部也沒有在當時的現場看過,我開始踏入劇場看表演,恰好自1991年起,所以長久以來,在各類相關書籍、報章、資料中,所讀到和認知到的蘭陵劇坊,及那一代蘭陵人所共同經歷過的一切劇場發展歷程,對我而言,一直是則被不斷書寫(重寫)與敘述(重述)的傳奇,我的經驗與記憶裡,和那一代蘭陵人完全是處於斷層兩邊的。當傳奇裡的經典之作被重製再現的時候,真的來到我眼前了,我當然知道再現幾近於再造,以我現在的藝術評論眼光來看,我只能將其視為手法樸拙的舞劇演出,兩位劇場老友所穿插的辯證與回憶,甚至是自省與批判,其更適切的場合應該是某某座談會的場合,類似我們今天這個哲學與戲劇的對話交流,畢竟台下的我(或其他觀眾)對他們兩位的發言(卓明屬浪漫懷舊式的語言,王墨林則是傲世批判式的語言),都可能有許多想法與意見想要回應,不希望某一種版本的1980年代歷史(或蘭陵劇坊的歷史定位與爭議,或臺灣劇場史的某個斷代),就這樣被論定,我只能說,這是他們所選擇的記憶,這是他們所訴說的歷史,他們其實正在自我經典化。

 

《貓的天堂》改編自法國作家左拉的一則短篇故事,描寫一隻被人類豢養習慣的家貓,想望成為流浪在外的野貓,而後牠的確成功逃離主人家,在外歷險,不過最後還是回到了主人家。卓明和王墨林的串場對話,就是把這個故事中的家貓與野貓予以政治化,將其比為許多汲汲營營的劇團與劇場工作者,對應公部門補助資源,進行收編與抵拒之辯,這個辯證,幾乎也和蘭陵劇坊三十週年一樣,自1980年代至今,從未曾停歇過,台上的王墨林正是在舞台上和現實中,均扮演強烈批判者的角色,他甚至也批判了劇場界的造神運動、劇場界沒有歷史研究、臺灣除了「二二八」之外沒有其它的歷史、明天不會更好等等,完全展現了火力強大的批判姿態,只是在如此激昂的語言表述之下,令人感到還是欠缺更為細密、嚴謹的沉思,雖說可以透過其它書寫或論述的方式來補足,但如此激烈、高昂、帶有表現性的語言與姿態,卻可能將歷史的視野與詮釋變得更為狹隘與速成,導向簡便、粗淺的歷史觀點。

 

2009版《貓的天堂》幾近無感的我,卻對豬哥亮參廳秀和眾家歌星合唱〈明天會更好〉有所感應,原因出在此二者均屬大眾文化,透過影視傳播媒體,真正在我和大多數人成長記憶中的一部分,相對於蘭陵人儀式性的再次重聚,集體寒喧取暖,不曾有過同樣經驗與記憶的觀眾只能旁觀或敲邊鼓,我卻只能在大眾文化中找到認同的元素,我將這兩種情感結構做了個初步比較的簡表,對照如下:

 

蘭陵劇坊2009版《貓的天堂》

豬哥亮餐廳秀、〈明天會更好〉大合唱

小眾儀式

大眾傳媒

經驗獨一

大量複製

身體、空間

影音

菁英

庶民

個别差異

集體記憶、身分認同

再現創作

再現同一

 

2009版《貓的天堂》設計概念與敘事結構裡,大眾影視文化不單只是被設定成1980年代時代背景的交待而已(時代背景的投影,還有許多是街頭社會運動的新聞畫面,以及蘭陵人的聚會合照與劇照等),隱然也是批判的對象,大部分的民眾極易接觸到大眾傳媒,使其形成較為單一、單向的價值觀,尤其在那個只有三家無線電視台的年代裡。但我終究無緣參與蘭陵劇場所創造出來的劇場傳奇(誠如今天本文的讀者,可能有人也未曾觀賞過我在本文當中所舉的劇場演出案例),只是當傳奇再現之時,彷彿許多的夢境也隨之幻滅,我還寧願它永遠是一則傳奇。

台長: 于善祿
人氣(1,95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肚臍安
那麼...看了 荷珠新配 嗎?
可分享嗎?
2009-10-08 12:21:2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