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6-12 00:10:57| 人氣29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历史]三个欧洲人的旅美记&#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萧三郎

基辛格梦系纽约

美洲大陆似乎蕴藏着无穷的机会,这使得无数身怀梦想的欧洲人都投入了其中。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并不自愿地在他15岁的时候流落纽约,只是为了逃脱纳粹德国的魔掌和希特勒所制造的恐惧。在纽约,他感觉到了不同于欧洲大陆的"创新精神"。

日后他写了一篇文章《少年梦系扬基体育场》,回忆了纽约对天下四海人们的非同一般的热情:作为难民,他是在1938年9月来到美国。1939年6月,基辛格第一次和美国本土人士在纽约扬基体育场观看了扬基队的棒球比赛。如果当时有人说这个穷小子日后会和体育明星乔·迪马杰奥成为朋友,那一定是天方夜谭。当然,如果这个时候就预言他会成为美国国务卿,同样超乎想象。结果基辛格成功了,他不但成为了乔·迪马杰奥的朋友,而且当上了美国国务卿,美国让他的梦想超乎想象得实现了。

多年以后他在包厢中观看明星队扬基队比赛时,总是万分感慨美国所具有的"魔法"。在他看来,这种"魔法"的实质就是:纽约扬基体育场不仅仅是一个体育竞技场,它是纽约的象征之一,在这个城市里同样受到压迫和前途光明的人都将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

作为"旁观者"的杜拉克

与基辛格有着同样感怀的是作为美国"管理学之父"的彼得·杜拉克(Peter F.Drucker)。彼得·杜拉克对"新政"随后几年的夕阳岁月有着刻骨地记忆:混合着失望和希望,对知识的狂热,不妥协和多元化的表现,这对于从瘫痪、脑死的从"旧欧洲"登陆北美的年轻人来说,是多么得让人震撼。在他的心中,"旧欧洲"只有陈词滥调、集权、恐怖和失落。

在基辛格抵达纽约前两年的1937年4月, 杜拉克也来到了纽约。他深刻感受到了美洲与 "旧欧洲"的不同。人们对陌生人援手并付诸行动,他在陌生人的帮助下,顺利找到了居所,还有位置不错的办公室。随后,他热情地接受了美国传递给他的热情,开始主动上门走访《华盛顿邮报》、《哈珀斯杂志》、《星期六晚邮报》,要求为他们撰写经济分析文章。他并没有遭遇到白眼,他成功了。经济大萧条之后的美国社区意识的抬头在一定程度上,扫荡了美国固有的心胸偏狭、地域文化的一面。这种感觉,杜拉克和基辛格非常相像。

有一次,黑人社会学家约翰逊博士对杜拉克说:"美国的熔炉正烧得滚烫,一旦进去了,三个世代,都成了盎格鲁撒克逊人。" 而杜拉克本人的表现甚至超越了博士的预言。美国将他从"旧欧洲"带来的理想主义混合美国本土的经济学,在自由无声压力之下,为他制造了一条快速的成功之路。正因为美国是一个勇于面对未来的国家,使得杜拉克深受其吸引。他很快地转而学习组织理论,并从大企业(大企业是美国的重要社会创新成果)着手。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因为工业社会而开打的战争,杜拉克后来在《工业人的未来》一书中,提出公司已经成为了20世纪的代表性社会机构,它不仅仅是经济力量,还是政治力量。大企业的管理者为物价、工薪、质量和产量所做出的任何决定都将引导并浇铸千百万人民的生活,并最终影响这个社会的生活。他甚至提出:"只要西方文明本身还能生存下去,那么管理人员就始终是基本的和支配性的力量。" 美国就是这种"工业社会"的代表。

"在所有管理学家里面,杜拉克被认为是一个真正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家。"《经济学家》杂志如此评价。而在台湾人南方朔的视角里,他找到了杜拉克成就大器的真正原因:他借鉴对人的回忆,延伸了对时代的反省;他亲炙维也纳的人文熏陶,从老奶奶、恩师和经济学家拉波尼等人身上吸取了久"旧欧洲"的价值关怀。

在他的自传《旁观者(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中,他再现了自己的人生与知识历程。19世纪20-30年代的奥地利经历对他的影响非凡,"他相信管理不善使欧洲在成长时期就陷入了灾难之中",所以他只有从 "旧欧洲"逃走。还在青涩少年的时候,杜拉克就已经离开了维也纳去了伦敦,之后是1937年离开英国来到美国。

游向彼岸的格鲁夫

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作为成功的商业领袖,安德鲁·格鲁夫(Andrew S.Grove)被无数世人崇拜,这位英特尔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前任CEO,因其偏执型的管理理念更是一再地被人拿来与戴尔·卡耐基的"推销、交流和诱导"理念以及彼得·杜拉克的"创新经济"理念相提并论。和移民亨基辛格一样,作为犹太人的格鲁夫成长于上个世纪动荡的欧洲,尔后流落美洲。和杜拉克的经历极其类似的一点,早年格鲁夫也曾经把新闻记者的行当当作自己的理想追求,不幸却在经济领域和管理学上开花结果。

而更为重要的就是这三个人旅美的经历具有绝妙的类似之处。杜拉克抵达美国近20年过后,1956年,国际性难民格鲁夫逃亡到美国。抵达神秘国度的经济中心纽约的时候,他被这个国度财富的奢华展示所惊呆了:"商店的橱窗看起来是那样得迷人,服装模特优雅而漂亮。真正打动他的是街道上的大轿车,司机穿着体面的制服,轿车停留在商场前面的时候,司机会过去为后排的乘客开门"--格鲁夫第一次看到了曾经备受讽刺的资本主义的优雅一面。1956年,根据美国记者威廉·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中的记忆,美国沉醉于意气轻浮之中,酷热的音乐,恬静的政治,吹捧运动员,追求好汽车。这一年,《时代》杂志的"年度人物"是通用汽车公司的懂事长哈恰·柯蒂斯,而41年之后,这个身无长物的贫穷青年将替代他的位置,而成为1997年的《时代》"年度人物" 。

在纽约,美国社会生活中明显的平等使格鲁夫大为吃惊。他说:"我快20岁了,总有人说我这儿不是,那儿不是。我来到美国,本以为自己是个移民,肯定还会有同样的说三道四,可是事实上却没有。"上个世纪30年代离开匈牙利来到美国定居的叔叔和婶婶把在布鲁克林的一间房子让给他住。在这间狭窄的单卧室房间里,格鲁夫目睹了艾森豪威尔时代的美国社会。他考人了纽约市立大学,此时的纽约市立大学已成为免费的"移民牛津"。

在其早年传记《游向彼岸(Swimming Across)》中,他不无自豪地讲述了自己20岁以前横渡大西洋之前的少年岁月。1936年格鲁夫出生于布达佩斯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家庭。父亲早年辍学,和别人经营小商店为生。上个世纪上半叶,伴随历史的曲折动荡,匈牙利的政治风云变换,到格鲁夫进入布达佩斯大学学习化学为止,生活可以用"动荡不安"的词语来形容。

1956年匈牙利爆发了人民革命。尽管不知道国家的未来将导向何方,热血青年格鲁夫和同学一样也上街游行。如果不是因为这次革命,他可能会在匈牙利顺利完成学业,然后在工厂找到一个当时还算不错的工作,但是我们将看不到风云际会于美国的格鲁夫。革命被血腥镇压后,他们已经无法再留下去,匈牙利的年轻人必须选择"渡湖"--那就是出逃--如果说基督教的《出埃及记》中,摩西走的是西方,那么格罗夫走的则是东方,或者说埃及以西。他和另一个青年在一个农夫的帮助下逃到了奥地利边境,然后顺利逃到美国--这个在他心中拥有财富和现代技术的神秘国度。

格鲁夫的回忆中,后来他的母亲和父亲都来到了美国,他的很多朋友和亲戚也来到了美国。但是他少年最好的朋友之一加比却失去了联系。他成了匈牙利所代表的封闭时代的一部分。在这片新国土上,格鲁夫在纽约城市大学化学工业系继续读书,后又凭着自己的努力,建立了美好的家庭,终成为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顺利在美国商界寻到了自己的梦想。

移民成就美国

杜拉克后来总结道,伴随美国的"西进运动",美国与"旧欧洲"分离速度越来越快。在美国的1900年代,产生了卡内基、亨利·亚当斯、林肯·斯蒂芬斯和洛克菲勒,这种新型的精神、领袖和社会氛围是欧洲社会所无法想象的。从相同的社会基础:清教伦理和英国独立理论以及法国浪漫主义理论出发,美国和"旧欧洲"踏上不同的路向。

《巨人年代》里讲述的故事已经时过境迁,亨利·福特、J·P·摩根,所有旧时代的"强盗巨头"们花费他们的一辈子才达到富有。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回馈给公众非常好的礼物--他们建立了大学、图书馆体系和公众的保健体系。现在,欧洲移民格鲁夫只用了几十年就得到了所有的一切。某种程度上,从他踏上美洲大陆的那年起,他就见证了美国资本主义20世纪两大模式的伟大胜利:一是福特T型车的"大批量生产体系"的胜利,二是信息资本主义时代的"硅谷模式"的胜利。

而杜拉克,则以无限地热情参与了"美国心灵"的建设,1942到1949年他在本宁顿学院任哲学政治学教授。1950年,他转任纽约大学管理学教授,成为"世界上授予头衔并教授管理学的第一人"。1971年后,他成为加州克莱蒙特研究生院的教授。他撰写了"管理学的《圣经》"《管理的实践》,却在大学开东方艺术讲座,还不耽误自己的小说创作。他醉心于简·奥斯汀的作品。并一度将新闻记者当作自己最有实力的职业。

这些都不能不说是移民给美国带来的贡献。至于基辛格,作为一个精明的制衡国际力量的外交家,这位"欧洲型"的美国人成为了"多极化"理论的首倡者之一,并据此为美国设计了一套"均势"外交政等。童年心理中的巨大阴影使他对人性的本质和人生的痛苦有着比常人更悲观的认识,因而更倾向于接受现实主义对世界的描述。于是有了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中美和解、从越南撤退、与苏联缓和等等一系列步骤。如果没有这位亨利,中美两国领导人跨越太平洋的"伟大握手"完全可能要推迟发生。

无数移民成功的历史使得我们不得不谈论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环境问题。正如我们所提出的问题,美国具有欧洲和其他大陆所少有的包容精神和"牛仔精神",这才使得更多的世界优异分子在不断寻求机会,从出生地游向美国"彼岸"。尽管美国也有众多的反对移民者,比如帕特·布坎南式的孤立主义共和党人,他们希望在美国四境筑起樊篱,防止外国人进来败坏美国文化。但是智慧的移民,白手起家,最后终获成功的事实已经成为20世纪美国历史的现实主流。

依据世界经济重心20世纪从欧洲的伦敦转移到美国纽约的现实,我们不得不提到美国所拥有的天然商业传统和绝对的"牛仔精神"。正如美国马歇尔基金会的专家所持有的观点一样,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差异源于"牛仔精神":美国重视创造对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更具有建设性的环境,美国提倡宽松的移民政策,而欧洲则裹足不前,过多的政府干预和严格的移民政策导致失业率上升,竞争力下降。

即使是在今天,透过美国经济从1990年代以来的表面,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不断地离开自己工作岗位,寻求新的机会。一些企业的破产,新的企业不断开张,"牛仔精神"的实质"创造性破坏"的理念在美国人中随处可见。正如欧洲人基辛格、杜拉克和葛鲁夫所感受到的一样,美国洋溢着"令人眩目"的梦想,或许,这就是"美国梦"的一种体现?

台長: 蕭三郎
人氣(294)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王振蒋
新版《美国梦》(中国文联出版社)现代版《基督山恩仇记》影射六四,恶毒淫秽的色情小说。盯梢,窃听,绑架,暗杀,复仇,恶作剧,私制武器,有史以来最淫秽最恶心最变态的赤裸裸的描写,完全真刀真枪的纪实演练,是一部探讨爱与性之间关系的小说,给人的感觉是跳动的肉欲。
《美国梦》因挑战了禁区,现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正审查,可能列为禁书。
2007-07-15 18:11:4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