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7-15 19:50:07| 人氣3,791|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英美法導讀影片心得:費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片中所討論的是近年來較受關注的話題:同性戀。但論其中內容也不全然是討論同性戀們的感情生活,更明確的來說他比較著重於同性戀爭權的那一部分。而也因為主角――湯姆.漢克――本身即為一個熟知法律程序的資深律師,故本片亦在許多小細節上,非刻意的〈因為本片開拍之目的並非為了法律宣導,所以我稱之為“非刻意”〉經由劇情的需要穿插出一些法律程序,就某個角度來說它可說是一部十分優良且具有說明性的英美法教學電影。

故事一開始,第一個有趣的地方在於介紹:證據。證據的取捨在於其所傳達的“公認性”或“認同性”。片子開頭為證明主角是一個擁有精湛法律知識及實務經驗的優秀律師,所以開頭之處即安排了一場他的勝利。而促使他得勝的原因則在於:偉氏字典。一般來說,像這種具有公認性的東西,基本上並不具有絕對的法律認同性,它的效益著重於它的“公認性”,也因為此點,這種近乎生活一部分的“字典”,有時更能獲得法官或陪審團的主觀認同。當然,也因為其在法律上的認同性並非絕對,故有時法官不採納此種說法,而接受更專業的解說倒也不是不可能。

由此可見,同性戀議題雖是本片的主體,但其實本片在一些細微的角落即隱含了許多法律知識。值得老師多做解說,讓學生從電影中學習。

當然除了片頭的證據外,我們也可隱約的從其中看出英美法的訴訟程序。像傳票的遞送,傳票是傳喚被告到庭的重要手續,一般由成年人傳送至被告手中,而片中的原告律師即選在被告大肆慶祝球隊勝利時,趁著人多雜亂時闖入將傳票送達被告手中。另外如:原告與其律師在上法庭前的答辯練習、上法庭後律師間的攻防戰役。期間都透露出英美法在訴訟程序上的一些規劃,雖然沒有完整演出的整個訴訟過程,但對一個英美法初級生來說,倒是一個不錯入門之階。

影片中另一個讓我覺得有趣的話題是由片中所延伸出來的,所謂的“人身傷害律師”。他們的稱號讓我覺得十分有趣,像是救護車追逐者啦!legaleagle啦!乍聽之下,他們追著救護車發名片的行為的確讓人十分厭惡,感覺好像為了賺錢無所不用其亟的感覺。但是仔細思考此種行為,或許在某些方面造成了受害者家屬及救護人員的困擾,但在另一個角度來說他們也提供了在案發現場不知所措的家屬一個爭取自己權力的機會。

這些“救護車追逐者”之所以能提供他們的專業知識給受害者家屬乃根基於他們的“Contingent fee base”制度。不打贏就不收費。同樣的一打贏後,所得補恤大部分也落入律師的口袋,有時打贏了大家認為不可能打贏的案子時甚至可以名利雙收。於是是否要做這種“可能”的白功,成了律師自己所需斟酌的部分。片中原告律師在接見主角之前的那一個顧客即屬於這種Contingent fee base。

再來,片中也提到了律師事務所裡的合夥制度。一般律師都是先去律師事務所謀職。當然,高級的律師事務所中要求的條件相對的高很多。也有的律師就乾脆自己開一家小型的事務所,原告律師很明顯的就是這一形。相對於原告律師,主角加入的律師事務所看起來就十分大型,每個律師配有一個秘書,工作努力且為事務所帶來豐厚收益的律師,在經過原合夥人的認同後可以以入股的形式加入律師事務所,成為合夥人之一。

接下來探討一下本片在去除了同性戀外衣後所欲討論的重點:歧視。電影的事件發生地點之所以選在費城其實是有其背後涵義的。因為費城正是當初美國憲法的制憲之地,可說是美國法律的起源與憲政體制創始之地,而這齣探討“歧視”的電影即以一種象徵性的手法表達出,一場發生在法律創始之地的歧視是如何的在歷經波折後得到平反,它也暗喻著美憲中開宗明義的第一條:「人生而平等」;反襯出所有違憲的、不合法的情事在美國這個自由民主的憲政國家都是不可行的。就某方面來說,它也是透過電影來對觀眾做“大美國主義”的宣傳,催眠並賦予觀眾“正義美國”的集體印像,當然,這是屬於題外話。

本文所探討的“歧視”不只是性向歧視,還包括了種族歧視。在片中,很明確的一點是:大家都同意“歧視”是違憲的!所以,故事後半段的劇情主要針對被告是否違憲做事實的認定。就上述的寥寥數句可討論的東西就有兩個。

一是憲法在法律位階上的至高地位。憲法屬於國家的根本大法﹙不論英美法或大陸體系﹚,雖然憲法的條文都很簡單,但其中包含的卻是一些支持著民主憲政體制的基石。如果不具條文的話,憲法的內容可說是一種人盡皆知的道德規範、行為準則或一些被大家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實。而條文化的目的則在於確保並用國家的力量加入一些強制性,使大家在知道、了解之後能近一步的避免、防止犯錯。大家很明白、確切的知道“人生而平等”,並認定“歧視”的違憲性,即在承認自己隸屬於法治國家的一部分,並從中找到歸屬感。

二是陪審團的功用。英美法體制中陪審團是很重要的一環。一般而言,陪審團屬隨機抽樣的一般市民,他們的工作在於事實的認定,並在認定事實後由法官依據陪審團提供的認定事實,憑著法官自己的法律知識給予最後判決。所以於其說律師的工作重點在於面對法官,不如說是取信於陪審團。所以己方證人、委託人甚至於委託人的家屬在穿著、表現各方面有時也是律師的管轄範圍。因為陪審團並非法律專業人員,他們的關注的重點可能並非全然專注於這人是否犯罪,而在於這人給他們的感覺,以及這人所認識的人與親屬給他們的感覺。陪審團的存在與認定事實的功能,或許不夠專業、或許過度流於主觀性或直覺性,但安排陪審團的目的在於採納多元化的觀點與集思廣益。

另外,本片也傳達出英美法與大陸法體系間最不同的一點︰對判例的重視。影片中描述主角至圖書館尋找有關判例以期為自己案件平反。大陸法多成文法,一切判決依著條文走;英美法則多不成文法,也因其的“不成文”,使得判例成為律師所須注意的重點。如何尋找類似的有利判例並從中依循著相同的理由抗辯得到勝利,成為一個英美法學習者所須學習的重點課題。

我所想的和寫出的東西或許不夠完整,但關於《費城》這部電影我大致的心得就是這樣。因為本篇的重點並不在於流於感性化的同性戀與愛滋病歧視探討,故我盡量專注主題於法學層面,希望透過較理性的角度重新解讀這部電影的價值。

台長: tell (岧黌)
人氣(3,791)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