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1-31 02:42:56| 人氣5,59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由NYtimes文章,看台日韓音樂劇發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拙作補登:
撰於20131224

由my times文章,看西方音樂劇在台韓日的發展
by Midnight Brunch

  很久沒進劇場看戲了。很久。但還是,關心著這一塊園地的事情-帶著一種距離。

  紐約時報中文版的這篇「Musicals Couldn’t Be Hotter Off Broadway (by 7,000 Miles)」,不得不聯想起,西方音樂劇在台、日、韓的一些情況。

  詩經「言之不足,則歌之、舞之」,似乎早預言歌舞劇受歡迎,到了可以獨立於「戲劇」這嚴肅的玩意兒之外(以「取悅高官」為主要發展來源的京劇雖也有歌有舞,另有命運)。

  不論是出自歐洲或美國,musical(或統稱百老匯),全亞洲是買單的;盡管下一個歐美要去「討單」買的、是中國市場的樣子。順道一提:紐時中文版,縱然一個按鈕、就可由簡體換成繁體、正體,不過仍是「中國的中文」。姑且讀著唄,一則,比起讀原文實在輕鬆許多,二則避開「台式媒體的中文」一會兒,歇歇腦(揉太陽穴)。

  這篇「Musicals Couldn’t Be Hotter Off Broadway (by 7,000 Miles)」,標題的中文翻譯十分詭奇:「百老匯音樂劇,國內賠錢 亞洲(韓國)火爆  」?算了,看自己要看的就好,反正現在是「自我」者得發聲(還很大聲)的媒體「雜訊式傳播」,收聽眾也就自動「雜訊式吸收」。

  嚕嗦半天總算要切入題目。那篇文章講西方音樂劇目(註:七成五到近九成在美國都虧本),以韓語、韓國演員的演出概況,多能在南韓版本裡抵銷虧本、甚至賺一筆。

  內文並提及,南韓的target maerket多是年輕女性,異於美國多是銀髮族進劇場;所以在美國不受歡迎的某些劇,在南韓居然跌破老美眼鏡的大賣;所以,標榜闔家觀賞、天下通吃的‘獅子王’,在南韓滑鐵盧也就不那麼叫人意外。

  文章中多次提到南韓音樂劇市場的出現、簡直像這些百老匯製作人「重新做人之應許地」般的誇張,讓我想到筆者多次赴東京的經驗,也常在街頭海報看見多齣重製的日語版本音樂劇,ex. 夢幻女郎(Dreamgirls)、歌劇魅影、貓、獅子王;‘貓’甚至有專屬的演出場地,‘獅子王’、‘歌劇魅影’也被四季劇團買了版權、每年例行演出,卻不見美方如此地「讚揚」,想是日方取得的控制權較大,美方二次獲取利益的空間有限使然。

  畢竟,日本算是有自己的歌舞演出模式的,以百年歷史、才來過台灣演出的寶塚劇團最有名氣。表演實力、公私體制、市場機制完整相扣,需要借助美方的幫助相信不若南韓多。

  以及,擁有全球文化軟實力的日本,在筆者早年接觸的過程,他們對「原創(故事)original」的重視,很明顯遠遠超過「創意creative」(ex.用新創意呈現現有的知名劇目)。曾提過新創意演繹大師作品、日方都興趣缺缺;反而是咱們自己撰寫的劇本,他們還會多問一些實際進行演出的工作細節。

  儘管如此,總人口數只有五千多萬的南韓,吸收力、成長力也不容小覷。他們的定目劇: Cookin' Nanta show亂打秀、Jump comic martial-arts performance功夫秀(都來過台灣表演),差只差在這些均以「形式」取勝,戲劇跟情節內容都不夠細緻;這或許才是首爾大力擁抱西方音樂劇的潛在主因:補強這一塊。

  首爾,光音樂劇產值,文中號稱今年有達到三億美金,一下又讓我好奇:那台灣的表演藝術產值是多少呢。網路搜個老半天只有2005的數據:「表演藝術產業供給的產值為新台幣11億2444萬元」 ,自那以後都是畫大餅的文創產值。唔。原本還想打電話到文化部去問這個數字有沒有2013版?或至少2012、再不然2011有沒有呢。算了。到時電話像信用卡客服被轉來轉去、以為我是哪個天殺的戲劇研究生:「不會自己去找麼」,結局是等半天最後沒有答案-電話費誰出呢(說是外縣市還被譙咧)(城鄉資源不均筆者都沒先開砲了是不是)。

  報導中並號稱「南韓劇場三百座,且持續興建中」,有點令人質疑是怎麼計算的。真正「theatrical劇場性的演出場地」才算數的話,網頁http://www.tripadvisor.com.tw/的「表演場地」數目32個,或許較接近實際的使用情況。

  另外該篇文章又提到,連南韓的製作人都訝異:不管演出內容多怪異,觀眾很少表演不滿。嗯,這跟我們在台灣媒體看到的「激進」韓國民族性不同齁。不過,該篇文章前面有提到:看戲的都是年輕一輩、並且是女性為主;以及之前有台灣媒體報導過、在台留學的韓生形容,韓國媒體不會、也不敢批評企業。或許對美國的「延伸產品-韓版音樂劇」,也是一樣態度吧,或許。

  台灣到目前為止 不傾向改編大作,多是看「原汁原味」,是好、或不好呢。小作品改成中文版、有的,不過只有零星;自製音樂劇方面,只有蔡琴的系列,談得上對環境產生了影響力。國內的藝文聲音,認為改變原作的語言、會像是「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批評居多。筆者認為試看看,總是比從未試過就一昧否定、批判來得有guts點吧。

  真要試的話,跟語言的鴻溝脫不了關係。韓語跟日語的音韻,或者跟英語的鴻溝較近麼。現在講的華語,多是指滿語(滿州語、滿清語)。滿語,源自邊疆騎馬作戰民族的女真語而來,同時受古蒙古語、漢語(明朝的官話為南京話)等語系影響,總是感覺咬字發音「硬」了一點。

  真奇怪,華人老愛提自個兒文化數千年,結果,每個朝代究竟講什麼語言呢,自元代以前學者均無法有定論。真的很奇怪齁。

  噯,或我這只是、在為改編人員的才華,緩頰呢(遠目)。



參考報導:   http://cn.tmagazine.com/culture/20131212/t12korea/zh-hant/


百老匯音樂劇,國內賠錢 亞洲火爆 
Musicals Couldn’t Be Hotter Off Broadway (by 7,000 Miles)

2013年12月12日
http://cn.tmagazine.com/culture/20131212/t12korea/zh-hant/
by PATRICK HEALY   翻譯:許欣、張薇

韓國首爾——一群年輕女性提前90分鐘就來到了劇院,準備觀看晚間演出——《謀殺謠》(Murder Ballad)。這部搖滾音樂劇於今年(2013)7月結束了在外百老匯的演出,由韓國班底製作的版本四個月後在首爾上演。她們想利用這段時間,在商場內的這座首爾最新的劇場拍些智能手機視頻,並向演員、以及燈光師和化妝師索要簽名。

其實,任何做美國音樂劇的人,都有人會來要簽名,美國音樂劇在韓國廣受歡迎,這對希望將手中的戲儘可能持續演下去的紐約製作人來說,是天翻地覆的變化。

首爾已經成為美國音樂劇的新興市場,韓國及百老匯的製作人吸引了一批年輕的女性觀眾(target 群眾)——在誇張的韓國流行音樂及肥皂劇中長大的觀眾。
2000年,美國、歐洲音樂劇,以及少量韓國原創音樂劇的門票銷售額為900萬美元(約合5465萬元人民幣),而今年(2013)的銷售額預計將達到3億美元,此外還有一大批的授權交易。
Ticket sales to American and European musicals, as well as to a sprinkling of Korean originals, have grown from $9 million in 2000 to an estimated $300 million this year, and a frenzy of licensing deals is underway.

今年秋季,《魔法壞女巫》(Wicked)、《媽媽咪呀!》(Mamma Mia!)、《油脂》(Grease)等廣受歡迎的音樂劇已經在首爾上演,也有《人鬼情未了》(Ghost)、《邦尼和克萊德》(Bonnie & Clyde)等失敗的百老匯音樂劇,對口味、容忍度及翻譯質量的判斷格外困難。《紅男綠女》(Guys and Dolls)講述的是典型的紐約故事,結果它在韓國收穫了成功,前提是阿德萊德(Adelaide)小姐的扮演者比她的納撒·德特魯特(Nathan Detroit)大10歲左右,反映了首爾男女交往中女方年齡比男方大的潮流。

包含四個角色的《謀殺謠》在外百老匯的演出檔期不長,但在遙遠的國度獲得了大批粉絲。

「我在YouTube上看到了紐約版的音樂劇,然後便着迷了,」30歲的研究員李舟永(Lee Joo-yong,音譯)最近看完演出後通過翻譯說道。「它非常感人、性感、刺激。美國人真是擅長製作這類演出。」

倫敦、德國漢堡,以及巴西聖保羅的觀眾也都因為喜愛美國音樂劇而聞名,但首爾地區的活力與積極推動的精神令人感到震驚。首爾已經擁有300家劇院——與紐約的劇院數量大致相當,而首爾還在不斷建造劇院,以便適應這個熱潮:一個衛理宗派教會剛剛建設了一座百老匯風格的劇場,而一個能夠容納600名觀眾的劇院最近剛剛在眾多烤肉店中間開門迎客。與觀眾老齡化的西方不同,韓國的觀眾主要是年輕人。And audiences are dominated by young people, a generational contrast to the graying audiences in the West.

《媽媽咪呀》的主要製作人朱迪·克雷默(Judy Craymer)說,「首爾正在對很多音樂劇延長演出生命起到關鍵作用,10年前,我們當中沒人會假設或預測到首爾會變得如此重要。」“Seoul has become incredibly important in the lives of many musicals, something none of us would’ve said or predicted a decade ago,” said Judy Craymer, the lead producer of “Mamma Mia!” 2004年,克雷默與一名佛教僧人及他的製作夥伴合作,在韓國推出了首部音樂劇,他們總共製作了12部音樂劇,最近一部作品於上個月在首爾開演。

「韓國已經成為外國市場的優秀招牌,因為韓國人經常到紐約及倫敦旅遊,他們非常關心品牌——比如百老匯,」克雷默說。「劇院的很多回頭客都來自韓國;他們在百老匯觀看演出,然後也會在韓國及其他地方觀看。最棒的是這是一大批年輕觀眾。增長潛力非常大。」

演出收益已經成為美國製作人的重要收入來源。他們通常會獲得15%的票房收入,有時候還會獲得授權及管理費用,總收入能夠達到數百萬美元,可以抵消百老匯的損失。
The rewards have become significant for American producers. They typically receive 15 percent of the box office gross, as well as licensing and management fees in some cases, revenue that can total millions of dollars and offset losses on Broadway.

他們把韓國當做一種模型,最終想要在更大的未來市場——中國做生意。
And they see South Korea as a model for eventually doing business in an even bigger future market, China.

愛德華·斯特朗(Edward Strong)是道奇戲劇公司(Dodger Theatricals)的合伙人,該公司在今年1月將另一部典型的美國音樂劇——《澤西男孩》(Jersey Boys)首次帶到首爾,屬於一次英語版巡迴演出的其中一站。

「整個亞洲地區都是《澤西男孩》的潛在市場,」他說。「但目前,也就是自經濟衰退致使日本的劇院演出減少以來,首爾成為主要市場。我們希望從首爾市場吸取經驗,然後應用到亞洲其他地區。」

年輕女性(以及許多年輕男性)帶來了巨大商機,這總的來說是因為二、三十歲的韓國人往往拿着豐厚的薪水,但結婚前要和父母一起生活。因此,她們可以將錢用於購買演出門票,這裡的票價基本與紐約持平。

據韓國製作人透露,韓語版《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在2001年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後,美國及英國音樂劇的門票銷售額開始攀升。《歌劇魅影》上演了七個月,這是相對較長的演出時間;大多數廣受歡迎的音樂劇只演出幾個月就會結束,然後一年或兩年之後開始再度演出。這樣的輪迴演出讓新明星可以加入到演員陣容中,帶來很多回頭客;有韓國流行組合的明星參加的演出,門票經常是銷售一空的,他們參演音樂劇,一晚上能賺到五萬美元。

而在紐約,大多數音樂劇都以虧損收場:百老匯有75%的音樂劇是虧損的,相比之下,其他音樂劇的虧損比例高達80%到90%。(不過,除了票房收入,美國製作人和藝術家通常是有保障的,因為他們能從版權費和版稅中掙到錢)。然而在這種風險之下,韓國製作人還是在以幾近不管不顧的方式上演劇目,按百老匯製作人小詹姆斯·內德蘭德(James Nederlander Jr.)的話說,這是一種「西部冒險」式的心態。然而,過度飽和的困境已經若隱若現,儘管此時韓國製作人還在從他們的美國同行那裡爭搶更多的授權。

在2001年推出《歌劇魅影》的薛道延(Seol Doyun,音譯)說,「泡沫近在眼前——音樂劇太多了,人們不知道該看什麼了。」薛道延目前在製作首部韓語版的《魔法壞女巫》,到目前為止,它的銷售一直相當強勁。

薛道延說,「有意思的是,在韓國,大多數泡沫不會真的破裂——電子產品泡沫沒破,韓國流行音樂泡沫也沒破——我們的泡沫只是越變越大。有人在音樂劇上賠了錢,可是,還有足夠多的音樂劇在掙錢,每個人都還是想着在市場里佔一大塊份額。」

讓韓國本地一些製作人吃驚的是,對翻譯成韓語的美國音樂劇,不管多麼怪異,觀眾們都很少會表現出不滿。(韓國的觀眾/媒體不習慣批評企業有關連)薛道延說,在新版《魔法壞女巫》中,為了讓韓語歌詞與音樂配合,頌歌《衝破阻力》(Defying Gravity)的韓語翻譯把一句令人難忘的歌詞「是時候嘗試衝破阻力」改成了「展翅高飛,擺脫阻力」。

然而,類似《製片人》(The Producers)和《火腿騎士》(Spamalot)這樣的音樂喜劇,在韓國的票房卻並不成功,百老匯歷史上最掙錢的音樂劇《獅子王》(The Lion King),在韓國也沒引起太大轟動,(因為main target 是年輕女性)這可能是因為,它被宣傳為適合全家人一起看的大戲,而不是牽動人心的戲劇。

本地一名主要的製作人朴永鎬(Park Yong-ho,音譯)說,「比起日本人和中國人,韓國人非常樂於表達他們的情感,他們想要浪漫故事、想要哭泣、想要全情地投入到角色中,為角色加油。」

觀看《謀殺謠》的一些年輕女性說,這部音樂劇有許多的性愛和暴力場面,但她們並不在意,並指出,韓國電影和肥皂劇也有這樣的片段。不過,她們說,看到誘惑場景在眼前展開,會有一種特別的刺激感。(該劇讓觀眾置身於一個酒吧的場景,許多表演都是在那裡進行的。)

在劇中扮演情緒化的紐約人薩拉的李芝妍(Lee Ji-yeon,音譯)說,「一開始,表演有點兒難,因為我扮演的人物愛喝酒,而且思想非常開放,她不太像韓國人。而且我從未去過紐約,所以,塑造一個紐約人是相當困難的。不過,觀眾都站在我這邊,因為這裡的每個人都為美國故事所着迷。」

http://cn.tmagazine.com/culture/20131212/t12korea/zh-hant/




台長: Naj
人氣(5,596)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劇場 |
此分類下一篇:補登拙作由「倫敦劇院觀眾席天花板崩塌」事件省思
此分類上一篇:Sydney Frin- tsmc dA so far

makelove203
壯陽藥推薦:http://www.tadarise.tw/
2023-01-31 21:03:59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