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4-09 07:13:55| 人氣91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馬來西亞的新聞自由─以南洋報業被收購為例(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壹.前言:

  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社群裡,報紙所扮演的不僅是傳播工具的角色,更被昇華
為族群的精神象徵與支柱,所謂的「華社三寶」,即是指華文報業、華文學校與華人社團。而馬來西亞也是繼中國、台灣、香港之外,擁有最完整的華文教育體系與華文報業的國家。目前馬來西亞約有 600萬華人,其中便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閱讀華文報。

  馬來西亞目前約有 18家華文報刊,規模較大的為《星洲日報》、《南洋商報》、《中國報》、《光明日報》和新崛起的《東方日報》等。雖然華人約佔馬來西亞總人口的 25%,但華文報每日的總銷售量,卻遠超越了主流的馬來文及英文報紙。而多達 18家的報社爭奪 200多萬的華文讀者,也導致報業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因此近年來,報社逐漸走向企業化經營,並有朝向報團發展的趨勢。(註1)

  2001年 5月,馬來西亞歷史悠久的華文報紙《南洋商報》及其所屬集團被收購一事,引起華社極大的反彈與爭議。馬來西亞華人公會(註2)透過黨營的投資機構「華仁控股公司」以2億3012萬零吉(註3)的價格,收購南洋報業集團 72.35%的股權,入主成為新經營者。此舉遭致極大的批評,董教總(註4)隨即聯合全國超過三百個華團,激烈反對馬華公會收購南洋報業,認為由政黨直接或間接控制做為人民喉舌的媒體,將使後者失去獨立自主權,馬華公會收購《南洋商報》及《中國報》的行動,不應被簡化理解為單純的商業交易;此外,馬來西亞媒體大亨張曉卿(註5)在收購事件的幕後角色,也引起華社批判其壟斷華文報業的企圖心。馬來西亞華社將此收購事件稱為「五二八事件」,認為這是馬華文化史上最沈痛的創傷,而由文化界發動的相關抗爭行動也至今未歇。

  第五份全國性華文報紙《東方日報》即是在此背景下誕生。《東方日報》是由砂勞越富商劉會幹擁有的啟德行集團所創辦。挾著華社不滿收購事件的情緒,《東方日報》自許「捍衛華社言論自由」,以華社喉舌自居。但 2002年 9月 30日甫出版即遭馬來西亞內政部吊銷出版准証,儘管稍後獲准發行,又受到共事一主的南洋報團及星洲報團的圍攻,華文報業市場陷入空前激戰。

  南洋報業集團遭政黨及財團聯手收購的事件,不但引發華人社會對新聞自由的再壓縮及報社喪失自主性的擔憂,更使報業市場趨向惡性競爭,後續發展值得關注。以下,筆者將以南洋被收購一事,試著探討馬來西亞的新聞自由概況,並成功透過網路即時訊息,訪問三位馬來西亞新聞從業員,深入瞭解南洋被收購之後的內部改變。


貳.南洋報業收購之事緣

  馬來西亞華人首富郭令燦家族繼出售香港道亨銀行後,又於五月二十八日把旗下的南洋報業控股(Nanyang Press Holdings)的72.35%控股,以2.31億零吉(約6,084美元)賣給華仁控股(Huaren Holdings)。後者背後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政黨、執政黨的國民陣線(Barisan Nasional)成員之一的華人政黨馬華公會。這個政治味濃厚的交易即時引起大馬各界的群起反對。涉及到此宗交易的張曉卿,被華團批評為控制大馬華文報業的野心。

  馬華公會在內外反對聲中,以閃電的手法完成收購南洋報業控股的交易,不但引起反對黨、新聞工作者及商界的積極反對,認為會進一步打擊大馬的新聞自由和媒體的獨立性,還令馬華公會內部分裂成兩派。大馬華人社會也展開一連串的「反對政黨控制報業」的運動,但由於該項收購政治性濃厚,政治力量的介入,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

  南洋報業控股是馬來西亞兩大華文出版集團之一,擁有《南洋商報》、《中國報》和多份雜誌。《南洋商報》由以故著名僑商陳嘉庚於1923年創辦於新加坡,1991年被豐隆集團旗下的謙工業(Hume Industries)收購。該報曾經是大馬最大的華文報,但到了1990年代中期,對手《星洲日報》趕過,退居第二位。

  《星洲日報》的老闆張曉卿是砂勞越大木材商,大馬五大華人富豪之一,為大馬的報業钜子。張曉卿去年已曾有意收購《南洋商報》,但遭郭氏的拒絕。至於賣方的豐隆集團,在道亨銀行的交易完成後,更會增加近55億美元的進帳,手頭上的現金已夠充裕,根本不用把區區2億馬幣放在眼裡。因此,大馬華社認為郭令燦無奈馬華公會借用其政治勢力,自行出價強迫郭氏放棄南洋報業。南洋報業管理欠佳,業績平平,並有走下坡的趨勢,故從商業眼光來評,收購南洋報業是無大利可圖的。但馬華公會當權派卻不惜代價搶購該報業控股內的兩家具有影響力的華文報──《南洋商報》與《中國報》,企圖控制言論、鞏固政黨集團利益。(註6)

  馬華公會這回向《南洋商報》、《中國報》下手,與其黨爭、財務醜聞及下屆大選不無關係。自2000年初,馬華公會的兩個領導人物──總會長林良實及署理總會長林亞禮,因為部長職位分配及會長的私人財務等問題而鬧翻。

  同時,在報導馬華公會的新聞方面,最大華文報《星洲日報》的編採部的高層人員偏向林良實,而《南洋商報》的總編輯卻偏向林亞禮的人馬。由於馬華公會將舉行黨內選舉,對林良實而言,要保住黨控權,有必要封鎖林亞禮派的言論。在過去一年半內,華文報章更大肆報導馬華公會涉及的財務醜聞(註7),在這些醜聞及馬華公會失責的報導上,《南洋商報》與《中國報》皆比《星洲日報》出色,批評也較尖銳。當時,林良實的人馬曾多次連絡南洋報業的高層,企圖左右新聞與言論的處理。

  由於林良實牢控著馬華公會,故雖面對林亞禮及其他七位中委,和華社的大力反對,最後馬華公會的中央委員會仍以32票贊成8票反對,通過收購南洋報業。

  《星洲日報》在這次交易中扮演神秘角色,使華團領袖對有野心成為媒體大王的張曉卿反感。在聲討馬華公會干預言論自由的同時,華團領袖也不客氣地譴責《星洲日報》。面對勾結馬華公會開壟斷華文報業的指責,《星洲日報》保持沈默了一個多星期,且在這期間封鎖收購的報導,這不尋常的做法,加深人們的懷疑。

  《星洲日報》在五月廿九日發表聲明,強調該報沒有涉及收購南洋報業的計畫,亦沒持有易手後的南洋報業任何股權。但當馬華公會的收購於五月廿八日成立後,《星洲日報》的集團總裁劉炳權即日辭去原來的職務,出任南洋報業的總營運長(COO),而另一位《星洲日報》系的舊人曾任至、《光明日報》總經理兼總編輯的洪松堅則擔任劉氏的特別助理。洪氏於廿八日當晚更到《中國報》報社,對編採人員做了一個言辭勵色的訓話,並馬上逼走了三個高層人員。(註8)

  雖然前首相馬哈迪聲明他既不支持也不反對的立場,但華人社團仍呼籲他阻止馬華公會入主南洋報業,以達到宣傳的效果。同時有逾250個大小華人社團簽名反對該交易,並展開全國性簽名運動,而一群保障評論員發動停止供稿予《星洲日報》、《南洋商報》和《中國報》,華團青年領袖也準備到全國各地演講,以把反收購的運動推廣開來。華人社團的一系列活動,似乎要迫使馬華公會吐出已到口的獵物。

  這項收購爭議已引起馬來主流社會的關注,由巫統控制的馬來文報《每日新聞》(Berita Harian),在其社論中提醒馬華公會必須確保華人在1990年及1995年全國大選所給予國陣的支持力量必須延續下去。該社論也指出馬華公會必須承擔華社對它失去信心的風險。

  無論如何,這項影響深遠的交易最終以《星洲日報》掌控南洋報業收場,南洋報業新東主張曉卿也向社會大眾承諾::「如果馬華要我參與辦報,我必須擁有最大的取決權,雙方必須具備明確和共同的辦報理念,讓具有獨立風骨及專業能力的人才出掌編輯部,不受政治勢力所左右。」(註9)

  問題是,馬華若在首相默許甚至指示下干預編採部的獨立運作和中立,就算編採部有「獨立風骨及專業能力的人才」,張曉卿本人是否也有膽量(甚至是否願意)犯顏直諫?使南洋逃過被政黨控制的宿命?這個問題就見仁見智了。


參.南洋報業收購事件背後的危機

  馬來西亞沒有成熟的公民社會,建國以來長期執政的國民陣線既以嚴厲的媒體法規打壓輿論空間,又經由黨營企業控制媒體所有權,侵害媒體自主性。總部設在紐約的「保護新聞從業員委員會」(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自一九九九年開始,連續三年將執政二十二年的前首相馬哈迪列為「世界十大新聞自由公敵」之一。

  馬來西亞報業由內政部(2004年四月改組及易名為「國內安全部」)監管,報社及雜誌社必須每年申請出版准証,但內政部可隨時撤銷出版准証,且無需解釋為何。隨時失去出版准証的恐懼,以及煽動法令、內部安全法令及官方機密法令等法規的威脅,是令報社步步為營的重要成因之一。(註10)

  馬來西亞政府經常辯稱一九八八年以來,不曾關閉任何媒體。但筆者認為:已然馴服的媒體又何需關閉?政府沒有關閉媒體並非新聞自由得到保障,反而說明瞭媒體管制何其圓滿。政治勢力干預媒體作業根本不是新聞。媒體同業流行「內政部請喝咖啡」這句話,意指內政部官員召見總編輯施壓,但是更多時候,內政部官員或內閣部長是以「非正式」手段施壓。

  南洋被政黨收購事件中,呈現出來的除了是政黨剝奪新聞自由的實情之外,也表現出大馬媒體擁有權集中化的現象。這樣的現象,在大馬已不是新現象,擁有前例可證:巫統1960年初掌控《馬來前鋒報》、1972年再次掌控另一家英文報章《海峽時報》。

  媒體擁有權集中化的情況也同樣發生於華文報章。多數企業家所擁有的中文報業與當權者有著直接的關係,當中馬華更擁有部分的報業。馬華自1970年開始掌控《星報》,於1981年接管《通報》。在馬華接管後,《通報》的報份不斷減少。重大的虧損導致馬華必須於1991年轉售予其他的公司。由於長期的虧損,《通報》正式於1994年宣告停刊。

  除此之外,由馬華前總會長陳群川掌控的《新明日報》在1986年由新海峽時報報業接管。由於當時的陳群川涉及PAN-EI危機及在新加坡面對欺詐案的控狀,《新明日報》最終也面臨《通報》的同樣下場,即停刊於1994年。(註11)

  這次事件中,再此證明政黨收購媒體,進一步威脅新聞自由與另類聲音的存在,往後即時新聞媒體在處理重大新聞事件的時候,不利政府的聲音將不會出現;同時另一個危機則是,《南洋商報》與《中國報》可能會重步《通報》及《新明日報》的後塵。由於政府並沒有在華社建設文化工作,尤為教育與文學這方面給予支持與援助,因此大馬中文報必須秉持著文化的使命。由此可見,部分華社認為一家報館的關閉將對華社帶來重大的影響。南洋報業被收購將對華社造成重大的影響,這些影響,未必是表面的。

  大馬的民眾缺乏對新聞自由的認知,對於南洋這次事件,雖說許多反對運動適時發起,但是也有大部分人不聞不問,令人心寒。如果大馬人再不正視政府管制媒體的問題,本身的知情權將會被剝奪了尚不自知,實為可悲矣。



--
註解

1-數據資料來自朱自存。《縱觀華報五十年:馬來西亞華文報發展實況》。1994年版。吉隆玻:東方企業有限公司出版。

2-馬來西亞華人公會(MalaysianChineseAssocation,MCA),簡稱馬華公會。成立於 1949年 2月 27日,黨員約 103萬,為馬來西亞最大的華人政黨,現任主席為黃家定。

3-馬來西亞貨幣的單位為「零吉」或「馬幣」,1零吉約合新台幣8.8元。

4-董教總,是董總(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總會)及教總(馬來西亞華校教師總會)的合稱。

5-張曉卿是砂勞越大木材商,身價達 15億美元。在馬除了持有星洲日報、光明日報、南洋報業之外,尚擁有香港《明報》、中文《亞洲週刊》,在柬埔寨及北美洲皆有報業。

6-此說法來自黃進發、林德順等著。《報殤-南洋報業淪陷評論集》。2001年版出版。飛腳製作室出版。

7-馬華公會向華社籌募約一千萬馬幣的捐款,沒有完全分發給受口蹄症毒侵害的豬農家庭。

8-呂堅強。《報變 96小時》。2001年版。雪蘭莪:呂堅強出版。

9-引自2001年6月9日時代報,同時2001年06月24日亞州週刊亦有刊登相關報導。

10-莊迪彭。《強勢首相VS弱勢媒體:給馬哈迪的媒體操控算帳》。2004年版。雪藍莪:破媒體傳播事業社出版。

11-莊迪澎於2001年7月6日在「大馬媒體擁有權集中化」研討會之演講稿。

--


文接下篇~

台長: 西西
人氣(91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