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12-11 18:40:23| 人氣1,92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關於《平凡的邪惡——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從一篇書評談起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2014年9月18日的《紐約時報中文網》上刊登了一篇與Hannah Arendt《耶路撒冷的艾希曼》有關的新書《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大屠殺者未被仔細審視的人生》的書評(Eichmann Before Jerusalem: The Unexamined Life of a Mass Murderer)(https://www.evernote.com/shard/s54/sh/c974d722-3667-490e-87ee-fe659066201e/33a5f716054da17370e5994996a03f8a),這本新書以更詳盡的史料(再一次)證明一件眾所週知的事情——Hannah Arendt被Adolf Eichmann的表演給騙了。

「Arendt被Eichmann的表演給騙了」,以此回頭來看《耶路撒冷的艾希曼》這本書,便會發現這件事情其實頗為有趣(如果可以用這樣的字眼的話):一個被篡改、假造的證據(Eichmann的扮假演出),引發了一段思考(「惡的平庸」),然後產生了一本後來被證明是不符合「史實」但提出的概念卻又普遍適用的書(《耶路撒冷的艾希曼》),這豈不是一件很特別的事情嗎?

首先,類似像「惡的平庸」(the banality of evil)這樣的觀點,當然不始於Arendt,對於「惡」的沈默與容忍,許多人都曾隻字片語地提及,但她應該是將這個觀點系統化的第一人。

其次,在Eichmann的演出這個問題上,當他的偽裝事後被發現與揭露之後,也許有人會設想,如果當初他在受審時表現的是真實的一面,是否Arendt會提出不同的論點,不過,歷史不討論沒有發生過的事,這樣的假設其實並沒有意義。

另外,不能忽略的是,除了Eichmann之外,Arendt也對「猶太評議會」的領袖們提出了質疑,這也是當初引起軒然大波的原因之一,這便回到一開始提到的情形:儘管Arendt在Eichmann的問題上使用了「不正確」的證據,但她在書中提出的多項觀點以及質問,仍迫使當時(以及直到今日)的人們不得不去面對這些道德上的、政治責任上以及法律上的問題。

最後,《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嚴格說來並不是一部討論「猶太人大屠殺」的專論,它原本的性質只是一篇報導,一篇將一個戰犯受審的「新聞事件」提升到政治哲學高度的報導,也許以學術規格的嚴謹性來說,一本著作如果使用了錯誤的證據,通常早就被棄於一旁,無人問津了,但也許是因為上面所提及的以及其他的原因(可以參見這篇文章:http://www.nytimes.com/2013/12/01/books/review/fifty-years-later-why-does-eichmann-in-jerusalem-remain-contentious.html?pagewanted=1&_r=0,這本書的價值以及它所提問的,並不因為Eichmann的真面目被揭露而稍減其重要性。

台長: Kouji
人氣(1,92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閱讀 |
此分類下一篇:對「文學權貴」這個字詞的幾點思考
此分類上一篇:《三毛全集1:撒哈拉的故事》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