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3-14 03:20:58| 人氣7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尋找都市的軌跡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曾經

我們循著鐵道軌跡

回憶昔日的點滴

凝視著一磚一瓦

尋找記憶的足印

而今

看似鮮明的影像

隨著經濟發展巨輪

歷史摺疊的痕跡

在腦海中漸漸淡去


你的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295集        採訪 撰稿/楊蕙萍
                       攝影 剪輯/朱孝權
http://www.pts.org.tw/php/html/island/index.php





製作緣由:

去年九月,收到一封來自公館居民電子郵件,內容爲臺鐵老樹和宿舍請命。

原來在車水馬龍的汀州路,曾經是萬華至新店的新店線火車通行路段,這條鐵路建於日據時代,大正十年年通車,直到民國五十七年鐵路拆除,才改建為汀州路。

萬新線除了運送煤礦、茶葉、農林產品外,也是臺北人前往新店碧潭的交通要道。

這個臺鐵宿舍,是當年的「水源地站」所在地,裡頭栽種了19棵老樹,當地居民發起搶救運動,過去我們來不及參與,但我們卻希望透過記錄,看看這棟歷史建築的演變,只是沒想到搶救過程卻是一波三折。





節目內容:

從煤油、柴油到電氣化,從普通車、電聯車、自強號到興建中的高鐵,隨著經濟發展,火車的燃料與改裝逐漸與時俱進,但火車曾經乘載的回憶卻是歷久彌新。

走進汀州路上這處建築,樹木扶疏、綠葉成蔭,少去了嘈雜擁擠的車水馬龍聲,這是臺鐵萬華新店線「水源地站」,這條鐵路興建於大正十年,當年是運送煤礦、茶葉、農林產品,也是臺北人前往新店的交通要道。

民國五十七年鐵道拆除剩下這處建築,這塊地年久荒廢,被列為國有財產局標售名單。

九十三年九月,公館居民邀集專家學者勘查建物,九十三年底,臺北市文化局將建築列為歷史建物,然而卻在九十四年一月一日,得標商雇人用怪手拆除圍牆,居民發現緊急阻止。

同樣也是國有財產局土地的青田社區,情況更複雜,所有權人包括臺大、師大、交通部、鐵路局。

九十一歲的黃奶奶住的房子,民國二十年建造,半世紀以來她在這個家孕育子女,這個家也陪她度過無數個颱風和921地震。

她保存建築最原始的格局,也把畢生的積蓄投注在房舍修建上。

「如果列為古蹟,我們就不標售;如果列為歷史建物,競標者得遵循文化資源保護法的規定,如果主管政府沒出面維護,就依法辦理。」這是國有財產局的立場。

「我們沒經費人力也不足,無法快速審核列為歷史建物,最主要是競標的業者要有保存的觀念。」臺北市文化局說明執行的困難面。

擁有庭院綠蔭的建築,可調節微氣候,提供了那個年代時空背景的佐證,可惜的是在標售過程中,得標商往往以利優先,公部門決定保存的法令又慢如牛步,這些曾經記錄歷史足跡的建築,是否能夠敵過時間的洪流,而不至灰飛湮滅?





採訪側記:

從兩年前記錄靑田社區的保存行動,到兩年後面對臺鐵汀州路宿舍圍牆,在開年第一天遭建商拆除,關心歷史建物存廢的社區民眾分秒都在和「時間賽跑」。

發起搶救運動的賴科仰,68年次。

以他的年紀,無緣親眼目睹萬新線的興衰起蔽,透過他的奔走,使得臺鐵宿舍存廢受到重視,也觸動了許多老臺北人的記憶和靈魂。

我們同時也發現,從官方資料中找到鐵路相關的照片與文物寥寥可數,這些回憶和收藏幾乎落入鐵道迷身上,這也是我們在採訪過程中,不斷遇見依法行事,論功能與實用性的思維下產生的疑問--法律未規定辦理的,是否意味不具價值性?

台長:  
人氣(73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視賞析(綜藝、戲劇、影集、節目)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