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4-03 10:51:18| 人氣29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寺院的由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叢林指僧眾居住之寺院,尤其是禪宗寺院。昔時印度多於都城郊外選擇幽靜之林地,營建精舍;故僧眾止住之處,即以蘭若(空閑)、叢林等語稱之。

「叢林」一語經典中解釋頗多如:

《大智度論》卷三 : 僧眾和合居住於一處,猶如樹木聚集之叢林,故為喻;

《大莊嚴論經》: 眾僧 乃勝智之叢林;

《禪林寶訓音義》:「叢林」二字係取其草木不亂生長之義,表示其中有規矩法度。

禪宗自六祖慧能之後,僅以道法相授受,多岩居穴處,或寄住於律宗寺院,馬祖道一乃創叢林,以安禪侶;其後復有百丈懷海以禪眾聚處,尊卑不分,說法住持未合規制,遂折衷大小乘經律,制定清規。自此後叢林之制具備。

於後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亦仿照禪林制度而稱叢林。叢林之中,寺產一切歸公,且依一定規矩而容納十方來住之僧眾,其住持人選亦經僧眾同意,而由十方名德之合適者出任,故叢林又可稱為十方叢林。

古代的叢林,只要有禪堂、客堂、庫房、衣缽寮等四大堂口,即可成為一寺廟道場;然而今日的寺院,不僅保有原來的寮口,更增設有佛堂、講堂、教室、會議廳、交誼室、圖書館、抄經堂、往生堂、齋堂、寮房等,以符合現代弘法的需要。因此,今日的寺院,提供信徒多方面的服務,與信徒之間的關係密切。 

寺院是多功能:

  1.善友往來的聚會所。 

  2.人生道路的加油站。 

  3.修養性靈的安樂所。 

  4.去除煩惱的清涼地。 

  5.購買法寶的百貨店。 

  6.悲智願行的學習處。
  

信眾與寺院有什麼關係: 

  1.修身養性,培養宗教情操。 

  2.聽經聞法,可以增長人心。 

  3.齋飯素食,廣結善緣功德。 

  4.道友聚會,能夠以會會友。 

  身為佛教徒應該好好認識寺院。以期對寺院道場有一整體性的了解,進而護持道場,尤其要肯定、認同依止常住的宗風與目標,做個一師一道的佛弟子。
 
  此外,應熱心參與寺院活動,可以達到努力學習、回饋社會、增進家庭和諧、廣結善緣,圓滿自己,利益他人等目標。


寺院的由來:

寺院為佛寺的通稱。是僧尼修行辦道的處所。 

印度最早的寺院,是佛陀在世時,設立於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及舍衛城的祇園精舍。《大宋僧史略》卷上記載,我國「寺」的名稱,源於官方所設立接待外國賓客的鴻臚寺;西域僧人東來後,多先以鴻臚寺為館,再移住他處,後來就稱僧尼所住的地方為「寺」。

台長: 思惟學苑
人氣(29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思惟 |
此分類下一篇:浴佛法會的意義
此分類上一篇:佛學名相(續)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