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協奏曲,大家都耳熟能詳吧!大學剛聽到時,就被其中濃烈的斯拉夫風情吸引,還熱切地和同學分享心情,多年後,同學到我們山上的農場來,也許是看到我農婦灰撲撲的衣著,眼中卻閃著當初和她分享音樂的神采,她下了很有趣的結論--我的生活,就是音樂和泥土。看似完全不同的特性,同時在一個人身上存在,奇怪嗎?
當時我沒有回答,像是默認了,現在想想,不是的,我的生活,不全是音樂和泥土,那只是一部分,什麼占了絕大部分呢?是閱讀,我是一隻大書蟲。今天早上,看完了齊邦媛的《巨流河》,下午,想接著看張大春的《大唐李白》之二《鳳凰臺》,又拿起余秋雨的《君子之道》,不行,這三本大部頭的書,不能這樣接著看,頭腦要消化一下。於是,我放下了書,聽起這首曲子。
總覺得音樂一開始像海浪,每次聽,都會想到葛利格的鋼琴協奏曲,那首在天空部落格,兩年前的10月的深秋寫過,現在,8月的初秋,我想起了柴可夫斯基,都是國民樂派,都以民謠入樂,也都澎湃如浪,有趣的巧合。
但是其中還是有差異的,葛利格第二樂章詩意盎然,而柴可夫斯基有一段連續的下行音符,樂團在12:20-12:37先舖陳,鋼琴在12:38-12:52處接續,像極了1812序曲中撀退拿破崙那段,慷慨激昂,後來17:38-17:48鋼琴又再一次彈出下行音符,但沒有那麼涕泗縱橫了,而後,漸漸的,情緒平靜了下來,壯美的主題又不斷地出現,旋律大師柴可夫斯基,用音樂呈現了斯拉夫民族在冰冷外表下火熱的靈魂!讓我這來自亞熱帶台灣的女子,可以藉由音樂,想像遙遠遼闊的北國,讓心去旅行。
記得有位老師說過:「創意,常常發生在跨領域交界之處。」我一向是個直線思考,沒什麼創意的人,喜歡跨界遊走,只是想安放我已過不惑之年,卻總是驛動的心。
回去天空,把兩年前的文章找出來了
阿彰看過,應該記得
奇怪的是柴可夫斯基的可以貼影片,葛利格的卻不行
我就貼連結了
聽聽,看像不像?
第一次聽到這首曲子,就想到海洋
後來看了相關的介紹,才明白,他的音樂中,真的有海的味道
挪威國民樂派作曲家葛利格,以家鄉的民謠及大自然風光入樂
樂曲中俯拾皆是北歐的抒情與壯麗,他甚至稱自己的音樂有鱈魚風味
風格浪漫飄逸,又被稱為北歐的蕭邦
精采的大自然及詩意的靜靜流淌,充滿絢爛之美
葛利格對我而言,是有特殊意義的,他的皮爾金組曲
是我第一首入門的古典音樂
記得大一時,在系上學長的車上,皮爾金的前奏曲響起
學長問我:「妳覺得是早晨,中午,還是黃昏?」
當時的我,還沒聽過這首,直覺是早晨
學長說答對了,給我鼓勵,這是一個開始
後來社團的學長也給我聽莫札特,都是斷斷續續的
真正狂聽古典音樂是大二認識現在的老公後
他是大樂迷,生活費再拮据,都要買CD,聽音樂會
至此之後,古典音樂已成生活中的一部分,難以自拔了
協奏曲一響起,彷彿到了挪威的峽灣,面對一望無際的大海
看見藍天,喔不,天不一定是藍的,也許是灰的,不變的是廣大
聽見濤聲,風平浪靜嗎?倒未必,偶爾也有狂風巨浪,恆常的是遼闊
自然的奇蹟,音樂的想像,內心的激盪,久久不止…
103/10/30
葛利格鋼琴協奏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Q2myoP2wZI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