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1-04 15:14:44| 人氣1,49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論貝克:愛情的正常性混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今日的愛情,借用涂爾幹的失序概念,正是處在失序的狀態,過去我們的人際關係仍然維持著基本的信任,對於商品交易原則、社會功能分化、既定的社會價值皆有意識的採取信任,但在我們仍寄望過去的一切美好的能夠留下,遺憾地這世界並不是一個靜止的狀態,世界以我們跟不上的速度前進,無形中引領著我們走向全然不同的世代,不同於過去有機社會仍謹守信任的連帶關係,現在的社會是價值混亂的世代,愛情更是首當其衝,成為這個世代的標地,名為正常性混亂,因為混亂是必然的,且是正常的,反之正常的愛情才是混亂的,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

過去到現在,工業革命與科技進步造就了工業資本主義的興起,使人口大量往都市集中,都市社會便急需高度的社會分工維持都市社會的運作,同時科技亦使得分工得更精細,個人只從事齒輪式的工作,相對使個人意識從集體意識中剝離,另外,宗教改革也促使個人脫離單一權力的價值詮釋體系,個人被強調能獨善其身,因此個人主義在都市社會成為共同信仰,都市成為龐大個體集散地,導致其中共同的道德體系崩解,個體間只維持最基本薄弱的信任關係,反過來也使個體在社會複雜的關係中感到相對疏離,於是感生了脫序狀態。

高度的個人主義是過去的產物,並紮根於任一個行動者,然而現代社會的高度分化,使個體也化約為各種角色,儘管筋疲力盡的力求表現,卻始終找不到令人滿意的自我認同,原因在於我們賴以評斷自己的標準皆是過去的產物,在現代社會卻以不再滿足我們,即便成為一個稱職的父親、下屬、老闆、情人,我們仍不能因此肯定自己,極端的個人主義驅使我們必然有充分的主體性,而非扮演社會期待的角色,無奈主體性本身卻找不到出口,得以慰藉自我的心靈。只有將目標放在人際互動上,成為了既矛盾又不得不的選擇,愛情自然成為這個選擇中的最好選擇。

在愛情的場域裡,我們可以獲得情人投以自身最高的認同感,這是愛情歸屬感的必要條件,因此每個個體在愛情的場域中得到了認同,藉此肯定了自己的存在價值,但,這同時也是衝突的開始,在愛情中一加一等於一,一個人加另一個人等於一個關係,這關係便是衝突發生的戰場,兩個獨立的個體彼此在情人間得到了自我意識的增強,也意味著兩者在愛情的關係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意識的拉扯,無論是衝突還是妥協都將損害個人主體意識的伸張,情人間的互動變成一種個人主體性與愛情的辯證關係,於是協商成為愛情的必要過程,協商後決定和諧共生(削弱個人主體意識)或者破局(遠離愛情)。這正是愛情的正常性混亂首要環節。

愛情的正常性混亂第二環節是女性意識的抬頭。女性意識的抬頭意味著過去傳統價值體系下的『理想』愛情被顛覆了,過去女人作為家庭主婦的角色,是以犧牲者的姿態向愛情妥協,然而近代女性運動的崛起,使女性對於自己的角色認知產生了轉變,她們爭取到了工作權、參政權…使得她們不再只是男人的附屬品,尤其是在愛情的場域裡。千依百順、小鳥依人是過去男人賦予女人的理想框架,男人只期望女人當他們的背後默默支持者,殊不知女人對自己的主體性有更高的期許,因此破壞了這種表面上和諧共生的關係,過去愛情的模式(男主外、女主內)隨著這層轉變而發生質變,然而這只是女性意識抬頭在婚姻的相處模式中展現,更遑論無常的男女關係。對於過去仍有依戀情節的大男人-小女人模式,女性主義過度反彈的大女人-小男人模式,以及男女平權的和解模式。同理,相當於弱勢族群的同性戀、雙性戀等也能夠置於這個發展框架,愛情的形式添加了多元化的變化,正是造成愛情的正常性混亂的一個重要原因。生命只能透過形式來表現自己和實現它的自由,然而形式又必然會妨礙生命的發展並阻止它的自由(Simmel)。愛情在這裡正是透過形式展現自己,然而形式以多元且混亂的方式呈現在行動者面前,使得行動者在愛的形式中窒礙難行。

從現代到後現代,以上我們所述的二點:個人主體意識的提高與女性主義的抬頭造成正常性混亂的愛情,是由過去的社會價值轉變影響現代社會的信仰價值。然而,從現在過渡到未來呢?工業資本主義已過渡到全球化新自由主義,貧富差距在國際間成為共同問題,M型社會正在各國社會中形成,赤貧階級與地位更形鞏固的新布爾喬亞以強烈的磁力向中間階層拉攏,儘管兩者的生活風格迥異,但M型社會將無可避免促使出生率大幅下降,短時間成為高齡化社會。無論是任一階層,任一種生活風格者都將選擇逃避責任(逃避主義),過去的成就價值已然全面顛覆,誠如尼采信仰酒神戴奧尼索斯,將世俗道德視為牢籠,壓抑我們體內的酒國精神。現代人正是以這種態度-並不完全是-處理愛情關係,至少可以肯定的,就是他們都不願意負責任。責任是道德社會最根本的原則,一個人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進而對自己的家庭負責,對自己的情人、夫妻、孩子負責,新布爾喬亞發展他們玩世不恭的愛情態度,新赤貧階層發展他們無法(un-able)對愛情所需面對的處境負責,於是在愛情中現代人只願意享受本能(性)的歡娛,另一方面以為下代子孫著想的面具提倡節育。事實上,在逃避主義蔓延社會的同時,現代人也體會了難以名狀的疏離感,消極的自由與微弱的安全感不能滿足個體對於人際互動的需求,相對地使個人在疏離冷漠的社會裡需要更多的溫暖慰藉,速食愛情與一夜情就基於此產生,在這種關係中人們並不需要付出承諾,並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出道德責任,彼此兩情相悅各取所需,將愛情當作籌碼在交易,當作契約在經營。當個人體會到在各個場所都將面臨由經濟壓力轉化成沉重的情感壓力時,他們很容易就成為新興的不婚族、頂客族等,舉凡任何能夠逃避附屬關係的情感模式都將吸引他們的加入。

即便是婚姻的成立,也將面臨往後更加殘酷的現實:契約婚姻的成立。從前的婚姻,我們可以從誓言中找到『永恆』,現代社會中則用離婚率徹底打破永恆迷思,過渡到後現代社會時,我們連上教堂都可以免了。婚姻,在現代社會中更像一紙合約,就像給自己買了保險一樣保障自己未來離婚的權利,這張結婚證書的實質效力甚至大於結婚的情感效力,將風險降到最低層次便是婚姻成立的首要課題,顯然地婚姻關係就是一場交易,是一個契約。因個人在婚姻關係中決定為此關係賠上道德承諾,為家庭責任的同時乃希望這個家庭是值得付出的,但沒有人能夠斷言在價值混亂、愛情失序的年代裡愛情忠貞的可信性,相反地,是可笑性。因此婚姻成為風險管理的重要職場,情感反而變成其附屬品。如此這般誰又願意賠上自己的生命在婚姻裡開玩笑。

於是,價值混亂的年代,現代人仍渴望一烏托邦的實現,愛情便是烏托邦實現的理想場所,孤寂的場所是現代人的共同語境,孤寂的個體在社會裡漂浮,希冀能夠找到一座停靠的島嶼,但眼前連找個浮木都是問題,更甭論小島。所以後現代的理想愛情,權宜地徘徊於孤寂感的滿足與匱乏之間,享受過程蹦發的燦爛時光,瞬間又繼續在黑暗中漂泊。戀人們不再信仰愛情,不再依賴於道德價值體系,不再為愛情承諾,他們創造了屬於自己戀人們的聖經、教堂、教士,同時他們也是信仰自己的信徒。

台長: STANY
人氣(1,49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