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4-30 07:00:00| 人氣1,061| 回應7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演化論:邏輯邪9/66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演化論:邏輯邪9/66

演化論與創造論同是信仰
都無法以科學證實或否證
純屬上帝創造論的邏輯邪

演化論以下的五路證據
使演化論成為科學典範
一、現代遺傳學的基因突變證據。
二、現代地理學的大陸漂移證據。
三、化石的證據:始祖鳥銜接了爬蟲與鳥類之演化史。
四、界門綱目科屬種分類的證據:階級愈低則彼此的形性愈接近。
五、發生學的證據:各類之間比如人豬雞的胚胎有其演化的類似性。
以演化論來解釋宇宙人生也很有說服力:
比如宇宙的演化
人為何會生病老化  
還有…………………

還有以演化生物學來解釋
男女有別是有其先天的生化基礎
而不是後天父權社會偏見的社會生物學

演化生物學家眼中的性別科學
怎變女權主義者的社會生物邪

這得怪達爾文對自己的物競天擇優勝劣敗理論欠以下反省地批判:
一、雖不同意上帝(God)創造論,但又脫不了自然神論包袱,而變形為造物者(Creator)演化論。
二、不了解演化論與牛頓力學有很大的區別,牛頓力學已完成了天體和物體運動的數學化,演化論只是一套演化原則,因此牛頓力學已遭否證而演化論仍巧妙地在運作。
三、造物者旣然主張優勝劣敗,這導致社會達爾文主義對演化論的誤用,其餘毒甚至禍及殖民帝國主義、惡質資本主義和種族優越論。
以致於後來者對任何用演化論(如基因改造食物基因醫學)都很排斥

台長: 阿楨
人氣(1,061) | 回應(7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詩:邏輯邪 |
此分類下一篇:生死學:邏輯邪10/66
此分類上一篇:創造論:邏輯邪8/66

顯示全部71則回應

阿楨
被愛情沖暈了頭? 大腦在墜入愛河時發生了什麼 2020-10-11 新浪科技

  掃描了100多名處於熱戀中的人的大腦,那些墜入愛河不久的人(8個月內),他們大腦中與強烈的浪漫愛情感覺相關的區域活動頻繁;而那些熱戀時間較長的人(8到17個月),大腦中與深度依戀感相關的區域表現出了額外的活動。
  人類進化出了三種不同的大腦系統來進行交配和繁殖:性衝動、愛情和依戀之情。
  深度依戀自然而然、一點一滴地發生的。人類的一個獨特之處就在於會為了撫育後代而與伴侶結成穩定的“配對關係”。97%的哺乳動物不會靠配對來撫養後代,但人類會。一個結婚50年的女性朋友告訴我,有時候她會討厭她的丈夫,但是心裡還是一直愛著他,這種愛實際上就是依戀感。
  性是非常強大的。當你高潮時,大腦的很大一部分會完全停止運轉,12條腦神經中的5條會被立即啟動,與深度依戀感覺有關的催產素和後葉加壓素會大量分泌。在靈肉交融的同時,你的大腦會接受大量的資訊,畫面、聲音、氣味、觸覺等等,對生殖器的任何刺激都可能觸發多巴胺的活動,將你推進愛的浪潮。
  性是很久很久以前就進化出來的大腦原始系統,只要我們作為物種繼續存在著,它就會一直伴隨我們。這就像吃肉一樣,只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在我們的大腦裡,永遠不會改變。
  除了生孩子,性對眼睛、皮膚、肌肉、呼吸都有好處,還能讓你放鬆,幫助你控制膀胱,還是一種很好的抗抑鬱藥。精液中含有許多化學物質,包括多巴胺、血清素、睾酮、雌激素、促卵泡激素和促黃體生成素等各種能保持身體健康的物質。
  我們已經進化出四種與多巴胺、血清素、睾丸激素和雌激素系統相關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探索者、建設者、主管者、談判者。
  探險者——多巴胺水準高的人,傾向於追求新奇,他們冒險、好奇、有創造力、精力充沛、思維靈活。建設者——血清素水準高的人,是傳統和保守的,他們遵守規則,尊重權威,喜歡時間表和計畫,更可能有宗教信仰。而主管者和談判者則分別由雄性激素和雌激素相關的特徵表達。
  雄性激素高的人,大腦中與分析思維和數學思維有關的區域更加活躍。那些雌激素高的人,其鏡像神經元和其他主要由雌激素構成的大腦區域表現得更加活躍,會表現出較高的同理心。
  回應
這就是現有動物能成功生息繁衍到今天的關鍵所在
2020-10-12 08:41:12
阿楨
我們的大腦和宇宙,具有驚人的相似性 2021-01-04 新浪科技

  近期發表於Frontiers in Physics論文,義大利的學者通過對比人腦中神經元網路和宇宙中的星系網路,發現兩個複雜系統演化出的結構相似,儘管尺度和形成過程完全不同,但它們自組織的過程可能由相似的網路動力學驅動。
  人腦是一個複雜的時空多尺度結構,分子、細胞和神經元現象共存。它可以被建模為一個多層網路,也就是所謂大腦連接組:近鄰的神經元連接形成局部結構,不同的局部結構之間形成連接實現認知功能。
  而隨著暗物質和暗能量模型被物理學家廣泛接受,宇宙也可以被建模為網路。目前對宇宙網路結構形成過程具有較好解釋的,是ΛCDM暗物質模型。由於宇宙間物質密度的差異被引力作用放大,形成了無數的星系團,這些星系團物質形成了一個大型的網路。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1-04/doc-iiznctkf0021722.shtml
2021-01-13 09:30:08
阿楨
將數據存到DNA裡!全世界的資訊只有1公斤重

  如此大量的資訊如何存儲?最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通過改變環境電壓,引導“基因魔剪” CRISPR-Cas系統,將“hello world”翻譯成堿基語言,錄入大腸桿菌的DNA中。在繁衍80代以後,資料仍無損。相關研究發表在2021-01-11的《自然•化學生物學》雜誌。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有人提出,或許可以將電腦0和1的二進位數字字語言轉換成DNA的A、T、C、G四種堿基語言,從而將資料資訊存儲在DNA上。讀取時只要反向進行DNA測序即可。
  相比矽,DNA的存儲密度非常大,全世界的資料資訊都可以儲存在1公斤重、只占粉筆盒大小空間的一堆DNA中。
  其次,一般物理存放裝置使用壽命往往不到10年,DNA 100年以上;零下18℃以下,甚至可保存上萬年、數十萬年。
  第三,DNA存儲過程耗能極少,耗能量只相當於閃盤的億分之一。
  不過,人工合成DNA資料存儲技術要實現商業化應用,還有一些重大問題要解決。
  一是成本過高,目前人工合成存儲1百萬位元組資料的DNA,需要3500美元,解碼還需1000美元。二是無論存儲還是讀取過程都需要專業設備,個人使用極不方便。三是DNA保存需要低溫環境。
  活細菌蘊藏著新可能
  既然人工合成DNA有缺陷,那能不能借用活細菌的DNA呢?
  2017年,丘奇團隊就開創性地利用“基因魔剪” CRISPR–Cas 技術,將編碼資訊的DNA片段送入細菌體內。CRISPR–Cas 系統可以對任何DNA序列進行精准修改,如將堿基A替換成堿基G,或者刪除、插入、替換一段特異的DNA序列,就像我們使用 Word 軟體編輯文字一樣。
2021-01-27 08:05:46
阿楨
細胞核起源於病毒? 2021-01-28 新浪科技

  動物、植物、真菌和原生動物的細胞各不相同,不過它們都有一個顯著的共同特徵:細胞核。
  越來越多的證據使研究人員認為細胞核或許和線粒體一樣,起源于一種共生關係,帶來細胞核的可能不是一個單獨的細胞,而是病毒。
  酵母生物技術公司MicroBioGen的研究主管菲力浦•貝爾(Philip Bell)在2001年就提出了真核生物細胞核的病毒起源學說。
  科學家們普遍認為真核生物最早出現在25億年至15億年前。有證據表明,當時,一種細菌寄生到另一種原核生物——古細菌內,並成為了它的線粒體。
  相關新聞
以色列科學家:成年人細胞約370萬億個,每秒更換380萬!

掉髮恐和腸道細菌有關,超噁糞菌療法白髮變黑髮 2021/01/29 中時
  相關新聞
與腸道免疫及微菌叢失調相關的疾病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疾病被認為可能與腸道微菌叢失調有關,從免疫性統疾病,如發炎性腸道疾病、類風溼性關節炎、第一型糖尿病、氣喘等;到非免疫性疾病,如失智、自閉、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雖然微菌叢造成這些疾病的機轉還未被釐清,但確實改變了西醫對於疾病治療的觀念。
近年來,「異體糞便移植」、「個人化飲食」、「營養品補充(如益生菌、益生元)」等觀念的進展,目的都是協助腸道建立良好的微菌叢及免疫狀態。這樣的觀念與傳統醫學上食材養生、調整體質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2021-01-29 08:51:30
阿楨
生命起源于一鍋原始湯? 2021-02-02 新浪科技

  早在19世紀,達爾文就曾猜想,或許地球生命起源於一個溫暖的小池塘。在這個小池塘中,如果氨和磷酸鹽、光、熱、電等條件都具備,就可以形成蛋白質這樣的生物大分子。後來逐漸發展為關於生命起源的原始湯假說。簡而言之,原始湯假說認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於一鍋無機物混合的原始湯:在原始地球環境下,簡單的無機物通過化學反應轉變為有機物,有機物發展為生物大分子,直到出現一個最簡單、最原始的細胞,最終演化出地球上繽紛多彩的各類生命形態。
  1953年,原始湯假說的一小部分——從無機物中產生有機物的過程被實驗證實。這就是我們在中學課本上學過的米勒-尤裡實驗。當時,化學家尤裡和米勒將多種無機物(水、甲烷、氨氣、氫氣和一氧化碳)密封於燒瓶內,然後用電極產生火花,模擬原始大氣電閃雷鳴的環境,觀察是否真的能合成有機物。結果驚人地發現,燒瓶中產生了蛋白質的基本組成成分——氨基酸。
  這個實驗極大地支持了原始湯假說,但原始大氣成分到底是怎樣的,我們並不清楚。科學家在考察過遠古地球的氣候、溫度等因素後發現,氨氣、甲烷、氫氣或許從未在同一時間段作為地球的主要氣體存在過。在考慮到這些因素後,後來的實驗再也沒能複製米勒-尤裡實驗的成功,原始湯中也沒有自發產生氨基酸。
  原始湯假說似乎變得岌岌可危。幸好,來自海底熱泉的研究為事情帶來了轉機。
  上世紀70年代,科學家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裂谷看到了一幅奇異的景觀:這裡蒸汽騰騰,煙霧繚繞,雖是兩千多米深的海底,卻煙囪林立,恍若置身火山口——這便是深海熱泉。更令人驚奇的是,熱泉周圍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世界,聚集著細菌、甲殼類、 管蠕蟲和章魚等各種大小的生物,種群密度堪比珊瑚礁生態。
  到了80年代,第二類熱泉也映入科學家眼簾。不同於第一類熱泉由火山和岩漿形成,第二類熱泉由海水滲透進岩石形成。緩慢的海水侵蝕使得岩石形成奇特的紋路,在電子顯微鏡下呈現出大量微小的空腔,與細胞尺寸相仿,卻並非細胞遺跡。
2021-02-03 08:47:27
阿楨
進入20世紀,網路科學迅速興起,給人們帶來啟發。正如連接是網路的本質一樣,科學家們猜測,在從原始湯孕育出生命的過程中,關鍵的未必是幾種特定分子,也可能是一批相互作用的不同分子。不同分子相互作用,從中湧現出生命的基本特徵——自我複製。
  2020年《科學》雜誌上的論文為這種猜想提供了證據。研究者使用化學演算法軟體,僅僅以水、氮氣、硫化氫、氨氣、氰化氫、甲烷這6種簡單物質作為起始反應物,讓它們相互反應,產生的新物質接著繼續參與反應,一代代持續下去,形成一個龐大的化學網路,其中包含數萬種分子,有許多是生物體記憶體在的有機物。
  他們在分析後驚人地發現,在這個網路中,竟然會產生多種催化劑。它們既是催化劑,也是化學反應的參與物,讓化學反應越來越快,積累的物質越來越多。也就是說,從簡單的無機物開始,就可以自發形成自我催化、自我複製的化學迴圈——這正是生命的自我複製能力的根基。
  研究還發現,除了催化劑,反應產物中還有表面活性劑。這是一類可以讓目標溶液表面張力顯著下降的物質,可以改變浸潤性、幫助增溶、乳化、起泡等。我們常見的洗滌劑,主要成分就是表面活性劑。
  事實上,細胞膜的主要功能成分就是表面活性劑。這層表面活性劑可能幫助形成生命和周遭環境之間最原始的邊界,加速個體細胞生命的形成。
  模擬實驗讓我們看到,幾種簡單無機物相互反應,不斷反覆運算,就可以產生具備自我催化、自我複製能力的生物大分子,以及表面活性劑這道生命屏障。這也啟發我們,或許根本無需糾結生命起源領域的一個“雞生蛋”問題: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的DNA和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質,到底誰先產生?情況可能是,一切都在原始湯中自發湧現。
  雖然相關研究還相當初步,卻無疑讓我們窺見了生命起源的一道亮光。
  非生命和生命的界線,一開始可能並沒有那麼清晰。如今生機勃勃的生命世界,都是從無機物分子組成的一鍋原始湯中產生。
2021-02-03 08:47:50
阿楨
中醫藥重磅檔發佈!鼓勵實行中西醫同病同效同價 2021-02-09 新華社

國辦日前印發《關於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
更好發揮中醫藥特色和比較優勢
為中醫藥高品質特色發展保駕護航
檔從人才、產業、資金等方面提出保障舉措
從中西醫結合制度建設、中醫藥發展重大工程
以及提高發展效益、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等方面著力突破
中醫藥防治舉措全面融入應急預案和技術方案
探索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醫保支付方式
鼓勵實行中西醫同病同效同價
將符合條件的中醫診所納入醫聯體建設
打造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
建立一批名醫堂執業平臺
用5-10年時間培育10萬名左右中醫藥骨幹人才
制定“十四五”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
……

研究發現:女性生理週期間歇性地與月亮週期同步

  2021-01-27《科學進展》期刊論文,研究人員發現在她們的生理週期會與月亮的亮度和重力週期同步。
  很多檔都記錄了海洋生物的繁殖週期與月相同步,比如浮游生物、螃蟹、魚類和珊瑚等。人類對月亮週期的反應或許是我們進化歷程的遺物。
  回應
中醫陰陽學早在幾千年前就知道了。中國農曆月亮也叫太陰!
2021-02-10 09:26:35
阿楨
胡錫進:這樣的狗官 在中國至少會“社會性死亡” 2021-02-18 環球時報

  美國中南部遇極寒天氣,至少26死,得州科羅拉多市長居然直斥老百姓“只有強者才能生存”
“生存還是死亡是你們自己的選擇”“政府和電力供應商並不欠你們什麼”,甚至還說遇到困難就找政府要援助是“社會主義政府的可悲產物”。這人要是在中國可不光是要辭職的問題了,他至少還會“社會性死亡”。
  回應
弱肉強食叢林法已在美根深蒂固了,所以官員才會說出這種混帳話.
  相關新聞
美國2020年上半年人均預期壽命因新冠疫情縮短一年
  回應
弱肉強食
2021-02-19 09:14:33
阿楨
狡猾精子“毒害”競爭者,使得其他精子死亡 2021/03/05 新浪科技

  柏林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MPIMG)研究了小鼠精子細胞,攜帶t-單體型DNA序列的精子比沒有該DNA序列的競爭精子遊得更直,並且平均遊動速度更快。
  t -單倍型精子(藍色痕跡)可以毒害同伴,使這些競爭對手(綠色痕跡)癱瘓,迫使他們繞著圈遊動,直到死亡。t -單倍型精子(藍色痕跡)可以毒害同伴,使這些競爭對手(綠色痕跡)癱瘓,迫使他們繞著圈遊動,直到死亡。
  精子細胞是無情的競爭對手,基因差異可以使個體精子在生命競賽中具有優勢,從而促進特定基因變異傳遞給後代。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3-05/doc-ikftssaq1429529.shtml
2021-03-06 09:25:52
阿楨
難以置信!胎盤這個“正常”器官的基因突變比腫瘤還多……2021-03-12 新浪科技

  今日,來自英國惠康桑格研究所和劍橋大學的一支科研團隊在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了一篇新論文,科學家們首次從基因組的角度詳細地分析了一個特殊的人體器官——胎盤。
  證實了一個令人吃驚的結果:正常胎盤的組成完全不同於人體的其他任何器官,反而更像腫瘤。由於基因突變數量極多,科學家們甚至將胎盤稱為“遺傳缺陷的垃圾場”。
  分析結果顯示,每一份活檢組織在遺傳學上都是一個獨特的克隆擴增,也就是衍生自單個細胞的一群細胞。這種克隆模式和正常的人體器官不同,反而與癌症的發展非常相似。
  另一方面,胎盤細胞的基因突變發生率也與腫瘤類似,遠遠高於其他健康人體組織。
  這項研究中觀察到的一個例子更是充分說明了胎盤對遺傳缺陷的容忍度非常高。研究人員發現,有一塊活檢組織的每一個細胞都含有3條10號染色體,2條來自母親,1條來自父親——正常情況下,應該是父母雙方的各1條;而取自同一個胎盤的另外幾份活檢組織中,以及取自相應胚胎的組織,經分析發現,10號染色體的數量正常,但2條都來自母親。
2021-03-13 08:16:13
阿楨
近50年前預言的奇數子被發現了 2021-03-23 新浪科技

  最近,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TOTEM合作組與費米實驗室太伏質子加速器(Tevatron)的DØ合作組,通過讓質子以接近光速碰撞,發現了理論物理學家在大約50年前就已預測的一種粒子——奇數子(odderon)。
  強力是自然界中的四種基本力之一,解釋強力的理論被稱為量子色動力學(QCD),它描述了構成質子的誇克和膠子之間的相互作用。
  1973年,理論物理學家,提出了坡密子(pomeron)和奇數子,這二者並非實實在在的粒子,而是一類狀態。坡密子指的是膠子以偶數個數結合在一起的現象;奇數子指的則是膠子以奇數個數結合在一起的現象。
  在過去的實驗中,物理學家已經找到了坡密子存在的實驗證據,卻還沒能發現奇數子存在的證據。

DNA為啥會自發變異?支配微小世界的量子力學可以解釋 2021-03-22 新浪科技

  量子力學用於描述支配原子及其亞原子成分的奇怪規則,當描述宏觀世界的經典物理規則失效時,量子就會介入進行解釋,在DNA的例子中,經典物理學提供一種解釋,分析了為什麼DNA螺旋階梯的某一階突然發生變化,會導致所謂的“點突變”。
  1月29日發表在《物理化學雜誌》上的研究,表明一種被稱為質子隧穿的量子現象可以通過允許DNA中帶正電荷的質子從一個位置跳躍至另一個位置,產生點突變。
  依據經典熱力學,這種類型的振動有時會使氫原子跳到DNA的新位置,短暫地形成新鍵,但是依據最新這項研究,經典品質轉移並不能解釋質子在DNA中跳躍的現象。就亞原子粒子而言,它們的確切位置和速度無法同時計算出來,科學家僅能通過計算粒子以特定速度出現在某一特殊位置的概率,來捕捉到粒子的模糊圖像。
2021-03-24 10:30:43
阿楨
細菌也懂得利用量子力學 2021-03-31 新浪科技

  太陽是地球上萬千生命的生長源泉,通過光合作用,太陽光被轉化成化學能。
  除了我們常見的綠色植物之外,還有一些光合細菌,例如,綠硫菌(Chlorobium tepidum)!
  最近,美國科學家發現,綠硫細菌能利用量子力學效應來調節光合作用的進程。
  “我們第一次看到生物主動利用量子效應。”論文作者Greg Engel說。
  綠硫細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光合細菌之一,早在遙遠的三十多億年前,它就誕生了。
  早期的地球極端缺氧,綠硫細菌是一類厭氧型光合細菌。

國際空間站上發現未知微生物 刷新對宇宙中生命的理解 2021-03-31 新浪科技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究,科學家在國際空間站發現了四種微生物,其中一個菌株為已知的羅氏甲基桿菌(Methylorubrum rhodesianum)。其他三個被測序,發現都屬於同一個,以前未確認的物種,菌株命名為IF7SW-B2T,IIF1SW-B5,和IIF4SW-B5。這四種菌株都屬於土壤和淡水中的一個細菌家族;它們參與固氮、植物生長,並有助於阻止植物病原體。研究小組通過基因分析將這四個菌株放在一起,尋找可以用來促進植物生長的基因。這將進一步有助於確定可能有助於在微重力條件下促進植物生長的遺傳決定因素,並有助於今後為長期空間任務發展可持續的植物作物。
  國際空間站上發現未知微生物,意味著宇宙中有生命的地方可能比我們認為的要多的多。
2021-04-02 08:53:43
阿楨
滅絕恐龍的小行星撞擊或許造就今天的亞馬遜雨林 2021-04-06新浪科技

  一項新研究指出,地球上熱帶雨林的形成可能源自於導致恐龍滅絕的那場小行星撞擊。利用採集自哥倫比亞的花粉和樹葉化石,研究人員探討了小行星撞擊如何改變了南美洲的熱帶森林。66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不僅導致了恐龍和其他生命形式的滅絕,還導致了生態系統的更替。
  那麼,這場撞擊如何使恐龍時代稀疏的、以針葉樹為主的熱帶森林轉變為今天的熱帶雨林?第一是,許多恐龍通常以生長在森林底層的植物為食,並習慣於踩踏這些植物,從而使森林不至於太過茂密。第二,火山灰的沉降使整個熱帶地區的土壤肥沃,有利於開花植物的快速生長。最後是,針葉樹物種的率先滅絕為開花植物的繁盛創造了機會。
  相關新聞
我們都誕生自一場盛大的葬禮
https://t.cj.sina.com.cn/articles/view/1850988623/6e53d84f01900vc6a
2021-04-07 09:07:57
阿楨
雄性比雌性壽命短,是因為Y染色體有“毒”? 2021-04-28 環球科學

  對許多生物而言,雄性和雌性的壽命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高出4.8年。在超過110歲的超長壽人群中,女性也占了大多數。當然,影響壽命的因素十分複雜,生活習慣、社會分工等後天因素對兩性的壽命差異都有顯著影響。近年來,科學家以人類細胞和果蠅(同樣擁有X、Y性染色體)為研究物件,發現雄性壽命較短或是因為受到了Y染色體的“毒害”。
  在包括人在內以X、Y作為性染色體的生物中,Y染色體十分獨特,它只含有較少的基因,但存在大範圍的異染色質,能抑制一些DNA序列如轉座子的活動。而科學家發現,或許正是這種特徵導致了雄性的壽命通常比雌性短。在衰老過程中,Y染色體上的異染色質會消失,其中的轉座子會釋放出來,引發了對雄性的毒害效應。
2021-04-29 08:28:28
阿楨
女性月經週期為何與月球運行週期保持短暫同步? 2021-04-28 新浪科技

目前,一項針對22位女性跨時32年的長期月經週期記錄統計分析顯示,超過27天的女性月經週期會與影響月光強度和月亮引力的週期保持短暫同步,但隨著女性年齡不斷增長以及夜晚持續暴露在人造光環境中,這種同步性就會逐漸消失。

日本研究月亮週期對生物成長的影響

日本共同社2018-10-17報導,日本汽車零件巨頭豐田紡織公司與名古屋大學17日宣佈啟動有關月亮盈缺對生物影響的共同研究。配合隨月亮週期而變化的地球物體重力,調整給予光照和養分的時機,可能使植物生長加快、動物不易變得肥胖。此外還希望弄清“滿月之日分娩者多”“滿月之日謀殺、毒害、抑鬱和心臟病多”等尚未被科學證明的說法。

月球對地球生物影響巨大,沒月球就不會有人類的出現 2019-07-26

研究發現,歐洲獾在新月期間撒尿更多標記自己的領地尋找配偶,獅子襲擊人類的事件發生在滿月後10天,哺乳動物的視力是專門為月光而開發的,許多蝙蝠在滿月期間也不那麼活躍,海洋中的珊瑚性活動也變的活躍等等。

地球自轉速度為什麼會時快時慢 2018-10-01

通過數珊瑚殼上長出的碳酸鈣條帶人們會知道:在5.7億年以前的寒武紀,地球一晝夜只有20.47小時,每年有428天;在5億年前的奧陶紀早期,每天有21.4小時,每年有409天;在3.7億年前的泥盆紀中期,地球上的一年有398天左右,每天有22小時;而在3.2億年前的石炭紀,每年只有387天。觀測鸚鵡貝化石螺紋的數目,知道,在4億年前每月只有9天,1.5億年前為17天,700萬年前為22天,3000萬年前為25天,
2021-04-29 08:29:12
阿楨
為什麼有些動物的精子特別大? 2021-06-29 北京新浪網

  精子細胞的大小千差萬別。例如,有一種寄生蜂(Cotesia congregata)——產生的精子只有不到1釐米的千分之一,而果蠅產生的精子具有長達6釐米的尾巴,緊緊地蜷曲在它們的體內。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研究了3200個物種的數據,發現決定物種精子大小的一個原則是,生殖道較小的雌性會驅使雄性產生更大的精子,而體外受精的動物往往會產生非常小的精子,因為它們必須產生大量精子,才能使卵子受精。更為罕見的生殖方式——遠程受精(spermcasting)具有更小的精子,例如,河蚌可能會將精子噴射到溪流中,而這些精子會順著水流前行,直到被一隻固著的、正在濾食的雌性吸入體內。
  儘管人類屬於體內受精的動物,但人類並不會產生巨大的精子。相反,人類精子的長度只有約0.005釐米,落在體外受精物種的精子大小範圍內。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體型較大的動物具有生殖道,使精子傳播的方式就如同體外受精一般。
  生殖道越小,精子就越大。而對於果蠅來說,它們的生殖道就顯得十分局促。「果蠅的精子長度是它們體長的20倍」。

剛出生的嬰兒肚子裡,竟然還有一個胎兒!概率只有五十萬分之一的胎中胎

  這可不是生造謠言,2019年2月22日在哥倫比亞出生的一個女嬰就是這樣——這種情況十分罕見,在50萬例中才有1例。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寄生胎呢?
  目前認為寄生胎的病因尚不明了。在少數患兒的家族中有遺傳病史,比如先天性肛門閉鎖,這提示了遺傳基因的異常可能是本病的發病原因。所以,在寄生胎的預防上,也多建議首先要杜絕近親婚姻,孕期避免接觸致畸致癌物質。
  寄生胎手術的治療效果一般都很好,但也仍然有惡變的可能。
2021-06-30 08:43:02
阿楨
中國人牙齒問題很嚴重,與飲食有關,而且口腔保健也不到位 2021-06-29

西方人因為進化問題,飲食上以牛肉特別是生牛肉為主,所以牙齒有問題,中國人是農墾文明,以大米蔬菜為主肉食為輔,牙齒問題並不嚴重,總有些人把洋人的牙齒利益鏈條輸出到中國,先從宣傳上引導中國人重視牙齒健康
錯,中國人牙齒問題很嚴重,中國飲食以米飯為主,高碳水,特別適合口腔細菌繁殖。而且口腔保健宣傳不到位,牙科醫保也不到位,保證每年兩次牙科檢查的就沒幾個人。
刷牙對牙結石只能減緩不能移除,必須依靠牙醫。人類出生時已經帶著兩套牙齒,加起來無維護夠用30年左右,這剛好和人類野外自然壽命差不多,接下來幾十年全靠細緻的護理。

寄生蟲如何促進大腦進化? 2021-06-29 新浪科技

男子生吃螃蟹險丟命:感染多種寄生蟲引發腦出血和多器官衰竭
  寄生蟲作為一種令人頭疼的真核生物已經存在了數百萬年,科學家認為它們很可能會影響宿主的進化。近期,在一篇發表於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的研究中,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教授Giudice討論了4種宿主演化出的、應對操縱腦部的寄生蟲的策略。
  許多寄生蟲為了提高自身的繁殖率和傳播率,會操縱宿主的行為。因此,人腦在進化過程中會產生一些保護性的對抗措施,幫助大腦塑造出驚人的、極其複雜的中樞神經系統。Giudice認為宿主演化出的對抗寄生蟲操縱的方法主要有4種:限制寄生蟲入腦、增加神經操縱的難度、增加信號傳播的複雜性、提高大腦自身的韌性。
2021-06-30 08:44:41
阿楨
科學證明夜貓子都死得早?穩住,事情不是這樣的

研究稱“夜貓子”更易抑鬱 提前1小時入睡抑鬱風險可降23%
當“夜貓子”真會快樂?新研究顯示:晚睡的人更易抑鬱
  2018年,有個研究憑藉聳人聽聞的標題引爆全網:“非傳統睡眠作息將導致早死”,其實,這既不是研究本身的結論,也不是研究人員的結論。
  這個研究最初發表於《國際時間生物學期刊》,研究人員在六年半的時間裡研究了超過43萬人的睡眠類型,研究資料來源於英格蘭國家衛生服務中心和蘇格蘭國民健康服務中心登記處。研究人員將近50萬人被分成了四類:真•雲雀型(所謂的早鳥族,最有可能隨著日出而醒)、真•貓頭鷹型(最有可能隨著日出而眠)、半雲雀型和半貓頭鷹型。
  超過1萬名參與者在研究期間死亡。研究並非試圖將死亡與睡眠剝奪聯繫在一起,而是將其與“共病”聯繫起來——也就是說,比如心理或神經疾病,糖尿病等。
  但是,不應僅靠簡單的關聯性就妄下結論,真正的問題在於,對於那些生活在早起世界的夜貓子來說,他們睡得太晚,但又不得不起得很早。一些其他可能增加健康風險的行為,主要與飲食和運動有關。如果每晚休息充足,飲食健康,積極鍛煉,參與有意義的社交活動,每天再曬曬太陽,即使是夜貓子,也並不會僅因為睡得晚就面臨健康水準整體下降的風險,也不會因此而死得更早。
  睡眠習慣隨著時間和科技而變化
   “早睡早起讓人健康、富裕、聰明。”當時人們贊同這一觀點,多半是客觀條件使然。那時候離電力普及還有一個多世紀,人們的工作,仍然主要集中在農牧業和製造業這些典型的戶外勞動中。
  那時的夜貓子常被清教徒認為懶散又無所事事,只有經常光顧酒吧、妓院,以及被關在監獄牢房的人才會睡到太陽曬屁股。在當時,主流社會的觀念,是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成為夜貓子。
  就這樣過去了兩個世紀,情況基本沒什麼變化。
  到1954年,已經有超過一半的美國家庭擁有至少一台電視。到90年代初,電腦也達成了同樣的里程碑式的成就。僅僅幾年之後,超過半數的美國人接入了互聯網。每晚睡眠時間不足5小時的人數激增至了14%。
  現在,夜貓子們則完全遵循自己身體的規律生活。研究發現,夜貓子比早鳥族更聰明,更富有創意,工作狀態更穩定。
  用專家的話說,理想的解決方案是敞開懷抱,擁抱你自己的自然規律,即便這意味著你得當個自由工作者,或者去上夜間課程而不是白天上課。
2021-06-30 08:46:45
阿楨
事關倫理問題,“公鼠懷孕”實驗引發爭議 2021-07-02

  6月初,一項 “公鼠懷孕” 實驗引起爭議,該研究的實驗步驟分為四步:首先,通過手術將一隻雄性被閹割大鼠和一隻雌性大鼠縫合在一起,製造能交換血液、共用體內微環境的 “連體鼠”;八週後,向雄性大鼠體內移植子宮;待其恢復後,再分別向雄鼠和雌鼠的子宮內移植囊胚期的胚胎(通常指胎齡為5天的大鼠胚胎);最後,在胚胎發育至21.5天時,實行剖腹產。
  這項研究最早於6月10日發表於生命科學預印本平臺BioRxiv,6月16日更新。作者有兩位,分別為海軍軍醫大學海軍醫學院教育機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海軍軍醫大學海軍醫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張榮佳和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婦產科劉玉環。
  《知識分子》訪談的相關專家認為,實驗 “有創新”,但 “沒必要”,折射出多個層次的倫理問題。作者聲明稱,已經給BioRxiv寫信停止撤稿,因為他們沒做錯什麼,只是演示了一個動物實驗。
  研究發現,只有當連體鼠裡的雌鼠也懷孕時,暴露在雌鼠血液環境中的雄鼠才可能懷孕,而且雄鼠的懷孕成功率非常低。最終163對 “連體鼠” 中,僅有6只雄鼠成功 “受孕”,成功率3.68%;向雄鼠移植的280個胚胎中僅10個胚胎發育成功,成功率3.57%。
  此實驗之前,雄性哺乳動物懷孕還未有先例。
  另外,解決女性不孕問題,子宮移植已是有成功先例的辦法。2014年,瑞典一名先天性子宮缺失的患者接受子宮移植後生出了健康的嬰兒,是世界上首例報導的子宮移植後活產。在中國,2015年陝西省西京醫院成功實施了國內首例人子宮移植手術,就是將母親的子宮移植給先天無子宮的女兒。
  出於安全和倫理考慮,目前的國際標準建議只允許為遺傳學上的女性提供子宮移植。
  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生物倫理學教授亞瑟•卡普蘭(Arthur Caplan)表示,即使是針對失去子宮或無子宮女性,子宮移植技術目前仍然是創新而具有實驗性的。不過,該實驗在不孕治療和其他相關健康需求中的優先級很低。
  體外胚胎培養技術也已逐漸成熟,“雄性懷孕” 實驗幾乎沒有必要。曾有多項實驗利用體外人造子宮孕育哺乳動物胚胎,如羊、小鼠等。今年3月,以色列科學家在《自然》發文,將孕育5天的小鼠胚胎植入體外的 “人造子宮” 環境,發育到第11天時已成為具有所有小鼠特徵的胎兒。
2021-07-03 07:46:06
阿楨
動物會自殺嗎? 情況比你想像的更加複雜 2021-08-19

據外媒報道,除了人類,許多動物也會通過”自我了斷”或臨時性的行為來結束生命,但這能否稱為”自殺”還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 1970年4月,訓練師裡克•奧巴瑞來到美國邁阿密海洋水族館,見到了與他相處了7年的海豚凱西(Kathy)。在電視劇集《海豚飛寶》(Flipper)中擔任主角三年後,此時的凱西正因”退休”而備受煎熬。 凱西來自野外環境,它被捕獲並帶到了水族館進行表演訓練。 當時這隻雌性海豚看起來很沮喪,獨自呆在一個混凝土水箱中。 對於像海豚這樣高度社會性的動物而言,這不是一件好事。 奧巴瑞稱,這隻曾經的明星海豚游到了他的懷裡,然後沉入了水箱底部,並拒絕重新浮出水面,最終溺亡。
但是,凱西的自殺是真的嗎? 非人類動物真的有能力故意結束自己的生命嗎?到底是什麼自殺?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更複雜的是,我們自己都還沒有完全理解人類自殺的複雜性。 研究人員仍然不確定與人類自殺有關的風險因素,在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 SM-5》中,自殺行為障礙被列為”有待進一步考慮的障礙”。 甚至對於人類自殺的定義也存在爭議:這個問題既涉及到生物學和心理學,也涉及到哲學和語義學。
隨著人類對動物意識的認識越來越深入,有人開始聲稱某些動物不僅會感到痛苦,而且能意識到死亡的概念,並能夠有計劃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對擬人描述的批評
也有批評者認為,「動物可以自殺」這一觀點其實是某種”擬人主義”——將人類的品質推之於非人類的事物上。 海豚看起來很沮喪,不浮出水面呼吸,但這並不意味著它選擇了自殺。
主張動物可能自殺的人稱批評者的這種態度稱為”人類否定”(anthropo-denial)。 儘管動物的悲傷——或抑鬱、喜悅和憤怒等——可能不會以與人類相同的方式表現出來,但這並不意味著這種情緒是不真實的,自殺也是如此。
2021-08-20 09:20:44
阿楨
事實上,這個問題非常複雜,肯定的證據主要依賴於單一的觀察和推斷,而不是實證證據。 相應的解釋也各不相同。 英國著名動物行為學家珍妮•古道爾曾講述過她的黑猩猩實驗物件弗林特(Flint)的死亡故事,這隻黑猩猩似乎失去了生存的意志,在其母親弗洛(Flo)去世一個月後也去世了。 在狗和大象身上也發現了類似的例子。 這些觀察結果確實令人吃驚,但這真的是自殺嗎? 其意義能否等同於我們對人類自殺的描述? 即使在受害者受到極端脅迫或精神不穩定的情況下,我們通常也會認為自殺具有某種意圖。 我們無法證明,也無從知曉弗林特是否故意絕食。
值得注意的是,在任何有意義的語境中,動物界一些自我毀滅的行為幾乎肯定不是自殺。 螞蟻和蚜蟲會在捕食者接近時爆炸,這對它們的同類是有利的。 一些蜜蜂物種在被蠅類寄生時,會為了保護種群而放棄蜂巢。 儘管對無脊椎動物感知能力的研究表明,昆蟲或許能感覺到疼痛,但這些行為幾乎肯定是本能的,並不是由個體決策驅動。 同樣,旅鼠跳崖自殺的現象更有可能是種群個體數量過剩的意外後果,而不是有意識地主動跳崖。
  故意的還是無意的
動物必須有自我意識,能理解死亡的真正含義,並有能力執行一系列它知道會導致自己死亡的行為。 有證據表明,一些動物具有前兩種能力,但後一種能力尚未見到。 海豚和一些靈長類動物似乎會悼念逝者,這一事實可能並不足以表明它們真的懂得並能夠促成自己的死亡。
如果自殺被定義:通過某種反思判斷,認為不再值得活下去之後,故意奪去自己的生命。那動物肯定是不會自殺。
2021-08-20 09:23:32
阿楨
薛定諤1944年《生命是什麼》

  這是個大問題。在學校得到的答案是生物必考題——生物體會表現出如下特徵:運動(movement)、呼吸(respiration)、應激反應(sensitivity)、生長(growth)、繁殖(reproduction)、排泄(excretion)和吸收營養(nutrition)。
  儘管地球的生命形式都依賴於碳基聚合物,但我們對生命的思考不應該受制於地球上的生物化學經驗。矽在地球上的含量遠遠高於碳,地球上的生命卻是基於碳的。這或許是因為在地球表面的現成條件下,矽不像碳那麼容易與其他原子形成化學鍵,因而不能為生命製造出足夠的化學多樣性。不過,如果在假想地外生命時徹底排除矽基生命,就太愚蠢了。比如說,英國化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格雷厄姆•凱恩斯-史密斯(Graham Cairns-Smith)就曾在20世紀60年代構想了一種原始的生命形式,以矽為基礎的自我複製。
  思考生命是什麼時,人們很容易在生命和非生命之間劃出一條鮮明的分界線。細胞顯然是有生命的,所有由細胞集合而成的生物體也是有生命的。但也有居於兩者之間、類似生命的形態。
  病毒是個很好的例子。它們是有基因組的化學實體,病毒可以通過自然選擇進化,但病毒不能自我繁殖。相反,它們繁殖的唯一途徑是感染生物體的細胞,劫持被感染細胞的新陳代謝。
  長久以來,生態學家一直很贊成深層關聯、相互關聯的生命觀,認為所有生命都被一個互相連接的網路關聯在一起。
2021-09-08 08:45:02
阿楨
不吃夜宵可以長壽? 科學家們找到了背後的原因 2021-09-30

研究人員們指出,既然間歇性禁食的效果與吃下去的卡路里總數無關,而只和吃飯的時間有關,那麼生物鍾一定在裡頭起到了某種作用。
為了找到關鍵,科學家將與人類具有類似生物鍾的果蠅分為四組,第一組每天24小時敞開供應食物,想吃就能吃;第二組的開飯時間減少一半,僅為12小時;第三組每隔一天餓一天肚子——第一天禁食,餓完肚子的第二天敞開吃。第四組的設計則非常巧妙,類比了間歇性禁食。 果蠅在頭一天有4個小時可以吃東西,剩下20小時不給吃。 禁食的次日,果蠅整天都能正常飲食。
實驗發現,只有第四組的果蠅更長壽——雌性果蠅的壽命延長了18%,雄性果蠅的壽命也延長了13%。只有那些沒有吃夜宵,從晚上開始餓肚子,一直餓到第二天中午的果蠅,壽命才得到了顯著延長。 相反,同樣是餓20小時的肚子,如果把吃飯時間調整到晚上,果蠅的壽命就沒有明顯變化。
為什麼呢? 後續研究發現在晚上餓肚子,有助於啟動細胞的自我清理系統。 這種系統叫做自噬反應,曾斬獲諾獎。 細胞正是用這條系統來修復自身損傷。 我們也知道,它與延緩衰老有關。
考慮到人類細胞具有同樣的清理機制,科學家指出這一發現對人類可能也有啟示。
2021-10-01 07:32:08
阿楨
對稱雖美,但不對稱才是宇宙和生命存在的原因 2022-02-11 新浪科技

  外媒報導,人類左撇子比例約十分之一,但,從亞原子粒子到生命本身,宇宙其實很青睞“左撇子”。事實上,如沒不對稱性,宇宙將會平淡無奇,大部分空間充滿了輻射,而且沒有恒星、行星或生命。
  反物質:物理學家為什麼喜歡對稱?
  如果現實中存在這種完美的對稱性,那麼在大爆炸後的幾分之一秒內,物質和反物質就應該湮滅,變成輻射(主要是光子)。但事實並非如此,大約十億分之一的物質粒子作為多餘的部分存留了下來。這意義重大,因為我們在宇宙中看到的一切——星系及其內部的恒星,行星及其衛星,地球上的生命,以及各種物質團塊,包括有生命的和沒有生命的——都來自這些過剩的物質。這就是物質與反物質之間基本的不對稱。
  究竟是什麼機制創造了這種微小的物質過剩?這種最終導致我們存在的不完美,是粒子物理學和宇宙學中最重大的未決問題之一。
  回應
可能是這樣的:對稱,可能是一種“完全抵消”的平衡,而不對稱,才是有“產生剩餘”的不平衡——才有了演化多樣性。在藝術上,也不一定對稱才是美,不對稱也能產生出其不意的美的極佳效果。人類的男女比例,也達不到絕對對稱的結果。

不用管,熱帶雨林可以自行恢復 2022-02-11 中國科學報

  儘管科學家表示,保護原始森林、阻止進一步砍伐至關重要,但美國克萊姆森大學教授Saara DeWalt等國際熱帶生態學家團隊的研究表明,自然再生森林的恢復速度驚人,可以在緩解氣候變化方面發揮作用。相關論文發表於《科學》。
  “任其發展,大自然會照顧它。”DeWalt表示,“熱帶雨林的恢復應該依靠自然更新,這是在生態上和經濟上最有效的方式。”土壤肥力不到10年的時間就能恢復到原始森林的價值,植物功能運轉不到25年,物種多樣性需要60年,地上生物量和物種組成需要120多年。
2022-02-12 10:37:50
阿楨
生命是是如何從非生物起源的化合物中誕生? 2022-02-22

在40多億年前的地球早期,由於受到小行星或微行星的撞擊,可能形成了短暫的還原性大氣層,大氣被富含甲烷和有機物的防紫外線煙霧染成橙色,高濃度的溶解鐵可能使海洋呈現出綠色,早期地球的環境條件和導致生命產生的化學物質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已知最早的微生物化石,可以追溯到大約35億年前。不過,即使是如此古老的微生物也有祖先,再往前追溯約6億年,它們所留下的生物活動痕跡可能就保存在地質記錄中,成為某種化學“化石”:生命出現的最初階段與地球最早期環境的化學和物理條件的演變緊密交織在一起。

  相關新聞
大腦的處理資訊的能力,直到60歲才開始衰退 2022-02-21 新浪科技
常見乳酸桿菌益生菌不是所有人都適用,或促進癌症進展 2022-02-21 新浪科技
2022-02-22 08:46:10
阿楨
「暴雪中搶購的美國人,餓死也不吃植物肉」,為何向中國人推銷?

2022年1月9日,《觀察者》轉載外國知名論壇Reddit上一個帖子「你們寧願挨餓也不願吃植物肉,2022年冬季暴風雪」。
在國內市場上早就有「人造肉」出售,無論是外觀還是口感都與肉相去甚遠,如像吃素人吃的素肉也僅僅是長相比較相似。
植物肉一般使用的都是豆類中提取的蛋白質,比如大都或者豌豆以及小麥等,在加上增稠劑,澱粉以及糊精,還有酵母萃取物等,總共大約有20多種添加劑,經過加熱、擠壓以及冷卻成型。
植物肉儘管出現很早,比如營養師Sarah Tyson Rorer就曾於1909編寫過食譜,用扁豆、麵包屑和花生製成的模擬小牛肉烤食譜,而到了1943年時,Kellogg製造出了他的第一個基於大豆的「植物肉」,不過真正的植物肉巨頭,還是要到二十一世紀才出現! Beyond Meat公司在2009年才成立。從2017~2018年,北美增長了37%,到2018-19年,美國達8.95億美元,到2025年將突破250億歐元。
宗教界歡迎,環保界歡迎,甚至全球變暖控制也非常歡迎的植物肉,卻在美國超市中無人問津,這到底是什麼問題?在這帖子的8400個回帖中,這位老兄說,價格太貴了,不如直接吃肉類!
這位友說這「植物肉」嘗起來跟炸豆泥差不多,他不太喜歡吃。
這位說植物肉經過過度加工的植物材料,浸泡在人造香料和人造色素中,由人造粘合劑粘合在一起,並在裝配線上生產。這不是肉,任何稱其為肉的人要麼是愚蠢,要麼就是騙子。
基本上展現了美國人對待植物肉的態度,貴、味道不好、添加劑太多。
植物肉的營養並不全面,缺乏維生素B12、n-3多不飽和脂肪酸、鐵、鋅等營養素。
2020年1月8日,Impossible Foods執行長帕特•布朗在上海進口博覽會上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
「中國人每吃一塊肉,亞馬孫雨林里就冒出了一股煙,」布朗說。「中國對我們來說,絕對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市場。」
全球國家中美國人浪費比例是數一數二的,以中國人吃肉、亞馬遜冒煙這種不恰當的比喻。
  相關新聞資料
美媒:美知名企業明年將率先開賣「人造肉」
引比爾蓋茨、李嘉誠跟投,「人造肉」真這麼好吃嗎?可能是今年最大一筆智商稅
2022-03-08 08:19:20
阿楨
這種致命毒藥,竟是所有生命的起源 2022-03-08 新浪科技

  在氧氣出現在地球上之前,環境裡到處是氰化物。這種致命毒氣是如何成為地球生命誕生的關鍵成分的?
  生命起源這一話題挑起了無盡的爭論,讓科學家和研究人員頭疼不已。儘管還有科學謎團尚待解開,但我們一致認同,現在所知的世界在 45 億年前誕生之初完全是另一片天地,而組成世界的物質也迥然不同。氧氣,如今是生命存活的關鍵元素,直到 23.3 億年前才在大氣中聚積起來。
  那麼,地球早期大氣到底由什麼組成呢?說來很諷刺,氰化物,一種致命毒物,可能是地球早期生命的關鍵組成。氰化物已被廣泛認作是原始湯(primordial soup)的重要成分,後者是促成生命起源的有機化合物溶液。
  近期一項由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化學家領導的研究讓我們進一步看清了早期生命可能在地球有毒環境中生存下來的方式,並解釋了其他具備相似環境條件的行星也有可能將生命維持到今天。他們忠實複製了早期地球上的分子,並將氰化物添加入混合物。而實驗的一個重要特徵包括“還原性三羧酸迴圈”( reductive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或者縮寫為 r-TCA。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上。
  1870 年,在對抗拿破崙•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的普法戰爭中,氰化物首次作為戰爭毒劑聲名鵲起。
  拉瑪納拉亞南•克裡希那莫爾提(Ramanarayanan Krishnamurthy)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化學家,他認為,生命的更早期形式可能對氰化物耐受,因為它們的化學組成不同於今天的我們和其他生物。這表明如今對我們有毒的物質,對地球早期生命沒有毒性。
  對擁有不同化學組成類型的植物和某些動物來說,二氧化碳而非氧氣是它們的能量來源。“我們由此可以推斷,更早期的生命靠氰化物生存,就像在氧氣出現之前,早期生命依賴二氧化碳而活一樣。”
  當氧氣確實在地球大氣中形成之後,無法適應氧氣的生命滅絕了,因為對它們來說氧氣有毒。而適應氧氣的生命,或者進行產氧光合作用的生命得以繼續生存演化。同理,依賴氰化物的早期生命形式也經歷了同樣的故事,克裡希納莫爾提說。它們將有毒的化學物質作為能量來源,一旦氰化物耗盡,它們要麼改變自身適應另外一種物質,要麼徹底滅絕。
2022-03-09 06:33:27
阿楨
人類在接下來1萬年間會發生哪些變化? 2022-03-31 新浪科技

  一些科學家認為,文明的崛起意味著自然選擇的終結。
  但進化(楨:演化!)並沒有停下腳步,只不過驅動力不再是“適者生存”,而是“適者生育”,因此“性選擇”比“自然選擇”更重要。城市為疾病提供了易於傳播的環境,我們的大腦體積也變小了。
  人類的壽命會越來越長,進化出抗衰老或抗癌基因就毫無意義了。
  過去200萬年來,隨著我們對蠻力的依賴減少、對工具和武器的依賴增加,骨骼的質地變得越來越輕。現代工作則更多是腦力勞動、而非體力勞動。
  早期以植物為食長有巨大的臼齒和下頜骨,用於磨碎富含纖維的植物。但食肉烹飪之後,下顎和牙齒都開始縮小,智齒未來也可能會消失。
  過去600萬年來,在工具使用、複雜社會體系和語言的驅動下,大腦體積三倍自然選擇的大腦。1萬至2萬年前達到了最大值,之後,大腦就一直在縮小。也許是因為,農耕文明,身體攝取的脂肪和蛋白質大大減少,大腦的耗能相當驚人,可占全身的20%。也許狩獵採集比農耕更費腦力一些。也可能是因為,大型社會中有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所以耗費的腦力更少。
  大腦體積其實並不能決定一切。大象和逆戟鯨的大腦都比人類大,愛因斯坦的大腦則小於人均,尼安德特人倒是與我們差不多,但主要用在了視覺和身體控制上,語言和工具並不多。被人類馴化之後,羊的大腦品質減少了24%,牛減少了26%,狗減少了30%。
  以狩獵採集社會,人類需要富有攻擊性,如今,我們要買肉就去菜市場,有糾紛就去警察局或法院。但越來越多的人正飽受孤獨、焦慮和抑鬱等心理問題的困擾。在這些精神問題從人類基因庫中剔除的同時,我們或許也會失去這些極富才華和創造力的領導者、作家、藝術家和音樂家。
  回應
在病毒面前越來越脆弱

為什麼我們會有不同的血型? 2022-03-30 新浪科技

  所以有不同血型,原因在於瘧疾,O型比其他血型低66%。不同血型可能存在著疾病聯繫,例如,O型更容易患霍亂、鼠疫、結核病和腮腺炎,AB型更容易感染天花、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儘管Rh陰性會導致新生兒溶血症,在過去的進化中存在過某種優勢,使這種基因突變能夠保存下來,但現在優勢消失了。
2022-04-01 10:10:03
阿楨
陰毛為何是捲的?4大功能曝光 該不該剃醫師解答 2022/04/04 中時

顧芳瑜在粉專《鳥科學先生-泌尿科顧芳瑜醫師》舉出下列4大功用,解釋為何陰毛是捲的:
1. 性能力表現
大約在12~13歲第二性徵開始發育後,陰毛也會開始生長。而隨著發育期,陰毛也釋放大量費洛蒙以吸引異性。
2. 減少陰部摩擦
陰毛大多呈現捲曲且蓬鬆,有如彈簧、避震器的功能,讓性行為過程中皮膚較不會直接相互碰撞、摩擦,可減少陰部的傷害。
3. 保護作用
早期人類赤身裸體,陰莖龜頭即使有包皮包覆,相對身體的皮膚仍較細嫩;女性的大小陰唇也是,因此陰毛能發揮保護作用,使其避免日曬、蟲咬。
4. 調節溫度、氣味
小便後可能有些氣味,陰毛能調節溫度、濕度,同時改善陰部散發的味道,類似鼻毛調節溫度的功能,當冷空氣進到鼻腔,經過鼻毛就不會感覺這麼冷。
顧芳瑜提醒,陰毛雖有保護作用,但若過於茂盛易藏汙納垢,尤其肛門附近有皺褶清潔不易,可能造成痔瘡或肛門廔管,適當的清潔修剪可減少陰蝨感染機率。若要修剪陰毛,建議沿著內褲外緣或比基尼線修剪即可,不需要剃得一乾二淨,也盡量不要使用刮刀,以免皮膚表層、毛孔產生刮傷,增加細菌感染的機會。
2022-04-06 07:07:14
阿楨
斑馬也是馬,為什麼沒人騎? 2022-04-15 新浪科技

  馬,曾是人類主要的運輸方式之一。按照現在對馬的分類,可以大致有300多個品種的馬。
  這麼多品種的馬,偏偏就是沒有身上帶條紋的那種馬。要知道,現代馬匹和斑馬在5500萬年前同屬一家,都是來源於始祖馬(Hyracotherium)。
  想一想,如果在一眾騎兵隊裡,其他人都是棕褐色的普通馬匹,而你卻騎了帶條紋的斑馬,想不鶴立雞群都難,不就相當於在古代擁有了一蘭博基尼,該是一件多麼值得炫耀的事。
  確實,因為就有人嘗試這麼做了。上個世紀初的英國,幾乎沒人認為斑馬可以馴化,用當時的話說,他們覺得斑馬是“不可救藥”的野生動物。
  維多利亞時期的人們對動物的分類很簡單,對人類有用的動物和沒用的動物,沒用的動物被看作是不可原諒的罪過。
  但偏偏有一個人不信邪,他叫萊昂內爾•沃爾特•羅斯柴爾德,是一個動物學愛好者。
  後面發生的事情也證明了他這確實就是作秀,因為自此以後他再也沒有駕駛那輛斑馬車上路。幾千年來,人類都沒有成功馴化過斑馬,羅斯柴爾德自然也不能成功。
  斑馬之所以那麼難馴化,很大一部分原因和它生活的地方有關。人類騎的馬,不管是蒙古馬,還是阿拉伯馬,又或者其他馬,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都來自歐亞大陸。
  而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有一個區別,就是沒有眾多的大型捕食者,比如獅子、獵豹、鬣狗一類的。
  斑馬作為一個在遍地都是威脅的動物,進化成了一種特別警覺、反應敏捷的動物,面對危險時會逃跑。即便被捕獲,也依舊有強大的反抗能力。
  斑馬一腳可以踢碎獅子的下巴,甚至還會咬其他動物。2013年的時候,美國一家動物園裡,一隻瞪羚就被斑馬給咬死了,飼養員想上前阻止也被咬了好幾口。
  加上對人類本身就有很強的警惕性,在野外壓根很難靠近斑馬。
  按照博物學家法蘭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的說法,馴化的動物得符合這些標準:自身渴望舒適的環境、容易照顧以及會主動靠近人類。綜上所述,斑馬並不是一種“人類友好型”動物,不符合馴化的標準。
2022-04-17 09:51:14
阿楨
放生成殺生?自然環境承受不起這些“福報” 2022-09-16 中國新聞網

  近日,廣西省百色市有人在水庫放生數條“清道夫”,引發熱議。據報導,14日,當事人已到案並承認錯誤,將全力配合相關部門進行挽救。
  2019年6月,湖北省神農架林區紅坪鎮及國家公園橋洞溝境內出現大量毒蛇,並咬傷當地村民萬某,最終萬某醫治無效死亡。經林區森林公安局偵破,放生者岳某、董某認為放生毒蛇可以獲得“福報”,所以不顧社會公共安全而恣意放生毒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放生以求“福報”的傳統自古有之,但事實上這是一項專業行為,對物種種群、檢疫隔離都有嚴格要求,隨意放生會對當地生物多樣性造成惡劣影響。
  中新網瞭解到,個人或組織未經批准,無論是國家重點保護還是非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擅自捕捉、買賣、放生野生動物都是違法違規的。
  回應
只禁放生,卻允許進口養殖買賣,這和允許買賣槍支有什麼兩樣呢!
2022-09-17 07:57:01
阿楨
帕博博士研究表明 尼安德塔人沒滅絕 我們就是! 2022/10/03 中時

2022年的諾貝爾生醫獎剛剛揭曉,今年並不是頒給發明某種生物醫療技術團隊,而是給了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體質人類學家-帕博(Dr.Svante Pääbo)博士,他開發的的古DNA還原技術,重構了人類演化的譜系。原本以為尼安德塔人(Homo neanderthalensis)與智人(Homo sapiens)涇渭分明、毫不相干,但是他的古DNA證據卻顯示,我們現代人的血統裡混有尼安德塔人的DNA,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現代人是智人與尼安德塔人的後代。

撈過界的生醫諾獎得主 帕博獨創跨領域考古遺傳學派 2022/10/04 中時

帕博進入醫學院並非想從事醫療或是研究醫學,他最初是想學考古,但是他認為考古的學程太過緩慢,最後決定先進醫學院,並研究免疫學。在學期間他運用醫學院學來的理論跨入考古領域,研究木乃伊的DNA,最後還複製成功,研究成果也發表在知名科學雜誌《自然》(Nature)上。他的研究成果後也被廣泛用於研究猛獁象、陸棲樹懶、洞熊和恐鳥等絕種動物遺傳學上。
而對於醫學上的研究成果,最知名的是他對尼安德塔人的研究,他從測序的結果證明尼安德塔人有親屬關係,2個物種之間有1%~4%的共同基因,他們之間的基因交流可能發生在第一批現代人類離開非洲並遇到可能在近東一帶尼安德塔人之後才發生的。推測大約在80萬年前彼此有共同的祖先,並大約在55萬年前分道揚鑣。
他的研究方法也在另一種名為丹尼索瓦人(Denisovan)的基因研究上獲得成果。丹尼索瓦人是俄羅斯、中國和蒙古交界的阿爾泰山洞穴中發現另外一種古人類,他的基因與現代的東亞人、東南亞人、美洲與澳洲土著的基因也有約5%的共同之處,這證明瞭現代人類的「非洲起源說」並非那麼單純,而是在時間長河中持續地與不同的古人類產生基因交流而形成今遍佈全世界的現代人物種。
2022-10-04 07:43:04
阿楨
新科諾貝爾獎量子糾纏 可能是超光速通訊基礎 2022/10/04 中時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3位量子力學的重要科學家:阿斯佩(Alain Aspect)、克勞澤(John F. Clauser)以及塞林格(Anton Zeilinger)。 諾貝爾委員會成員歐利森( Eva Olsson)說:「量子訊息科學是一個充滿活力,且發展迅速的學門,這將是安全加密傳輸、量子計算,和即時通訊等領域的基礎。」
他們的發現,與量子力學當中的「量子糾纏」有關,這是指同時出生的AB兩個量子之間,有一股無遠弗屆的連結能力,A量子出現改變,B量子也會有即時的反應,不因距離而有延遲。
澤林格通過實驗,展示了一種稱為「量子隱形傳輸」的現象,以他的話來說「利用糾纏,你可以將量子攜帶的所有信息,轉移到量子被重新構建的其他地方。」聽起來像是瞬間移動,或是科幻片《星際爭霸戰》(STAR TREK)的光波傳輸。
澤林格也補充,就目前理論,能完成這種傳輸的只有極簡單的粒子,無法像科幻片那樣把一個大活人給傳到遠處。
正因為這個機制只限於量子之間的傳送,所以澤林格曾經說:「這些實驗完全是哲學上的,沒有任何可能的用途或應用。」
但是這一部分澤林格就預測錯誤,事實上,最近十年,工程師們開始依據量子糾纏理量,開發量子電腦、量子網絡通訊,和量子加密通信技術,比如中國大陸的「墨子號」,就號稱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其研究的目標就是量子通訊與不可能破解的加密技術。
2022-10-05 06:30:32
阿楨
3得主量子研究 推翻愛因斯坦EPR悖論 2022-10-05聯合報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量子力學研究者阿斯佩(Alain Aspect)、克勞澤(John F. Clauser)及柴林厄(Anton Zeilinger)共同獲獎,其中阿斯佩七年前曾受邀來台大物理系演講,當時座無虛席。國內學者說,三人透過不同時期的研究,發現「量子糾纏」真實存在,也證明愛因斯坦提出的EPR悖論是錯的;藉量子糾纏效應,可用於複雜的計算工作,比如開發量子電腦,或作為加密金鑰,用於軍事、銀行等用途。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昨舉行解析記者會,成大物理系特聘教授陳岳男說,愛因斯坦一九三五年曾針對物理學家波耳的量子力學理論,提出EPR悖論,質疑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一九六四年約翰.貝爾提出「貝爾不等式」,要佐證量子力學存在;一九八○年代初阿斯佩才有糾纏光子實驗;柴林厄等人於二○一五年用新實驗,獨立完成貝爾不等式的實驗,將過去實驗漏洞補齊,證明量子糾纏真的存在。
台大物理系特聘教授、中原大學量子資訊中心主任張慶瑞也受訪說,三人用實驗證明量子糾纏真實存在,在所有量子科技中,如果沒有量子糾纏,很多性質就不會展現,也就不會出現量子計算、量子通訊等發明。
2022-10-05 06:46:07
阿楨
很多人拿“弱肉強食”來批判達爾文理論,但達爾文理論核心是“適者生存” 2022-08-15

很多人拿“弱肉強食”來批判達爾文理論,其實達爾文理論的核心從來不是什麼“弱肉強食”,而是“適者生存”。再強大的東西,如果資源的獲取能力抵不過為維持強大的消耗,也就會因無法適應環境而被淘汰掉。美國在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主導下的政治制度乃至經濟制度,都是高能耗的制度體系,從耗費奢侈的黨爭到鼓勵族群對立的多元化政確,再到被消費主義綁架的商業競爭,這種制度體系平日每時每刻的運轉都要消耗掉天量的地球資源,但這種制度體系,在資源充足的全球擴張時代也確實給與了美國更大更強的驅動力,在長時間內維持了“美國第一”的優勢。然而當人類進入全球內卷時代,這種體系註定成為悲劇,美國現在也發現,自己和共用同一制度理念與價值觀的南美、南亞、非洲國家一樣,開始陷入了治理上的困境。
  回應
社會達爾文主義和達爾文的進(楨:? 演!)化論不是一個東西
2022-11-28 05:45:34
阿楨
牛頓:不論科學還是神學,我都會出手 2022-12-13 中科院物理所

牛頓認為萬有引力與地球和蘋果無關,所有的天體都應有這種力。然而,那時的數學還不能解釋這些運動。因此,牛頓發展了的微積分。
1666年(被稱為牛頓觀察到蘋果落下的一年),23歲的牛頓在微積分、運動學、光學和引力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發明和發現,但並未發表。萬有引力解釋了行星的運動,但它不能解釋是誰使行星運動的。此外,牛頓對權力和名聲也十分癡迷。
與此同時,萊布尼茨被皇家學會指控抄襲,當時牛頓即將成為皇家學會主席,更奇怪的是,牛頓自己準備了剽竊指控的報告。今天,人們普遍認為這兩人是各自獨立地發現微積分的。
牛頓1727年3月20日去世檢查了他的頭髮,發現他的頭髮中含有汞,可能是他追求煉金術的結果。
2022-12-14 09:41:17
阿楨
為什麼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的盡頭成了上帝一般的玄學?

【本文來自《我不會把科學當成一種信條,以為科學法力無邊,讓科學來包辦一切》評論區】
  回應
人類的未來,科學預測不了,哲學解釋不了,歷史說明不了,科學的盡頭是玄學、神學是不足為奇的!
科學家要深究:物質的本質是什麼?物質是怎麼來的?宇宙爆炸以前是什麼模樣?“爆炸”的能量從何而來?等等,誰能夠解答?誰能夠驗證?所以只能歸於上帝了!

我不會把科學當成一種信條,以為科學法力無邊,讓科學來包辦一切道學民科 2023-01-23

《三體》為啥反響巨大,我來祛魅,祛掉科學的魅惑。科學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方法。我不會把科學當成一種信條,以為科學法力無邊,讓科學包辦一切,科學就是工具而已。現在充斥一種科學唯一論現象,難道現在所有的現象科學能解釋嗎?對於科學不能解釋的現象,不能用其他辦法來解決嗎?只能等科學發展,這不是科學唯一論嗎?甚至還以科學的名義對不符合科學的現象進行實全面否定,恨不能斬盡殺絕。這其實是某種具有嚴重排他性的思想,同時製造科學能解決一切問題,現在不能,可以等科學發展,把科學當信條灌輸到每個人的心裡。
回應
科學從來不是宗教式的信條,科學是一種理解世界的方法論,最反對的就是所謂的“法力無邊",作者的立論顯然是從宗教思維出發的。
對啊對啊,我所針對的科學唯一論是和宗教思維毫無關係。到底誰是宗教思維還不一定呢!
科學根本不在乎你信不信它,宇宙就在那裡,根本不會在意你信不信他,而宗教沒人信它他就不存在了
事實上現在有很多人打著維護科學的大旗,幹著維護其私利並且以“封建迷信愚昧落後”的名義詆毀圍剿其競爭對手!
2023-01-25 08:45:59
阿楨
春節後百業忙開工 直擊大陸首條量子晶片生產線 2023-01-31 中天直播
  回應
傳統光刻機太貴了,量子晶片及碳晶片將主導未來的世界,矽晶片將走入真空管、電晶體的時代,所以台積電的矽晶體將在近兩年會被量子晶體所取代。
到商用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的晶片事業一定會彎道超車,中國半導體產業未來無可限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DFPbtxzlzo
  相關新聞
中國首條量子3納米悟空晶片生產線亮相,首台量子晶片光刻機問世
中國”悟空”出世!晶片不久的將來可能換道,美國要制裁條毛嗎?
取代荷蘭!華為公佈超導量子晶片專利!徹底擺脫美國卡脖子!
美國《晶片法案》解析:地緣政治焦慮與令人生疑的效果 - 端傳媒
法國回聲報:美國的晶片法案重創中國- RFI
分析:中共對美晶片法案跳腳但無還手之力 - 大紀元
美“晶片法案”損人害己終將反噬自身 - 新華網
王棟、孫冰岩:美國「晶片法案」損人不利己 - 思考香港
拜登簽署晶片法案遇冷業界憂10年來最大衰退- 香港文匯報

量子晶片生產線、量子計算與量子電腦 2023/01/31 波新聞

安徽合肥首條自主化量子晶片生產線,曾經被國外「卡脖子」的一些設備(光刻機)已自主化 。目前萬億次的經典電腦,大約需要15萬年,而使用量子電腦則只需要1秒。而後摩爾時代,這一技術有望説明傳統晶片性能極限突圍。據BCG測算,3-5年內,量子技術價值有望達50-100億美元;15-30年, 4500- 8500億。
  回應相關新聞
中國超算天津中心首席科學家孟祥飛:中已突破了新一代的百億億次,算力總規模超過每秒1.5萬億億次,並已建十所國家超級計算中心。
 中突破美禁運,小晶片(晶粒)4nm封裝開始量產。大陸發明專利有效量已居世界第一。阿里雲斬獲四項第一,美科技巨頭備受壓力。台積電等晶片代工廠2023年銷售額同比下降4%比2019年1.9%更糟。2023年全球晶片業又爆掉!兩大記憶體廠三星和海力存天數高達20周。 2022年5月韓對中出口半導體晶片134億美元進口149億美元。 全球記憶體掀10年最大自救潮:鎧俠(Kioxia)2022年10月起減產3成,三星、SK海力士等韓廠跟進。 美2022年10月升級長江存儲禁令。 Micron美光 2022年12月推出232層3D NAND快閃記憶體,但長江存儲已量產。中國晶片2022進口(4580.2億個同比減13.2%/23107.8億元同比漲3%)出口(2303.8億個同比減10.8%/8511.5億元同比升8.1%)世界第一。
2023-02-03 07:49:09
阿楨
韋伯望遠鏡(JWST)的早期宇宙照片 與天文理論不符 2023/02/24 中時

根據現有理論,宇宙的年齡大約是137億年,而一個巨大的成熟星系,至少需要幾十億年的演化才會形成。然而韋伯望遠鏡所拍攝到的深遠宇宙,卻已經充滿各種成熟星系,其中不乏許多中老年恆星,天文學家大嘆「它們不應該在那裡。」
韋伯回傳的第一份深太空照片,通過分析這些星系發出小紅點是宇宙大爆炸(Big Bang)後5至7億年的宇宙早期。僅有4億年的恆星,早期星系可能還不規則。但韋伯所發現的星系實在大得驚人,其中的恆星也太成熟了。「這就有點像,一個實際年齡3歲的孩子,已經180公分高,而且長了鬍子」。
韋伯望遠鏡是2021年12月25日發射的,2022年7月正式工作。它僅用半年觀測,就幾乎要打翻天文學理論。科學家雖然感到頭痛,但仍然很高興,這意味著有更多的問題值得研究。

中國CSST巡天號太空望遠鏡2023年發射與天宮並軌飛行

中國的CSST望遠鏡的鏡片口徑為2米,略小於哈伯望遠鏡的約2.4米,但是其視場約是哈伯望遠鏡的300倍。此外,CSST以天宮太空站為太空母港,平時觀測時遠離空間站並與其共軌獨立飛行,在需要補給或者維修升級時,主動與天宮交會對接,停靠太空母港。研究認為太空站的姿態變化、結構形變以及太空人活動和飛船對接帶來的振動,都會導致成像質量嚴重退化。
  相關新聞資料
中國即將選拔國際太空人,已有多國提出需求。 (回應:5眼日韓印不得入內)
2023-02-27 09:46:27
阿楨
說下“進化論”最讓人惋惜的地方 2023-03-01

近幾天在觀網風聞社區發了兩個帖子,討論人類要不要恐懼外星人的話題。恐懼的網友不少。他們給出了各種外星人可能霍霍地球人的理由,並執著於用歐洲殖民者殘害印第安人的例子做證據。
但是,當我問他們為什麼歐洲殖民者能統制美洲,而美軍卻無法平定阿富汗時,蒙古人騎著馬,拿著刀箭就能征服這裡,號稱人類史最強的美軍打了十幾年,卻夾著尾巴逃跑了。為什麼一個貧瘠落後的地方會成為“帝國墳場”?為什麼帝國會從這裡開始折戟沉沙?
當網友們激烈地向我陳述外星人的危險和莫測時,其實他們表達出的是強烈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情緒,偏執地向“效率”,向“力量”,向“財富”跪下去了。
他們崇拜強者,這沒有錯。但是,他們不知道,很多強者之所以不能“恒強”,就是因為沒有明白在“效率”的旁邊還有“豐富性”這個影子。
,我覺得“進化論”最讓人遺憾的地方是,沒有把“效率和豐富性”的辯證關係挑明,解釋清楚,以至於後人對“進化論”做了“社會達爾文主義式”的偏頗解讀與愚蠢實踐,並造成了許多極端的傷害與災難。
有些人比較喜歡用“演化論”而不是“進化論”,認為生命的發展是自由的,往各個方向發展的,所以只有適者生存,沒有進化與否,先進與否。演化論是不對的,是分裂的、孤立的去看生物發展現象。如果用“演化論”代替“進化論”,評判標準沒有了。只有彼此不同,而無好壞、對錯、正誤、美醜之分。實際是有“效率”和“豐富性”兩個標準。
2023-03-09 09:40:1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