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9-29 07:39:05| 人氣4,08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雅舍小品》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梁實秋的《雅舍小品》已將前評《幽默就是力量》的幽默提升/深到反諷/戲謔/黑色幽默之境(另參本館:《幽默就是力量》)可惜正中版泛黄薄書如同文白交融的梁實秋文字藝術,已空前絕後。

  是嗎?那貼些《雅舍小品》(免費網文)共賞。

 

 

《雅舍小品》初版于1949年,收小品散文34篇;續集于1973年出版,收作品32篇;三集于1982年出版,收作品37篇;四集于1986年出版,收作品40篇.四集合訂本亦于1986年出版,共收文章143篇.

  《雅舍小品》中的「雅舍」,即作者的居室.在抗戰期間,作者因避戰火而到了四川的北碚,跟同學吳景超夫婦合資在北碚買了一幢房子.由于房子築在路邊的山坡上,沒有門牌,郵遞不便,便用吳景超夫人龔業雅的名字,替居室命名爲「雅舍」.後來,他應邀在重慶出版的《星期評論》寫專欄,以「雅舍小品」爲欄目,每星期一篇,每篇二千字,以筆名「子佳」發表,寫了十多篇.雖然後來《星期評論》停刊,但「雅舍小品」還是繼續寫下去,散見于重慶,昆明的一些刊物.抗戰勝利後,梁氏有意把作品輯爲一冊,交商務印書館印行.可是由于當時內戰方殷,終因紙張太貴而無法即時出版.直到臺灣後,才由正中書局出版.

  內容大要

  《雅舍小品》的文章,本來都屬于專欄式的作品,而且都是短篇,沒有太大的連貫性.其中所寫的,涉及不少作者熟悉的真人真事.根據作者自述,《雅舍小品》中的作品「雖多調侃,並非虛擬」,可以看出作品內容的真確性和寫作的取向.

  《雅舍小品》每篇作品不出二千字,寫的都是身邊瑣事,生活隨筆.既不涉及政治思想,也不談中西文化問題.全書固然沒有統一的主題,所寫的都是獨立成篇,而且題材多是隨手拈來的.初看題目時,可能給讀者平凡的感覺,但細看內容後,卻又別饒趣味.像《握手》,《理發》,《衣裳》,《女人》,《男人》,《洗澡》,《牙簽》等,平常人絕對想不到這樣平凡的題目,竟然可寫出這麽豐富的內容.作者在《雅舍》一篇中說,他的作品是「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的.至于書名用「雅舍」二字,只在點明寫作的所在地而已.

  雅舍小品  藝術特色

  1. 《雅舍小品》中的作品,是名副其實的小品,雖是「隨想隨寫」,但寫來清新雋永.內容涉及的題材都是平凡不過,普通人不大注意的,但在作者的筆下卻別饒趣味,令人讀後有深得我心之感.可見作者獨有的智慧和過人的洞察力.

  2. 《雅舍小品》所寫的題材雖屬于生活瑣事,但寫來卻不會淡如白開水,也不會板滯如流水賬.梁實秋的散文,能在平凡中顯真誠,于小節處蘊含哲理,是智慧之作.他的文章最合乎知識分子的品味和格調,既博且雅,一派從容,篇幅雖不長,但卻令人在最短時間內去體會人生,參悟智慧.他的文章,親切易讀,任何年齡的讀者,都會在他那圓熟,幽默和趣味的文字功力上獲益.

  3. 梁實秋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學基礎,又精研西洋文學,在作品中往往流露出西方隨筆式的從容與優雅,雖然生活點滴都可入文,但下筆卻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溫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簡潔,絕無生硬歐化的痕迹.

http://baike.baidu.com/view/526663.html?tp=0_11

 

雅舍小品導讀>教師-張美櫻

 

    許是看習慣了現在市面上淺顯易懂的短篇小說,翻開梁實秋的雅舍小品,著時讓我看得有些辛苦,短短一小則就出現了好幾個生難字,再不就是出現一段引用古人說的話,不是很有深度還不見得能全部看的懂呢!〈學生 劉佩琦〉

在雅舍小品中,梁實秋先生以幽默的口語表現出許多似乎很平常的事物,但他在這些事物上的一些見解卻是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他也用了許多諷喻的語氣來表達出對一些那個時代一般人所崇尚的事物的意見,令人察覺到其實有些事是不必要的,而有些事是我們真正所應認清的。〈學生 戴英修〉

    從上引的兩則年輕讀者的心得,可以看出梁實秋散文的特色,和新世代讀者閱讀雅舍小品的感受,雅舍是梁實秋先生寓居於四川的小屋,雅舍小品則為梁先生在此間創作的散文,既然名為小品,當然可以預知裏面的內容,大多在生活中的感觸。

    或許時空環境的差異,對於生於寶島長於寶島的青年學子而言,四川是如此的遙遠,抗戰時期已是歷史名詞,語言風格因時代的隔閡而產生疏離感,以致即使看民初的小品文,也覺得辛苦,不過我們鼓勵身為大學生的同學們,為自己的生命加一些耐心,增一點努力,只要耐著性子,習慣一下文字時空的差異,很快地你能融入雅舍小品中的意趣。因為這是一本書寫生活的書,而且是一個有趣的人,書寫他領會到的生活意趣,可以說這是一本教我們怎麼體會生活的書。

    我們的生活不會永遠順心如意,當然也不可能永遠倒楣無趣,然而日子無論是快活適意或是挫折坎坷,我們都必須要過下去不是嗎?雅舍小品其實就是一個懂得怎麼過生活的人,把他在生活裏面的敏銳感受,清爽利落地披展開來,如果我們願意細心品味,很快能夠學會作者的方法,那無疑是非常有智慧的方法,來面對我們的生活。

    舉「孩子」這篇散文為例,第一段作者引蘭姆的文章說:孩子沒有什麼希奇,等於陰溝裏的老鼠一樣,到處都有。第二段寫他對孩子的感想,覺得孩子其實是小霸王。全篇文章呈現出父母對孩子的態度,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父母將自己生命中的期待過度投射於孩子身上,所造成的盲點。

    這樣的問題從民初這現今,難道改變了嗎?看看現今社會這麼多青少年問題待解決,我們就知道,從民初到現今,從四川到臺灣,屬於人們共同的問題,依然存在著。所以作者的反省,作者的思考,仍然值得我們參考。幸好,梁實秋先生的幽默感是豐富的,例如他談男人、女人,都以他個人的幽默嘲諷風格去看男人、女人的矛盾言行,既傳神又見智慧。他無所不談,因此,我相信,只要你願意給自己一點訓練耐心的機會,克服了初初閱讀時,因年代而成的語言風格距離,雅舍小品可以給你很多有意思的想法。

  國二4周可莉《雅舍小品》讀後感

這本書讀起來充滿趣味性,不單只有乏味的評論或簡單的抒情,而是運用細微敏銳的觀察力,生動的描寫事物,讓人置身其中,讀的津津有味,我很喜歡這一本書。

其中「雅舍」這篇令人不禁讚嘆他知足常樂的個性,而且悠然自得,也許在別人眼中,這棟「雅舍」是多麼殘破不堪、簡陋而髒亂,但是在他眼中,即使不能遮風避雨,仍然是一棟很棒的雅舍,住在雅舍裡自得其樂,隨性寫作,真是再愜意不過了!隨遇而安的個性,樂觀的心,在現代如此繁忙的社會中,許多人早已喪失了這種心情,這讓我想起,許多詩人隱居幽谷,不也是如此嗎?也許我們不能住進雅舍裡體會那種意境,但試著讓自己保持隨遇而安且樂觀的心吧!

「旁若無人」這篇相當重要,也令人印象深刻,我覺得這篇是每個人都必須了解的。當你自顧自的做事,無意間影響、幹擾到他人,而你卻毫不知情,就好像世界只有你一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其實這會帶給旁人極大的困擾,你不妨多關心四周,別當成旁若無人似的,看看是否打擾到別人了,不時為旁人著想,俗話說得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不希望別人差勁的對待你,你也不應該那樣待人,「旁若無人」這篇告訴我們待人處事的道理,這世界上除了自己還有別人,要時時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並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要只是一味的想到自己。

另外「鳥」這篇充滿對鳥的熱愛,雖然不身為鳥,但卻能完完全全體會鳥的心情,永遠沒有自由的鳥是多麼的苦悶,其中也運用大量修辭,把鳥刻畫的栩栩如生,生動活潑,鳥的形體優美而嬌小玲瓏的樣子,也完美呈現,作者把自己心中狂樂愛鳥的心情表露無遺,令人嘖嘖稱奇。

看完這麼多富涵意義且涵義深刻的文章,我也獲得一個道理:凡事深入觀察,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學習到非常多東西,保持一顆赤子之心,用心領悟,我也能獲益良多,這本書所蘊藏的道理相當有意義,值得一再細細品嚐,接受這本書的洗禮,我想我又上了一課。

http://www.wretch.cc/blog/NEHSlibrary/5281894

 

高一丁林冠良寒假作業-雅舍小品 心得報告

 

  佳句摘錄

「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骯髒!」

「假如女人所捏撰的故事都能抽取版稅,便很容易致富。」

「中國舊式士子出而問世必需具備四個條件:一團和氣,兩句歪詩,三斤黃酒,四季衣裳。」

「乞丐並不是不勞而獲的人,你看他曬的黧黑乾瘦,跑的上氣不接下氣,何曾安逸。」

  內容大意

    雅舍小品是由一篇篇的文章集合而成,其中大部分的文章都與我們生活周遭有關,作者在文章內加入自己新奇的觀點以及幽默的風格,令讀者不覺得枯燥乏味,有別於市面上其他的文學作品。 

  心得報告

    我原本對這類的書籍非常反感,但是看了這本書後,我感到之前真是愚昧無知,從國中時就已經讀過梁實秋的文章,但那時對他的幽默並沒有深刻的體會,然而我現在卻對他佩服萬分。

    在這本書中,許多的看法都是非常新奇的,並不拘限於世間普遍的觀念,也許會令很多老古板不能認同,但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是可以接受的,比起古文來說我寧可看雅舍小品,相信大部分的年輕人也希望課本都改成這類的文章,這絕對會令學生上課更肯專心聽講而不睡覺。

    現在的高中國文有一大部分是古文,可是我們這些高中生學古文有用嗎?難道近代的白話文學比不上古文嗎?以現在人來說,用到古文的機會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也沒有人在使用文言文來寫書,更沒有公司會用文言文來做年度報告,況且現在的白話文學作家多如牛毛,觀念比起古人來的正確,為何國文不多學白話文學呢?

 

《雅舍小品》原文(免費網文)

   目錄

 雅舍(代序) 女人 男人 孩子  桑福德與墨頓 年齡 代溝 中年  老年 退休 聾 書房  下棋 寫字 影響我的幾本書 又逢癸亥  詩人 莎士比亞與性 莎翁夫人 拜倫  約翰孫的字典 賽珍珠與徐志摩 臉譜 送行  造謠學校 旁若無人 時間即生命 怒  沈默 客 同學 唐人自何處來  講價 排隊 理發 簽字  乞丐 痰盂 健忘 窮  洗澡 睡 垃圾 謙讓  快亦不哉 廉 懶 吃相  髒 喝茶 飲酒 吸煙  燒餅油條 圓桌與筷子 臺北家居 雙城記  雪 旅行 觀光 青島  山 窗外 憶 小花  白貓王子五歲 白貓王子六歲 白貓王子七歲 貓的故事  鳥 狗 鷹的對話 編後記  麥當勞 寂寞 罵人的藝術 請客  談友誼 下棋 所謂“文藝政策”者 《關于魯迅》  衣裳 我的一位國文老師 梁實秋語錄 

 

雅舍(代序)

 

    到四川來,覺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經濟。火燒過的磚,常常用來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磚柱,上面蓋上一個木頭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單薄得可憐;但是頂上鋪了瓦,四面編了竹篦牆,牆上敷了泥灰,遠遠的看過去,沒有人能說不像是座房子。我現在住的“雅舍”正是這樣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說,這房子有磚柱,有竹篦牆,一切特點都應有盡有。

講到住房,我的經驗不算少,什麽“上支下摘”,“前廊後廈”,“一樓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間”,“茅草棚”,“瓊樓玉宇”和“摩天大廈”各式各樣,我都嘗試過。我不論住在哪裏,只要住得稍久,對那房子便發生感情,非不得已我還舍不得搬。這“雅舍”,我初來時僅求其能蔽風雨,並不敢存奢望,現在住了兩個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雖然我已漸漸感覺它是並不能蔽風雨,因爲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縱然不能蔽風雨,“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馬路約有七八十層的土階。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遠望過去是幾抹蔥翠的遠山,旁邊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糞坑,後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說地點荒涼,則月明之夕,或風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遠,路遠乃見情誼。客來則先爬幾十級的土階,進得屋來仍須上坡,因爲屋內地板乃依山勢而鋪,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來無不驚歎,我則久而安之,每日由書房走到飯廳是上坡,飯後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覺有大不便處。

    “雅舍”共是六間,我居其二。篦牆不固,門窗不嚴,故我與鄰人彼此均可互通聲息。

鄰人轟飲作樂,咿唔詩章,喁喁細語,以及鼾聲,噴嚏聲,吮湯聲,撕紙聲,脫皮鞋聲,均隨時由門窗戶壁的隙處蕩漾而來,破我岑寂。入夜則鼠子瞰燈,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動,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順坡而下,或吸燈油而推翻燭臺,或攀援而上帳頂,或在門框棹腳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對于鼠子,我很慚愧的承認,我“沒有法子”。“沒有法子”一語是被外國人常常引用著的,以爲這話最足代表中國人的懶惰隱忍的態度。其實我的對付鼠子並不懶惰。窗上糊紙,紙一戳就破;門戶關緊,而相鼠有牙,一陣咬便是一個洞洞。試問還有什麽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裏,不也是“沒有法子”?比鼠子更騷擾的是蚊子。

“雅舍”的蚊虱之盛,是我前所未見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當黃昏時候,滿屋裏磕頭碰腦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別處蚊子早已肅清的時候,在“雅舍”則格外猖獗,來客偶不留心,則兩腿傷處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絕迹,明年夏天——誰知道我還是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湧,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爲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淒涼。細雨蒙蒙之際,“雅舍”亦複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雲若霧,一片彌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頂濕印到處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擴大如盆,繼則滴水乃不絕,終乃屋頂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綻,素然一聲而泥水下注,此刻滿室狼藉,搶救無及。此種經驗,已數見不鮮。“雅舍”之陳設,只當得簡樸二字,但灑掃拂拭,不使有纖塵。我非顯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醫,故無博士文憑張挂壁間;我不業理發,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我有一幾一椅一榻,酣睡寫讀,均已有著,我亦不複他求。但是陳設雖簡,我卻喜歡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譏笑婦人喜歡變更桌椅位置,以爲這是婦人天性喜變之一征。誣否且不論,我是喜歡改變的。中國舊式家庭,陳設千篇一律,正廳上是一條案,前面一張八仙桌,一旁一把靠椅,兩旁是兩把靠椅夾一只茶幾。我以爲陳設宜求疏落參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無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從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笠翁《閑情偶寄》之所論,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人生本來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爲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劉克莊詞:“客裏似家家似寄。”我此時此刻蔔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實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寫作所在,且志因緣。

 

女人

 

    有人說女人喜歡說謊;假如女人所捏撰的故事都能抽取版稅,便很容易致富。這問題在什麽叫做說謊。若是運用小小的機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獲取精神上小小的勝利,因而犧牲一點點真理,這也可以算是說謊,那麽,女人確是比較的富于說謊的天才。有具體的例證。你沒有陪過女人買東西嗎?尤其是買衣料,她從不幹幹脆脆的說要做什麽衣,要買什麽料,准備出多少錢。她必定要東挑西揀,翻天覆地,同時口中念念有詞,不是嫌這匹料子太薄,就是怪那匹料子花樣太舊,這個不禁洗,那個不禁曬,這個縮頭大,那個門面窄,批評得人家一文不值。其實,滿不是這麽一回事,她只是嫌價碼太貴而已!如果價錢便宜,其他的缺點全都不成問題,而且本來不要買的也要購儲起來。一個女人若是因爲炭貴而不升炭盆,她必定對人解釋說:“冬天升炭盆最不衛生,到春天容易喉嚨痛!”屋頂滲漏,塌下盆大的灰泥,在未修補之前,女人便會向人這樣解釋:“我預備在這地方安裝電燈。”自己上街買菜的女人,常常只承認散步和呼吸新鮮空氣是她上市的唯一理由。豔羨汽車的女人常常表示她最厭惡汽油的臭味。坐在中排看戲的女人常常說前排的頭等座位最不舒適。一個女人饋贈別人,必說:“實在買不到什麽好的……,”其實這東西根本不是她買的,是別人送給她的。一個女人表示願意陪你去上街走走,其實是她順便要買東西。總之,女人總歡喜拐彎抹角的,放一個小小的煙幕,無傷大雅,頗占體面。這也是藝術,王爾德不是說過“藝術即是說謊”麽?這些例證還只是一些並無版權的謊話而已。

    女人善變,多少總有些哈姆雷特式,拿不定主意;問題大者如離婚結婚,問題小者如換衣換鞋,都往往在心中經過一讀二讀三讀,決議之後再複議,複議之後再否決,女人決定一件事之後,還能隨時做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做出那與決定完全相反的事,使人無法追隨。

因爲變得急速,所以容易給人以“脆弱”的印象。莎士比亞有一名句:“‘脆弱’呀,你的名字叫做‘女人!’”但這脆弱,並不永遠使女人吃虧。越是柔韌的東西越不易摧折。女人不僅在決斷上善變,即便是一個小小的別針位置也常變,午前在領扣上,午後就許移到了頭發上。三張沙發,能擺出若幹陣勢:幾根頭發,能梳出無數花頭,講到服裝,其變化之多,常達到荒謬的程度。外國女人的帽子,可以是一根雞毛,可以是半只鐵鍋,或是一個畚箕。

中國女人的袍子,變化也就夠多,領子高的時候可以使她象一只長頸鹿,袖子短的時候恨不得使兩腋生風,至于鈕扣盤花,滾邊鑲繡,則更加是變幻莫測。“上帝給她一張臉,她能另造一張出來。”“女人是水做的”,是活水,不是止水。

    女人善哭。從一方面看,哭常是女人的武器,很少人能抵抗她這淚的洗禮。俗語說:

“一哭二睡三上吊”,這一哭確實其勢難當。但從另一方面看,哭也常是女人的內心的“安全瓣”。女人的忍耐的力量是偉大的,她爲了男人,爲了小孩,能忍受難堪的委曲。女人對于自己的享受方面,總是屬于“斯多亞派”的居多。男人不在家時,她能立刻變成爲素食主義者,火爐裏能爬出老鼠,開電燈怕費電,再關上又怕費開關。平素既已極端刻苦,一旦精神上再受刺激,便忍無可忍,一腔悲怨天然的化做一把把的鼻涕眼淚,從“安全瓣”中汩汩而出,騰出空虛的心房,再來接受更多的委曲。女人很少破口罵人(罵街便成潑婦,其實甚少,)很少揎袖揮拳,但淚腺就比較發達。善哭的也就常常善笑,迷迷的笑,吃吃的笑,格格的笑,哈哈的笑,笑是常駐在女人臉上的,這笑臉常常成爲最有效的護照。女人最像小孩,她能爲了一個滑稽的姿態而笑得前仰後合,肚皮痛,淌眼淚,以至于翻筋鬥!哀與樂都像是常川有備,一觸即發。

    女人的嘴,大概是用在說話方面的時候多。女孩子從小就往往口齒伶俐,就是學外國語也容易琅琅上口,不像嘴裏含著一個大舌頭。等到長大之後,三五成群,說長道短,聲音脆,嗓門高,如蟬噪,如蛙鳴,真當得好幾部鼓吹!等到年事再長,萬一墮入“長舌”型,則東家長,西家短,飛短流長,搬弄多少是非,惹出無數口舌;萬一墮入“噴壺嘴”型,則瑣碎繁雜,絮聒嘮叨,一件事要說多少回,一句話要說多少遍,如噴壺下注,萬流齊發,當者披靡,不可向邇!一個人給他的妻子買一件皮大衣,朋友問他“你是爲使她舒適嗎?”

    那人回答說:“不是,爲使她少說些話!”

    女人膽小,看見一只老鼠而當場昏厥,在外國不算是奇聞。中國女人膽小不至如此,但是一聲霹雷使得她拉緊兩個老媽子的手而仍戰栗不止,倒是確有其事。這並不是做作,並不是故意在男人面前做態,使他有機會挺起胸脯說:“不要怕,有我在!”她是真怕。在黑暗中或荒僻處,沒有人,她怕;萬一有人,她更怕!屠牛宰羊,固然不是女人的事,殺雞宰魚,也不是不費手腳。膽小的緣故,大概主要的是體力不濟。女人的體溫似乎較低一些,有許多女人怕發胖而食無求飽,營養不足,再加上怕臃腫而衣裳單薄,到冬天瑟瑟打戰,襪薄如蟬翼,把小腿凍得作“漿米藕”色,兩只腳放在被裏一夜也暖不過來,雙手捧熱水袋,從八月捧起,捧到明年五月,還不忍釋手。抵抗饑寒之不暇,焉能望其膽大。

    女人的聰明,有許多不可及處,一根棉線,一下子就能穿入針孔,然後一下子就能在線的盡頭處打上一個結子,然後扯直了線在牙齒上砰砰兩聲,針尖在頭發上擦抹兩下,便能開始解決許多在人生中並不算小的苦惱,例如縫上襯衣的扣子,補上襪子的破洞之類。至于幾根篾棍,一上一下的編出多少樣物事,更是令人叫絕。有學問的女人,創辟“沙龍”,對任何問題能繼續談論至半小時以上,不但不令人入睡,而且令人疑心她是內行。

 

男人

 

    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髒!當然,男人當中亦不乏刷洗幹淨潔身自好的,甚至還有油頭粉面衣冠楚楚的,但大體講來,男人消耗肥皂和水的數量要比較少些。某一男校,對于學生洗澡是強迫的,入浴簽名,每周計核,對于不曾入浴的初步懲罰是宣布姓名,最後的斷然處置是定期強迫入浴,並派員監視,然而日久玩生,簽名簿中尚不無浮冒情事。有些男人,西裝褲盡管挺直,他的耳後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種麥!襪子手絹不知隨時洗滌,常常日積月累,到處塞藏,等到無可使用時,再從那一堆污垢存貨當中揀選比較幹淨的去應急。有些男人的手絹,拿出來硬像是土灰面制的百果糕,黑糊糊黏成一團,而且內容豐富。

男人的一雙腳,多半好像是天然的具有泡菜黴幹菜再加糖蒜的味道,所謂“濯足萬裏流”是有道理的,小小的一盆水確是無濟于事,然而多少男人卻連這一盆水都吝而不用,怕傷元氣。兩腳既然如此之髒,偏偏有些“逐臭之夫”喜于腳上藏垢納污之處往複挖掘,然後嗅其手指,引以爲樂!多少男人洗臉都是專洗本部,邊疆一概不理,洗臉完畢,手背可以不濕,有的男人是在結婚後才開始刷牙。“捫虱而談”的是男人。還有更甚于此者,曾有人當衆搔背,結果是從袖口裏面摔出一只老鼠!除了不可挽救的髒相之外,男人的髒大概是由于懶。

    對了!男人懶。他可以懶洋洋坐在旋椅上,五官四肢,連同他的腦筋(假如有),一概停止活動,像呆鳥一般;“不聞夫博奕者乎……”那段話是專對男人說的。他若是上街買東西,很少時候能令他的妻子滿意,他總是不肯多問幾家,怕跑腿,怕費話,怕講價錢。什麽事他都嫌麻煩,除了指使別人替他做的事之外,他像殘廢人一樣,對于什麽事都願坐享其成,而名之曰“室家之樂”。他提前養老,至少提前三二十年。

    緊毗連著“懶”的是“饞”。男人大概有好胃口的居多。他的嘴,用在吃的方面的時候多,他吃飯時總要在菜碟裏發現至少一吋見方半吋厚的肉,才能算是沒有吃素。幾天不見肉,他就喊“嘴裏要淡出鳥兒來!”若真個三月不知肉味,怕不要淡出毒蛇猛獸來!有一個人半年沒有吃雞,看見了雞毛帚就流涎三尺。一餐盛饌之後,他的人生觀都能改變,對于什麽都樂觀起來。一個男人在吃一頓好飯的時候,他臉上的表情硬是在感謝上天待人不薄;他飯後銜著一根牙簽,紅光滿面,硬是覺得可以驕人。主中饋的是女人,修食譜的是男人。

    男人多半自私。他的人生觀中有一基本認識,即宇宙一切均是爲了他的舒適而安排下來的。除了在做事賺錢的時候不得不忍氣吞聲的向人奴膝婢顔外,他總是要做出一副老爺相。

他的家便是他的國度,他在家裏稱王。他除了爲嫌錢而吃苦努力外,他是一個“伊比鳩派”,他要享受。他高興的時候,孩子可以騎在他的頸上,他引頸受騎,他可以像狗似的滿地爬;他不高興時,他看著誰都不順眼,在外面受了悶氣,回到家裏來加倍的發作。他不知道女人的苦處。女人對于他的殷勤委曲,在他看來,就如同犬守戶雞司晨一樣的稀松平常,都是自然現象。他說他愛女人,其實他不是愛,是享受女人。他不問他給了別人多少,但是他要在別人身上盡量榨取。他覺得他對女人最大的恩惠,便是把賺來的錢全部或部分拿回家來,但是當他把一卷卷的鈔票從衣袋裏掏出來的時候,他的臉上的表情是驕傲的成分多,親愛的成分少,好像是在說:“看我!你行麽?我這樣待你,你多幸運!”他若是感覺到這家

不複是他的樂園,他便有多樣的藉口不回到家裏來。他到處雲遊,他另辟樂園。他有聚餐會,他有酒會,他有橋會,他有書會畫會棋會,他有夜會,最不濟的還有個茶館。他的享樂的方法太多。假如輪回之說不假,下世僥幸依然投胎爲人,很少男人情願下世做女人的。他總覺得這一世生爲男身,而享受未足,下一世要繼續努力。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原是人的通病,但是言談的內容,卻男女有別。女人談的往往是“我們家的小妹又病了!”“你們家每月開銷多少?”之類。男人的是另一套,普通的方式,男人的談話,最後不談到女人身上便不會散場。這一個題目對男人最有興味。如果有一個桃色案他們唯恐其和解得太快。他們好議論人家的陰私,好批評別人的妻子的性格相貌。“長舌男”是到處有的,不知爲什麽這名詞尚不甚流行。

 

孩子

 

    蘭姆是終身未娶的,他沒有孩子,所以他有一篇“未婚者的怨言”收在他的“伊利亞隨筆”裏。他說孩子沒有什麽稀奇,等于陰溝裏的老鼠一樣,到處都有,所以有孩子的人不必在他面前炫耀。他的話無論是怎樣中肯,但在骨子裏有一點酸——葡萄酸。

    我一向不信孩子是未來世界的主人翁,因爲我親見孩子到處在做現在的主人翁。孩子活動的主要範圍是家庭,而現代家庭很少不是以孩子爲中心的。一夫一妻不能成爲家,沒有孩子的家像是一株不結果實的樹,總缺點什麽;必定等到小寶貝呱呱墮地,家庭的柱石才算放穩,男人開始做父親;女人開始做母親,大家才算找到各自的崗位。我問過一個並非“神童”的孩子:“你媽媽是做什麽的?”他說:“給我縫衣的。”“你爸爸呢?”小寶貝翻翻白眼:“爸爸是看報的!”但是他隨即更正說:“是給我們掙錢的。”孩子的回答全對。爹媽全是在爲孩子服務。母親早晨喝稀飯,買雞蛋給孩子吃;父親早晨吃雞蛋,買魚肝油精給孩子吃。最好的東西都要獻呈給孩子,否則,做父母的心裏便起惶恐,像是做了什麽大逆不道的事一般。孩子的健康及其舒適,成爲家庭一切設施的一個主要先決問題。這種風氣,自古已然,于今爲烈。自有小家庭制以來,孩子的地位頓形提高。以前的“孝子”是孝順其父母之子,今之所謂“孝子”乃是孝順其孩子之父母。孩子是一家之主,父母都要孝他!

    “孝子”之說,並不偏激。我看見過不少的孩子,鼓噪起來能像一營兵;動起武來能像械鬥;吃起東西來能像餓虎撲食;對于尊長賓客有如生番;不如意時撒潑打滾有如羊癇,玩得高興時能把家俱什物狼藉滿室,有如慘遭洗劫;……但是“孝子”式的父母則處之泰然,視若無睹,頂多皺起眉頭,但皺不過三四秒鍾仍複堆下笑容,危及父母的生存和體面的時候,也許要狠心咒罵幾聲,但那咒罵大部份是哀怨乞憐的性質,其中也許帶一點威嚇,但那威嚇只能得到孩子的訕笑,因爲那威嚇是向來沒有兌現過的。“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今之“孝子”深諱是說。凡是孩子的意志,爲父母者宜多方體貼,勿使稍受挫阻。

近代兒童教育心理學者又有“發展個性”之說,與“無違”之說正相符合。

    體罰之制早已被人唾棄,以其不合兒童心理健康之故。我想起一個外國的故事:

    一個母親帶孩子到百貨商店。經過玩具部,看見一匹木馬,孩子一躍而上,前搖後擺,躊躇滿志,再也不肯下來。那木馬不是爲出售的,是商店的陳設。店員們叫孩子下來,孩子不聽;母親叫他下來,加倍不聽;母親說帶他吃冰淇淋去,依然不聽;買朱古律糖去,格外不聽。任憑許下什麽願,總是還你一個不聽;當時演成僵局,頓成膠著狀態。最後一位聰明的店員建議說:“我們何妨把百貨商店特聘的兒童心理學家請來解圍呢?”衆謀僉同,于是把一位天生成有教授面孔的專家從八層樓請了下來。專家問明原委,輕輕走到孩子身邊,附耳低聲說了一句話,那孩子便像觸電一般,滾鞍落馬,牽著母親的衣裙,倉皇遁去。事後有

人問那專家到底對孩子說的是什麽話,那專家說:“我說的是:‘你若不下馬,我打碎你的腦殼!’”

    這專家真不愧爲專家,但是頗有不孝之嫌。這孩子假如平常受慣了不兌現的體罰,威嚇,則這專家亦將無所施其技了。約翰孫博士主張不廢體罰,他以爲體罰的妙處在于直截了當,然而約翰孫博士是十八世紀的人,不合時代潮流!

    哈代有一首小詩,寫孩子初生,大家譽爲珍珠寶貝,稍長都誇做玉樹臨風,長成則爲非做歹,終至于陳屍絞架。這老頭子未免過于悲觀。但是“幼有神童之譽,少懷大志,長而無聞,終乃與草木同朽”——這確是個可以普遍應用的公式。小時聰明,大時未必了了。究竟是知言,然而爲父母者多屬樂觀。孩子才能騎木馬,父母便幻想他將來指揮十萬貔貅時之馬上雄姿;孩子才把一曲抗戰小歌哼得上口,父母便幻想著他將來喉聲一囀彩聲雷動時的光景,孩子偶然撥動算盤,父母便暗中揣想他將來或能掌握財政大權,同時兼營投機買賣;……這種樂觀往往形諸言語,成爲炫耀,使旁觀者有說不出的感想。曾見一幅漫畫:一個孩子跪在他父親的膝頭用他的玩具敲打他父親的頭,父親眯著眼在笑,那表情像是在宣告“看看!我的孩子!多麽活潑,多麽可愛!”旁邊坐著一位客人裂著大嘴做傻笑狀,表示他在看著,而且感覺興趣。這幅畫的標題是:“演劇術”。一個客人看著別人家的孩子而能表示感覺興趣,這真確實需要良好的“演劇術”。蘭姆顯然是不歡喜演這樣的戲。

    孩子中之比較最蠢,最懶,最刁,最潑,最醜,最弱,最不討人歡喜的,往往最得父母的鍾愛。此事似頗費解,其實我們應該記得“西遊記”中唐僧爲什麽偏偏歡喜豬八戒。諺雲:“樹大自直”,意思是說孩子不需管教,小時恣肆些,大了自然會好。可是彎曲的小樹,長大是否會直呢?我不敢說。

 

代溝

 

    代溝是翻譯過來的一個比較新的名詞,但這個東西是我們古已有之的。自從人有老少之分,老一代與少一代之間就有一道溝,可能是難以飛渡的深溝天塹,也可能是一步邁過的小瀆陰溝,總之是其間有個界限。溝這邊的人看溝那邊的人不順眼,溝那邊的人看溝這邊的人不像話,也許吹胡子瞪眼,也許拍桌子卷袖子,也許口出惡聲,也許真個的鬧出命案,看雙方的氣質和修養而定。

    《尚書?無逸》:“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這幾句話很生動,大概是我們最古的代溝之說的一個例證。大意是說:請看一般小民,作父母的辛苦耕稼,年輕一代不知生活艱難,只知享受放蕩,再不就是張口頂撞父母說:“你們這些落伍的人,根本不懂事!”活畫出一條溝的兩邊的人對峙的心理。小孩子嘛,總是貪玩。好逸惡勞,人之天性。只有飽嘗艱苦的人,才知道以無逸爲戒。作父母的人當初也是少不更事的孩子,代代相仍,曆史重演。一代留下一溝,像樹身上的年輪一般。

    雖說一代一溝,醃臢的情形難免,然大體上相安無事。這就是因爲有所謂傳統者,把人的某一些觀念膠著在一套固定的範疇裏。“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大家都守規矩,尤其是年輕的一代。“鞋大鞋小,別走了樣子!”小的一代自然不免要憋一肚皮委屈,但是,別忙,“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多年的道路走成河”,轉眼間黃口小兒變成了鮐背耈老,又輪到自己唉聲歎氣,抱怨一肚皮不合時宜了。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早起要跟著姊姊哥哥排隊到上房給祖父母請安,像早朝一樣的肅穆而緊張,在大櫃前面兩張二人凳上並排坐下,腿短不能觸地,往往甩腿,這是犯大忌的,雖然我始終不知是犯了什麽忌。祖父母的眼睛瞪得圓圓的,手指著我們的前後擺動的小腿說:

“怎麽,一點樣子都沒有!”嚇得我們的小腿立刻停擺,我的母親覺得很沒有面子,回到房裏著實的數落了我們一番。祖孫之間隔著兩條溝,心理上的隔閡如何得免?當時我心裏納悶,我甩腿,幹卿底事。我十歲的時候,進了陶氏學堂,領到一身體操時穿的白帆布制服,有亮晶的銅鈕扣,褲邊還鑲貼兩條紅帶,現在回想起來有點滑稽,好像是賣仁丹遊街宣傳的樂隊,那時卻揚揚自得,滿心歡喜的回家,沒想到贏得的是一頭霧水,“好呀!我還沒死,就先穿起孝衣來了!”我觸了白色的禁忌。出殯的時候,靈前是有兩排穿白衣的“孝男兒”,口裏模仿嚎喪的哇哇叫。此後每逢體操課後回家,先在門洞脫衣,換上長褂,卷起褲筒。稍後,我進了清華,看見有人穿白帆布橡皮底的網球鞋,心羨不已,于是也從天津郵購了一雙,但是始終沒敢穿了回家。只求平安少生事,莫在代溝之內起風波。

    大家庭制度下,公婆兒媳之間的代溝是最鮮明也最淒慘的。兒子自外歸來,不能一頭紮進閨房,那樣做不但公婆瞪眼,所有的人都要豎起眉毛。他一定要先到上房請安,說說笑笑好一大陣,然後公婆(多半是婆)開恩發話:“你回屋裏歇歇去吧”,兒子奉旨回到閫闈。

媳婦不能隨後跟進,還要在公婆面前周旋一下,然後公婆再度開恩,“你也去吧”,媳婦才能走,慢慢的走。如果媳婦正在院裏浣洗衣服,兒子過去幫一下忙,到後院井裏用柳罐汲取一兩桶水,送過去備用,結果也會召致一頓長輩的唾罵:“你走開,這不是你做的事。”我記得半個多世紀以前,有一對大家庭中的小夫妻,十分的恩愛,夫暴病死,妻覺得在那樣家庭中了無生趣,竟服毒以殉。殯殮後,追悼之日政府頒贈匾額曰:“彤管揚芬”,女家致送的白布橫披曰:“看我門楣!”我們可以聽得見代溝的冤魂哭泣,雖然代溝另一邊的人還在逞強。

    以上說的是六七十年前的事。代溝中有小風波,但沒有大氾濫。張公藝九代同居,靠了一百多個忍字。其實九代之間就有八條溝,溝下有溝,一代曆一代,那一百多個忍字還不是一面倒,多半由下面一代承當?古有明訓,能忍自安。五四運動實乃一大變局。新一代的人要造反,不再忍了。有人要“整理國故”,管他什麽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都要揪出來重新交付審判。禮教被控吃人,孔家店遭受搗毀的威脅,世世代代留下來的溝要徹底翻騰一下,這下子可把舊一代的人嚇壞了。有人提倡讀經,有人竭力衛道,但是不是遠水不救近火,便是只手難挽狂瀾。代溝總崩潰,新一代的人如脫繮之馬,一直旁出斜逸奔放馳驟到如今。舊一

代的人則按照自然法則一批一批的凋謝,填入時代的溝壑。

    代溝雖然永久存在,不過其現象可能隨時變化。人生的麻煩事,千端萬緒,要言之,不外財色兩項。關于錢財,年長的一輩多少有一點吝嗇的傾向。吝嗇並不一定全是缺點。“稱財多寡而節用之,富無金藏,貧不假貸,謂之嗇。積多不能分人,而厚自養,謂之吝。不能分人,又不能自養,謂之愛。”這是《晏子春秋》的說法。所謂愛,就是守財奴。是有人好像是把孔方兄一個個的穿挂在他的肋骨上,取下一個都是血絲糊拉的。英文俚語,勉強拿出一塊錢,叫做“咳出一塊錢”,大概也是表示錢是深藏于肺腑,需要用力咳才能跳出來。年輕一代看了這種情形,老大的不以爲然,心裏想:“這真是‘昔之人,無聞知’,有錢不用,害得大家受苦,忘記了‘一個錢也帶不了棺材裏去’。”心裏有這樣的憤懣蘊積,有時候就要發泄。所以,曾經有一個兒子向父親要五十元零用,其父靳而不予,由冷言惡語而拖拖拉拉,兒子比較身手矯健,一把揪住父親的領帶,(唉,領帶真誤事)領帶越揪越緊,父親一口氣上不來,一翻白眼,死了。這件案子,按理應剮,基于“心神喪失”的理由,沒有剮,在代溝的曆史裏留下一個悲慘的記錄。

    人到成年,嚶嚶求偶,這時節不但自己著急,家長更是擔心,可是所謂代溝出現了,一方面說這是我的事,你少管,另一方面說傳宗接代的大事如何能不過問。一個人究竟是姣好還是寢陋,是端莊還是陰鷙,本來難有定評。“看那樣子,長頭發、牛仔褲、嬉遊浪蕩、好吃懶做,大概不是善類。”“爬山、露營、打球、跳舞,都是青年的娛樂,難道要我們天天勻出功夫來晨昏定省,膝下承歡?”南轅北轍,越說越遠。其實“養兒防老”、“我養你小,你養我老”的觀念,現代的人大部分早已不再堅持。羽毛既豐,各奔前程,上下兩代能保持朋友一般的關系,可疏可密,歲時存問,相待以禮,豈不甚妙?誰也無需劍拔弩張,放任自己,而諉過于代溝。溝是死的,人是活的!代溝需要溝通,不能像希臘神話中的亞力山

大以利劍砍難解之繩結那樣容易的一刀兩斷,因爲人終歸是人。

 

老年

 

    時間走得很停勻,說快不快,說慢不慢。不知從什麽時候起在宴會中總是有人簇擁著你登上座,你自然明白這是離入祠堂之日已不太遠。上下臺階的時候常有人在你肘腋處狠狠的攙扶一把,這是提醒你,你已到達了杖鄉杖國的高齡,怕你一跤跌下去,摔成好幾截。黃口小兒一晃的功夫就竄高好多,在你眼前跌跌蹠蹠的跑來跑去,喊著阿公阿婆,這顯然是在催你老。

    其實人之老也,不需人家提示。自己照照鏡子,也就應該心裏有數。烏溜溜毛毿毿的頭發哪裏去了?由黑而黃,而灰,而斑,而耄耄然,而稀稀落落,而牛山濯濯,活像一只禿鷲。瓠犀一般的牙齒哪裏去了?不是熏得焦黃,就是裂著罅隙,再不就是露出七零八落的豁口。臉上的肉七棱八瓣,而且還平添無數雀斑,有時排列有序如星座,這個像大熊,那個像天蠍。下巴頦兒底下的垂肉變成了空口袋,捏著一揪,兩層松皮久久不能恢複原狀。兩道濃眉之間有毫毛秀出,像是麥芒,又像是兔須。眼睛無端淌淚,有時眼角上還會分泌出一堆堆的桃膠凝聚在那裏。總之,老與醜是不可分的。爾雅:“黃發、齯齒、鮐背、耈老,壽也。”壽自管壽,醜還是醜。

    老的徵象還多的是。還沒有喝完川水,就先善忘。文字過目不旋踵就飛到九霄雲外,再翻尋有如海底撈針。老友幾年不見,覿面說不出他的姓名,只覺得他好生面熟。要辦事超過三件以上,需要結繩,又怕忘了哪一個結代表哪一樁事,如果筆之于書,又可能忘記備忘錄放在何處。大概是腦髓用得太久,難免漫漶,印象當然模糊。目視茫茫,眼鏡整天價戴上又摘下,摘下又戴上。兩耳聾聵,無以與乎鍾敲之聲,倒也罷了,最難堪是人家說東你說西。

齒牙動搖,咀嚼的時候像反芻,而且有時候還需要戴圍嘴。至于登高腿軟,久坐腰酸,睡一夜渾身關節滯澀,而且睜著大眼睛等天亮,種種現象不一而足。

    老不必歎,更不必諱。花有開有謝,樹有榮有枯。桓溫看到他“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桓公是一個豪邁的人,似乎不該如此。人吃到老,活到老,經過多少狂風暴雨驚濤駭浪,還能雙肩承一喙,俯仰天地間,應該算是幸事。榮啓期說,“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繈褓者”,所以他行年九十,認爲是人生一樂,歎也無用,樂也無妨,生、老、病、死,原是一回事。有人諱言老,算起歲數來齗齗計較按外國算法還是按中國算法,好像從中可以討到一年便宜。更有人老不歇心,怕以皤皤華首見人,偏要染成黑頭。半老徐娘,駐顔無術,乃乞靈于整容郎中化妝師,隆鼻隼,抽脂肪,掃青黛眉,眼睚塗成兩個黑窟窿。“物老爲妖,人老成精。”人老也就罷了,何苦成精?老年人該做老年事,冬行春令實是不祥。西塞羅說,“人無論怎樣老,總是以爲自己還

可以再活一年。”是的,這願望不算太奢。種種方面的人情欠人,正好及時做個了結。賢者識其大,不賢者識其小,各有各的算盤,大主意自己拿。最低限度,別自尋煩惱,別礙人事,別討人嫌。“有人問莎孚克利斯,年老之後還有沒有戀愛的事,他回答得好,‘上天不准!我好容易逃開了那種事,如逃開凶惡的主人一般。’”這是說,老年人不再追求那花前月下的旖旎風光,並不是說老年人就一定如槁木死灰一般的枯寂。人生如遊山。年輕的男男女女攜著手兒陟彼高岡,沿途有無限的賞心樂事,興會淋漓,也可能遇到一些挫沮,歧路徬徨,不過等到日雲暮矣,互相扶持著走下山岡,卻正別有一番情趣。白居易睡覺詩:“老眠早覺常殘夜,病力先衰不待年,五欲已銷諸念息,世間無境可勾牽。”話是很灑脫,未免淒涼一些。五欲指財、色、名、飲食、睡眠。五欲全銷,並非易事,人生總還有可留戀的在。

江州司馬淚濕青衫之後,不是也還未能忘情于詩酒麽?

 

詩人

 

    有人說:“在曆史裏一個詩人似乎是神聖的,但是一個詩人在隔壁便是個笑話。”這話不錯。看看古代詩人畫像,一個個的都是寬衣博帶,飄飄欲仙,好像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輞川圖”裏的人物,弈棋飲酒,投壺流觴,一個個的都是儒冠羽衣,意態蕭然,我們只覺得摩詰當年,千古風流,而他在苦吟時墮入醋甕裏的那付尷尬相,並沒有人給他寫書流傳。

我們憑吊浣花溪畔的工部草堂,遙想杜陵野老典衣易酒蔔居茅茨之狀,吟哦滄浪,主管風騷,而他在耒陽狂啗牛炙白酒脹飫而死的景象,卻不雅觀。我們對于死人,照例是隱惡揚善,何況是古代詩人,篇章遺傳,好像是痰唾珠璣,縱然有些小小乖僻,自當加以美化,更可資爲談助。王摩詰墮入醋甕,是他自己的醋甕,不是我們家的水缸,杜工部旅中困頓,累的是耒陽知縣,不是向我家叨擾。一般人讀詩,猶如觀劇,只是在前臺欣賞,並無須廁身後臺打聽優伶身世,即使刺聽得多少奇聞軼事,也只合作爲梨園掌故而已。

    假如一個詩人住在隔壁,便不同了。雖然幾乎家家門口都寫著“詩書繼世長”,懂得詩的人並不多。如果我是一個名利中人,而隔壁住著一個詩人,他的大作永遠不會給我看,我看了也必以爲不值一文錢,他會給我以白眼,我看看他一定也不順眼。詩人沒有常光顧理發店的,他的頭發作飛蓬狀,作獅子狗狀,作藝術家狀。他如果是穿中裝的,一定像是算命瞎子,兩腳泥;他如果是穿西裝的,一定是像賣毛毯子的白俄,一身灰。他遊手好閑,他白晝作夢,他無病呻吟,他有時深居簡出,閉門謝客,他有時終年流浪,到處爲家,他哭笑無常,他飲食無度,他有時貧無立錐,他有時揮金似土。如果是個女詩人,她口裏可以銜只大雪茄;如果是男的,他向各形各色的女人去膜拜。他喜歡煙、酒、小孩、花草、小動物——他看見一只老鼠可以作一首詩,他在胸口上摸出一只虱子也會作成一首詩。他的生活習慣有許多與人不同的地方。有一個人告訴我,他曾和一個詩人比鄰,有一次同出遠遊,詩人未帶牙刷,據雲留在家裏爲太太使用,問之曰:“你們原來共用一把麽?”詩人大驚曰:“難道你們是各用一把麽?”

    詩人住在隔壁,是個怪物,走在街上尤易引起誤會。伯朗寧有一首詩《當代人對詩人的觀感》,描寫一個西班牙的詩人性好觀察社會人生,以致被人誤認爲是一個特務,這是何等的譏諷!他穿的是一身破舊的黑衣服,手杖敲著地,後面跟著一條禿瞎老狗,看著鞋匠修理皮鞋,看人切檸檬片放在飲料裏,看焙咖啡的火盆,用半只眼睛看書攤,誰虐打牲畜誰咒罵女人都逃不了他的注意——所以他大概是個特務,把觀察所得呈報國王。看他那個模樣兒,上了點年紀,那兩道眉毛,虧他的眼睛在下面住著!鼻子的形狀和顔色都像魔爪。某甲遇難,某乙失蹤,某丙得到他的情婦——還不都是他幹下的事?他費這樣大的心機,也不知得多少報酬。大家都說他回家用晚膳的時候,燈火輝煌,牆上挂著四張名畫,二十名裸體女人給他捧盤換盞。其實,這可憐的人過的乃是另一種生活,他就住在橋邊第三家,新油刷的一幢房子,全街的人都可以看見他交叉著腿,把腳放在狗背上,和他的女仆在打紙牌,吃的是酪餅水果,十點鍾就上床睡了。他死的時候還穿著那件破大衣,沒膝的泥,吃的是面包殼,髒得像一條薰魚!

    這位西班牙的詩人還算是幸運的,被人當作特務,在另一個國度裏,這樣一個形迹可疑的詩人可能成爲特務的對象。

    變戲法的總要念幾句咒,故弄玄虛,增加他的神秘,詩人也不免幾分江湖氣,不是謫仙,就是鬼才,再不就是夢筆生花,總有幾分陰陽怪氣。外國詩人更厲害,作詩時能直接的禱求神助,好像是仙靈附體的樣子。

    一顆沙裏看出一個世界,

    一朵野花裏看出一個天堂,

    把無限抓在你的手掌裏

    把永恒放進一刹那的時光。

    若是沒有一點慧根的人,能說出這樣的鬼話麽?你不懂?你是蠢才!你說你懂,你便可躋身于風雅之林,你究竟懂不懂,天知道。

    大概每個人都曾經有過做詩人的一段經驗。在“怨黃鶯兒作對,怪粉蝶兒成雙”的時節,看花謝也心驚,聽貓叫也難過,詩就會來了,如枝頭舒葉那麽自然。但是入世稍深,漸漸煎熬成爲一顆“煮硬了的蛋”,散文從門口進來,詩從窗口出去了。“嘴唇在不能親吻的時候才肯唱歌。”一個人如果達到相當年齡,還不失赤子之心,經風吹雨打,方寸間還能詩意盎然,他是得天獨厚,他是詩人。

    詩不能賣錢,一首新詩,如拈斷數根須即能脫稿,那成本還是輕的,怕的是像牡蠣肚裏的一顆明珠,那本是一塊病,經過多久的滋潤涵養才能磨煉孕育成功,寫出來到哪裏去找顧主?詩不能給富人客廳裏擺設作裝璜,詩不能給廣大的讀者以娛樂。富人要的是字畫珍玩,大衆要的是小說戲劇,詩,短短一橛,充篇幅都不中用。詩是這樣無用的東西,所以以詩爲業的詩人,如果住在你的隔壁,自然是個笑話。將來在曆史上能否就成爲神聖,也很渺茫。

 

旁若無人

 

    在電影院裏,我們大概都常遇到一種不愉快的經驗。在你聚精會神的靜坐著看電影的時候,會忽然覺得身下坐著的椅子顫動起來,動得很勻,不至于把你從座位裏掀出去,動得很促,不至于把你顛搖入睡,顫動之快慢急徐,恰好令你覺得他討厭。大概是輕微地震罷?左右探察震源,忽然又不顫動了。在你剛收起心來繼續看電影的時候,顫動又來了。如果下決心尋找震源,不久就可以發現,毛病大概是出在附近的一位先生的大腿上。他的足尖踏在前排椅撐上,繃足了勁,利用腿筋的彈性,很優遊的在那裏發抖。如果這拘攣性的動作是由于羊癲瘋一類的病症的暴發,我們要原諒他,但是不像,他嘴裏並不吐白沫。看樣子也不像是

神經衰弱,他的動作是能收能發的,時作對歇,指揮如意。若說他是有意使前後左右兩排座客不得安生,卻也不然。全是陌生人無仇無恨,我們站在被害人的立場上看,這種變態行爲只有一種解釋,那便是他的意志過于集中,忘記旁邊還有別人,換言之,便是“旁若無人”的態度。

    “旁若無人”的精神表現在日常行爲上者不只一端。例如欠伸,原是常事,“氣乏則欠,體倦則伸。”但是在稠人廣衆之中,張開血盆巨口,作吃人狀,把口裏的獠牙顯露出來,再加上伸胳臂伸腿如演太極,那樣子就不免嚇人。有人打哈欠還帶音樂的,其聲嗚嗚然,如吹號角,如鳴警報,如猿啼,如鶴唳,音容並茂,禮記,“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履,視日蚤莫,侍坐者請出矣。”是欠伸合于古禮,但亦以“君子”爲限,平民豈可援引,對人伸胳臂張嘴,縱不嚇人,至少令人覺得你是在逐客,或是表示你自己不能管制你自己的肢體。

    鄰居有叟,平常不大回家,每次歸來必令我聞知。清晨有三聲噴嚏,不只是清脆,而且宏亮,中氣充沛,根據那聲音之響我揣測必有異物入鼻,或是有人插入紙撚,那聲音撞擊在臉盆之上有金石聲!隨後是大排場的漱口,真是排山倒海,猶如骨鯁在喉,又似蒼蠅下咽。

再隨後是三餐的飽膈,一串串的咯聲,像是下水道不甚暢通的樣子。可惜隔著牆沒能看見他剔牙,否則那一份刮垢磨光的鑽探工程,場面也不會太小。

    這一切“旁若無人”的表演究竟是偶然突發事件,經常令人困惱的乃是高聲談話。在喊救命的時候,聲音當然不嫌其大,除非是脖子被人踩在腳底下,但是普通的談話似乎可以令人聽見爲度,而無需一定要力竭聲嘶的去振聾發聵。生理學告訴我們,發音的器官是很複雜的,說話一分鍾要有九百個動作,有一百塊筋肉在弛張,但是大多數人似乎還嫌不足,恨不得嘴上再長一個擴大器。有個外國人疑心我們國人的耳鼓生得異樣,那層膜許是特別厚,非扯著脖子喊不能聽見,所以說話總是像打架。這批評有多少真理,我不知道。不過我們國人會嚷的本領,是誰也不能否認的。電影場裏電燈初滅的時候,總有幾聲“噯喲,小三兒,你

在哪兒啦?”在戲院裏,演員像是演啞劇,大鑼大鼓之聲依稀可聞,主要的聲音是觀衆鼎沸,令人感覺好像是置身蛙塘。在旅館裏,好像前後左右都是廟會,不到夜深休想安眠,安眠之後難免沒有響皮底的大皮靴毫無慚愧的在你門前踱來踱去。天未大亮,又有各種市聲前來侵擾。一個人大聲說話,是本能;小聲說話,是文明。以動物而論,獅吼,狼嗥,虎嘯,驢鳴,犬吠,即是小如促織蚯蚓,聲音都不算小,都不會像人似的有時候也會低聲說話。大概文明程度愈高,說話愈不以聲大見長。群居的習慣愈久,愈不容易存留“旁若無人”的幻覺。我們以農立國,鄉間地曠人稀,畎畝阡陌之間,低聲說一句“早安”是不濟事的,必得扯長了脖子喊一聲“你吃過飯啦?”可怪的是,在人煙稠密的所在,人的喉嚨還是不能縮小。更可異的是,紙驢嗓,破鑼嗓,喇叭嗓,公雞嗓,並不被一般的認爲是缺陷,而且麻衣相法還公然的說,聲音洪亮者主貴!

    叔本華有一段寓言:

      一群豪豬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擠在一起取暖;但是他們的刺毛開始互相擊刺,于是不得不分散開。可是寒冷又把他們驅在一起,于是同樣的事故又發生了。最後,經過幾番的聚散。他們發現最好是彼此保持相當的距離。同樣的,群居的需要使得人形的豪豬聚在一起,只是他們本性中的帶刺的令人不快的刺毛使得彼此厭惡。他們最後發現的使彼此可以相安的那個距離,便是那一套禮貌;凡違犯禮貌者便要受嚴詞警告——用英語來說——請保持相當距離。用這方法,彼此取暖的需要只是相當的滿足了;可是彼此可以不至互刺。自己有些暖氣的人情願走得遠遠的,既不刺人,又可不受人刺。

    逃避不是辦法。我們只是希望人形的豪豬時常的提醒自己:這世界上除了自己還有別人,人形的豪豬既不止我一個,最好是把自己的大大小小的刺毛收斂一下,不必像孔雀開屏似的把自己的刺毛都盡量的伸張。

 

痰盂

 

    有許多從前常見的東西,現在難得一見,痰盂即是其中之一。也許是我所見不廣,似乎別國現在已無此種器皿。這一項我國固有文物,于今也式微了。

    記得小時候,家裏每間房屋至少要有痰盂一具。尤其是,兩把太師椅中間夾著一個小茶幾,幾前必有一個痰盂。其形狀大抵頗似故宮博物院所藏宋瓷汝窯青奉華尊。分三個階段,上段是敞開的撇口,中段是容痰的腹部,圓圓凸凸的,下段是支座。大小不一,頂大的痰盂高達二尺,腹部直徑在一尺開外,小一點的西瓜都可以放進去。也有兩層的,腹部著地,沒有支座。更簡陋的是淺淺的一個盆子就地擦,上面加一個中間陷帶孔的蓋子。瓷的當然最好,一般用的是搪瓷貨。每天早晨清理房屋,倒痰盂是第一樁事。因爲其中不僅有痰,舉凡煙蒂、茶根、漱口水、果皮、瓜子皮、紙屑,都兼容並蓄,甚至有時也權充老幼鹹宜的衛生設備。痰盂是比較小型的垃圾桶,每屋一具,多方便!有人還嫌不夠方便,另備一種可以捧的小型痰盂,考究的是景泰藍制的,普及的是錫制的,圓腹平底而細頸撇口,放在枕邊座右,無傾覆之虞,‘有隨侍之效。   

我們中國人的體格好像是異于洋人,痰特多。洋人不是不吐痰,因爲洋人也有氣管與支氣管,其中黏膜也難免有分泌物,其名亦爲痰,他們有了痰之後也會吐了出來,難道都咳到了口中再從食管裏咽下去?不過他們沒有普設的痰盂,痰無處吐。他們覺得明目張膽的吐在地上不太妥當,于是大都利用手帕,大概是誰也不願洗那樣的手帕,于是又改換用了就丟的紙巾,那紙巾用過之後又如何處理,是塞進煙灰缸裏還是放進衣袋歸遺細君,那就各隨各便了。

    記得老舍有一短篇小說《火車》,好像是提到坐頭等車的客人往往有一種驚人的態勢,進得頭等車廂就能“吭”的一聲把一口黏痰從氣管裏咳到喉頭,然後“哢”的一聲把那口痰送到嘴裏,再“啐”的一聲把那口痰直吐在地毯上。“吭哢啐”這一筆確是寫實,憑想像是不容易編造出來的。地毯上不是沒有痰盂,但要視若無睹,才顯出氣派。我曾親眼看見過一對夫婦赴宴,飯後在客廳落座,這位先生大概是濕熱風寒不得其正,一口大痰湧上喉來,哢的一聲含在嘴裏,左顧右盼,想要找一個痰盂而不可得,儼然是一副內急的樣子,又缺乏老舍所描寫的頭等火車客人那樣的灑脫,真是狼狽之極。忽的他福至心靈,走到他夫人面前,取過她的圓罐形的小提包,打開之後,啐的一聲把一口濃痰不偏不倚的吐在小提包裏,然後把皮包照舊關好,揚長而去。這件事以後有無下文,不得而知。當時在座的人都面面相覰,他夫人臉上則一塊紅一塊紫。其實這件事也還不算太不衛生。我記不得是哪一部筆記,記載著一位最會歌功頌德而且善體人意的宦官內侍,聽得聖上一聲咳嗽,趕快一個箭步竄到禦前,跪下來仰頭張嘴,恭候聖上禦痰啐在他的口裏,時人稱爲肉痰盂。

    明朝醫學家張介賓作《景嶽全書》,對于痰頗有妙論。“痰,即人之津液,無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屬也。但化得其正,則形體強榮衛充。而痰涎本皆血氣,若化失其正,則髒腑病,津液散,而血氣即成痰涎,此亦猶亂世之盜賊,何孰非治世之良民?但盜賊之興,必由國運之病,而痰涎之作,必由元氣之病。……蓋痰涎之化,本因水谷,使果脾強胃健如少壯者流,則隨食隨化,皆成血氣,焉得留而爲痰?惟其不能盡化,而十留一二,則一二爲痰矣,十留三四,則三四爲痰矣,甚至留其七八,則但見血氣日消,而痰涎日多矣。”這一段話說得很動聽,只是“血氣”、“元氣”等語稍爲玄妙一些。國人多痰,原來是元氣不足。昔人詠雪有句:“一夜北風寒,天公大吐痰,旭日東方起,一服化痰丸。”這位詩人可謂能究天人之際了。

    化痰丸有無功效,吾不得而知,惟隨地吐痰罰金六百之禁令迄未生效,則是盡人皆知之事。多少人多少人好像是仍患有痰迷心竅之症。在緬懷痰盂時代已成過去之際,前幾年忽然看到一張照片,眼睛爲之一亮。那是美國總統尼克遜訪問大陸那一年在居仁堂被召見時的一張官式留影,主客二人,一個腆著肚子半僵挺半癱瘓在沙發上,一個脅肩縮頸坐在沙發的邊沿,二人中間赫然矗立著一具相當壯觀的痰盂!痰盂未被列入舊物之列而被破除,真可說是異數了。

 

快亦不哉

 

    金聖歎作“三十三不亦快哉”快人快語,讀來亦覺快意。不過快意之事未必人人盡同,因爲觀點不同時勢有異。就觀察所及,試編列若幹則如下:

    其一、晨光熹微之際,人牽犬,(或犬牽人)徐步紅磚道上,呼吸新鮮空氣,縱犬奔馳,任其在電線杆上或新栽樹上便溺留念,或是在紅磚上排出一灘狗屎以爲點綴。莊子曰:道在屎溺。大道無所不在,不簡穢賤,當然人犬亦應無所差別。人因散步而精神爽,犬因排泄而一身輕,而且可以保持自己家門以內之環境清潔,不亦快哉!

    其一、烈日下彳亍道上,口燥舌幹,忽見路邊有賣甘蔗者,急忙買得兩根,一手揮舞,一手持就口邊,才咬一口即入佳境,隨走隨嚼,旁若無人,蔗渣隨嚼隨吐。人生貴適意,兼可爲“你丟我撿”者制造工作機會,瀟灑自如,不亦快哉!

    其一、早起,穿著有條紋的睡衣褲,趿著涼鞋,抱紅泥小火爐置街門外,手持破蒲扇,對著火爐徐徐扇之,俄而濃煙上騰,火星四射,直到天地絪縕,一片模糊。煙火中人,誰能不事炊爨?這是表示國泰民安,有米下鍋,不亦快哉!

    其一、天近黎明,牌局甫散,匆匆登車回府。車進巷口距家門尚有三五十碼之處,任司機狂按喇叭,其聲鳴鳴然,一聲比一聲近,一聲比一聲急,門房裏有人豎著耳朵等候這聽慣了的喇叭聲已久,于是在車剛剛開到之際,兩扇黑漆大鐵門呀然而開,然後又訇的一聲關閉。不費吹灰之力就使得街坊四鄰矍然驚醒,翻個身再也不能入睡,只好瞪著大眼等待天明。輕而易舉的執行了雞司晨的職務,不亦快哉!

    其一、放學回家,精神愉快,一路上和夥伴們打打鬧鬧,說說笑笑,尚不足以暢敘幽情,忽見左右住宅門前都裝有電鈴,鈴雖設而常不響,豈不形同虛設,于是舉臂舒腕,伸出食指,在每個紐上按戳一下。隨後,就有人倉皇應門,有人倒屣而出,有人厲聲叱問,有人伸頸探問而瞠目結舌。躲在暗處把這些現象盡收眼底,略施小技,無傷大雅,不亦快哉!

    其一、隔著牆頭看見人家院內有葡萄架,結實累累,雖然不及“草龍珠”那樣圓,“馬乳”那樣長,“水晶”那樣白,看著縱不流涎三尺,亦覺手癢。爬上牆頭,用竹竿橫掃之,狼藉滿地,損人而不利己,索興呼朋引類乘昏夜越牆而入,放心大膽,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飽餐一頓。松鼠偷葡萄,何須問主人,不亦快哉!

    其一、通衢大道,十字路口,不許人行。行人必須上天橋,下地道,豈有此理!豪傑之士不理會這一套,直入虎口,左躲右閃,居然波羅蜜多達彼岸,回頭一看天橋上黑壓壓的人群猶在蠕動,路邊的警察戟指大罵,暴躁如雷,而無可奈我何。這時節頷首示意,報以微笑,揚長而去,不亦快哉!其一,宋周紫芝《竹坡詩話》:“……有一人,極廉介,一日有家問,即令滅官燭,取私燭閱書,閱畢,命秉官燭如初。”作官的人迂腐若是,豈不可嗤!

衙門機關皆有公用之信紙信封,任人領用,便中抓起一疊塞入公事包裏,帶回家去,可供寫私信、發請柬、寄謝帖之用,順手牽羊,取不傷廉,不亦快哉!

    其一、逛書肆,看書展,琳琅滿目,真是到了嫏嬛福地。趁人潮擁擠看守者窮于肆應之際,納書入懷,攜歸細賞,雖蒙賊名,不失爲雅,不亦快哉!

    其一、電話鈴響,錯誤常居什之二三,且常于高枕而眠之時發生,而其人聲勢洶洶,了無歉意,可惱可惱。在臨睡之前或任何不欲遭受幹擾的時間,把電話機翻轉過來,打開底部,略做手腳,使鈴變得喑啞。如是則電話可以隨時打出去,而外面無法隨時打進來,主動操之于我,不亦快哉!其一、生兒育女,成鳳成龍,由大學卒業,而漂洋過海,而學業有成,而落戶定居,而締結良緣。從此螽斯衍慶,大事已畢,允宜在報端大刊廣告,紅色套印,敬告諸親友,兼令天下人聞知,光耀門楣,不亦快哉!

 

罵人的藝術           

 

    古今中外沒有一個不罵人的人。罵人就是有道德觀念的意思,因爲在罵人的時候,至少在罵人者自己總覺得那人有該罵的地方。何者該罵,何者不該罵,這個抉擇的標准,是極道德的。所以根本不罵人,大可不必。罵人是一種發泄感情的方法,尤其是那一種怨怒的感情。想罵人的時候而不罵,時常在身體上弄出毛病,所以想罵人時,罵罵何妨。

    但是,罵人是一種高深的學問,不是人人都可以隨便試的。有因爲罵人挨嘴巴的,有因爲罵人吃官司的,有因爲罵人反被人罵的,這都是不會罵人的原故。今以研究所得,公諸同好,或可爲罵人時之一助乎?

    (一)知己知彼

    罵人是和動手打架一樣的,你如其敢打人一拳,你先要自己忖度下,你吃得起別人的一拳否。這叫做知己知彼。罵人也是一樣。譬如你罵他是“屈死”,你先要反省,自己和“屈死”有無分別。你罵別人荒唐,你自己想想曾否吃喝嫖賭。否則別人回敬你一二句,你就受不了。所以別人有著某種短處,而足下也正有同病,那麽你在罵他的時候只得割愛。

    (二)無罵不如己者

    要罵人須要挑比你大一點的人物,比你漂亮一點的或者比你壞得萬倍而比你得勢的人物總之,你要罵人,那人無論在好的一方面或壞的一方面都要能勝過你,你才不吃虧的。你罵大人物,就怕他不理你,他一回罵,你就算罵著了。在壞的一方面勝過你的,你罵他就如教訓一般,他既便回罵,一般人仍不會理會他的。假如你罵一個無關痛養的人,你越罵他他越得意,時常可以把一個無名小卒罵出名了,你看冤與不冤?

    (三)適可而止

    罵大人物罵到他回罵的時候,便不可再罵;再罵則一般人對你必無同情,以爲你是無理取鬧。罵小人物罵到他不能回罵的時候,便不可再罵;再罵下去則一般人對你也必無同情,以爲你是欺負弱者。

    (四)旁敲側擊

    他偷東西,你罵他是賊;他搶東西,你罵他是盜,這是笨伯。罵人必須先明虛實掩映之法,須要烘托旁襯,旁敲側擊,于要緊處只一語便得,所謂殺人于咽喉處著刀。越要罵他你越要原諒他,即便說些恭維話亦不爲過,這樣的罵法才能顯得你所罵的句句是真實確鑿,讓旁人看起來也可見得你的度量。

    (五)態度鎮定

    罵人最忌浮躁。一語不合,面紅筋跳,暴躁如雷,此灌夫罵座,潑婦罵街之術,不足以罵人。善罵者必須態度鎮靜,行若無事。普通一般罵人,誰的聲音高便算誰占理,誰來得勢猛便算誰罵贏,惟真善罵人者,乃能避其而擊其懈。你等他罵得疲倦的時候,你只消輕輕的回敬他一句,讓他再狂吼一陣。在他暴躁不堪的時候,你不妨對他冷笑幾聲,包管你不費力氣,把他氣得死去活來,罵得他針針見血。

    (六)出言典雅

    罵人要罵得微妙含蓄,你罵他一句要使他不甚覺得是罵,等到想過一遍才慢慢覺悟這句話不是好話,讓他笑著的面孔由白而紅,由紅而紫,由紫而灰,這才是罵人的上乘。欲達到此種目的,深刻之用詞故不可少,而典雅之言詞尤爲重要。言詞典雅則可使聽者不致刺耳。

如要罵人罵得典雅,則首先要在罵時萬萬別提起女人身上的某一部分,萬萬不要涉及生理學範圍。罵人一罵到生理學範圍以內,底下再有什麽話都不好說了。譬如你罵某甲,千萬別提起他的令堂令妹。因爲那樣一來,便無是非可言,並且你自己也不免有令堂令妹,他若回敬起來,豈非勢均力敵,半斤八兩?再者罵人的時候,最好不要加人以種種難堪的名詞,稱呼起來總要客氣,即使他是極卑鄙的小人,你也不妨稱他先生,越客氣,越罵得有力量。罵得時節最好引用他自己的詞句,這不但可以使他難堪,還可以減輕他對你罵的力量。俗話少用,因爲俗話一覽無遺,不若典雅古文曲折含蓄。

    (七)以退爲進

    兩人對罵,而自己亦有理屈之處,則處于開罵伊始,特宜注意,最好是毅然將自己理屈之處完全承認下來,即使道歉認錯均不妨事。先把自己理屈之處輕輕遮掩過去,然後你再重整旗鼓,著著逼人,方可無後顧之憂。即使自己沒有理屈的地方,也絕不可自行誇張,務必要謙遜不遑,把自己的位置降到一個不可再降的位置,然後罵起人來,自有一種公正光明的態度。否則你罵他一兩句,他便以你個人的事反唇相譏,一場對罵,會變成兩人私下口角,是非曲直,無從判斷。所以罵人者自己要低聲下氣,此所謂以退爲進。

    (八)預設埋伏

    你把這句話罵過去,你便要想想看,他將用什麽話罵回來。有眼光的罵人者,便處處留神,或是先將他要罵你的話替他說出來,或是預先安設埋伏,令他罵回來的話失去效力。他罵你的話,你替他說出來,這便等于繳了他的械一般。預設埋伏,便是在要攻擊你的地方,你先輕輕的安下話根,然後他罵過來就等于槍彈打在沙包上,不能中傷。

    (九)小題大做

    如對方有該罵之處,而題目身小,不值一罵,或你所知不多,不足一罵,那時節你便可用小題大做的方法,來擴大題目。先用誠懇而懷疑的態度引申對方的意思,由不緊要之點引到大題目上去,處處用嚴謹的邏輯逼他說出不邏輯的話來,或是逼他說出合于邏輯但不合乎理的話來,然後你再大舉罵他,罵到體無完膚爲止,而原來惹動你的小題目,輕輕一提便了。

    (十)遠交近攻

    一個時侯,只能罵一個人,或一種人,或一派人。決不宜多樹敵。所以罵人的時侯,萬勿連累旁人,即時必須牽涉多人,你也要表示好意,否則回罵之聲紛至遝來,使你無從應付。

    罵人的藝術,一時所能想起來的有上面十條,信手拈來,並無條理。我做此文的用意,是助人罵人。同時也是想把罵人的技術揭破一點,供愛罵人者參考。挨罵的人看看,罵人的

心理原來是這樣的,也算是揭破一張黑幕給你瞧瞧!

http://www.tianyabook.com/liangshiqiu/index.htm

 

梁實秋>百度百科

 

  梁實秋(1903年1月-1987年11月3日),號均默,原名梁治華,字實秋,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祖籍中國浙江杭縣(今餘杭),出生于北京。 

  晚年梁實秋曾說過一生中有四個遺憾:一,有太多的書沒有讀;二,與許多鴻儒沒有深交,轉眼那些人已成爲古人;三,虧欠那些幫助過他的人的情誼;四,陸放翁但悲不見九州同,現在也有同感。 

  他是國家社會黨黨員,否認文學有階級性。早期梁實秋專注于文學批評,堅持將描寫與表達抽象的永恒不變的人性作爲文學藝術的文學觀,批評魯迅翻譯外國作品的“硬譯”,不同意魯迅翻譯和主張的蘇俄“文藝政策”,主張“文學無階級”,不主張把文學當作政治的工具,反對思想統一,要求思想自由。這期間和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從1927年到1936年,論戰持續了八年之久。1936年10月19魯迅不幸逝世,對壘式論戰也自然結束。但是,這場論戰所産生的影響既深且遠。它不因魯梁論戰的結束而結束。論戰所産生的影響實體己超出魯梁本身,論戰性質也己逾越了文學範疇,其余波擴漣到後來年代,以至于今。抗戰年間,發生在重慶的那場“與抗戰無關”的論爭,雖不能說與這場論戰有直接的關系,但也不能否認它們之間有著微妙的關聯。

  生平概況

  1915年秋考入清華學校。在該校高等科求學期間開始寫作。第一篇翻譯小說《藥商的妻》

  1920年9月發表于《清華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詩《荷水池畔》發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報》第7版。

  1923年畢業後赴美留學,1926年回國任教于南京東南大學。

  1924年到上海編緝《時事新報》副刊《青光》,同時與張禹九合編《苦茶》雜志。不久任暨南大學教授。 

  1930年,楊振聲邀請他到山東大學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長。

  1932年到天津編《益世報》幅刊《文學周刊》。

  1934年應聘任北京大學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創辦《自由評論》,先後主編過《世界日報》副刊《學文》和《北平晨報》副刊《文藝》。

  七七事變,離家獨身到後方。

  1938年抗戰開始,梁實秋在重慶主持《中央日報?平明副刊》。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國民政府教育部小學教科書組主任,國立編譯館翻譯委員會主任委員。抗戰後回任北京師大教授。

  1949年到臺灣,任臺灣師範學院(後改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後兼系主任,再後又兼文學院長。

  1961年起專任師大英語研究所教授。梁實秋先生在臺灣

  1966年退休。曾攜妻子遊美,在美臺兩地輪流居住,其妻辭世後重返臺灣。他40歲以後著力較多的是散文和翻譯。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30年代開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持續40年,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譯,計劇本37冊,詩3冊。晚年用7年時間完成百萬言著作《英國文學史》。

  1975年同韓菁清結婚。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臺北。

  梁實秋40歲以後著力較多的是散文和翻譯。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從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輯。30年代開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持續40載,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計劇本37冊,詩3冊。晚年用7年時間完成百萬言著作《英國文學史》。

  家庭情況

  元配夫人程季淑(1901 - 1974.4.30),祖籍安徽績溪,1927年2月與梁實秋結婚。育有三女一子。1973年夫婦二人移居西雅圖省親,程夫人不幸因意外去世。梁實秋悲痛不已,寫下《槐園夢憶》紀念。

  長女 梁文茜

  次女(夭折)

  三子 梁文騏

  四女 梁文薔

  續弦韓菁清(1931 - ),原籍湖北黃陂,20世紀40年代中期出道成爲影星歌星。1974年與喪偶不久的梁實秋相識,並于翌年結婚,引發爭議。晚年熱心于兩岸交流事業。

  梁實秋的著作與翻譯書目

    著作

  《冬夜草兒評論》(評論)與聞一多合著,1923(自費刊印)

  《浪漫的與古典的》(評論集)1927,新月

  《罵人的藝術》(雜文集)1927,新月

  《文學的紀律》(評論集)1928,新月

  《偏見集》(評論集)1934,臺.正中

  《約翰孫》(評論)1934,商務

  《雅舍小品》(散文集)1949,臺.正中

  《實秋自選集》1954,臺北勝利書局

  《談徐志摩》(散文)1958,遠東

  《梁實秋選集》1961,臺北新陸出版社

  《清華八年》(散文)1962,重光

  《秋室雜文》1963,文星

  《文學因緣》(散文)1964,文星

  《談聞一多》(散文)1967,傳記文學

  《秋室雜憶》(散文)1969,傳記文學

  《略談中西文化》1970,臺北進學書局

  《實秋雜文》1970,仙人掌

  《關于魯迅》1970,臺北愛眉出版社

  《實秋文存》1971,藍燈

  《西雅圖雜記》(散文)1972,遠東

  《雅舍小品續集》 1973,臺.正中

  《看雲集》(散文)1974,志文

  《槐園夢憶》(散文)1974,遠東

  《梁實秋自選集》 1975,黎明

  《梁實秋論文學》 1978,時報

  《梁實秋劄記》1978,時報

  《白貓王子及其他》(散文)1980,九歌

  《雅舍小品》(3、4集)1982一1986,臺.正中

  《雅舍雜文》 1983,臺.正中

  《雅舍談吃》(散文集)1986,九歌

  《英國文學史》1985,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公司  

翻譯書目

  《阿伯拉與哀綠綺斯的情書》(散文集)英國密爾頓著,1928,新月

  《莎士比亞全集》

  《結婚集》(短篇小說集)瑞典斯特林堡著,1930,中華

  《潘彼得》(小說)英國巴利著,1930,商務

  《西塞羅文錄》 羅馬西塞羅著,1933,商務

  《職工馬南傳》(長篇小說)英國哀裏奧特著,1932,商務

  《威尼斯商人》 (劇本)英國莎土比亞著,1936,商務

  《奧賽羅》(劇本)英國莎士比亞著、1936,商務

  《哈盂雷特》 (劇本)英國莎士比亞著,1936,商務

  《暴風雨》(劇本)英國莎士比亞著, 1937,商務

  《吉爾菲先生之情史》1944,黃河書局

  《情史》英國喬治.艾略特著,1945,重慶黃河出版社

  《咆哮山莊》 (長篇小說)英國 E.勃朗特著,1955,臺.商務

  《百獸圖》英國奧威爾著,1956,臺.正中

  《莎士比亞戲劇集20種》 1967,文星

  《雅舍譯叢》(詩文集)1985,皇冠

  《莎士比亞全集》(戲劇37集、詩3集)1986,遠東

梁實秋故居

   梁實秋故居位于魚山路33號。30年代初,梁實秋在山東大學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期間曾在此居住,並創作出版了《文藝批評集》,開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院內留有梁實秋當年栽植的樹木。故居巷口有青島市文物局立的銘牌。梁實秋認爲在青島的四年是他一生中家庭最幸福的時期,還認爲在中國從北疆到南粵,以青島爲最好。

http://baike.baidu.com/view/9443.html?tp=2_11

 

台長: 阿楨
人氣(4,08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文學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林語堂散文》
此分類上一篇:《臺灣散文》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