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5-28 09:27:32| 人氣4,325| 回應11 | 上一篇 | 下一篇

《侏羅紀公園》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依本館前評《哈利波特》所言的一貫標準,克萊頓的原著了無「語言魅力、文字藝術」可言。至於史蒂芬史匹柏的電影,好看賣座就達到好萊塢之目標了,反思其科技或反諷其內容,見後評《顛覆侏羅紀公園》《侏羅雞公園》.

面對狀似科幻或驚悚的電影《侏羅紀公園》(前評)《驚聲尖叫》(後評),確實需要搞笑電影《侏羅雞公園》《驚聲尖叫》(後評)來戲謔之。

侏羅紀公園(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xBXQiUemO8

侏羅紀公園(2)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705F14DDA4E7929A

侏羅紀公園(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6cfumntM8

《侏羅紀公園》(1993)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麥可克萊頓(劇本與原著)
主演 山姆尼爾/蘿拉鄧/傑夫高布倫/李察艾登保羅
《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是一部1993年的科幻冒險電影,由史蒂芬?史匹柏執導,改編自麥可克萊頓於1990年發表的同名原著小說。《侏儸紀公園》至2007年為止仍名列全球票房榜前十名之內,首集票房成功之後並發展成系列電影。1997年拍攝了續集《侏儸紀公園2: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 Jurassic Park)和2001年的第三集《侏儸紀公園3》(Jurassic Park III)。第四集(2008年)也已經在籌備中。
《侏儸紀公園》成為世界最知名的電影之一,它是第一部廣為使用電腦繪圖(CGI)來製作動物的電影,並成為電影特效上的一個裏程碑。另外,電影很大程度加強了恐龍在流行文化中的影響,公眾對恐龍的興趣大大提升,同時關於恐龍的新理論也更快速的向世人傳遞(例如恐龍與鳥類的演化關係)。和先前的其它電影相比,《侏儸紀公園》對恐龍的描寫更具科學性,這是因為有古生物學家指導了此片的拍攝。
  故事大綱
侏儸紀公園裡的腕龍(Brachiosaurus)古生物學家Alan Grant和Ellie Sattler以及數學家Ian Malcolm三人被國際遺傳科技公司(International Genetics Technologies,InGen)所邀請,去免費遊覽一座名為『侏儸紀公園』的主題樂園。這個公園由InGen的總裁John Hammond所建,位於名叫Isla Nublar的島上。另外,Hammond的孫子Alexis和Tim也被邀請參加這次的遊園之旅。
一行人到了島上驚訝的發現:島上孕育了一群活生生的恐龍,隨後遺傳科技人員向他們解釋如何辦到,從封在琥珀化石中的古代蚊子抽取恐龍的DNA(去氧核糖核酸),再利用青蛙的DNA去修補恐龍受損的DNA。然而驚訝之後,Grant對培育食肉恐龍感到不安,Grant和Ellie兩人也都對整個計畫感到質疑,Ian則就混沌理論認為計畫會有紕漏,而終究會導致失敗。Hammond希望可以獲得這些專業學家的背書,以穩住投資人的信心,學家們的反應卻不如他所期望。
由於颶風因素,遊園之旅被草草中斷。一名叫Dennis Nedry的公園系統設計師暗地將保安系統關閉,以竊取並帶走恐龍的DNA,Dennis先前已偷偷和其它的遺傳科技公司掛勾,偷竊DNA以牟利。保安系統的關閉連同電網也跟著失效,Grant等人在園區中遭到暴龍攻擊,Ian受傷、律師Donald Gennaro死亡,Grant帶著Alexis和Tim逃亡。而Dennis也因意外被雙脊龍(Dilophosaurus)殺死。
在片尾衝入遊園中心的暴龍(Tyrannosaurus rex)園區守衛Robert Muldoon和Ellie前往搜救,找到了受傷的Ian,三人在返回途中又遭到暴龍的襲擊,但安全返回。在救援到來之前,Hammond決定必須先重新開啟保全系統的電源,工程師John Arnold和Robert Muldoon在過程中被迅猛龍(Velociraptor,正式俗名為「伶盜龍」)殺死,Ellie成功開啟電源,和Grant等人會合。一行四人在暴龍以及迅猛龍的混戰中逃離遊客中心,並和Hammond以及Ian會合,所有人最後搭乘直昇機離開了侏儸紀公園。
  原始結局
電影的結局原為迅猛龍們被倒下的暴龍骨骸所困住,後來則修改成較具震撼力的一幕:真正的暴龍出現並攻擊迅猛龍,救了Grant等人的性命。
  票房和獎項
《侏儸紀公園》獲得市場上的極大成功,全球票房高達九億美金。並一度成為電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至1997年才被《鐵達尼號》(Titanic)取代,不過至2007年仍為全球票房榜上的第八名。在臺灣,《侏儸紀公園》一度成為上映最久的電影,並改變了臺灣電影分級制度(上映之初為輔導級,後改為新設的保護級)。
此片獲得奧斯卡金像獎三座獎項:分別是「最佳視覺效果」(Visual Effect)、「最佳音效剪輯」(Sound Effects Editing)以及「最佳音效」(Sound)。並獲得1994年雨果獎的最佳戲劇呈現(Best Dramatic Presentation)。
  相關軼聞
片中的臺詞「生命會自己找出路」(Life will find its way out)成為經典名言之一。
有謠傳電影上映後,造成琥珀的市價上漲。
在選擇山姆尼爾飾演Alan Grant之前,李察德瑞佛斯(Richard Dreyfuss)和威廉赫特(William Hurt)皆為史匹柏曾經考慮的人選。
史匹柏一開始希望由雪歌妮薇佛(Sigourney Weaver)飾演Ellie Sattler。
傑夫高布倫和李察艾登伯祿是最早選定的演員。
電影中出現的UNIX系統介面叫做fsn。
Dennis Nedry使用的程式語言為PASCAL。
飾演Ian的傑夫?高布倫(Jeff Goldblum)分別在兩部電影中重複一模一樣的臺詞:"Must go faster.Must go faster."。分別是在第一集電影中,斷腿的Ian躺在吉普車後座,後方有暴龍追趕時。還有電影ID4星際終結者(Independence Day)中和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架飛碟逃出太空船母艦時。
在碼頭與Dennis Nedry通話的是電影的攝影師Dean Cundey。
Alan Grant這個角色是基於真實世界的古生物學家Jack Horner,他也是電影的指導。
迅猛龍(伶盜龍)實際上比電影裡的要小,且頭型較扁。在電影裡的迅猛龍造型其實是基於恐爪龍(Deinonychus)修改的。
猶他龍(Utahraptor)於電影上映同年被發現,牠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迅猛龍近親(同為奔龍科)。
電影中的巨型雙門是基於1933年的電影《金剛》,這是為什麼Malcolm在經過時提到了這部電影,也因此,約翰威廉斯在這個橋段使用了類似的鼓聲。
電影中吉普車經過的閘門是基於聖地牙哥野生動物園裡的設計。
在電影《獵殺紅色十月》(The Hunt for Red October,1990)中,山姆尼爾飾演一位夢想住在蒙大拿的蘇聯軍官,而在《侏儸紀公園》裡,Grant博士被敘述成永遠離不開蒙大拿的人。
  與原著小說的差異
在小說中的公園遊覽車為Toyota Land Cruisers。而電影因為福特汽車置入性行銷的需要,換成了Ford Explorers。
電影中恐龍之所以能夠逃出,只是因為Nedry關閉了安全系統。而在小說一開始就有恐龍成功逃出,Nedry的破壞只是一連串錯誤的一部分。
動物的繁殖能力在小說中被多次提起,而在電影中只提過一次。
Malcolm苛薄性的獨白在電影中被減少。
電影中暴龍追逐橋段出現的角色為Sattler、Muldoon和Malcolm,小說中則為Muldoon和Gennaro。
許多角色在小說中死亡但在電影中存活,反之亦然。例如Gennaro在小說中存活,但在電影中死亡。另外,Hammond在小說中被原細顎龍(Procompsognathus)殺死,但在電影中存活。
Grant在電影中並不喜歡小孩,但在小說一開始則相反。
在電影中Gennaro被塑造成一個自私的懦夫。然而在小說中,是他前往開啟安全系統的電源,並且和Muldoon一同獵殺暴龍。
電影中的John Hammond像是一位仁慈的長者,小說中則否。
Lex Murphy在小說中的年齡比Tim要小,並且在小說中精通電腦知識的是Tim而不是Lex。
Muldoon在小說中像是一位瘋狂的獵人,在電影中的描述較少並且安靜許多。
結尾橋段的不同:小說中Grant引誘並毒殺了迅猛龍,電影中則是暴龍與迅猛龍的大戰。
小說中的園區員工並不會在下班後離開侏儸紀公園,電影有此情節是為了降低死亡人數。
暴龍在小說中有試圖利用舌頭去抓取Tim。
小說中的角色離開遊覽車是為了觀察生病的劍龍(Stegosaurus),在電影中則是生病的三角龍。劍龍直到電影的續集才出現。
小說中的許多橋段被電影的第二集、第三集所採用,例如開場一名小女孩被襲擊的橋段。
在小說第一集中,Grant帶著孩子們從公園的水路脫逃、被暴龍追趕、遇到翼龍等橋段。被修改並使用在電影續集Jurassic Park III中。其中角色只有Grant依舊,暴龍則被改為棘龍。
Muldoon和Gennaro在小說中找到了Nedry的屍體,而Nedry在電影中被雙脊龍殺死後就沒再被提起。另外小說中的雙脊龍比電影中的還要高大許多。
電影的結尾並沒有說明恐龍的最後遭遇,而在小說最後,整座島被哥斯大黎加軍隊轟炸殆盡(事實上,哥斯大黎加是世界上第一個沒有常設軍隊的國家),只有少數逃出。
Grant和Sattler在電影中似乎有感情關係,但在小說中則提到Sattler已經和別人訂婚。
作者似乎偏愛可方便替自己代言的Ian,而在第二集中只用了一頁、幾句話就讓第一集裡技術上已死亡的Ian復活。而Grant只在小說第二集中被配角陶吉森提起一次而已。電影第三集有替Grant平反的意味。
在電影中Hammond創立侏儸紀公園的目標是讓所有人都可以看到恐龍,在小說中他只想大賺一筆。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E%8F%E5%84%B8%E7%B4%80%E5%85%AC%E5%9C%92

好萊塢巨片《侏羅紀公園Ⅲ》

  整個《侏羅紀Ⅲ》最大的靚點不是別的,正是前一段炒得沸沸揚揚的“智能”二字:新品種“棘背龍(Spinosaurus)”不僅體形異于一般恐龍,且擁有最不可思議、最可怕的、足以威脅人類的一樣東西----智能!它們懂得與同伴合作獵殺獵物、懂得獵殺的技巧、甚至擁有了自己的語言!他們還有天生靈敏的嗅覺,有對周圍環境的記憶和判斷力!這一回人類要面對的不再是簡單的食肉動物,而是具有人工智能的恐怖生物!
  對于每一集上映都能殺入全球票房十大排行榜的《侏羅紀公園》來說,今天上畫的第3集肯定也會大收特收的。影評界對這一類的片子顯然是又厭又妒、早早跳出來“勁踩”,一會兒說驚嚇度不如前兩集,一會兒說劇本毫無新意,從頭到尾都是人被恐龍追得到處跑,還有人批評導演喬.強斯頓刻意模仿斯皮爾伯格,又學得不像。受批評最多的是結尾,十個有十個說是“草草收場”,連身爲主角之一的威廉.梅西都不得不承認,但除去結尾,梅西認爲其它一切批評都是瞎說
http://ent.sina.com.cn/m/c/2001-07-18/50317.html

邁克爾克萊頓  

邁克爾克萊頓 (Michael Crichton)(1942-2008)1942年出生于美國芝加哥 ,曾在哈佛大學文學系就讀,後轉讀考古人類學系。 2008年11月4日,克賴頓因癌症不治在洛杉磯去世,終年66歲。
  1965年 23歲的邁克爾?克萊頓從哈佛人類學系專業,一年半之後又開始攻讀醫學,1969年 獲得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在哈佛大學醫學院畢業之前,就開始進行文學創作並發表作品。
  他的小說《死亡手術室》(A Case of Need)甚至獲得了1969年的埃德加獎。1969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暢銷書,是他的第一部高科技驚險小說《安德洛墨達品系》(The Andromeda Strain,也有譯作《天外細菌》或《仙堳座菌株》),並且被搬上了銀幕。
  巨大的成功使他下定決心棄醫從文。從此邁克爾?克萊頓寫出了一部又一部暢銷小說。他早年在非文學領域的研究爲他積累了人類學、醫學、生物學和神經學等淵博的知識,爲他日後的文學創作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也導演過幾部電影 ,如他導演了他自己1975年的作品《火車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這是他1979年與肖恩?康納利合作完成。
  邁克爾?克萊頓聲望達到最高是在20世紀90年代,是因爲他的作品《侏羅紀公園》被好萊塢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搬上銀幕。
  另外他還創作並制片了獲得艾美獎的電視連續劇《急診室的春天》(E.R)。
  他的另外幾部著名的小說包括:《獵物》或《奈米獵殺》,講的是智能化的納米(奈米)集群被人爲地釋放後對人類的危害;
  《剛果驚魂》,講的是尋找鑽石礦和遭遇的大猩猩的故事;
  《恐懼狀態》或《恐懼之邦》,關于環保恐怖主義的故事,這部書中對環保的描述與一般人心中的環保大不相同。
  克萊頓迄今已創作了15部暢銷小說,全球總錩量超過 1億5千多萬冊,有12部被拍成電影,大多非常賣座。
  同時他是個計算機業的行家裏手,擁有自己的FilmTrack軟件公司,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爲電影拍攝設計多種電腦程序,他所執導的《西方世界》,就是世界上首部應用電腦特技的電影。他還寫過關于信息技術的書《電子生活》(Electronic Life),自己甚至還設計了一套叫“亞馬遜”的電子遊戲。
  克萊頓在這些領域的涉獵,也爲他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 克萊頓同時在美國作家協會、美國導演協會、電影藝術和科學學會等多家行、協會中任職,他是美國唯一一個同時暢銷書、電影、電視劇三個領域取得凡成就的人。1992年的《人物》雜志將他評爲全球50位最高雅人士(Fifty Most Beautiful People)之一。
http://baike.baidu.com/view/263715.html?tp=0_11

《侏羅紀公園》作者遺作 2011年11月面世 

「科技驚悚小說之父」、《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作者麥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生前最後一本小說《Micro》將在今年11月面世。克萊頓於2008年11月4日因為癌症去世,當時《Micro》只寫好三分之一,在家屬同意下,出版商讓另一位小說家理查普雷斯頓(Richard Preston)接手完成。
66歲去世的麥可克萊頓,是美國知名的暢銷作家、影視導演和製片人,他最知名的作品有《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侏儸紀公園2: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旭日東昇》(Rising Sun)等,其他作品大部分也被改編成電影;他曾和前妻合寫電影《龍捲風》(Twister)的劇本,並且身兼電視影集《急診室的春天》(ER)的導演和編劇。
從克萊頓的作品可發現,他擁有堅實的醫學和科學知識,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曾讚揚他才華出眾,能把科學和戲劇結合為一,展現一般人無法想像的世界。事實上,這與克萊頓的背景有關,他曾就讀哈佛大學英文系,但文章往往只拿到「C」,甚至他偷抄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文章繳作業,也不過拿到「B-」,讓他心灰意冷決定轉系。
克萊頓之後轉到人類學系,畢業後進入哈佛醫學院,一路讀到沙克生物研究所的博士後研究。在哈佛醫學院時,他開始以筆名寫小說,甚至以《死亡手術室》(A Case of Need)奪得愛倫坡最佳小說獎,可說已展現偵探推理的天份,之後的眾多作品多以醫學知識和科幻情節為題材。
http://www.nownews.com/2011/05/24/91-2714981.htm#ixzz1Nbd68jGP

《侏羅紀公園》作者、科幻批判現實主義大師

  《中華讀書報》編者按:電影《侏羅紀公園》的原作者克萊頓前不久因病去世。本報特刊發兩篇文章,作爲對這位科幻大師的紀念。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克氏的作品不但讀來引人入勝,而且蘊涵著深刻的思想;並且,克萊頓“多才多藝令人咋舌”,“是一個活在當代的、文藝複興式的人物”。
  星期三早晨,陽光燦爛,正收拾屋子,准備工作,無意中聽到電視中傳來鳳凰衛視的消息,《侏羅紀公園》的作者,邁克爾?克萊頓在11月4日去世,癌症,終年66歲。
  去年年底,在多麗絲?萊辛的作品研討會上,有人說這是科幻小說的勝利。我說,我們只能說,這不過是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寫過科幻小說。如果哪一天邁克爾?克萊頓獲獎,我們才真正可以說,這是科幻小說的勝利。
  作爲“思想實驗”的科幻
  在我看來,要理解科幻,要理解邁克爾?克萊頓這樣的科幻大師,需要把科幻理解爲一種特殊的文體。這種文體,我把它命名爲“思想實驗”。
  思想實驗是一個物理學概念,就是設想一個實驗,但是並不一定真的去做。比如愛因斯坦就設想,在外太空沒有引力場的情況下,你在一個以地球重力加速度上升的電梯裏,會有什麽感覺?你能否根據你對周圍物理現象的觀察,區分出你是在一個外太空加速向上的電梯裏,還是處于一個地球表面的靜止電梯之中?愛因斯坦說,如果你區分不出來,引力就相當于加速度,加速度就相當于引力——這就是廣義相對論的基本假設。
  科幻小說是一個與科學相關的、關于人類社會生活的思想實驗。在某一項特殊的技術發明並應用之後,人類社會會發生什麽樣的變化?在一個特殊的物理空間下,比如在一個引力只有地球一半的星球上,會有什麽樣的人類和人類社會存在?這種思想實驗類的文體,在以往的文學家中也可以看到。比如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就是一個思想實驗: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下,如果一個小人物忽然獲得了一百萬英鎊,會發生什麽事情?存在主義作家也常常利用文學來表達他的哲學思考,比如薩特的《囚室》。此外,推理小說有時也具有類似的性質。而由于科學在當下人類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使得科幻小說的思想實驗具有了特殊的意義。科學(或者技術)的變化,往往會導致社會生活中的某些重要元素,乃至整個社會結構的變化。于是,科幻小說的思想實驗,就成了對人類文明的一種特殊的思考。
  從思想實驗這個意義上,我認爲,邁克爾?克萊頓是當代最偉大的科幻小說作家。
  “侏羅紀公園”:人類生活的一個縮影
  邁克爾?克萊頓是個天才,他曾經獲得醫學博士,對于具體的科學細節能夠有直接的充分的理解,這就使得他的科幻有足夠的“硬度”。克萊頓的寫作涉及到很廣泛的領域,包括基因工程、轉基因生命、納米技術、計算機網絡,甚至包括美日商戰。總的來說,他的作品繼承了西方科幻的經典傳統,又不斷融入與當下相關的內容。所謂西方科幻的經典傳統,是從公認爲第一部科幻小說的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開始的。對于未來的可能的科學和技術,這個傳統一向持有憂慮、質疑和批判的態度。相比之下,中國新時期的科幻經典如鄭文光、葉永烈等,則洋溢著濃郁的科學樂觀主義、科學英雄主義和科學浪漫主義情懷。這是中國科幻的傳統主流。當然,這個主流近年來隨著王晉康等人的寫作,已經有了轉變的趨勢。
  邁克爾?克萊頓最有名的作品無疑是《侏羅紀公園》,這部小說由于被大導演斯皮爾伯格搬上了銀幕而加倍暢銷。同名電影長年名列人類最優秀的十部科幻電影,在我開設的“科學人文視野中的科幻電影”公共選修課上,這是必講片目。不過,電影對小說做了大幅度的剪裁,以至于小說中的一條重要線索迹近乎無。
  小說《侏羅紀公園》中交織著兩條線索,分別與兩類科學相關。一條是明線,重在講故事。基于基因工程、考古學等學科,克萊頓天才而“科學地”構想了一個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侏羅紀公園——從琥珀中尋找侏羅紀的蚊子,從蚊子的血液中提取恐龍的DNA,通過DNA重建恐龍的生物個體!另一條線也幾乎是明的,即關于混沌理論,重在講道理。男主角馬爾科姆是個混沌學家,他常常大段大段地介紹混沌理論,乃至于小說每一部分的引題都是他的混沌語錄。比如:“系統的不穩定性開始呈現了。”這部小說對混沌理論的普及所達到的效果,是很多科普讀物難以企及的。克萊頓強調的是,根據混沌理論,侏羅紀公園注定是要出問題的。
  基因工程等學科是基于還原論、決定論、機械論的牛頓範式的科學理論,這種範式的理論存在這樣幾個前提假設:自然界是存在著客觀運行的規律的;這些規律是可以表達爲數學方程的;這些方程是可以爲人所掌握,並且是可以計算的;人類可以根據這些計算,對人類生活,乃至對于自然本身進行規劃——並且,人類的生活以及自然本身注定會按照人類的規劃老老實實地運行——這是科學主義的基本理念,也在當下主流意識形態和大衆話語中占據重要地位。而按照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興起的混沌理論——這也是一種科學理論——這種規劃注定是要失敗的。混沌理論最通俗易懂的原理叫做蝴蝶效應:天安門廣場一個蝴蝶煽動翅膀,會引起紐約明年的一場大風暴。科學一點兒說就是:一個小的微擾經過長時間的作用,就會産生巨大的後果。中國化的說法是:失之毫厘,謬以千裏。克萊頓在這部小說裏設置了大量吻合蝴蝶效應的細節。因爲恐龍基因之不完整,侏羅紀公園的科學家采用了古老的兩棲類動物青蛙的基因片段,補充進去。而兩棲類的個體在特殊情況下能夠改變性別,這使得公園對恐龍的性別控制失效了。又由于公園的恐龍記數系統設置的最高值就是已經投放到公園中的各種恐龍總數——其計數目的是發現死亡個體,隨時補充——這使得恐龍的自然繁殖長時間沒有被發現。在更大的範圍內,侏羅紀公園這個系統還不斷發生著各種出乎設計者設計意圖之外的事件。比如突如其來的暴風雨,這是意料之外的;比如公園內部的計算機管理工程師被競爭對手的公司所收買,爲了竊取恐龍胚胎,私自對系統進行了修改,導致恐龍的逃逸,這也是意料之外的。而所有的這些意料之外,又都是社會生活中的必然,是自然界中的必然。這些被忽略的小量,這些意外,最終導致了侏羅紀公園這個“完美”系統的崩潰。
  于是我們看到,在《侏羅紀公園》這部小說裏,邁克爾?克萊頓表演了一場漂亮的雙手互搏。他一方面用還原論科學設計了一座精美的“侏羅紀公園”,其堅實的細節讓人相信,在現實世界中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他利用混沌理論,輕輕一推,又讓“侏羅紀公園”轟然倒地。通常的“硬”科幻小說作家,絕大多數只有前一個方面,也只滿足于前一個方面,並津津樂道于他的科學細節設計在現實中的可能性。而克萊頓講述的,實際上是其不可能性。  
  《獵物》、《神秘的球》、《喀邁拉的世界》
  人類當下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科學之上的,甚至不僅建立在當下的科學之上,還建構在對于未來生活的預期之上,這就是所謂的創新工程。人們期待科學給予人類更大的便利,人們期待未來的科學給我們更好的生活。對于人類這樣的生活,以及這樣的期待,克萊頓是表示懷疑的。這種懷疑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表現。
  《獵物》是關于納米技術的。在這部小說裏,納米技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無數個納米量級的小機器人能夠集成起來,成爲一個大的個體,大到一只貓,一頭狗,乃至一個人,甚至更大。這些大的個體具有集體智慧———就是說,真的像一個個體在行動,但是又可以隨時分解。集成和分解收放自如,爲所欲爲。它們已經不需要人類的幫助,就能夠自我複制了。于是他們開始反叛,開始向人類進攻。當然,最終的結局是,他們控制人類的企圖終被幾個有遠見和智慧的人所粉碎,人類搗毀了他們繁殖的巨大洞窟。
  《神秘的球》是克萊頓作品中神秘色彩比較濃厚的一個。在南太平洋深處發現了一艘特殊的太空飛行器,軍方的科學家前去調查,發現這個飛行器的性能、材料,都遠遠超出了地球的科學水平,不可能來自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國家。後來發現,它來自未來。飛行器裏面有一個神秘的球。每一個進入這個球的科學家,都會産生一些奇特的幻覺。這些幻覺還能形諸現實,比如在艙外出現大隊特大號的魷魚。後來他們發現,這是一種可以把想象付諸現實的特殊能力,其威力之巨大將等同于人類的想象。在小說的最後,三位幸存者決定放棄這種能力。曉原兄解讀說,這是人對于其自身能力的懷疑。“你擁有越強的能力,你就有更多的責任。”人類現在擁有了毀滅地球的能力,但是人類的道德是否配得上這個責任,是大可質疑的。
  克萊頓最新的作品名爲The Next,意爲“下一個”,這個名字意味深長。中文譯爲《喀邁拉的世界》,書名尚可,不過譯文非常糟糕。我最初本著學習和偷懶的意圖,在讀英文的同時讀中文,但是很快就由困惑變得怒不可遏,這種譯本完全是對原著的褻瀆。此且按下不表。這部小說是關于轉基因技術的。書中出現了奇奇怪怪的轉基因生物。有一只會說多種人類語言的猿;有一只不但會說話,而且會做算術的鸚鵡;一位研究人員用自己的精子注入到了黑猩猩的卵子,生出來一個跨物種後代……圍繞這些匪夷所思的科學成就,克萊頓以近乎白描的手法,以一系列讓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描述了研究人員、商業機構、法律機制之間錯綜複雜的關系。科學家誘惑少女出賣自己的卵子,供他們研究,而她們的父母竟然無權幹涉,因爲少女已經成年;一位女士和他的兒子遭到一個公司雇用的偵探追捕,只因爲他們身上有著女士父親的基因,而這個基因已經被這家公司購買,所以在法律上,這種追捕竟然等同于追贓。在這部小說的末尾,克萊頓幹脆附上了一篇論文,論證爲什麽基因不能申請專利。克萊頓終于亮相,超出了小說家的本分,直接參與現實社會了!
  資本、技術與人類福利
  關于技術與人類之間的關系,我們目前默認的說法是,技術進步是爲了滿足人的需求,技術進步推動社會進步。這種說法賦予了當下的科學及其技術以絕對的正當性。也有些思想家對此表示反對,比如海德格爾、馬爾庫塞等,強調技術對人性的壓抑,認爲技術導致人的異化。這樣的爭論在國內學者中也有類似的表現,比如周國平和徐友漁就曾有幾個回合這樣的辯論(1998年《中華讀書報》)。但是,這種辯論看起來總是各有各的道理,難以決斷。而反對技術的一方,常常被認爲是強詞奪理,吃奶罵娘。今年上半年,我發現了一種新的解釋方式,只要加入一個第三者,就可以繞開技術進步與人的需要之間的直接關系。這個第三者就是資本。我提出了一個比較強的命題:在人類進入工業文明之後,(科學的)技術的起點和歸宿,都不是爲了滿足人的需要,而是爲了滿足資本增殖的需要。而資本爲了增殖,有時候需要滿足人的需求,有時候需要刺激人的需求,有時候在滿足一部分人的需要的同時,還需要剝奪另一部分人的需要。在工業文明的框架下,科學及其技術,首先是爲資本服務的——雖然他們在訴諸公衆的時候,依然打著社會進步的旗號。
  當我用這樣的視角去看克萊頓的小說,讓我驚異的是,他已經在小說中給出了豐富的案例。在TheNext之中,風險投資家沃森就動輒把自己說成是進步的代言人,而反對轉基因技術的言論,都被批評成反對進步,反對發展。小說形象地表現了資本和技術之間的緊密聯盟,甚至當下的法律,也加入到了這個聯盟之中。
  甚至,當我從這個角度重新看《侏羅紀公園》,同樣發現了克萊頓的先見之明。《侏羅紀公園》同樣表現了資本、技術以及法律的結合。在侏羅紀公園考察隊裏,除了恐龍學家、古植物學家,還有一位重要人物是:律師。在當下文明框架下,個別科學家的偉大的道德,根本不足以阻止技術爲惡。在 TheNext中,克萊頓明確地表示,在美國、歐洲被禁止的基因研究,會在南美、在韓國、中國、新加坡等地出現。《侏羅紀公園》也是在哥斯達黎加的島上建造的,只要有資本投入,總會有科學家願意爲之工作。
  表達理性,同樣也是大師
  回溯起來,我看過的最早的克萊頓作品是大學時看過的電影《西部世界》。西部世界是一個仿真旅遊的景點,遊客來到這裏,就如同回到了淘金時代的美國西部,你可以扮成一個牛仔,到小酒館喝酒,與人決鬥,甚至拔槍把對方殺掉——如果你殺掉了對方,說明對方是一個機器人。如果你被對方殺掉,那是不可能的。因爲手槍在瞄准真人的時候,子彈不能發射——這是系統的設計。但是最後,機器人叛亂,不可能變得可能。而人類無法分辨哪些是真人,哪些是機器人。後來電影中的男女主角,是靠接吻進行確認的。這個情節一直讓我念念不忘。這是人性中柔軟的部分。
  不過,總的來說,克萊頓的作品有驚險的情節,有科學細節的精致設計,而在人性的刻畫上,並不突出。這是作爲思想實驗的科幻小說所常見的問題。但是,如果我們已經確定把科幻小說作爲一種特殊的文體,則可以原諒這種缺陷。正如版畫家埃舍爾,他的大量作品都不是用來表現情感,而是表達理性,同樣也是大師。
  在重新閱讀之後,仍然會有新的感受,新的體會,新的發現,所以我把邁克爾?克萊頓尊爲大師。仿照魔幻現實主義的說法,可以稱之爲“科幻現實主義”,再考慮克萊頓作品中對現實社會的批判,我願稱之爲“科幻批判現實主義”。
http://blog.dwnews.com/?p=48239

史蒂芬史匹柏

   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爲“電影奇才”一點也不爲過,他是以史詩片《辛德勒名單》而榮獲奧斯卡金像獎的大導演,他的《大白鯊》、《E.T.》、《侏羅紀公園》等著名的商業娛樂片卻爲更多的電影迷們所知,當人們帶著這種印象湧向電影院去欣賞那部黑白電影《辛德勒名單》時,卻發現了斯皮爾伯格的另一個世界,一個充滿智慧和理性的世界,一個真正的電影藝術的世界。
  1994年3月2日,第66屆奧斯卡頒獎晚會上,影片《侏羅紀公園》(《Jurassc Park》1993)和《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囊括了共九項獎項。當這兩部傑作的共同導演斯皮爾伯格登上領獎臺時,全場起立,掌聲不息,在這個屬于斯皮爾伯格的夜晚,一向鎮定含蓄的他也不禁潸然淚下。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1947年誕生于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其父是個電子計算機專家,其母是位頗有造詣的古典樂演奏家。斯皮爾伯格自小便喜歡冒險與幻想,又勤于思考。12歲生日那天,其父送給了他一架袖珍攝影機,這使他對拍電影更爲著迷。從加利福尼亞大學畢業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去采訪了環球公司電視部的總經理並因此于不久有幸成了與好萊塢電影制片廠簽訂長期合同的最年輕的導演。1971年,初出茅廬的斯皮爾伯格僅用十天就導演了他的第一部電視片《決鬥》(《Duel》)。這部成本僅爲30萬美元的片子在歐洲上映時竟爲環球公司賺了幾百萬美元,令圈內人士刮目相看。
  生性喜歡幻想的斯皮爾伯格最喜歡拍鯊魚、太空人和蛇之類的題材。不久,他又指揮著一支龐大的攝制隊伍和一條任性的機器鯊魚拍攝了他的首部巨制《大白鯊》(《Jaws》1975)。該片那令人戰栗的場景爲好萊塢贏得四億一千萬美元的空前票房收入,讓整個電影界目瞪口呆。接著,斯皮爾伯格結合個性,抓住了人們求幻想、求刺激的心理, 從1977年開始, 陸續執導了和制作了《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Kind》1977)、《外星人ET》(《E.T》1982)、《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1985)和《奪寶奇兵》系列(《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Doom》1984、《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1989)等諸多巨片。這些影片都以充滿幻想的故事情節給觀衆以前所未有的離奇感受,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其中以《外星人ET》爲代表的講述地球上的人們與來自外層空間的生物接觸的影片更給了觀衆以巨大的幻想空間和心理刺激,令斯皮爾伯格在美國幾乎家喻戶曉。該片使他被提名爲奧斯卡獎最佳導演。至此,他那充滿幻想的導演風格也已形成。
  但是,斯皮爾伯格的創作範圍也有局限。他那純熟高超的表現手法同影片類型單一化的內容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爲了拓寬自己的導演路子,他于1985年首次執導了一部傳記片《紫色》(《The Color Purple》)。在這部影片中,斯皮爾伯格抛棄了以前那些輕松愉快的故事,擷取了得獎小說的精華,真實地反映了一位黑人女性悲苦而倔強的一生。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被提名達十一項的該片在當年的奧斯卡晚會上卻未獲一獎,這不能不令人深感惋惜。然而,這時尚有點古典主義精神的斯皮爾伯格並不甘心向大衆妥協,兩年後,他又到中國上海拍攝了內蘊豐厚的《太陽帝國》(《Empire of the Sun》1987)。但命運不濟,這部被美國影評委員會提名爲最佳影片的作品與該年的奧斯卡獎又擦肩而過。
  可屢遭挫折的斯皮爾伯格並不以此爲然,進入90年代,他更是馬不停蹄,舉措驚人。1991年,他拍了影片《霍克船長》(《Hook》),獲得成功。1993年,他更是用近6億美元的巨額成本制作了《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這部夢幻式的影片創造了一個神奇的恐龍世界並迅速在全美掀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恐龍熱且波及到日本、歐洲和東南亞。首映至今,該片已創利近十億美元,突破了《外星人ET》創下的最高紀錄。而更令驚奇的是,數月之後,他又推出一部與《侏羅紀公園》風格迥異的寫實抒情的人文黑白片《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在該片中,流淌著猶太血液的斯皮爾伯格用史詩般的鏡頭把五十年前二次大戰中德國納粹屠殺六百萬猶太人的慘劇搬上了銀幕。斯皮爾伯格明知冷肅的題材、沈重的主題不被票房看好,但敢于冒險的他卻抛棄了最拿手的玩意兒——電影特技,而采用了黑白底片與手提式攝影機。終于,斯皮爾伯格戰勝了挑戰,他以深沈的激情拍出了影片的真實感、曆史感與人道主義襟懷,影片不僅贏得了高票房,還與《侏羅紀公園》一起,真正實現了他追求已久的奧斯卡之夢。此後,斯皮爾伯格又于1994年拍攝了影片《The Flintstones》,亦廣受好評。最後,他又再度創建了一個恐龍公園,隆重推出了他的又一力作,《侏羅紀公園》的續集《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Jurassic Park》1997),其栩栩如生的畫面鏡頭令觀衆有身臨其境之感,而它宏大的場面和刺激的情境更是讓觀衆心海澎湃,歎爲觀止。接著他沈下心來,拍攝了一部描寫100多年前黑人命運的史詩片《斷鎖怒潮》(Amistad),本片于97年12月上映後,被人控告剽竊他人小說作品,因此到最後票房成績並不十分理想。1998年,斯皮爾伯格拍攝了戰爭巨片《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影片重現了50多年前驚天動地的諾曼底登陸戰的恢宏場面,讓人驚駭的目睹了戰爭的激烈和殘酷。影片用紀錄片的手法表現了腥風血雨的戰場,震撼人心。導演著重刻畫了戰爭中人的關系和人性的表現。評論普遍認爲此片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戰爭片。斯皮爾伯格因此第二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進入21世紀後,斯皮爾伯格平均每年都有一部電影問世,例如《人工智能》(A.I)等都是不錯的影片。2005年,他連續推出了《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和《慕尼黑》(Munich)兩部大片,期望能重現1993年時的輝煌,但在第78屆奧斯卡典禮上,兩部影片均顆粒無收。不免使人有些失望。

  演員作品  
  Who Is Alan Smithee? (2002)
  進入海灘:《雷霆救兵》 Into the Breach: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Making of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
  導演作品
  奪寶奇兵4 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gdom of the Crystal Skull(2008)
  慕尼黑 Munich (2005)
  世界大戰 War of the Worlds (2005)
  幸福終點站 The Terminal (2004)
  少數派報告 Minority Report (2002)
  神鬼交鋒 Catch Me If You Can (2002)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2001)
  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失落的世界:侏羅紀公園 Lost World Jurassic Park (1997)
  斷鎖怒潮 Amistad (1997)
  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 (1993)
  侏羅紀公園 Jurassic Park (1993)
  霍克船長 Hook (1991)
  直到永遠 Always (1989)
  奪寶奇兵3:聖戰奇兵 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 (1989)
  太陽帝國 Empire of the Sun (1987)
  紫色 Color Purple, The (1985)
  奪寶奇兵2:魔宮傳奇 Indiana.Jones.and.the.Temple.of.Doom(1984)
  陰陽魔界(交易地點TradingPlaces(1983)) Twilight Zone: The Movie
  外星人 E.T.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
  奪寶奇兵1:法櫃奇兵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
  一九四一 1941 (1979)
  第三類接觸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
  大白鯊 Jaws (1975)
  橫沖直撞大逃亡 Sugarland Express, The (1974)
  飛輪喋血Duel(1971)
  編劇作品:
  Medal of Honor: Allied Assault - Spearhead (2003)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2001)
  七寶奇謀 Goonies, The (1985)
  吵鬧鬼 Poltergeist (1982)
  第三類接觸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
  橫沖直撞大逃亡 Sugarland Express, The (1974)
  父子雙雄 Ace Eli and Rodger of the Skies (1973)
  制片作品:西部風雲 into the west
  政治方面
  好萊塢著名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曾向北京奧委會表達過希望爲北京奧運會作出自己貢獻的願望,並接受了北京奧組委藝術顧問的聘書。但在08年二月中旬發表個人聲明,決定不再擔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和閉幕式的藝術顧問,理由是中國在處理達爾富爾問題上備受爭議。
http://baike.baidu.com/view/91015.html?tp=8_11

 

台長: 阿楨
人氣(4,325) | 回應(11)|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顛覆侏羅紀公園》
此分類上一篇:《袋鼠男人》

阿楨
隕石墜落致俄羅斯1200人受傷 2013-2月16日04:21 新華網 我有話說(1080人參與)
  新華網莫斯科2013-2-15電(記者胡曉光)俄羅斯內務部新聞中心15日晚宣佈,根據最新資料,莫斯科時間15日早晨在車裡雅賓斯克州發生的隕石墜落已造成1200人受傷,主要是挫傷、骨折、割傷和腦外傷。據緊急情況部初步估計,隕石墜落造成的損失為4億盧布(1美元約合30盧布)。此前,車裡雅賓斯克州政府估計損失約為10億盧布。

普京要求對隕石事件進行損失評估並建立預警機制

俄羅斯總統新聞局15日證實,總統普京當日會見俄羅斯緊急情況部長普契科夫,要求對遭受隕石襲擊的車裡雅賓斯克等地區進行客觀的損失評估,給予必要救助,並提示建立更好的預警機制。

俄羅斯隕石墜落目擊者稱以為世界末日來了

  當地時間15日早晨,俄羅斯車裡雅賓斯克州,天寒地凍,氣溫零下20多攝氏度,街上行人寥落。突然,天空中閃現出耀眼的白光,一個熊熊燃燒的火球,拖著濃煙形成的“白色尾巴”,向著地面墜落下來,“如同世界末日電影中的場景一樣。”20歲的古爾納•拉杜德卡當時以為“世界末日真的來了”。

  天文學家稱隕石墜落與小行星無關

  據英國媒體報導,一些天文愛好者稱,這顆隕石與小行星2012DA14有關,2012DA14將於北京時間16日淩晨3點左右與地球“擦肩而過”。科學家闢謠稱,兩者之間並沒有關係。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羅伯特•瑪賽博士表示這顆墜落俄羅斯的隕石與小行星2012DA14無任何關係,因為隕石是按照自東向西的軌跡運行的,而小行星的軌跡則是自南向北,它們之間相差至少12小時,相隔至少50萬公里,不可能有任何關係。
  歐洲宇航局也在推特上發文稱,墜落俄羅斯的隕石與小行星2012DA14之間沒關係。
2013-02-16 11:43:39
版主回應
  隕石有多危險?

  據美國航空航天局報告稱,幾乎每天都有數目眾多的隕石進入地球大氣層,但其力量和體積有限,並未對地球造成傷害,而極度危險的小行星極其罕見。
  直徑 衝擊力 預計後果
  50米內 小於10兆噸 不會接觸到地球表面,消失在大氣層
  75米 10-100兆噸 類似通古斯爆炸,會摧毀小型城市
  160米 100-1000兆噸 會摧毀相當於東京或紐約市大小的城市
  350米 1000-1萬兆噸 會摧毀美國小型州,衝擊海洋會造成海嘯
  0.7千米 1萬-10萬兆噸 會摧毀等同於美弗吉尼亞州面積土地
  1.7千米 10萬-100萬兆噸 造成全球揚塵天氣,摧毀法國大小面積土地

  哪些小行星將靠近地球?

  未來100年內還有哪些小行星將與地球“擦肩而過”?
  最靠近地球時間 小行星 直徑 距地球最近
  2014年9月16日 2009RR 26米 38.5萬公里
  2017年10月12日 2012TC4 17米 19.2萬公里
  2028年5月20日 2009WR52 7米 23.1萬公里
  2029年4月13日 99942Apophis 393米 3.85萬公里
  2041年4月8日 2012UE34 82米 11.5萬公里
  2047年2月13日 2012HG2 13米 7.7萬公里
  2048年10月18日 2007UD6 7米 11.5萬公里
  2095年9月6日 2010RF12 7米 3.85萬公里
http://news.sina.com.cn/w/2013-02-16/023926269230.shtml

世界十大隕石墜落事件


一、索德柏立盆地隕石事件
一顆巨大的隕石18.5億年前降落在地球表面,形 成了長64公里、寬25公里、深14公里的坑。索德柏立盆地的面積只次於弗裡德堡隕石坑。加拿大銅礦公司1891年開始在盆地開採銅,但隨後發現盆地也含有鎳。那裡的鎳產量占世界鎳供應量的一成。
二、弗裡德堡隕石坑事件
位於南非的弗裡德堡隕石坑寬299公里,是最大隕石坑所在地。隕石的撞擊時間估計是在20億年前。它據信是由一個寬9.6公里的隕石撞擊形成的。
三、巴林傑隕石坑事件
一個長48.78米的隕石5萬年前墜落在亞利桑那州北部沙漠,形成了一個1.6公里寬、深173米的撞擊坑。巴林傑隕石坑現在已是一個很受歡迎的景點。科學家認為,造成隕石坑的隕石當時是以時速4602公里的速度撞上地球,引發的爆炸強度是廣島核彈的150倍。
四、巴維爾隕石事件
降落在英國最大的隕石1965年耶誕節時降落在巴維爾,博物館立刻開始現金徵集隕石碎片,這使大量隕石尋寶者和其他冒險家湧入這個平靜的小鎮。
五、荷巴隕石事件
1920年在納米比亞一農場上發現的荷巴隕石是目前找到的最重隕石,它重量接近66噸,據信是8萬多年前降落在地球上。儘管其體積巨大,但這顆隕石沒有留下任何隕石坑,專家們稱這可能是因為它是以一個非常長和淺的角度進入地球大氣層的。它現在是一個著名旅遊景點。
六、伊利諾州森林公園隕石事件
一顆隕石2003年3月26日降落在伊利諾伊森林公園,隕石使至少六間房屋和三輛汽車受損。科學家稱,隕石在解體之前的體積有汽車那麼大。
七、滅絕恐龍的隕石撞擊
許多科學家認為恐龍滅絕是因為損石撞擊,該學說認為一個寬9.6公里的隕石撞入地球,形成了一個直徑177公里的隕石坑,將數十噸碎片和灰塵送入大氣層。科學家認為撞擊引發了數個巨大海嘯、全球火災、酸雨、遮擋太陽光達數周或者數月時間的灰塵。
八、紐約皮克斯基爾隕石事件
一顆足球大小的隕石1992年10月9日落在紐約皮克斯基爾的一戶人家,砸壞了一輛汽車。
九、通古斯隕石事件
1908年墜落在俄羅斯通古斯卡河附近的通古斯隕石在近百年後仍是人們辯論的議題。大多數科學家認為,一顆巨大的隕石1908年6月30日從天空降,爆炸成一團火球,把森林夷為平地,燒毀房屋,將20公里以內的人和動物燒焦。
十、昂西塞姆隕石事件
昂西塞姆隕石是歷史上記載最早的隕石,它1492年11月7日墜入昂西塞姆小鎮,這顆重149公斤的隕石落入小麥地裡,只有一個年輕男孩目擊了這一切。隕石的碎片現在是全球各地博物館的收藏品,最大的一塊仍在昂西塞姆。
http://news.sina.com.cn/w/sd/2013-02-16/000426268867.shtml
2013-02-16 11:45:02
圖博館
百年後無老虎大象 第6次生物大滅絕 來了2015-6-21

美國科學家新公布的研究警告說,地球正進入「第6次生物大滅絕」,生物絕種的速度比以前快了114倍,75%的動物物種將在3個人類世代後滅絕。更嚴重的是,人類本身也可能絕種。
此研究由美國史丹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學者共同執行,刊載於19日出版的《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

加速滅絕 人類是元凶

在史丹福任教的生物學家厄爾里奇(P. Ehrlich)表示,現在地球上生物消失的速度,是自第5次大滅絕、也就是6600萬年前恐龍時代結束後最快的,而人類本身,是第6次大滅絕的唯一凶手。人類終結生物多樣性,破壞自然界的「生態系統服務」,如植物授粉、水淨化、食物鏈,最終將威脅人類自身生存。
此研究分析植基於脊椎動物的滅絕紀錄。脊椎動物指體內有骨骼的動物,如青蛙、爬蟲類、老虎。滅絕紀錄則取自化石或其他歷史資料,根據研究,有41%的兩棲動物、26%的哺乳動物已經滅絕。
科學家把地球現代生物消失的速率,與「人類活動主宰下,生物自然消失的速度」(background extinction rate)相比較,由於我們並不知道地球生物的確切數目,滅絕率僅能靠推估。而此研究使用的滅絕率,比一般泛用的高1倍。
結果發現,如果背景滅絕率是每100年在1萬種生物中有2種哺乳動物滅絕,那麼上個世紀在人類活動下脊椎動物滅絕平均速度,比起無人類活動高出114倍。而且這還是極度保守的估計。
研究分析過去500年來滅絕的物種,在18世紀工業革命之前,每百年消失的物種在20~60之間,但19世紀以後物種以加速狀態消失,而過去百年來消失的物種逼近400。

75%物種 百年後消失

研究指出,由於氣候變遷、汙染、人類為經濟發展過度開發,導致動物棲息地消失。75%的物種,我們熟知的大部分動物,如犀牛、老虎及大象等,將在3個人類世代後消失,珊瑚礁最快可能在2070年毀滅殆盡。
厄爾里奇說,「毫無疑問我們正進入第6次生物大滅絕」。主要作者、保育生態學教授塞巴洛斯進一步指出,「如果繼續放任下去,生命需要數百萬年才能重現地球,而我們人類可能提前消失。」
科學家透過研究呼籲,盡快努力保護蒙受滅絕威脅的動物,並解決上述問題,緩解動物的生存壓力。
2015-06-21 07:19:50
圖博館
科學家用雷射光 發現1億年前近鳥龍之謎2017-03-01中央社

科學家今天說,1億6000萬年前生存在地球上、體型有如雞鴨且長有羽毛的近鳥龍,有助於讓飛禽和走獸之間失去的環節具體浮現。 圖/擷自 Phys.org
  法新社與科學新聞網站Phys.org報導,中國和美國科學團隊利用雷射來研究侏儸紀時期恐龍「近鳥龍」(Anchiornis)的骨骼軟組織,而這些骨骼現已成化石。
  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報告執筆人之一、香港大學的皮特曼(Michael Pittman)說,化石輪廓顯示,近鳥龍有著「鼓槌狀的腿、細細的尾巴和像是現代鳥類翅膀的手臂。」
  他在影片說明他的發現時說:「我們甚至在近鳥龍化石中發現它足部的鱗狀物,就如同現在的小雞一般。」
  目前仍無法確定,近鳥龍是否會飛。
科學家對恐龍身形的了解,多半是根據其骨骼化石,並與現存的恐龍親戚鳥類和鱷魚加以比較而得知。
  皮特曼及其團隊利用強力雷射光來研究化石所附著的岩石,並憑印記分離出肉質部分。
  皮特曼說:「我們把近鳥龍標本上放在黑暗的房間,再用紫色雷射光照射,結果標本自己在黑暗中發光,讓我們發現了這些驚人細節。」
  「這是首次揭露出羽毛恐龍各種十分詳細的輪廓。」
科學家相信,對於近鳥龍的研究,是打開鳥類和飛行起源的知識之鑰。
  據悉近鳥龍生存的年代與地球上最早出現鳥類的時間相同。
2017-03-02 11:24:42
圖博館
多虧世上僅有的皮膚化石,霸王龍是不是“毛茸茸”的有了定論

  澎湃新聞2017.6.9消息,電影《侏羅紀公園》的最後一幕,那隻拯救主角、皮糙肉厚、脾氣暴躁的霸王龍站在遊客中心大廳,秒殺了幾隻迅猛龍後高聲大喊,一條寫著“當恐龍統治地球”的橫幅落下,場面霸氣十足。
 然而,過去十幾年間,中國陸續發現了一些帶有羽毛的暴龍類化石,讓不少人懷疑它們的近親霸王龍也是如此。“毛茸茸”的霸王龍?爬行世界霸主的“人設”都要崩壞了。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近日挽回了霸王龍的形象。通過對世上僅有的霸王龍皮膚化石的分析,該團隊得出結論:霸王龍身體被鱗片包裹,即使有羽毛,也只可能存在於背部。相關成果發表在6月7日英國皇家學會旗下的《生物學快報》上。
 2004年,中國考古團隊在遼寧北票發現了一種體型很小的早期暴龍超科:奇異帝龍(Dilong paradoxus)。奇異帝龍化石的尾椎、下頜和其他部位都保留了纖維的印痕,表明這種動物有一層絨毛。2012年,中國又在遼寧北票發現了體型最大的帶毛暴龍科動物,化石上保留著精美的羽毛印痕。該種恐龍也因此被命名為“華麗羽王龍”。領導考古項目的中科院研究員徐星指出,這些恐龍的羽毛是鳥類羽毛的早期簡化形式。徐星猜測,恐龍可能用羽毛進行視覺展示。
 中國的這一系列考古發現讓學界開始懷疑霸王龍的真實模樣。霸王龍會像這些近親一樣擁有精緻、甚至還挺華麗的羽毛?還是被一層已經退化、並不起眼的細小絨毛包裹?還是經歷了從羽毛到鱗片的反向進化,順利披上冷酷的鱗甲?
 由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瑞典的7名科學家組成的這個團隊,對世上僅有的包含皮膚痕蹟的霸王龍化石進行了分析。這些化石包含一隻名叫Wyrex的霸王龍的頸部、骨盆和尾部皮膚,出土於美國蒙大拿州,自2006年起存放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休斯頓自然科學博物館。他們發現霸王龍的皮膚被光滑的鱗片覆蓋,並無長羽毛的跡象。除了霸王龍之外,他們還檢查了同期的一些大型暴龍,比如蛇發女怪龍(Gorgosaurus)和艾伯塔龍(Albertosaurus),結論是相同的。如果這些暴龍真的長有羽毛,也只可能長在背上。這是他們唯一沒有化石佐證的身體部位。
2017-06-10 12:00:20
圖博館
學界的主流觀點是羽毛會進化得越來越複雜。這種進化觀點也被虛骨龍類的化石所驗證。霸王龍長鱗片無疑是一種“開倒車”的現象,對主流觀點提出了挑戰。為什麼普遍長有一定程度羽毛的虛骨龍類進化到霸王龍這一支,羽毛退化消失了呢?特別是在奇異帝龍和華麗羽王龍這類較小型暴龍還長著羽毛的情況下。
 有意思的是,有研究表明,現代鳥類腿部的鱗片與爬行類的鱗片並非同源,而是羽毛二次演化的結果。
 羽毛減少必然伴隨著熱量損耗的增加,從這個結果倒推,那麼沒羽毛的霸王龍比那些長羽毛的前輩必然保溫能力更強。研究人員首先從同期的其他古生物化石出發,排除了氣候變化的影響。他們保留了幾點可能成立的假設:從比例來看,暴龍的腿部非常長,因而運動量可能更大,也就能適應更多的熱量流失;從體型來看,這些白堊紀晚期的龐然大物,基於其表面積-體積比,保溫能力自然更強。為了保持體溫的恆定,羽毛的消失顯得順理成章。大象就不長毛。這個體積理論也可以用於解釋此前發現的一些大型食草類恐龍羽毛退化的現象。
http://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7_06_09_412431.shtml
2017-06-10 12:01:03
圖博館
中外科學家發現一億年前最完整古鳥蜂鳥大小(圖)

  緬甸琥珀再立奇功:2018.2.2,中國、加拿大、美國等國家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隻目前為止最完整的古鳥,而且是在琥珀中發現的發育程度最高的古鳥,這只琥珀古鳥長度約5厘米,只有蜂鳥大小,來自一億年前恐龍橫行的白堊紀。
  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鳥類——吸蜜蜂鳥長約5厘米,重約1.8克,分佈在古巴。新發現的琥珀古鳥跟吸蜜蜂鳥一樣大。
  這一新發現的琥珀古鳥屬於反鳥類。反鳥類是白堊紀出現的一類相對原始的鳥類,有著較強的飛行能力,拇趾與其他三趾對握,適宜樹棲,但最終在晚白堊世末期與恐龍一道完全絕滅。反鳥類的肩帶骨骼的關節組合與現生鳥類的相比,二者凸凹情況正好相反,因此得名“反鳥類”。
  此次新發現的化石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該時期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濕的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台北市立大學的曾國維教授表示,礦工在打磨該琥珀時,沒有認出這是一隻古鳥。礦工將這個標本沿著冠狀面剝蝕,所以它變得薄薄的,被研究團隊暱稱為“煎餅鳥”。
http://news.sina.com.cn/o/2018-02-02/doc-ifyremfz3515507.shtml
2018-02-02 11:36:24
阿楨
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

  2020-03-12,《自然》雜誌刊登了緬甸琥珀中的一項新發現:一件不到2釐米的頭骨。文章作者邢立達等人將頭骨鑒定為鳥類,而且是一個全新的物種,他們將這個新物種命名為“眼齒鳥”(Oculudentavis)。因為鳥類是由恐龍的一個支系演化而來,所以廣義的恐龍包括鳥類。可見,眼齒鳥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
  文章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這件頭骨標本保存得很好,並且X光掃描和重建也比較清晰,對於緬甸琥珀來說很難得。然而,讀完全文之後,我們發現,論文斷定這件頭骨屬於鳥或廣義恐龍的證據並不過硬,甚至一些重要的解剖特徵更支援這件頭骨屬於某種蜥蜴。
  我們一般說的“爬行動物”早在約2.5億年前,就演化出兩大繁衍至今的分支,一支叫主龍類(archosaur),包括鱷類、翼龍、恐龍等。恐龍中的一支演化成鳥類,所以鳥類可說是一類特化的恐龍。另一支叫鱗龍類(lepidosaur),包括喙頭蜥、蜥蜴、蛇等。屬於主龍類的恐龍/鳥,和屬於鱗龍類的蜥蜴,不僅分家時間早,親緣關係很遠,而且在骨骼的很多方面,尤其是頭骨形態上,都存在顯著而穩定的差別。因為中生代的古生物化石無法提取DNA,這些細緻、獨立的骨骼形態特徵,就具有了重要的鑒定意義,是化石分類的決定性依據。
  疑點1.頭的形狀能證明它是鳥嗎?
  疑點2.不合理的系統發育分析
  疑點3.沒有眶前孔的鳥?
  疑點4.長著側生齒的鳥?
  疑點5.神秘的方軛骨
  疑點6.蜥蜴才有的鞏膜骨
  疑點7.史上牙齒最多的鳥?
  疑點8.體型大小
  疑點9.沒有羽毛?
  疑點10.奇特的措辭和邏輯鏈
  建議
  我們希望論文作者對上述質疑儘快作出公開回應。同時也希望論文作者迅速公開CT掃描原始資料,讓其他科學家也能根據原始資料對現有的結果進行可重複性驗證。https://tech.sina.com.cn/d/c/2020-03-13/doc-iimxyqwa0089575.shtml
2020-03-16 07:17:27
阿楨
中國成“植樹狂魔”,40年種660多億棵樹,“地球之肺”或易主? 2020-04-20 新浪科技

  不久前,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破天荒讚揚起中國,認為自進入21世紀後中國已造出1/4個亞馬遜雨林,正在引領全球的綠化。事實上,這只是中國植樹造林成就的“冰山一角”。
  中國是全世界沙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近1/3的國土被黃沙掩埋。本世紀初,漫天風沙更是幾度肆虐平津等華北多地。為了對抗沙漠擴張,中國人啟動了世界級“三北防護林”工程,短短40年間就種下了驚人的660多億棵樹,被國外網友驚歎為:植樹狂魔。
  沒想到的是,中國人的“無心插柳”,竟一夜間完成了“人進沙退”驚世壯舉。剛進入2000年時,中國大陸沙漠每年還擴大10400平方公里,相當於吞掉寶島臺灣1/3的面積。然而到2017年時,大陸沙漠面積反而每年會減少2400多平方公里。這其中最傑出的代表無疑就是中國第八大沙漠—庫布其沙漠。
  庫布其沙漠原有面積近2萬平方公里,但隨著中國大規模推進植樹造林,如今庫布其沙漠被“欺負”的僅剩下不足200畝。庫布其治沙模式大獲成功,甚至引發了全球關注。2015年,庫布其生態創造模式被巴黎氣候大會標舉為中國樣本。
  如今,中國森林覆蓋率已達22%左右,生態環境也得到了明顯改善,連頻頻“光顧”北方的沙塵暴也明顯減少。中國治理沙漠的成功經驗,更是沿著“一帶一路”造福各方。
  然而,受到NASA點贊的中國造林運動,也招致了不少非議,其中調門最響的就數英國《自然》雜誌。針對中國在西北大規模植樹造林,《自然》質疑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環境下,這些工作“可能會加劇水資源短缺”。給出理由無非是,許多樹木並非原產於西北,如果強行把它們種植在雨量稀少的西北地方,肯定會消耗很多水。
2020-04-21 07:58:10
阿楨
事實上,《自然》關於植樹造林可能不利於環境保護的觀點,對中國顯然是找錯了對象。經過多年治沙摸索,中國早已積累了豐富的植樹經驗。自然不會低級到把南方的高大喬木,種到西北荒漠裡去,否則也不會全球獨一份實現“人進沙退”。
  以我國黃土高原為例,隨著1999年“退耕還林”的推進,黃土高原因地制宜種上了數百萬棵樹,以修復被破壞的生態和不斷的荒漠化。結果成效很快就顯現出來,黃土高原的沙漠化趨勢得到了控制:毛烏素沙漠80%面積得到治理,甚至榆林也由“沙漠之都”變為了“大漠綠洲”。壓根兒沒出現植樹造林還讓水枯竭的現象。
  如今中國森林覆蓋率已經超過22%,不出意外,植樹造林大業還會繼續進行下去。未來我們會造出整個亞馬遜雨林出來,屆時“地球之肺”或許真要易主了,你覺得可能嗎?

假如把沙漠全部改造成森林,地球會發生何種變化?專家:恐龍時代 2020-04-17 新浪科技

  生態就像是一個天平一樣,是需要保持平衡的,植物的增加也必然會使得動物增加。
  綠洲的環境與恐龍時代的環境十分的相像,無論是茂密植物的森林,亦或是大氣層的環境,都極大的還原了恐龍時代。所以,科學家才會說綠洲的出現也許會重現恐龍時代。
2020-04-21 07:59:48
阿楨
滅絕恐龍的小行星撞擊或許造就今天的亞馬遜雨林 2021-04-06新浪科技

  一項新研究指出,地球上熱帶雨林的形成可能源自於導致恐龍滅絕的那場小行星撞擊。利用採集自哥倫比亞的花粉和樹葉化石,研究人員探討了小行星撞擊如何改變了南美洲的熱帶森林。66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不僅導致了恐龍和其他生命形式的滅絕,還導致了生態系統的更替。
  那麼,這場撞擊如何使恐龍時代稀疏的、以針葉樹為主的熱帶森林轉變為今天的熱帶雨林?第一是,許多恐龍通常以生長在森林底層的植物為食,並習慣於踩踏這些植物,從而使森林不至於太過茂密。第二,火山灰的沉降使整個熱帶地區的土壤肥沃,有利於開花植物的快速生長。最後是,針葉樹物種的率先滅絕為開花植物的繁盛創造了機會。
  相關新聞
我們都誕生自一場盛大的葬禮
https://t.cj.sina.com.cn/articles/view/1850988623/6e53d84f01900vc6a
2021-04-07 09:07:16
阿楨
這顆超級黑洞,改寫了地球生命演化史?

  2020年,安德莉亞•蓋茲(Andrea Ghez)和賴因哈德•根策爾(Reinhard Genzel)因為證實了銀河系中潛伏著一個處於沉寂狀態的超大品質黑洞,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個黑洞名為半人馬座A*(SgrA*),品質相當於400萬個太陽。它正處在休眠狀態,散發出微弱的無線電波,目前的亮度只有它“進食”時期的十億分之一。
  以太陽系目前的位置來說,來自SgrA*的紫外線對於地球生命是安全的。不過,近期有研究指出,太陽在誕生初期可能非常靠近銀河系中心,在“引力反推”的作用下,它才移動到了現在的位置。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在經過20億年後,地球大氣中的氧氣濃度才升到如今的水準——或許直到那時,地球離SgrA*才足夠遠。

彗星比我們想像的更危險 2021-04-16 新浪科技

  2007年的一項研究提出,1.6億前,一顆更大的母小行星與其他小行星碰撞後,產生的殘骸形成了巴普提斯蒂娜族小行星(Baptistina family)。接著,巴普提斯蒂娜族小行星中的一員偶然闖入木星導致的不穩定軌道共振區域,於是被彈入內太陽系,最終在6500萬年前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
2021-04-17 09:06:0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