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5-31 08:34:14| 人氣5,505|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風の世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風の世界

 

剛縱過火,又發瘋了,一口氣將風箏、風鈴、風車全都吹的發瘋似的飛轉狂叫起來。

 

又不是玩特技風箏。再怎麼瘋也不會比兩岸政客瘋,彼岸的毛澤東有句名言「東風壓倒西風」。此岸的口氣更大,硬是將臺灣躺平,屁股朝彼岸嗆聲道﹔「啍!什麼東風壓倒西風,阮臺灣啥米攏嘸驚,管你從西邊吹過來的共匪寒流或是從東邊來的老美颱風。」

 

怎麼了,選舉又到了嗎,不然怎發起政治瘋了?

 

要是Jan DeBlieu女士看到你如此處理「風」也會瘋狂的。

 

豈敢在她的《風》前賣文章,她可是將風的「科學、神話、歷史、醫學、植物、動物、軍事、風力、尤其個人在美國東北海岸的生活經驗」全融會貫通。

 

你也可加入在臺灣西北海岸的生活經驗啊!

 

那可要一本書了,還是別抄襲別人的寫法。言歸正傳,風(空氣)和海(水氣)可是一對肖查媒(性別歧視!颱風不是女姓命名?已改了!),不過就是冷熱交替而造成風的吹動和水的流動,平時「風生水起好運來」,一使起性子卻成為颳瘋婆子,連超級電腦都測不準。

 

至少比地下的狂牛還有地上的金牛好了解,真令人納悶,颱風地震人禍不斷的臺灣怎會自欺欺人說是「美麗之島」~

 

又發政治瘋了,咱還是出去放風箏,舒展舒展悶氣。

 

雕蟲小技,玩物喪志,君子不為也!

 

別小看風箏,它和四大發明一樣偉大(又怎樣?還不是要到洋人手裡才能發展飛機航空學!別理他),早在《墨子》便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

 

盡信書不如無書,與其去猜風箏的起源(木鳶、燕尾旗、鬥笠、船帆、風鈴~)不如找出確實出現的記載,史上記載最早紙鳶是梁武帝太清三年「侯景之亂」時,梁朝君臣被困建業(現南京),想出造紙鳶自外求援,可惜被當作「厭勝」(巫物)射下,加上援軍不至,建業淪陷。

 

自己才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怎又相信起史籍?紙鳶一定是當時民間就已玩的東西。

 

即使有一定也不流行,不然怎會看成「厭勝」,到唐代「風箏」還是指「風鈴」,李白在<登瓦宮閣>便雲﹕「兩廊振法鼓,四角吟風箏」。到要紙鳶流行後風箏才改叫風鈴。

 

真是「落角的風鈴不如車」,臺灣南北各有風車風箏節,風鈴只能隨風哀嗚。

 

「往昔宮殿廟宇角,掉入平常百姓家」,大鳴大放,市場上可好賣了。

 

連印地安捕風網也裝上了風鈴,旣能收訊又能發息。

 

觀風箏有感

 

龍蛇雜處

 

又是條創世界紀錄風箏

龍頭之外

龍身全是蛇足

畫蛇添足便能龍蛇不分

 

龍爭虎鬥

 

不是猛虎不下山

撲向不見首尾的神龍

誤以為是條長蟲

誰叫猛虎是條大蟲

同類相見分外眼紅

 

遊龍戲鳳

 

人說風箏如琴瑟

本應鸞鳳和鳴

不料天有不測風雲

風箏頓時化成瘋爭

爭風吃醋扭成一團

 

另參本館:我的相簿:風箏風鈴風車

 

  風箏>百度百科

 

風箏爲中國人發明,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其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爲今日多線風箏。

  風箏源于春秋時代,至今已2000余年。相傳“墨子爲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爲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的。由于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爲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裏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當今,我國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曆史

  十三世紀時,意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回歐洲後,始傳到世界各地。

  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鄭于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爲戲,後于鳶首以竹爲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古代風箏,曾被用于軍事上之偵察工具外,更進行測距、越險、載人的曆史記載。

  南北朝——風箏曾是被作爲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臺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于外,結果被射落而敗,臺城淪陷,梁 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北齊——文宣帝高洋,將人綁上翅膀,令人從高塔跳下摔死,名爲“生”。

  漢代——楚漢相爭,韓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風箏,並裝置竹哨弓弦,于夜間漂浮楚營,使其發出奇怪聲音,以瓦解楚軍士氣。

  唐代——將被用于軍事上的風箏,已漸轉化爲娛樂用途,並于宮庭中出放風箏.

  宋代——把放風箏做爲鍛煉身體的功能,百姓在清明節時,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之黴氣。

  明代——以風箏載炸藥,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雙紙控制風箏詳圖尺寸與解說。

  日據時代——因軍事的理由禁止放風箏,因爲鮮豔的風箏可傳遞給敵方訊息,並提供飛機轟炸的目標。

  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曾用特技風箏做活動靶,訓練打靶。

  1980年,風箏開始廣受喜愛,除原來雙線外,並演變成三線,四線的技術風箏或特技風箏。

  起源

  風箏真正的考起源,現在已無法證明。有些民俗學家認爲,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爲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風箏,古時稱爲「鷂」,北方謂「鳶」。大多數的人認爲風箏起源于中國,而後廣傳于全世界,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實際上,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戰國時,東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費時三年,以木制木鳶,飛升天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斫木爲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是說墨子研究試制了三年,終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制造的這只「木鷂」(或「木鳶」)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約紀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爲「紙鳶」。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曆史了。

  墨子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爲「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鴻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最初風箏常被利用爲軍事工具,用于三角測量信號、天空風向測查和通訊的手段。就如春秋時期,魯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向(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關于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城牆被包圍。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于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制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臺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它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

  美國也有放風箏的故事,當時的人們以爲雷電與閃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懼,富蘭格林則利用風箏,證明了雷電與閃光是空中放電的現象,而發明了避雷針。

  傳統風箏與吉祥寓意

  中國的風箏已有二千多年的曆史。從傳統的中國風箏上到處可見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的影子。在漫長的歲月裏,我們的祖先不僅創造出優美的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繪畫,還創造了許多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圖案。它通過圖案形象,給人以喜慶、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衆的欣賞習慣,反映人們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滲透著我國民族傳統和民間習俗,因而在民間廣泛流傳,爲人們喜聞樂見。

  有著二千多年曆史的風箏,一直融入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傳統的中國風箏中,隨處可見這種吉祥寓意之處:“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蝶鬧春”、“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四季平安”等這些風箏無一不表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吉祥圖案運用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爲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征及諧音等表現手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圖案”的美術形式,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難之意,寄托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願望。它因物喻義、物吉圖案,將情景物融爲一體,因而主題鮮明突出,構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獨特的格調和濃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對鳳鳥迎著太陽比翼飛翔的圖案,稱爲“雙鳳朝陽”,它以豐富的寓意、變化多姿的圖案,體現了人們健康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對美好幸福的追求。

  中國吉祥圖案內容豐富,大體有“求福”、“長壽”、“喜慶”、“吉祥”等類型,其中以求福類圖案爲多。

   求福:

  人們對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與“遍福”、“遍富”諧音,盡管它形象欠美,但經過充分美化,把它作爲象征“福”的吉祥圖案。以蝙蝠爲圖案的風箏比比皆是,如在傳統的北京沙燕風箏中,以“福燕”爲代表,在整個硬膀上,可以畫滿經過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風箏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獻壽”、“五福捧壽”、“福壽雙全”、“五福齊天”、“五福獻壽”等,周代《洪範》篇載“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攸好德”謂所好者德,“考終命”謂善終,不橫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壽。其他的求福吉祥圖案還有“魚”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專搔手夠不到的地方,因能盡如人意而得名)。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連年有魚”,“喜慶有余”,“鯉魚跳龍門”,“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長壽:

   古往今來人們都希望健康長壽。寄寓和祝頌長壽的圖案很多:有萬古長青的松柏,有據說能享幾千年壽命的仙鶴及色彩繽紛的綬帶鳥,有據說食之可以長命百歲的“仙草”靈芝和能夠使人長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達長壽的“壽”字有三百多種字形,變化極爲豐富。源于佛教的“萬”字紋樣,寓“多至上萬”之意。在沙燕風箏中,腰部的圖案就多爲回轉“萬”字紋樣。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祥雲鶴壽”,“八仙賀壽”等。

   喜慶:

   表達人們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是人們常見的喜慶圖案。喜鵲是喜事的“征兆”,風箏中有“喜”字風箏,“喜喜”風箏碰等,與此有關的風箏和吉祥圖案有:“喜上眉梢”,“雙喜登眉”,“喜慶有余”,“福祿壽喜”,“雙喜福祥”。喜慶圖案頗具情趣的還有百蝶、百鳥、百花、百吉、百壽、百福、百喜等圖案,如“百鳥朝鳳”。寓間美滿婚姻、夫婦和諧有鴛鴦圖案風箏等。

   吉祥:

  龍、鳳、麒麟是人們想象中的瑞禽仁獸。龜在古代是長壽的象征,後來以龜背紋代替。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關于龍的話題,中國是個尚龍的國家,在我們國家裏龍是有著特別的意味,龍有著鹿的角,牛的頭,蟒的身,魚的鱗,鷹的爪的神奇生物,被視爲中華古老文明的象征。以瑞禽仁獸及其它物象構成的傳統吉祥圖案有:“龍鳳呈祥”,“二龍戲珠”,“彩鳳雙飛”,“百鳥朝鳳”等。中國傳統風箏——龍頭蜈蚣長串風箏,尤其是大型龍類風箏,以其放飛場面壯觀,氣勢磅礴而受人喜愛。

  各國風箏的特點及風俗

  雖然對于風箏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數人還是認爲風箏的起源在中國,大約在8世紀時傳播到世界各國。

  一般而言,由于亞洲地區盛産竹材,適合各種自由曲線的結構設計,並且與神話傳說相結合,所以風箏造型千變萬化且富個人色彩;而西方國家因爲缺少竹材而以玻纖或碳纖爲材料,在風箏造型及色彩上力求鮮明、簡潔,多以單純的色塊來表現。

  不過由于材料、氣候和民俗習慣的差異,而演化出各式各樣、形態多變的風箏,例如北方的沙燕傳到東南亞後,就轉化成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印度、泰國等各型月箏;而硬拍和米字結構傳到韓國發展成風穴風箏,傳到日本,則以浮世繪風格傳揚于世。至于傳到歐美地區的風箏以風箱、傘翼及十字結構爲主,因此以各種立體造型及三角翼等幾何圖案爲設計主流。

  馬來西亞:傳說很美麗

   馬來西亞人喜歡放風箏,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據說是爲了向稻神致意。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個窮莊稼漢在田裏遇到一個迷路的女孩,他把女孩領回家,悉心撫養,女孩越長越漂亮,他和鄉親們的收成也越來越好。誰知他老婆起了妒忌之心,把女孩趕出了家門,從此,村子裏莊稼的收成就越來越壞了。原來,那漂亮的姑娘就是稻神。有人告訴他,必須做一個漂亮的東西,放到空中稻神之處,向她表示懺悔。這莊稼漢便做了風箏。隨著風箏的升空,人們的日子又富裕了起來。

  馬來西亞風箏的長度一般在一米到二米之間,寬與長相仿。風箏的制作相當講究。首先挑選面向東方生長的竹子,據說這能保證太陽神始終附在風箏上伴隨你度過一生。

  馬來西亞風箏的形狀有魚、鷹、貓、鸚鵡等,然而人們最喜歡的卻是月亮風箏。月亮風箏因形似月牙而得名,這種風箏有的像鳥、有的像魚,但都不失月牙形的特點。在正式的官方場合,馬來姑娘常常手執精心制作、圖形優美的月亮風箏迎接貴客。

  馬來西亞政府經常組織風箏比賽。馬來西亞航空公司還把風箏作爲公司的標志。

  日本:浮世繪風格獨特

   風箏傳入日本的時間,一般以爲是在中國唐代時,通過遣唐使從中國帶往日本的。

  風箏傳入日本後,原是作爲同事方面傳遞訊息之用,直到江戶時代才在民間流傳開來。早期的風箏多爲長方形和金半圓形,上面沒有任何裝飾。到了明治時代,浮世繪的畫風已形成日本風箏的獨特風格,讓風箏的藝術與欣賞價值更爲提高。

  韓國:風穴風箏獨樹一幟

  韓國自行發展出代表性的風箏——風穴風箏,這是由米字結構的風箏轉化而來。

  一般的米字風箏是以十字交叉與對角線交叉的骨架結合在一起,加強結構與增加受風。而韓國的風穴風箏更進一步地在平面上挖一個風穴,巧妙地運用受風與排風的位置,讓背風轉爲浮力,使風箏的動作更爲靈活,屬于打鬥風箏的一種。

  泰國:風箏也有男女之別

  泰國的風箏有男、女之別,男箏稱之爲鳥箏,女箏稱之爲魚箏。鳥箏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魚箏形如鑽石,也稱“白寶”,放飛時要由7個女子操控。每年2月~4月是傳統放風箏季節,常舉辦多風箏賽會。

  荷蘭:曾造出世界最大

   現在的荷蘭風箏多沒有骨架,材料多爲尼龍布和塑膠紙。荷蘭曾在1984年展示一只世界上最大的風箏,無骨架,以尼龍布制成,放飛前要先充氣,並由8噸的汽車牽引才能順利升空。

  英國:風箏監視潛水艇

   在英國,風箏原先是作爲航空學的裝置之一。20世紀20年代,以風箏進行廣告宣傳已是常見的宣傳手法,而二次大戰中,英國曾用風箏載人來監視德國潛水艇的活動。20世紀40年代,英國海軍還曾把風箏作爲防衛空中攻擊的裝置配置在驅逐艦上。

  美國:特技風箏來自靶機

  放風箏,在美國被視爲一種老少鹹宜的體育活動,所流行的風箏多爲尼龍布制,不怕風吹雨淋。

  1956年發明軟體風箏後,不僅放飛時只靠尼龍布或塑膠材料來支撐,更可將風箏折疊起來,攜帶相當方便。現在相當流行的特技風箏,據說就是根據導彈射擊試驗的靶機設計出來的。

  技藝概況

  中國風箏有著悠久的曆史和高超的技藝,這點早已爲世人所公認。但要認真研究起來,記述中國風箏的詳細資料卻不多,而專述中國風箏具體技藝的資料就更少。中國傳說曹雪芹所著的“南鷂北鳶考工志”是一個記述中國風箏技藝的專著,但至今不只還見不到此書的全文,就連此說是否屬實,曹氏是否確有廢藝齋集稿這套著作,也還缺少足夠的旁證材料,學術界還在爭論之中,沒有結論。從主觀願望上講,我們很希望曹氏或其他先人能爲後代留下一本有關中國風箏技藝的寶貴資料,供今人繼承和發展。但希望不能代替事實,我們只能等待著這方面新的發現。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流傳的譜式了。如傳說宋徽宗的“宣和風箏譜”是較早的一本,但至今乃未見到。其他就是各風箏世家或風箏玩家個人收集的譜式了,今天還能找到一些。中國雖然這些譜式各有局限,但必竟是可貴的資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30年代金鐵庵著的“風箏譜”一書較有價值,不足之處是沒有圖,這也許是由于當時印刷出版條件和資金的限制有圖而未印出來。中國除“譜”外還有一種可貴的實物資料——“條”,即制作某種風箏骨架所用的標准竹條,這一般都是在大批生産風箏的世家中代代相傳的,如北京“風箏哈”家就有一捆流傳幾代的“條”。這就補充了“譜”上只有畫面,沒有骨架或只有骨架而沒有具體竹條尺寸和粗細變化的不足,使風箏技藝的流傳更加完整。在文字、圖畫和實物之外,中國民間工藝的技藝傳授主要靠“口傳心授”,這就是在民間藝人中使用的“訣”。這是爲了好教好記和保密所用的“歌訣”或“切口”。由于藝人的文化水平所限,這些歌訣或切口往往有音無字、或有字無形,在流傳中丟失、修改、訛誤很多。中國對風箏技藝的討論主要是以上述流傳下來的有限的文化遺産做爲曆史背景的參考,以現存的傳統中國風箏爲根據,用科學的工藝技術和飛行力學原理進行分析,希望它能爲今後中國風箏技藝的推廣和發展提供一點參考。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不當之處還望各位專家學者,前輩同好,有識之士和青少年朋友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批評指正。傳統中國風箏的技藝概括起來只有四個字:紮、糊、繪、放。簡稱“四藝”。簡單地理解這“四藝”即紮架子,糊紙面,繪花彩,放風箏。但實際上這四字的內涵要廣泛得多,幾乎包含了全部傳統中國風箏的技藝內容。如“紮”包括:選、劈、彎、削、接。“糊”包括:選、裁、糊、邊、校。“繪”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包括:風、線、放、調、收。而這“四藝”的綜合活用就要達到風箏的設計與創新的水平。

  相關著名藝人

  陳善庭 即陳紮彩,俗名陳啞巴(1822~1874年),是同治年間有名的風箏藝人。陳善庭擅長人物風箏。他把擅長的人物風箏改紮家禽走獸,制作了各式各樣的爲群衆所熟知、寄托了勞動人民質樸深厚感情的“十二生肖”風箏。最拿手的是十二生肖中的虎、兔、豬、馬、牛、羊、猴、鼠等,給每只風箏賦予了一定的寓意和象征,不僅表現出生活情趣,而且反映出勞動人民的願望。這類題材的風箏,很受群衆喜愛。陳善庭的風箏作品以其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傳統的風格見長,他的共紙紮品,至今在民間仍有“雷震子”和“仙鶴童子”的風箏畫稿。

  張衍祿 張衍祿風箏手藝一般,他得以躋身于十一家風箏世家,是受惠于他所開的風箏鋪。他20歲是就開了風箏鋪子,有趣的是他邊賣風箏,邊介紹風箏典故,講授紮制手法,顧客是先聽再看後買,所以大家都很熟悉他,信任他。久而久之,張家風箏鋪成了濰坊風箏的集散地了,各式各樣的濰坊風箏由此流向全國各地。張衍祿還潛心研究濰坊各大名家的技藝,並根據北方春季風力情況,運用力學原理,發展了拴中線的技術。他的拴中線技術,爲風箏名家所采用,對後來風箏放飛時易于保持平衡狀態,放飛技術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牟秀蘭,濰坊民間藝人牟恒幫之女,代表作是桶形風箏。其中彩繪牡丹是她的拿手好戲,故人們送她綽號“牟丹”。她制作的“牡丹仙子”,是依照她已彩繪好的畫稿設計造型的,實際上是一種合線風箏,也叫做合放風箏。造型是根據人物和實物的形狀紮制,加已工筆彩繪。風箏骨架是人物和盛滿牡丹 的花籃。放飛時,先把人物送上天,再把牽線拴在花籃風箏背後的主骨架上,用“蝴蝶碰”帶到空中,又可來回搖擺,上下擺動。牟丹紮制的風箏十分暢銷,因工藝獨特,人們管她的風箏叫做“牡丹”風箏,但紮制方法後來失傳。

  郭遒馨(1902.12.20~1978.3.4),字蘭村,以字行。國畫家、工藝美術家, 濰城區城裏人。 他出身于書香之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喜愛美術。1919年12月于濟南山東省立第一中學上學回濰後,與同學好友赫保真、傅柳坪組成研究國畫的“益社”,並拜濰縣著名畫家丁東齋、劉秩東爲師,又參加了上海美專的函授學習。1922年在 “益社”的基礎上成立了“濰縣同志畫社”,他爲主要成員之一。該畫社培育了 不少美術人才,有深遠的社會影響。 他擅長工筆人物,學陳老蓮,兼畫駿馬和工筆花鳥,筆調秀麗。人物形象神 態既有真實感,又不失傳統風格,用筆細密盤繞如春蠶吐絲。平生得意作品有 《水滸傳人物繡像》一百單八將,人物形象不同,表情神態各異,1952年入選全國第一屆畫展。代表作還有《淩煙閣功臣繡像》、《流民圖》、《昭陵六駿圖》 等。 他還精于紅木嵌銀漆器和風箏設計。30年代,他家開設松蔭齋嵌銀號,由他設計的圖樣內容豐富,形象優美,曾參加國民政府全國鐵路總局在北平、青島舉辦的鐵路沿線産品展覽會,均獲得獎狀。1956年爲濰坊嵌銀廠作駿馬、人物、花鳥圖案紋樣600余件。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時,爲人民大會堂山東廳作的嵌銀雙鳳圖案,深得好評。國家手工業管理局和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于1957年在北京召開“全國老藝人座談會”,他應邀出席會議。他設計的風箏,多由其弟乃馥(字椒林)紮成。30年代初,郭氏兄弟曾把傳統的硬翅風箏改爲折疊式活動風箏。如活翅蝴蝶風箏,翅子插在腹部,極其靈巧,加以高超的畫藝,更加精彩。1941年4月曾在濰縣縣立中學舉辦郭蘭村創作風箏展覽,展出各種曆史人物、禽鳥、草蟲風箏百余件,造型優美,色彩鮮明,千姿百態,活靈活現。他的 風箏不僅是放飛的娛樂品,又是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對濰縣風箏藝術的發展頗有 貢獻。1925-1945年,他曾任濰縣中、小學教師,小學校長等職;濰縣解放後,先後任濰坊市中學教師,濰坊市手工業管理局美術室設計員,工藝美術學校教師,工藝美術研究所設計員。1958年曾被錯劃爲右派分子,于1979年予以改正,恢複政治名譽。

  胡敬珠(1893~1964年)。濰坊著名的風箏藝人,11歲起學紮風箏。他紮的第一只風箏就是龍頭蜈蚣式樣,形態美,工藝精巧,彩繪鮮明。他的拿手傑作是串式風箏,腰節,用料,大小,厚薄都十分講究。他講究竹節對稱,以保證起飛效果,再加上蒙面時松緊適度,放飛易起。據天津風箏藝人回憶,胡敬珠串式風箏的制作方法,曾被一風箏藝人用記錄本抄寫在風箏愛好者手中廣爲流傳。胡敬珠中年在紮制濰坊龍燈方面也有獨到之處,且是一名“快手”。

  楊同科。楊同科是今楊家埠風箏的代表人物之一。楊同科繼承和發展了濰坊楊家埠風箏的創作方法。一方面詳細研究了楊家埠年畫和風箏的有關資料,總結了老式木版三色風箏的民間傳統精華,保持了楊家埠木版三色風箏的傳統,又創新發展了風箏的題材和品種。

  楊萬善。曾用名華南,達善,濰坊市人。人們曾把他與楊家埠的風箏區分爲:楊家埠的風箏爲“婆婆鞋風箏”,楊萬善的風箏稱“萬善風箏”。他制作風箏,多屬于象形類,以板子,桶式爲主。楊萬善的一大貢獻是,創新和發展了“濰坊風箏碰”的制作技藝。他曾家藏北方的和南方的風箏碰二十幾種,他制作的碰是在舊式框架結構基礎上,用竹條綁紮,能上天撒花,還能返回地面。楊萬善的風箏的特點是紮工好,工夫深。尤其是風箏骨架,要求嚴格,竹子刮得平滑,無毛刺,凡是彎曲的部位,很難看出經火烤的痕迹。

  韓連溪。濰坊城區人,出身手工藝家庭。從未拜過師,卻很會“偷師”。他受牟家風箏技藝的影響,憑者自小掌握的首飾制作技藝,集當時各家之長,創造出自己的風格。他紮制的硬翅風箏,構圖奇特,代表作是“八仙飄海”“蘇武牧羊”“鍾馗捉鬼”“李逵探母”“仙鶴童子”等。在1993年春天濰坊的一次風箏大賽中,他制作的硬翅風箏,紮制別致,起飛平穩,轟動了會場。放飛以後,他的五只風箏都被贈送給了“風箏迷”,從此他的名聲大振。

  康萬香(1899~1964年)。濰坊市東關後門街人。他能創作出各種造型不同,色彩不同的龍頭,不少民間藝人贊揚他創作設計的龍頭“構思獨到,色彩相宜”。他制作的風箏大多是龍串。從他紮制的龍頭蜈蚣風箏造型和色彩上,似乎可見民間風箏大色塊,重彩的工夫,又有濰坊風箏高手們的寫實風格,被人們稱爲“康派”。

  孫永春,1924年生,祖父孫文彩是紮彩藝人,靠做畫匠,學銅匠過日子,父親孫德紹,字舉信,生于1883年,是濰坊當代很有影響的一位民間風箏藝人。1928年,全家在濰坊東關鎮武閣外開了"慶春風箏鋪”。孫永春12歲開始跟父親學紮風箏,以串式最拿手。其作品取材廣泛,造型生動,色彩絢麗,。他立足生活,時時注意積累,處處多加觀察,摹擬自然界的物象而構思加工,吸收傳統的寫意畫曆來注重的“意在筆先”的方法,“不似之似”,“象外得之”,不泥古不化因循守舊。他把這種“以意得之”的審美心理,作爲他創作風箏的一個基本立足點,或得意而忘形,或遺貌而取神,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祖國錦繡河山的自然之美,滋潤了孫永春的藝術之樹。他不照搬自然界的物象原樣,卻把特色納入風箏形體 的規矩之中。

  張效東-字道一,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人。自幼跟爺爺學習雕刻,繪畫,風箏紮制。他悟性高,善于探索,博采衆長。創新紮制了聲,光,電一體的動態風箏,堪稱風箏一絕。其本人在曆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多次獲獎,先後被授予“濰坊風箏明星”“濰坊工藝美術大師”等稱號。1995年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風箏專家”稱號。2003年被編入寒亭區志大詞典,濰坊美術名人錄。曾多次應邀前往塞舌爾,毛裏求斯,新加坡等國講學,傳承風箏技藝,文化藝術交流。並受到愛新覺羅毓岩,書法家啓功,歐陽中石,董壽平等人的贊譽題詞。其紮制的風箏作品“金雞報曉”被國家郵政部選中並作爲郵票發行。國內外新聞媒體多次采訪報導,稱其爲“風箏怪才”是當今風箏界的一代宗師,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爲民間文化傳播和風箏創作做出了突出貢獻。其部分作品被國內外各大風箏博物館收藏。

  簡要做法

  風箏的形狀:

  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鳥、昆蟲、動物及幾何立體等,而 圖案方面,主要由個人喜好而設計,有宣傳標致,動物、蝶、飛鳥等,琳琅種種。 風箏的建造材料除了絲絹、紙張外,還有塑膠材料造的,骨杆有竹篾,木材及膠棒來造,近來有人設計一種無骨風箏,它的結構是引入空氣于絹造的風坑之內,今風箏形成一個輕輕飄的氣枕,然後乘風于上。中國、馬來亞、菲律賓及日本等,亦有一種大形的風箏,每到風箏節就將它放到忍藍的天空,該等風箏之尺碼由十至二十尺不等。骨杆則用大竹升來造,由百多人來放。

  做風箏的工具:

  漿糊、 紙刀

  做風箏的材料:

  竹篾、紗紙條、馬拉紙

  方形風箏的特點:

  (1)這種四方形的風箏,現在用得最多,最普遍。

  (2)風箏的骨架,單單用兩支組成非常簡單。

  (3)做法雖然簡單,可是樣子的變化非常多,加些工夫可以做出很 多東西。

  做法:

  1. 首先將竹篾浸水,令竹篾軟身,再用 刀將竹篾破開,約三份之一粗度,然後修半形,因爲稍後要將竹篾貼在馬拉紙上,如果太粗,竹篾會拉破紙張,同時竹篾太粗,紗紙條就貼不穩。將修好的竹篾裁成兩條長短適當的長度,約爲16吋及23吋。下一步,就將馬拉紙裁成一個四方,長約24吋,馬拉紙是一種非常粗糙的紙張,最適合作風箏之用。

  2. 到此時就可以將竹篾貼在紙上,但要記著將長長的竹篾,用紗紙紮在短的三份之一,然後慢慢屈曲,直至長竹篾兩端觸到紙的對角之上將它貼好。

  3. 最後一步就將風箏的尾巴貼在風箏的下方,較好線與風箏的角度後,就可起放。

  4. 風箏的尾巴是平衡風箏的主要工具,當風箏乘風而上之時,如果一方較重,風箏就會偏向這方,而尾巴最好比較長,因爲越長就會有一個重量今風箏頭部升起,使全身受風,平衡了斜的一方。

  5. 風箏的絲線可以用牛皮線、棉線、玻璃線等線轆可分圓線轆及排轆將線紮在風箏上,要成一斜角。

  著名風箏産地

  開封、北京、天津、濰坊、南通、陽江並稱中國六大傳統風箏産地。

  濰坊市被各國推崇爲“世界風箏之都” 。

  開封風箏曆史久遠,種類繁多,紮工精細。開封風箏大體可分爲6類: 硬翅類風箏:如大腳燕、蟬、等;軟翅類風箏:如鷹、蝴蝶等; 串類風箏:如串雁、巨龍等; 桶形類風箏(或稱立體風箏):如龍亭、火箭; 板子類風箏:如七星、八卦等。其中以龍亭風箏和巨龍風箏最有名氣。“巨龍飛騰”大型風箏長200余米,頭部重20千克,騰空後,氣勢恢宏,動人心魄。 此外還有無骨架類風箏。近年開封又開發出精美的微型風箏,嬌小精美,可放于掌上,令人愛不釋手,可收藏,還可放飛。開封風箏已成爲中外風箏愛好者收藏欣賞的佳品。

  開封風箏之所以流行,是因爲在開封民間延續著一個風俗,清明節這天把風箏放得高而遠,然後有意將風箏線割斷,讓風箏隨風飄去,意思是把一年來積下的“郁悶之氣”徹底放了出去,可在一年中不生病。而且風箏寄托著希望,如在燕子風箏上畫了魚,隱含著年年有余的意思,如在風箏上畫了蝙蝠、桃子、松樹、仙鶴,意思是有福、有壽,松鶴延年。

  開封人把放風箏視爲一種投身于大自然的娛樂健身活動,四月春風放風箏,是開封市民家家戶戶喜愛的活動。這項活動也是十分有益的,而且老少皆宜,通過在田野郊外放風箏吸收了新鮮空氣,鍛煉了身體,陶冶了情操,增強了體質,使得我們身體更健康,心情更愉悅。

  濰坊國際風箏節概況

潍坊国际风筝节

  濰坊國際風箏節是一年一度的國際風箏盛會,每年四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在風箏都濰坊舉行。自一九八四年開始,迄今已連續舉辦二十二屆,吸引著大批中外風箏專家和愛好者及遊人前來觀賞、競技和遊覽。旅遊者以四月二十日前抵達濰坊爲宜。整個風箏節期間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傳統藝術活動。傳統的民族花燈展覽,在夜幕下呈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民族焰火,以其絕妙的燃放技巧,展現曆史戲劇故事場景,令人不勝激動和贊歎。

  風箏音樂會上,藝壇名星的精彩演唱使人陶醉。濰坊風箏曆史悠久,紮工精巧,造型優美,放飛平穩,易于起飛。位于市區東北15公裏的楊家埠村,便是風箏的故鄉。楊家埠風箏以做工考究,繪制精細,起飛高穩而聞名,分爲串子類、板子類、立體類、軟翅、硬翅和自由式六大系列,六十多個品種。楊家埠木版年畫,則是馳名中外,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並列齊名,被稱爲中國的三大畫市。年畫與風箏爲姊妹藝術,始于明(代)而盛于清。均有著500多年的曆史。在這裏可以看到明清時期典型的民間建築四合院式的風箏與木版年畫作坊,並能看到藝人們刻制年畫,紮制風箏的技藝全過程。曆屆風箏節的中外風箏佳作,在濰坊風箏博物館──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專業博物館──陳列展出,題材廣泛,花樣繁多,紮技精湛,造型各異,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留連忘返。

  在第六屆風箏會上成立了國際風箏聯合會,其總部設在濰坊,辦事機構就設在這裏。四月二十日舉行隆重的開幕式,大型民間傳統歌舞表演,變幻多姿,焰火禮花,絢麗多彩。二十一日于浮煙山或渤海灘舉行國際風箏賽暨中國風箏精美比賽。中外風箏,各以自己獨特的造型,色彩和風格及放飛技巧吸引著數以萬計的觀賞者。二十二日起,客人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遊覽“千裏民俗旅遊線”,尤其石家莊的民俗風情,給客人留下極爲深刻的印象。這裏的傳統婚禮表演,坐花轎、拜天地、交杯酒、入洞房,再現古代婚俗,令人心馳神往。村內的民俗博物館,可讓人了解魯中農村的百年習俗。“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學農家活,隨農家俗”,在這裏客人可盡情地體驗享受農家生活。同時,風箏節又是與發展外向型經濟相結合的盛會,期間舉辦濰坊市對外經濟技術貿易洽談會,吸引著大批中外客商前來洽談貿易,投資辦廠,進行技術交流和觀光遊覽。

  濰坊風箏文化

  濰坊風箏經過曆史演變和橫向傳播,逐漸形成了選材講究、造型優美、紮糊精巧、形象生動、繪畫豔麗、起飛靈活的傳統風格與藝術特色,和京式風箏、津式風箏等交相輝映,鼎足而立。

  今日的濰坊風箏藝術品種繁多,由于風箏藝人和各行各業的風箏制作者不同的生活閱曆、不同文化層次和不同的知識結構,形成了不同體系和流派,大體有如下三種:

  濰坊-、傳統民間派

  濰坊民間風箏,從曆史上看,是相對宮廷風箏和藝匠風箏而言的:在現代,則是相對現代新式風箏而言的。其特點是:

  (1)、民間風箏的制作者,多數是農民和手工藝人,一般地說,在藝術上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他們按照自己對生活的直觀感受和審美習慣,無拘無束地表達理想和願望。他們的風箏,無論是造型、用料、色彩的配置和制作風格,都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2)、民間風箏大都是結合清明、重陽節這些傳統節令制作的,所以其主題是有選擇的,形式講究裝飾性.

  (3)、民間風箏一般都是就地取材,蔑紮紙糊,不甚講究,但風格粗獷,不矯揉造作.

  (4)、民間風箏受地域性文化、經濟、風俗習慣的影響,而且在制作中往往相互觀摩、磋商,加之祖傳、世襲的因素,所以,民間風箏帶有古老傳統的色彩,實際上是一種集體創作。

  濰坊二、傳統藝匠派

  濰坊由于出現了賣風箏的生意,專職風箏藝匠也就應運而生。在濰坊曆史上,甚至有不少知名畫家也參與風箏的繪制乃至設計制作,使濰坊風箏中出現了十分考究的精品。當然,這些精品,一般人玩不起也買不起,而買這些風箏的有錢人,往往提出要求,向藝人訂作,這就是那句流傳下來的諺語所說的情況“七分主人三分匠”。另外,在新舊朝代更換期間,一些宮廷風箏藝人流落民間,也促進了藝匠派風箏的發展和提高,使其帶有宮廷風箏莊重、華貴的特點。傳統藝匠派對濰坊風箏事業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它使濰坊風箏從一般的玩具,上升爲有價值的工藝品,成爲濰坊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濰坊三、現代創新派

  濰坊近年來,由于廣大專業美術工作者、科技人員、工人、城鎮居民勇躍參加風箏活動,充分發揮了現代工藝、現代科學技術的優勢,在繼承傳統風箏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嶄新的現代風箏。現代風箏的主要特點是重視新材料、新工藝的運用,造型簡潔、明快、清新、巧妙,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濰坊濰坊風箏按其形狀又可以分爲六大類,即串式、桶式、板子、硬翅、軟翅和自由類。

  濰坊串式:把數只相同或者不同的風箏像穿糖葫蘆似的一拴在一根或多根線上放飛的風箏。例如龍頭蜈蚣風箏,分頭、身、尾三個部分,身子爲主體,由若幹個圓片形的單體組成,每個圓片就是一個風箏。、

  濰坊桶形:亦稱立體風箏,一般采用折疊結構的骨架,由一個或多個圓桶或其他形狀的桶組成,如宮燈、花瓶、火箭等。

  濰坊板子“就是平面板形風箏。升力片就是主體部分,四邊有竹條支撐,形狀多八角、菱形、正方形、四邊形等。

  濰坊硬翅:這種風箏的翅子是固定的形式,而翅子範圍以外的部分造型與骨架結構,則因題材不同而各不相同。它的升力片用上下兩根橫竹條做成翅的形狀,兩側邊緣高,中間凹,形成通風道。翅的兩端向後傾,使風從翅兩端逸出。

  濰坊軟翅:它的升力片是用一根主翅條構成,翅子的下端是軟性的,沒有依附主條。骨架結構多作成浮雕式,適宜于禽鳥和昆蟲風箏。如鷹、蜜蜂、燕子、仙鶴、鳳凰、蜻蜓、螳螂、蟬等。

  濰坊自由類:自由類包括跨種類,運用新技術,吸取外國風箏之長的風箏。跨種類的如“鵲橋會”,把串式、立體、板子等幾種方法集于一體;運用新技術的如長120米的串式風箏“梁山一百單八將”、“百鳥朝鳳”等,不僅能迎風轉動,還能敲鑼打鼓、噴煙冒火,“孫悟空”還能在放飛中七十二變。

  分類

  軟翅風箏:

  即一般常見的禽鳥風箏。它的升力片(翅)是一根主翅條構成翅子的下布是軟性的,沒有主條依附,主體身架多數做成浮雕式。它的造型多數是禽鳥或昆蟲。鷹、蝴蝶、蜜蜂、燕子、仙鶴、鳳凰、蜻蜓、寒蟬、螳螂等皆屬此類風箏。爲放還有一種可拆裝的軟翅風箏,把傳統的上下分開的蝴蝶翅膀,改爲活翅膀,固定骨架,便于折疊,放飛效果逼真,或頂的翅膀一張一弛,保證了風箏的穩定性

  硬翅風箏:

  常見的元寶翅任務沙燕風箏即屬此類。它的特點是升力片(翅)用上下兩根橫竹條做成翅的形狀,兩側邊緣高,中間凹,形成通風道。翅的端部向後傾,使風從兩翅端部逸出,平著看象元寶形。如北京流行的米字風箏,、花籃、鴛鴦、喜鵲、鸚鵡等,這種風箏的硬翅 是固定的形式,而硬翅範圍以外的造型與骨架結構,則隨內容題材的不同而變化。

  龍型風箏:

  主要以龍頭蜈蚣風箏爲主,也是濰坊風箏的一大特色。

  板子風箏:

  即人們傳說的平面形風箏。從結構和形狀上看,它的升力片就是主體,無凸起結構,風箏四邊有竹條支撐。此類風箏較多見,紮制容易,飛升性能好,又適合表現多種題材,是少年兒童最喜愛的一種。板子風箏,京津地區也叫拍子風箏,有八角菱形或者瓢蟲形,這類風箏一般都拖著個長長的尾巴或穗子,這對起飛有逸出。板子風箏中,最簡單的一種是“瓦爿”塊,方方的一片,南方農村叫它“二百五”,北方俗稱“箏子”,又叫“屁簾兒”。

  立體風箏:

  一般采用折疊結構的骨架,由一個或多個圓桶或其他形狀的桶組成,如宮燈、花瓶、火箭等

  桶行形風箏:

   由一個或多個圓桶或其他形狀的桶組成的風箏,象宮燈、花瓶、火箭、酒瓶等皆屬此類。

  自由類:

  自由類包括跨種類,運用新技術,吸取外國風箏之長的風箏。跨種類的如"鵲橋會",把串式、立體、板子等幾種方法集于一體;運用新技術的如長120米的串式風箏"梁山一百單八將"、"百鳥朝鳳"等,不僅能迎風轉動,還能敲鑼打鼓、噴煙冒火,"孫悟空"還能在放飛中七十二變。

  我們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風箏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放風箏對健康的好處

  春天放風箏,對人的身體健康是非常有益處的。傳統中醫認爲,放風箏者沐浴和煦的陽光和春風,有“疏泄內熱,增強體質之益。”史書《續博物志》也有“放風箏,張口仰視,可以泄熱”之說。現代保健醫學的研究也表明,在明媚的春光裏踏青放風箏,可以舒展筋骨,讓身體隨著放飛的風箏而不停地移動,從而活動四肢百骸;同時,由于盡情呼吸著新鮮空氣,吐故納新,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狀態,從而獲得消除冬日氣血積郁、祛病健身之功效;此外,放風箏時,雙眼面對藍天,飛行的風箏千姿百態,可以消除眼肌疲勞,調節和改善視力,預防近視和弱視。

  近年來,國內外有些醫院和療養院采用“風箏療法”治療精神抑郁、神經衰弱、小兒智力不全等症,也收到了神奇的療效。

  放風箏也是一項健腦運動,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僅僅處理好放風箏和風向風速的關系,就得讓放飛者動一番腦筋:風箏飛起來的必要條件是地面有風,但風速過大也不好放飛,因爲這時空氣水平方向力量過大,風箏不易“擡”上來,也很難控制;放風箏最怕的是風向不定,因爲此時風箏最容易“栽”下來。古人認爲放風箏的較高境界是:放時相牽,一線相連,未放之時,如馬臥槽,放飛後如同進了賽馬場,要精神抖擻,把線看作繮繩緊拉,如同馴馬一般,然後望天入靜,隨飄移而前後奔走。

  放風箏能使人情緒開朗、心境愉悅。放飛時,大腦高度集中,無疑會消除人的內心雜念;放飛者極目藍天,其心胸也會感到開闊;此外,春季草長鶯飛,觸目皆景,放飛風箏,如同一次人與自然的美好對話。

  選購指南

  1、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購。老年人不要玩較大的風箏和運動風箏。這些風箏在起飛和控制時都需要較大的運動,而且有時需要瞬間的爆發力,這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初學者盡量買簡單的玻璃鋼骨架的三角風箏,易飛、不容易損傷,即經濟又實惠。等到經驗有成時再玩高檔風箏又何防呢!

  2、看平衡。體積、重量、彈性必須左右對稱平衡。對于傳統風箏來說,一個風箏的結構面積左右完全對稱,不一定就表示平衡,因兩側面料的使用量及骨架左右重量粗細不同、彈性不同,兩端也會失去力的平衡。骨架(竹條)粗或彈性小的一邊受風的阻力較大,竹條細彈性大的一邊,受風的阻力則較小,于風箏升空後達不到平衡穩定的效果,風箏會向阻力小的一邊傾倒。竹條的彈性可用兩手將竹條向內側加壓,使其成弧狀,試驗左右兩端的彈性是否一致,如感覺力量不一致時,代表次風箏放飛時可能會打轉。對于現代風箏來說,風箏展開放平,用角線提起,看兩邊是否平衡,不平說明風箏有問題。

  3、看角線。角線通常都采雙線,長度以風箏面長度二倍長最爲適宜。角度是將上線與風箏面的角度成90度爲適宜。

  4、看面料。A、真絲面料:爲白色半透明狀,手感柔軟、細膩,是制作高檔工藝風箏的首選。有些真絲風箏摸上去手感發澀,一抖嘩嘩響,這是經過處理的真絲,容易老化,易碎。B、仿真絲面料:爲白色基本不透明,手感發澀,是制作一般傳統風箏的常用材料。C、無紡布面料:一般爲白色不透明,手感厚,柔軟。是制作一般傳統風箏的常用材料,盤鷹風箏也常用此材料。D、尼龍及塑料面料:這些材料是制作運動風箏、軟體風箏、立體風箏、現代三角風箏的常用材料。好的面料重量輕、強度大,柔軟、細膩。

  5、看骨架。傳統風箏多爲竹條制成的骨架,看一下做工是否細致,有無毛刺,厚度、寬窄是否均勻。竹條以貴竹制成的爲好。現代風箏以玻璃鋼骨架居多,炭素骨架爲上品,是制作高檔運動風箏的材料。在選購風箏時仔細看看有無斷、裂處或粘接處。

  6、試。把風箏(小型常見的)平舉,風箏的頭略微上擡,輕輕平推出去,滑行的距離長、不紮頭的爲好。

  操作原理

  衆所周知,風箏上天有兩個必要的條件:(1)風箏要在有風的天氣下,風箏才能放飛;(2)風箏都得有提線的牽引,“斷線的風箏”在短暫的飄遠之後必定會掉下來。

  揚力作用

  揚力的産生:風箏在空中受風,空氣會分成上下流層。通過風箏下層的空氣受風箏面的阻塞,空氣的流速減低,氣壓升高;上層的空氣流通舒暢,流速增強,致使氣壓減低;揚力即是由這種氣壓之差而産生的,這正是風箏能夠上升的原因。

  以上可知,揚力的産生有2個要素:(1)風力;(2)牽引力;這就解釋了開頭提出的問題。在風力、牽引力和由此産生的揚力三個力的作用下,風箏在空中基本上是達到受力平衡的。

  風箏在空中的受力圖風箏在空中的受力:風力的方向基本上是水平方向,而風箏受風的角度和上揚力的大小,可以由提線方便地控制。幾次練習後放風箏者會很快掌握控制風箏的技巧:放風箏的時候,一般是一抽一放。

  抽的時候,因爲風箏提線一般放在風箏面靠上的位置,加大牽引力可以控制風箏角度變小,上揚力增加,風箏穩步上升;放的時候,即平衡的風箏牽引力變小,在風力和揚力的合力作用下,風箏會飛高飛遠,但是必須很快又抽,以再次保持風箏的角度穩定。

  風力正盛的時候可以多放線,當風力稍有下降,就收一些線。

  傳說

  關于風箏的起源,大體有四種傳說。一是鬥笠、樹葉說;二是帆船、帳篷說;三是飛鳥說;四是李鄴說。

  但就風箏起源于中國的結論,則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

  鬥笠、樹葉說 鬥笠是一種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當人類由漁獵轉爲耕作時就開始使用,特別在熱帶亞熱帶是必不可少的,那時的鬥笠制作很簡單,系繩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軟的樹皮纖維。據說有一農夫正在耕作時,忽然狂風大作,卷起了他的鬥笠,農夫趕緊去追,一下抓住系繩。恰巧這系繩很長,鬥笠便象風箏一樣在空中飛行。農夫覺得非常有趣,以後便經常給村民放鬥笠,後來演變成放風箏。樹葉說來自于中國南方一帶。據說古時候人們對風卷樹葉滿天飛的現象十分崇拜,便用麻絲等拴樹葉放著玩,逐漸演變成放風箏活動。中國臺灣的高山族、海南島的黎族人,早些時候就是用面包樹的葉子做風箏。

  帆船、帳篷說 人類使用木舟的曆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産。後來又有了帆船。傳說禹時船上已有了風帆。帆是借助風力的機械,人們便 仿照帆的原理,紮起風箏放飛。還有人說,風箏起源于北方的帳篷,最早的風箏是人們模仿大風刮起帳篷在空中飄揚的現象制造出來的,之後逐步演變成了一種遊樂活動。

  飛鳥說 從目前的曆史記載和發現的古代風箏看,其結構、形狀、紮繪技術等,一個突出的標志就是以鳥的形狀多。因而得出結論:最初的風箏問世,是受飛鳥的啓發,模仿飛鳥而制造並以飛鳥命名的。人們崇尚飛鳥、熱愛飛鳥、模擬飛鳥而制作風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風箏因此而生,是天經地義的道理。 風箏起源于中國,著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有古代的科學家墨翟制造的。據中國的史料《韓非子 外儲說》載: 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爲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于用木頭制成了一只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制造的這只“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第四種說法是:風箏由五代時期的李鄴發明的。所見文著有明代陳沂在《詢芻錄 風箏》中這樣寫道:五代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戲。後于鳶首,以竹爲笛,使風入竹,如鳴箏,故名風箏。

  風箏 ------- 魯迅

  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的模樣。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我現在在哪裏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但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並且嫌惡它,因爲我以爲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時大概十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竟至于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他的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見他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後園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去,推開門,果然就在塵封的什物堆中發現了他。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大方凳旁靠著一個蝴蝶風箏的竹骨,還沒有糊上紙,凳上是一對做眼睛用的小風輪,正用紅紙條裝飾著,將要完工了。我在破獲秘密的滿足中,又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即刻伸手抓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裏。後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

  然而我的懲罰終于輪到了,在我們離別得很久之後,我已經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墜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墜下去而至于斷絕,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墜著,墜著。

  我也知道補過的方法的: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們嚷著,跑著,笑著——然而他其時已經和我一樣,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還有一個補過的方法的:去討他的寬恕,等他說,“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麽,我的心一定就輕松了,這確是一個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們會面的時候,是臉上都已添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而我的心很沈重。我們漸漸談起兒時的舊事來,我便敘述到這一節,自說少年時代的糊塗。“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說了,我即刻便受了寬恕,我的心從此也寬松了罷。

  “有過這樣的事麽?”他驚異地笑著說,就象旁聽著別人的故事一樣。他什麽也記不得了。

  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麽寬恕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

  我還能希求什麽呢?我的心只得沈重著。

  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並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文章以風箏爲引線,對“我”粗暴對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小弟這樣的人的不覺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這無疑是對封建宗族制度摧殘兒童的罪惡進行控訴。 敘述往事與抒情緊密結合是文章的突出特點。全文雖以敘事爲主,但深深地融彙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關鍵的地方,則又通過凝煉的語言,作了畫龍點睛的點染,使文章感情的表達更加明朗。例如,文章開頭“我”從北京冬季的天空中,看見一二風箏浮動著,引起了一種驚異和悲哀。爲什麽呢?下面作者就插入一段對故鄉風箏時節的回憶。這段文字不僅敘述了故鄉早春的景象,而且在這一景一物的描寫中,都凝聚“我”對故鄉的贊美之情。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直接抒發了這種感情:“我現在在那裏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廖別的故必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這就將“我”對故鄉的深切懷念更充分地表達出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裏還不單純是爲了抒發“我”對故鄉的深情,如聯系全文來看,回憶故鄉,目的或落腳點是使“我 想起幼時欺淩小兄弟之事。”我“在這裏進行了反思。透過這個小”我“,看到舊的倫理道德統治下的整個社會面貌——大“我”——家長式的管理、長幼尊卑的秩序是何等的神聖,何等的殘酷,何等的愚味無知,它扼殺了兒童的天性,當作者挖掘的釀成悲劇的社會原因。“我”的回憶是對封建宗族制度的摧殘兒童的控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我”經過深刻反省認識到這一地可挽回的過錯過後,心情無比沈重。這種懺悔意識,否定了舊“我”,催生了新“我”,“我”的思想演進軌迹明晰了,“我”的複雜心理狀態顯示了,正是這些原因,所以當“我”,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風箏,而感到“驚異與悲哀”。 另一個特點,是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幾筆就把人物形象、性格特點,傳神地勾畫出來。例如描寫“十歲內外”,“多病,瘦得不堪”的小兄弟,“張著、嘴,呆看著空中出神”,爲別人放的風箏“驚呼”,“跳躍”,這就把小兄弟善良、活潑可愛、喜歡遊戲的性格表現了出來。當他私自做風箏的秘密被發現後,作者描繪了他窘迫不堪的神情時這樣寫道:‘他向著大方登,從大小登;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作者在這裏寫出了小兄弟的精神狀態,是被封建禮教所麻木的自然流露,這不單純是膽小的緣故,其深層原因更是造成此種現象的依據。

http://baike.baidu.com/view/3357.html?tp=0_11

 

風鈴>百度百科



  佛殿、寶塔等簷下懸挂的鈴,風吹時搖動發出聲音。

  風鈴:可以在風吹動的情況下,發出聲音的物品,多用來作爲飾品。

  說起風鈴,既有視覺造型之美,又有聽覺悅耳的享受;既是居家的小擺飾,也是宗教的重要器物;它可以是輕松休閑,也可以是莊嚴寧靜。

  典故

  唐朝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歧王宮中竹林中,懸碎玉片子,每夜聞碎玉子相觸聲,即知有風,號爲至占風鐸」,可知中國古人將碎石懸在一起,當風吹玉振,叮叮當當發出清脆的聲音,稱爲「占風鐸」,目的是用來知風。推想,占風鐸應該是風鈴最早的起源。

  事實上,中國人所謂鈴、鍾、鐸,與西洋人所謂的 bell、chime ,雖然不等于風鈴,卻與風鈴在造型上、聽覺上、原理上,有相當大的相似性及衍生性,所以一般人很容易將這些器物作聯想,因而豐富了風鈴的創作與運用。風鈴悅耳清脆的聲音,以及它豐富造型的美感,是現代人對風鈴最大的用途與想法;但是,中國古人懸挂風鈴,卻是實用性高過裝飾性,而是以「風吹玉振」的聲音,達到警示、靜心養性、或祈福的目的。

  分類

  一.用于懸鈴示警

  1.唐制:「學士院深嚴,懸鈴索備警,長慶中,河北用兵,常夜作聲以鳴緩急。」

  2.唐.開元天寶遺事:「寧王…至春時,于後園中紐紅絲爲繩,密綴金鈴,系于花梢之上,每有鳥鵲翔集,則令園史掣索以驚之,蓋惜花之故也」。

  上述二例,風鈴明顯用于警示用。

  二、用于建築上

  1.宋史.禮志:「明堂庭樹松梓檜,門不設戟,殿角皆垂鈴」。所謂「明堂者,明政教之堂」,依據大戴禮:「明堂者,自古有之,所以朝諸侯」,顯見「明堂」在中國曆代各朝是一個重要的政教地點,它的門口不設警衛兵戎,但卻在屋簷四角設鈴,有警惕、平和之意、卻少了肅殺苛刻的氣氛 。

  2.風鈴用于建築居家的風水勘輿之上,是利用風鈴聲的〔好韻〕,改變環境空間磁場,以招來〔好運〕,所以中國人認爲懸挂風鈴是要看方位。

  三、用于宗教上

  1.〔鈴〕在佛教意涵上有驚覺、歡喜、說法三義,常見于佛教的法器、樂器及塔寺塔寺簷角建築中。

  2.以一首〔風鈴偈〕認識〔風鈴〕在佛法中的象征意涵:「渾身似口挂虛空,不論東西南北風,一律爲他說般若,叮叮咚咚叮叮咚。」所謂「叮叮咚咚」是爲演說 「苦、空、無常、無我」的佛理,在大藏述略:「風鈴揚音鬧蒼噓,真相堂堂照膏火,教音默默鳴風鈴」。

  3.在宗教世界中,不論教堂或佛寺,〔鍾〕都是必要的,它主要的涵意是發出信號表明儀式中重要環節,喚起人們去祈禱、報時、宣告大事件的發生、慶祝、報警和哀悼,鍾聲響起總有意義的。

  4.巴厘島祟尚多神信仰,傳說風神〔濕婆〕藉由竹管風鈴,以風吹竹管聲的大小、頻率表示風神的到來,並顯示神威。

  論述

  世界各地都有風鈴,不但在藝術創作上日益推陳出新,近年來更著意于風鈴「音樂性」的表現,但這個源于中國「占風鐸」的風鈴,在全世界可能以日本最爲風行,它是日本夏天風物詩的代表物之一,具有測風及清涼的意味,夏日裏在和式建築的門簷挂上一串風鈴,風動清涼,聽其聲能讓人心寧安靜、神清氣爽、是家庭中常見的裝飾物,因象征吉祥,常以具鄉土特色的吉祥物造型出現;風鈴在日本也廣泛用于寺廟的祈福平安,遇有祭祀慶典,則懸挂風鈴,外帶一則祈福短文風鈴的意象,在于造型和聲音,也可以說就是藝術和音樂,在普遍視它爲裝飾品的現代,何妨探一探它的「古意」再努力延伸它的原理以及創作,「風鈴」可以是一個很有意思、很有發展潛力的物品。

http://baike.baidu.com/view/166697.html?tp=0_11

 

風車>百度百科


  1. windmill 利用風力驅動的機械裝置

  n.風車, 風車房, 旋轉玩具 vt.使旋轉

  vi.作風車般旋轉

  winnower n.揚谷(或場)者, 揚谷器, 風車

  pinwheel n.輪轉焰火, 紙風車

  一種玩具,由紙或塑膠制的葉片,松弛裝在杆的末端,能在風中旋轉

  基本解釋

  ①利用風力的動力機械裝置,可以帶動其他機器,用來發電、提水、磨面、榨油等。

  ②扇車。

  ③兒童玩具,裝有葉輪,能迎風轉動。

  動力機械

  風車也叫風力機,是一種不需燃料、以風作爲能源的動力機械。古代的風車,是從船帆發展起來的,它具有6~8副像帆船那樣的篷,分布在一根垂直軸的四周,風吹時像走馬燈似的繞軸轉動,叫走馬燈式的風車。這種風車因效率較低,已逐步爲具有水平轉動軸的木質布蓬風車和其它風車取代,如“立式風車”、“自動旋翼風車”等。

  2000多年前,中國、巴比倫、波斯等國就已利用古老的風車提水灌溉、碾磨谷物。12世紀以後,風車在歐洲迅速發展,通過風車(風力發動機)利用風能提水、供暖、制冷、航運、發電等。

  中國古代風車具有明顯的特點,除臥式輪軸外,風帆爲船帆式。帆並非安裝於輪軸徑向位置,而是安裝在軸架周圍的八根柱杆上。帆又是偏裝,即帆布在杆的一邊較窄,在另一邊較寬,並用繩索拉緊。如圖,當風作用於A時,帆爲順風,帆與風向垂直 (受力最大) 並被繩拉緊;轉到位置C時,帆被吹向外,帆面與風向平行;至E處再恢複迎風位置。利用繩索的松緊和帆的偏裝,它可以利用戧風或逆風,如同在船帆中一樣。這種裝置方式使帆可以自由隨風擺動,而不産生特別的阻力,帆在外周轉動的有效風力作用範圍,超出180度。如在位置G,開始轉入順風,帆還可以利用部分風力少量作業。這種船帆式風車的特色,爲中國所獨有 。

  公元7世紀在西亞—大概在敘利亞,建造了第一批風車。世界上的這個地區有強風,幾乎總是朝著相同的方向吹,因此就面向盛行風而建造了這些早期風車。它們看上去不像如今所見到的風車,而是有著豎式軸,軸垂直排列著翼,與旋轉木馬裝置上排列著木馬很相似。

  12世紀末在西歐出現了第一批風車。有些人認爲,在巴勒斯坦參加了十字軍東侵的士兵們回家時帶回了關于風車的信息。但是,西方風車的設計與敘利亞的風車迥然不同,因而它們可能是獨立發明出來的。右圖:典型的地中海風車有著圓形石塔和朝向盛行風安裝的垂直翼板。它們仍用于磨碎谷物。

  西方風車的不同之處在于翼板環繞著垂直面而轉動。因爲風在歐洲比在西亞較爲變化不定,所以風車還另有一個機械裝置,以使翼板面對著風來的方向轉動。左圖:在丹麥聖瑞斯的埃洛島上,現代風車與供電的發電機相連。

  風車在如今已很少用于磨碎谷物,但作爲發電的一個手段正在獲得新生。“裝有發電渦輪機的農場”是由驅動發電機的大型風車組構成的。

  近代風車主要用于發電,由丹麥人在19世紀末開始應用,20世紀經過不斷改進趨于成熟,功率最大達到15MW。

  我國一直以來沒有自己的知識産權,2001年在西軍電、西交大、上複旦、上同濟等高校一批專家的配合下,上海模斯電子設備有限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就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臺新型(H型)垂直軸風力發電機,並裝機試驗成功,獲得了基礎數據和實際經驗。在後續的一年裏,MUCE對産品進行無數次改進和測試,2002年底産品通過了各項測試,並達到了各項設計要求。

  2002年底至今,MUCE先後在部隊安裝了60多套垂直軸風力發電機和風光互補系統,爲穩定國防,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荷蘭風車

  ——金德代克—埃爾斯豪特的風車系統

  英文名稱:The Mill Network at Kinderdijk-Elshout

  編號:563-003

  1997年根據文化遺産遴選標准C(I)(II)(IV)被列入《世界遺産目錄》,評爲遺産的報告:世界遺産委員會第21屆會議報告

  世界遺産委員會評價:

  用于“低矮的國家”控制海水的技術得到了一筆巨額的捐助,金德代克區域的裝置足以證明了技術的成功。從中世紀起,人們利用水力澆灌土地,用于農業和居民用水,並堅持到今天。此地建有與技術有關的所有設施—溝壑,水池,抽水站,行政樓,和一系列完整的保護風車的設施。

  簡介:

  荷蘭被譽爲“風車之國”,風車是荷蘭的象征。荷蘭坐落在地球的盛行西風帶,一年四季盛吹西風。同時它瀕臨大西洋,又是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國家,海陸風長年不息。這就給缺乏水力、動力資源的荷蘭,提供了利用風力的優厚補償。

  荷蘭的風車,最早從德國引進。開始時,風車僅用于磨粉之類。到了16~17世紀,風車對荷蘭的經濟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當時,荷蘭在世界的商業中,占首要地位的各種原料,從各路水道運往風車加工,其中包括:北歐各國和波羅的海沿岸各國的木材,德國的大麻子和亞麻子,印度和東南亞的肉桂和胡椒。在荷蘭的大港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的近郊,有很多風車的磨坊、鋸木廠和造紙廠。隨著荷蘭人民圍海造陸工程的大規模開展,風車在這項艱巨的工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根據當地的濕潤多雨、風向多變的氣候特點,他們對風車進行了改革。首先是給風車配上活動的頂篷。此外,爲了能四面迎風,他們又把風車的頂篷安裝在滾輪上。這種風車,被稱爲荷蘭式風車。

  荷蘭風車,最大的有好幾層樓高,風翼長達20米。有的風車,由整塊大柞木做成。18世紀末,荷蘭全國的風車約有12000架,每臺擁有6000匹馬力。這些風車用來碾谷物、粗鹽、煙葉、榨油,壓滾毛呢、毛氈、造紙,以及排除沼澤地的積水。正是這些風車不停地吸水、排水,保障了全國三分之二的土地免受沈淪和人爲魚鼈的威脅。20世紀以來,由于蒸汽機、內燃機、渦輪機的發展,依靠風力的古老風車曾一度變得暗淡無光,幾乎被人遺忘了。但是,因爲風車利用的是自然風力,沒有污染、耗盡之虞,所以它不僅被荷蘭人民一直沿用至今,而且也成爲今日新能源的一種,深深地吸引著人們。目前,荷蘭大約有2000多架各式各樣的風車。

  荷蘭人很喜愛他們的風車,在民歌和諺語中常常贊美風車。風車的建築物,總是盡量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每逢盛大節日,風車上圍上花環,懸挂著國旗和硬紙板做的太陽和星星。

  位于荷蘭境內的金德代克—埃爾斯豪特,尤以風車聞名遐邇,成爲荷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世界範圍內,也沒有任何一個其他地方的風車比荷蘭的一個村鎮——金德代克—埃爾斯豪特的風車還要多。18世紀金德代克村就開始修建堅固的風車,保存至今仍然完好。世界遺産委員會決定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産,是因爲“金德代克—埃爾斯豪特的風車網絡系統是人工制作的突出景觀,它展示了人類的獨創性和堅韌性。當地人民依靠發展水利技術和應用水利技術,用近千年時間,建設了這個排水系統,並且成功地保護了這片土地。”

  金德代克—埃爾斯豪特村,距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約8千米,這裏有19個建于18世紀30~40年代的風車,形成當今世界最大的風車群。每一個風車就是一個風車塔房,呈圓錐形,牆壁自上而下向裏傾斜。風車的4l片長方形翼板固定在塔房頂部的風車上。塔房分幾層,分別爲睡覺、吃飯之用,有的家族在風車塔房裏已生活了245年。每年七八月份的星期六對外開放的“童堤鎮”風車,爲荷蘭旅遊業的一大景觀。

  公元1229年荷蘭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座風車,從此開始了人類使用風車的曆史。(另一資料在年代上出入較大,稱:世界上第一臺風車于1408年誕生于荷蘭)當時的作用是灌溉農田。18世紀中葉,荷蘭的風車多達1萬臺。現在,大部分風車已被電力代替,只剩下不足1000臺。仍有300 多臺在使用。(另一資料:目前,荷蘭僅剩970座風車,其中只有210座還在繼續使用,余下的均作爲曆史古迹保留下來供人參觀。)爲此,荷蘭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爲“風車日”,這一天全國所有風車都會轉動起來,吸引無數的遊人前來觀賞。

  荷蘭這些風車的作用主要是將風力轉化爲槳輪轉動得來的動力。從物理上講,就是將風能轉化爲動能,從而將低處的水提上來,這個提水的工作現在已由電力驅動的抽水機代替。如今,荷蘭有一個是全歐洲最大的抽水站。

  金德代克位于鹿特丹附近,該村鎮坐落在被稱爲阿爾布拉瑟丹低田的地區。荷蘭人圍海造成了阿爾布拉瑟丹低田(它們的海拔高度是低于海平面的),這些風車的作用則是將阿爾布拉瑟丹低田中多余的水抽出來,由于這個低田地區一直是洪水的多發地區,所以在這兒建造風車的目的就是將多余的水抽出,然後排放在存水區中。如果存水區的水位達到一個高度後,人們就再一次將水從存水區中抽出,然後排放到河流中。

  從公元1927年起,柴油機的抽水站就做了實際上的抽水工作。風車就不再被人們使用了。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于當時的柴油機缺乏燃料而不能驅動抽水機,因此,風車又一次得到使用,這也是人們最後一次使用風車進行抽水工作。

  如今,在夏季到來的一段時間裏,風車再次得以“使用”。不過,這時候,它主要用于旅遊者的觀光,遊客們沿著運河和河流散步,到近處細細觀看這些巨大的風車,欣賞這兒美麗如畫的風景。在其中一個風車所處的位置附近,當地人們還建立了一個小型博物館,裏面有展覽,內容是關于荷蘭有風車家庭的生活情況。

  兒童玩具

  一種用紙折成的類似以風力機的玩具,兒童時的我們特別喜歡,現在比較少。作爲玩具的風車只有中國有,其他地方不多見。過去風車周長365分,象征一年365天,12根輻條表示12個月,24頭表示24個氣節,風車有四道符,祈求四季平安。所以老話說“風吹風車轉,風吹幸福來”。風車現已成爲北京春節廟會和節俗活動的文化標志物之一。

  具體制做方法:

  首先取一張正方形的紙,在把紙的四個角用剪刀(小刀)往中間剪去,剪到離中間一半左右就可以了;現在一共有8個角了,再每隔一個角往中心點折去,把四個角都折到中心點之後在用比較細的如:筆心、快子等;連剛才折進的四個角一起穿透中心點。 這樣就完成了。

  小提示:由于兩邊很容易掉出,可以用橡皮筋固定兩邊。

http://baike.baidu.com/view/35751.html?tp=0_11

 

風>百度百科 






  風 wind常指空氣的水平運動分量,包括方向和大小,即風向和風速。但對于飛行來說,還包括垂直運動分量,即所謂垂直或升降氣流。陣風(又稱突風)則是在短時間內風速發生劇烈變化的風.氣象上的風向是指風的來向,航行上的風向是指風的去向。在氣象服務中,常用風力等級來表示風速的大小。英國人F.蒲福于1805年所擬定的“蒲福風級”將風力分爲 13個等級(0~12級)。自1946年,風力等級又增加到18個(0~17級)。風和陣風對飛機飛行影響很大。起飛和著陸時必須根據地面的風向和風速選擇適宜的起飛、著陸方向;飛行中必須依據空中風向和風速及時修正偏流,以保持一定的航向和計算出標准的飛行時間;修建機場時必須根據風的氣候資料確定跑道方位。另外,風對飛機飛行性能也有明顯影響,例如飛機逆風飛行時,飛機升力將會增加。陣風則對飛機飛行載荷産生顯著的影響,在飛行器的設計中需要給出描述陣風的模型和強度標准。

  風的定義

  相對于地表面的空氣運動,通常指它的水平分量,以風向、風速或風力表示。風向指氣流的來向,常按16方位記錄。風速是空氣在單位時間內移動的水平距離,以米/秒爲單位。大氣中水平風速一般爲 1.0~10米/秒,臺風、龍卷風有時達到102米/秒。而農田中的風速可以小于0.1米/秒。風速的觀測資料有瞬時值和平均值兩種,一般使用平均值。風的測量多用電接風向風速計、輕便風速表、達因式風向風速計,以及用于測量農田中微風的熱球微風儀等儀器進行;也可根據地面物體征象按風力等級表估計。

  風的成因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是氣壓在水平方向分布的不均勻。風受大氣環流、地形、水域等不同因素的綜合影響,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季風、地方性的海陸風、山谷風、焚風等。簡單地說,風是空氣分子的運動。要理解風的成因,先要弄清兩個關鍵的概念:空氣和氣壓。空氣的構成包括:氮分子(占空氣總體積的78%)、氧分子(約占 21%)、水蒸汽和其他微量成分。所有空氣分子以很快的速度移動著,彼此之間迅速碰撞,並和地平線上任何物體發生碰撞。

  氣壓可以定義爲:在一個給定區域內,空氣分子在該區域施加的壓力大小。一般而言,在某個區域空氣分子存在越多,這個區域的氣壓就越大。相應來說,風是氣壓梯度力作用的結果。

  而氣壓的變化,有些是風暴引起的,有些是地表受熱不均引起的,有些是在一定的水平區域上,大氣分子被迫從氣壓相對較高的地帶流向低氣壓地帶引起的。

  大部分顯示在氣象圖上的高壓帶和低壓帶,只是形成了伴隨我們的溫和的微風。而産生微風所需的氣壓差僅占大氣壓力本身的1%,許多區域範圍內都會發生這種氣壓變化。相對而言,強風暴的形成源于更大、更集中的氣壓區域的變化。

  風的影響

  風是農業生産的環境因子之一。風速適度對改善農田環境條件起著重要作用。近地層熱量交換、農田蒸散和空氣中的二氧

  化碳、氧氣等輸送過程隨著風速的增大而加快或加強。風可傳播植物花粉、種子,幫助植物授粉和繁殖。風能是分布廣泛、用之不竭的能源。中國盛行季風,對作物生長有利。在內蒙古高原、東北高原、東南沿海以及內陸高山,都具有豐富的風能資源可作爲能源開發利用。

  風對農業也會産生消極作用。它能傳播病原體,蔓延植物病害。高空風是粘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飛蝗等害蟲長距離遷飛的氣象條件。大風使葉片機械擦傷、作物倒伏、樹木斷折、落花落果而影響産量。大風還造成土壤風蝕、沙丘移動,而毀壞農田。在幹旱地區盲目墾荒,風將導致土地沙漠化。牧區的大風和暴風雪可吹散畜群,加重凍害。地方性風的某些特殊性質,也常造成風害。由海上吹來含鹽分較多的海潮風,高溫低溫的焚風和幹熱風,都嚴重影響果樹的開花、座果和谷類作物的灌漿。防禦風害,多采用培育矮化、抗倒伏、耐摩擦的抗風品種。營造防風林,設置風障等更是有效的防風方法。

  風的能量

  空氣流動所形成的動能極爲風能。風能使太陽能的一種轉化形式。

  太陽的輻射造成地球表面受熱不均,引起大氣層中壓力分布不均空氣沿水平方向運動形風。風的形成乃是空氣流動的結果。風能利用形成主要是將大氣運動時所具有的動能轉化爲其他形式的能。

  在赤道和低緯度地區,太陽高度角大,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度強,地面和大氣接受的熱量多、溫度較高;再高緯度地區太陽高度角小,日照時間短,地面和大氣接受的熱量小,溫度低。這種高緯度與低緯度之間的溫度差異,形成了南北之間的氣壓梯度,使空氣作水平運動,風應沿水平氣壓梯度方向吹,即垂直與等壓線從高壓向低壓吹。地球在自轉,使空氣水平運動發生偏向的力,稱爲地轉偏向力,這種力使北半球氣流向右偏轉,南半球向右偏轉,所以地球大氣運動除受氣壓梯度力外,還要受地轉偏向裏的影響。大氣真實運動是這兩力綜合影響的結果。

  實際上,地面風不僅受這兩個力的支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海洋、地形的影響,山隘和海峽能改變氣流運動的方向,還能使風速增大,而丘陵、山地卻摩擦大使風速減少,孤立山峰卻因海拔高使風速增大。因此,風向和風速的時空分布較爲複雜。

  在有海陸差異對氣流運動的影響,在冬季,大陸比海洋冷,大陸氣壓比海洋高風從大陸吹向海洋。夏季相反,大陸比海洋熱,風從海洋吹向內陸。這種隨季節轉換的風,我們稱爲季風。所謂的海陸風也是白晝時,大陸上的氣流受熱膨脹上升至高空流向海洋,到海洋上空冷卻下沈,在近地層海洋上的氣流吹向大陸,補償大陸的上升氣流,低層風從海洋吹向大陸稱爲海風,夜間(冬季)時,情況相反,低層風從大陸吹向海洋,稱爲陸風。 在山區由于熱力原因引起的白天由谷地吹向平原或山坡,夜間由平原或山坡吹向,前者稱谷風,後者稱爲山風。這是由于白天山坡受熱快,溫度溫度高于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氣溫度,坡地上的暖空氣從山坡流向谷地上方,谷地的空氣則沿著山坡向上補充流失的空氣,這時由山谷吹向山坡的風,稱爲谷風。夜間,山坡因輻射冷卻,其降溫速度比同高度的空氣交快,冷空氣沿坡地向下流入山谷,稱爲山風。當太陽輻射能穿越地球大氣層時,大氣層約吸收2*10^16W的能量,其中一小部分轉變成空氣的動能。因爲熱帶比極帶吸收較多的太陽輻射能,産生大氣壓力差導致空氣流動而産生「風」。至于局部地區,例如,在高山和深谷,在白天,高山頂上空氣受到陽光加熱而上升,深谷中冷空氣取而代之,因此,風由深谷吹向高山;夜晚,高山上空氣散熱較快,于是風由高山吹向深谷。另一例子,如在沿海地區,白天由于陸地與海洋的溫度差,而形成海風吹向陸地;反之,晚上陸風吹向海上。

  風的分類

  風速 風速是指空氣在單位時間內流動的水平距離。根據風對地上物體所引起的現象將風的大小分爲13個等級,稱爲風力等級,簡稱風級。以 0~12等級數字記載。

  風力等級表

  風級和符號 名稱 風速(米)* 陸地物象 海面波浪 浪高(米)

  0 無風 0.0-0.2 煙直上 平靜 0.0

  1 軟風 0.3-1.5 煙示風向 微波峰無飛沫 0.1

  2 輕風 1.6-3.3 感覺有風 小波峰未破碎 0.2

  3 微風 3.4-5.4 旌旗展開 小波峰頂破裂 0.6

  4 和風 5.5-7.9 吹起塵土 小浪白沫波峰 1.0

  5 勁風 8.0-10.7 小樹搖擺 中浪折沫峰群 2.0

  6 強風 10.8-13.8 電線有聲 大浪到個飛沫 3.0

  7 疾風 13.9-17.1 步行困難 破峰白沫成條 4.0

  8 大風 17.2-20.7 折毀樹枝 浪長高有浪花 5.5

  9 烈風 20.8-24.4 小損房屋 浪峰倒卷 7.0

  10 狂風 24.5-28.4 拔起樹木 海浪翻滾咆哮 9.0

  11 暴風 28.5-32.6 損毀普遍 波峰全呈飛沫 11.5

  12 臺風32.7- 摧毀巨大 海浪滔天 14.0

  注:本表所列風速是指平地上離地10米處的風速值

  風向

  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例如北風就是指空氣自北向南流動。風向一般用8個方位表示。分別爲:北、東北、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

  常見風

  陣風:當空氣的流動速度時大時小時,會使風變得忽而大,忽而小,吹在人的身上有一陣陣的感覺,這就是陣風。

  旋風:當空氣攜帶灰塵在空中飛舞形成漩渦時,這就是旋風。

  焚風:當空氣跨越山脊時,背風面上容易發生一種熱而幹燥的風,就叫焚風。

  龍卷風:龍卷風是一個猛烈旋轉的圓形空氣柱。遠遠看去,就像一個擺動不停的大象鼻子或吊在空中的巨蟒。

http://baike.baidu.com/view/17988.html?tp=0_11

台長: 阿楨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5,505)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展題 |
此分類下一篇:情與色
此分類上一篇:火爐燈光

圖博館
廈門國際佛事用品會 2018-10-23 聯合報

第十三屆中國廈門國際佛事用品(秋季)展覽會正在廈門舉行。本屆秋季展展覽面積達11.5萬平方米,涵蓋佛雕佛像、香品法器、佛教生活用品、寺院建築裝飾、禪文化產品等,吸引海內外1126家企業參展。
2018-10-23 07:36:31
阿楨
血染風箏節!百人遭割喉纏頸釀6死 父母目睹孩爆血慘況崩潰 2023/01/18 中時

一年一度的印度風箏節本月14、15日於西部古加拉特邦盛大舉行,卻驚傳造成6死、176傷的悲劇,其中有3人還是兒童,而殺人兇手竟是恐怖的風箏線,以致許多人遭割喉受傷,甚至致死。尤其一些人會選擇較鋒利的風箏線來施放,並在過程中趁機割斷其他參加者的線。當局表示,空中廝殺的環節幾乎每年都會上演,導致意外發生率提高。由於風箏線多為金屬或玻璃粉製成,銳利度不容小覷。

風箏節_百度百科

風箏節起源於中國的唐朝,中國的很多城市也依舊有風箏節,其他東南亞各國也幾乎都有風箏節。不過歷經千年變遷,東南亞各國的風箏節已經不在同一個季節。這些國家的風箏節加起來的話,節日的期限幾乎延續全年。中國風箏節主要分佈在濰坊、武漢、陽江等地。海外美國、日本等國也有風箏節。

濰坊風箏節 _百度百科

濰坊風箏節每年四月的第三個週六在濰坊舉行,有來自世界各地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賽,是我國最早冠以”國際”並被國際社會承認的大型地方節會。從1984年至今,已成功舉辦過三十八屆,其創立的“風箏牽線、文體搭台、經貿唱戲”的模式,被全國各地廣為借鑑。

濰坊國際風箏會--維基百科

濰坊國際風箏會,是山東省濰坊市每年4月舉辦的一項慶典活動,與北京地壇廟會、哈爾濱冰燈節、自貢燈會並成為中國四大群眾文化活動。濰坊市為國際風箏聯合會組織總部所在地,因此被稱為「世界風箏之都」或「鳶都」。
2023-01-19 09:16:4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