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強國不是夢》?似前評《中國崛起》?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0616219/20081008063457
人家《強國不是夢:中國國防科技發展紀實》(北京:中共中央黨校,1997)副標不是說:「中國國防科技發展紀實」了!
那啥又是「國防科技紀實」?
「國防科技報告文學」啦:
《中國國防科技報告文學叢書》序
國防科工委組織編寫的《中國國防科技報告文學叢書》,以紀實的文學手法把國防科技工業戰線上的常規兵器、核武器、運載火箭、衛星、航天測控、核潛艇、空氣動力以及軍事工程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發展曆史系統地展現于世。這是一件繼承發揚優良傳統,見證曆史,激勵未來,宣傳我國軍民再造輝煌的事,很有意義。
我曾和國防科技工業戰線上的將帥、指戰員、科學家、工人同志們並肩戰鬥,度過那段難忘的歲月,親見親聞這支偉大隊伍怎樣創造了驚天動地的偉業。
在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統領下,從解放初期貧乏的基礎上起步,到今天使我軍不僅擁有現代化常規武器,而且擁有戰略核武器,從而使我國建立起堅強的防禦體系,爭得了穩定的建設環境,也爲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貢獻,這是窮國辦大事的一個成功典範。國防科技戰線之所以能戰勝重重艱難,沖破層層阻力,高速地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依靠的是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和行之有效的指揮和運轉體系。
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共産黨領導下的人的精神因素: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無畏、勇于獻身、科學求實、嚴守紀律、團結協作、一絲不苟……國防科技工業戰線的鬥士們靠著這些精神,用智慧和生命換來了國家的尊嚴、強大,換來了人民的幸福、安寧。
回顧國防科技工業戰線的崢嶸歲月,常令我感奮不已。偉大的事業造就了偉大的精神,這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人民和戰士獨有的靈魂,是中華民族再造輝煌的精神動力,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成功的必然保證。
在《中國國防科技報告文學叢書》面世之際,祝願這套叢書給讀者以曆史的熏陶、精神的鼓舞、科學的啓迪,繼往開來,向新世紀奮勇進發!
中國核潛艇挺進大洋紀實
96臺海危機和98美國轟炸大使館之後,中國軍方確定四項發展重點:
1.大力發展反航母武器,如彈道式反航母導彈、巡航式反航母導彈、超靜音式常規和核潛艇、超音速反航母機載導彈和飛機、智能高潛深機器人和魚水雷。
2.現役核潛艇加大遠航訓練。
3.積極發展具有遠洋制空、反潛、反艦綜合能力的大型艦艇。
4.全軍大力開展反航母、反隱形飛機、反巡航導彈演練。
我們核潛艇部隊就是按照第二項目開始訓練的。支隊領導制定了由戰乙艇和攻4艇組成‘海獅’編隊,遠航潛渡到M國海岸附近進行偵察訓練的計劃。 某年的陽春3月,我們解纜開航了。沒有軍樂隊,只有數十名支隊領導和其它艇的戰友站在碼頭上默默地爲我們送行。我們用力的揮手,告別戰友,告別基地。基地背後剛剛泛綠的群山和洞庫慢慢的變得越來越小,送行的人群已經看不見了,我和戰友們才掃視了一圈海面後陸續進入艇內。
攻4艇在前,我們戰乙艇在後,兩艇在編隊首長的一聲令下,先後潛入深海。
我是戰乙艇上的通迅參謀,負責本艇和基地之間及本艇內部的通信聯絡,工作崗位就在艇指倉〈二倉〉。
由于剛出海,又執行全新的戰備任務,大家興奮之情溢于言表。潛艇逐漸潛往深海,深度計不斷轉動,當指針指向80米時,艇開始保持深度勻速前進。這個深度,既有利于隱蔽出航又不致于和漁船漁網沖撞。在中國南海,還不能潛得太深。
經過3天的航行,我們到達了菲律賓北部的巴布延群島附近。這裏是美國第一島鏈海底聲呐基陣的最南端,處于臺灣和菲律賓之間三個海峽〈巴士海峽、巴林塘海峽、巴布延海峽〉的巴布延海峽。按照計劃,我們要從兩個島之間利用夜間隱蔽通過。
傍晚,艇長緩緩升起潛望鏡,掃視海面,除了遠處有幾艘小漁船外,四周只有漲潮的海水的呼嘯聲。爲了安全,艇長收起潛望鏡,指令艇仍潛到安全深度等待時間安全通過。
晚24時,潮水又一次上漲了,前面攻4艇發來出發的聲呐暗號,艇長隨後下令:航向XXX、潛深YY、速度WW,全體小心通過。
在航行過程中,海圖測繪員根據專用設備實測的數據,標注在海圖上,爲未來其它艦艇通行提供依據。
第二天上午H時,編隊終于順利通過巴布延海峽,進入菲律賓海。這時,艇長又下達了新的航行命令。
菲律賓海的浪似乎比南海要大許多,雖然已潛到三位數深,可艇仍有輕微搖晃,當然,也可能是洋底暗流擾動造成的。
兩艇拉開一定的距離,又分別向左右機動了一下,然後對准正東,加速前進。
由于菲律賓海平均深度5000米以上,又海溝縱橫,所以,兩艇又分別作了300米以上潛深試驗和高航速試驗。這也是兩艇自改裝以來,首次進行極限試驗。
試驗結果表明:改裝後的潛艇比原型艇在極限深度的航速增加了Z節,特別是攻4艇,在航速增加S節情況下,自身噪音竟下降了21分貝,真是令編隊首長激動萬分。但高航速大噪音的航行卻不能連續進行,因爲這裏畢竟是美軍的監控區,稍有不慎,就會招來大批的反潛機。
到了約定的時間,淩晨2點,編隊中的攻4艇上浮至預定深度,利用極低頻向基地發送了預定的平安和試驗成功的無線電信號,又迅速接受了基地新的指令後,立刻又重潛入大洋深處。編隊繼續前進。
第二天上午10時,潛艇被動聲呐基陣〈不到戰時,核潛艇一般不開主動聲呐〉就測到直升機吊放聲呐的主動聲波,艇長當即下令減速至P節,全艇靜默。
不一會,聲呐軍士又報告,有一艘驅逐艦和一艘護衛艦正向我艇方向開過來。艇長看了一會海圖,果斷命令:轉向EEE度、減速至Q節,允速前進。
不一會,艇內就聽到‘嗵嗵’、‘嗵嗵’的主動攻擊聲呐聲,我艇緩緩的轉了向,利用菲律賓海中的一個海嶺,巧妙地遮擋住了水面艦的聲呐波。
恰巧,這時一艘大型貨輪高速從上面經過,一時使對方失去了目標。等到貨輪走遠了,軍艦和直升機繼續搜索,卻沒有任何有效回音,它們只得繼續向前搜索,並越去越遠。
編隊繼續前進。很快就到了馬裏亞納群島,這就是所謂的阻擋中國的第二島鏈。駐有美軍海、空軍基地,特別是關島,更是美軍B52、B2轟炸機基地和核潛艇基地,而且是美軍第7艦隊司令部所在地。
按照預定方案,編隊折向北,來到馬--------島北端的帕哈羅斯島與日本硫黃列島之間廣大海域。正好是晚上,兩艇發出預定的聲呐信號後,各自將發動機的轉速減至最小,利用早已偵測好數據,借助洋流的天然保護,半漂半航的悄悄通過了第二島鏈,由此進入了廣闊無垠的西太平洋。
太平洋的波濤那是相當的洶湧,雖然我艇在近百米的水下,可依然能感受到艇在海浪作用下的些許搖晃。于是艇長又下令繼續深潛,直到把艇穩定在180米。
作爲一名中國人民海軍核潛艇兵,如果沒有到過真正意義上的太平洋去巡航,那是很沒面子的事。而如今,我們艇和攻4艇作爲中國海軍核潛艇部隊的代表,先行一步進入東太平洋,是我們艇更是我個人一生的至高榮譽!
按照預定的方案,在突破第二島鏈後,兩艇將逐漸轉向東北,繞過夏威夷群島,再轉向夏威夷群島和M國西海岸的中線南行,訓練演習完成後,轉向正東返航。
編隊繼續前進。東太平洋的海深基本在3000-6000米左右,海底不象西太平洋那樣凸凹不平。象我們這樣的巡航潛深,就象是一個在飛機場練自行車的人,你盡可以放開膽子大大方方的前進〈如果不考慮隱蔽的話〉。
算來出航已經是XX天了,我們夥食中的新鮮蔬菜是相對少了一些。每頓飯中增加了蔬菜水果罐頭和肉罐頭,雖然多少影響了點食欲,但由于現在冷藏技術的進步,相對于前幾代核潛艇兵來說,我們也算是比較愜意的了!據我老鄉---後勤陳主任說:海潛司令已要求後勤部門與WM食品研究所合作,仿照宇航員的模式,開發核潛艇專用食品。那時,哼哼......
忽然,報警的專用‘嘟嘟’聲響起,原來是聲呐兵報告有情況。艇長立刻下令關閉一切非正常噪聲源,聲呐判明船艇型別,武器部門做好戰鬥准備。很快警報解除,攻4艇傳來情報:是一艘遠洋貨輪。虛驚一場!
由于夏威夷群島是美軍太平洋艦隊的駐地,也是著名的珍珠港所在地,其警戒和預警能力肯定很強〈有二戰偷襲後遺症〉,因此,編隊將盡可能遠繞開夏威夷群島前行。
第SS天了,潛艇已進入預定演習海區。夏威夷時間應該是深夜,演習正式開始了。潛艇上浮至發射深度。
艇長下令:導彈兩發,七號和八號筒,目標HSD和NY;各部門報告情況。
我艇位置:東經YIK度、北緯HF度,一切正常。導航參謀報告。
反應堆運行正常,航速R節、各項數據正常。輪機參謀報告。
導彈兩發、七號和八號筒通電正常、目標HSD和NY、密碼輸入正確、發射筒已打開。武控發射參謀報告。
艇長又下令:各部門做好准備,重複:導彈兩發,七號和八號筒,目標HSD和NY,預備---發射!
兩個發射參謀幾乎同時按下安鈕〈爲安全起見,兩個核按鈕都是錯開一定距離,必須兩人同時按〉,隨後傳來一陣閱耳的樂曲,表明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艇上所有艇員此時此刻都是擊掌爲慶!這是規定。
我艇演習成功後又重新潛入茫茫深海。吃飯時,政委和艇長特意讓炊事班多加了一個西紅柿炒雞子和黃瓜炒肉。這在平時很一般的兩個菜,對出航幾十天的我們來說,可就是很高級的待遇了。
攻4艇按照預案,在當地時間深夜的一個空隙〈根據美軍發射衛星的軌道參數,我軍有關部門精確計算出其運行軌迹並列出運行間隙,發至各有關單位使用〉,上浮至預定深度,用極低頻向基地發出演習成功和請求返航的報告。很快收到基地同意的回電,攻4艇也重新潛入深海。
我戰乙艇和攻4艇一前一後,開始勝利返航了!
也許,今日黎明或淩晨,偵測到無線電通迅的美軍會迅速來到此海區,忙碌一番。在美軍能破譯此密電時,也許我們已勝利靠岸。
此行既探索了新的作戰模式,又開劈了新航道,還鍛練了艇員遠洋作戰的決心和勇氣,可謂收獲頗豐!
從此,我核潛艇部隊將是祖國可靠而有效的核戰略反擊力量。
http://blog.vsharing.com/dengweimin/A616437.html
中國核潛艇誕生紀實> 曉峰07-04-19
75年的歲月,人民軍隊走過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艱難曆程,人民軍隊的武器裝備也實現了從仿制到自行研制、從常規到尖端、從陸軍到多兵種的劃時代變革。
在人民軍隊走向現代化的道路上,有許多裏程碑式的標志:“兩彈一星”、運載火箭、戰鬥機、軍艦……在這些豐碑上,鐫刻著國防科技人員的心血,更鐫刻著他們對祖國的忠誠。
曆史記載著一個令世界震驚的日子:1982年10月,我國首次潛艇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
當時的外電評論說:“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搞出了導彈核潛艇,水下發射導彈成功,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因爲,搞導彈核潛艇是很複雜,很困難的事。”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就擁有了自己的核潛艇。在經濟落後,科學技術也不發達的中國,爲什麽會在短時間內搞出如此多的尖端裝備,一直是許多西方學者心中的難解之謎。
今天,當記者追訪那段艱難而輝煌的曆史時,不能不爲中國核潛艇事業先驅者們的精神和力量所感歎、所折服。
彭士祿改行學習核動力蘇聯專家一節課80盧布
1954年1月21日,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日子。這天,世界上第一艘用核動力驅駛的鋼鐵“巨鯨”———核潛艇在美國柯羅頓市港口亮相。它的設計者是一位叫裏科弗的科學家。
如今,年近八旬、被稱做“中國裏科弗”的科學家坐在了記者的面前,他叫彭士祿,革命先驅彭湃之子,中國核潛艇工程第一任總設計師。
20世紀50年代,彭士祿在蘇聯留學。一天,他被正在蘇聯訪問的國防部副部長陳賡大將召到中國駐蘇大使館。陳賡問他:“你知道反應堆、核動力是什麽嗎?”彭士祿搖了搖頭說:“沒學過。”
陳賡告訴他,美國和蘇聯都已搞出了原子彈、氫彈,美國還有了核潛艇。我們國家要不受別人欺負,也要有這些東西。“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願意改行嗎?”“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從此,彭士祿與核動力這個神秘的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時,蘇聯教授每給彭士祿這些留學生們上一節課,中方要付80盧布的報酬,這對經濟還很貧困的新中國來說,是一件並不容易的事情。而正是在這80盧布一節課的課堂裏,彭士祿和他的同學們打下了堅實的核動力知識基礎,孕育了中國核動力事業的優良種子。
回國後,彭士祿直接參與了核動力研究工作。核潛艇工程上馬時,他擔任了第一任總設計師。
中國當時已經有了常規動力潛艇,爲什麽還要搞核動力潛艇?彭老介紹說,核動力是利用核燃料鈾235原子裂變釋放的巨大能量作爲能源的一種動力。鈾235裂變釋放能量時不像柴油機燃燒時需要氧氣。因此,核動力裝置可以讓潛艇長時間地在水下高速航行,續航力大、隱蔽。而常規動力潛艇,在水下航行利用的能源是柴油機和蓄電池,航行1小時左右就要浮出水面或到通氣管狀態充電。核動力的巨大優越性是常規動力無法比擬的。
密閉試驗500小時3分鍾要跳200下
核潛艇研制工程的日曆翻到1970年4月20日。10名工程技術人員和21名水兵鑽進密不透氣的艙室,進行21天的潛艇密閉艙生存試驗。
核潛艇長期在水下遊弋,人的生存是第一位的。保證人的生命,除了食物和淡水,最要緊的就是潔淨的空氣,否則,核潛艇就是一堆沒有生命力的廢鐵。爲此必須研制出一套海下生命維護系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制造出能産生氫氣、淨化空氣和分析監測空氣成分的一系列儀器設備。這些設備裝置在裝備實艇前必須先進行大量綜合性密閉艙室考核試驗。 有資料記載,美國研制第一艘核潛艇時,初始階段由于空調不好,下水後停留時間很短,而且參試人員都是用擔架擡出來的。
密封艙內的人員先進行常溫試驗之後,很快轉入高溫試驗,室溫一下子升到45攝氏度,加上模擬核潛艇水下航行的噪音,參試人員一個個汗流浹背,心情煩悶,擠在狹小的艙室裏,坐臥不安。
夥房師傅做的美味佳肴從窗口送進來,沒有一個人動筷子。核潛艇第一任政委崔桂江不得不在艙室外對參試水兵下達命令:“把吃飯當做戰鬥任務來完成!”研究所領導也動員科技人員:“爲了完成試驗,必須吃飯,誰不吃就出來。”
試驗中,要考核艙內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觀察對象是8名水兵。誰知在一次體檢中,一個水兵身體不適,臨時更換戰士已來不及,怎麽辦?工程師李錫琪自告奮勇地說:“讓我來吧。”
負責人告訴他:“這樣的試驗只有十七八歲的小夥子才能頂得下來,因爲在負荷試驗時,3分鍾內,要在方凳上跳上跳下200次。”李錫琪一拍胸脯:“我身體棒著呢,頂得住。”
試驗進行到了15天,隨著時間的延長,人員普遍出現了疲勞現象。一次,有害氣體燃燒裝置在試驗時出現了一個橡膠墊起火現象,雖然一冒火花就被發現及時處理,沒有釀成事故,但還有沒有隱患,能不能保證試驗正常進行呢?領導開始醞釀提前結束試驗。
“我們能頂住,我們一定堅持到500小時!”全體參試人員異口同聲地向領導做出保證。
5月10日,殘酷的密閉試驗終于結束。試驗表明:中國核潛艇的空調設備可以依賴,可以長時間在海底執勤,完成各項戰鬥使命。
80年代中期,一次,我國核潛艇駛向浩瀚的黃海、東海海域,時而浮出水面,時而潛入深海,總航程相當于繞地球赤道1周,其中在水下航行1600小時。
超重設備用秤稱一年減肥幾十噸
核潛艇體在進行最後總裝時,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冒了出來:艇上組裝的一些儀器設備超重或者超體積,這將大大影響船體的穩定性,犯了造船的大忌。“從設計到制造,一件件複查!”許君烈、錢淩白、楊慧民3位專家開始了可以稱爲中國第一次質量萬裏行的大複查。他們跑遍了全國,發動設計人員到對口的設備生産單位去,設法弄清每一臺設備的重量和體積,並且還作出一個硬性規定:所有的儀器設備上艇,都必須逐一過秤、量體積,記錄在案;安裝過程中,從艇上拿下的邊角余料、多余電纜等物品也必須過秤,加以扣除。
那段日子,核潛艇上有專門過秤的工人把守,上艇下艇不漏掉每一件東西的重量記錄。
這種對重量“斤斤計較”的“笨辦法”堅持了一年,終使核潛艇減肥幾十噸,從而保證了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一次設計建造成功。
核潛艇下水的日子終于來臨
1970年12月26日,某海港碼頭。曾任中國船舶集團公司總經理的王榮生,當時是核潛艇下水的一線指揮長。他回憶起那時的壯觀場面,仍激動不己。
有人以爲,船體下水是很簡單的事兒,其實它遠比一般輪船下水複雜得多。早在潛艇下水之前,總體建造廠就爲這個龐然大物建造下水的船塢了。並設計了工作步驟:先把核潛艇舉起來,從大跨車間拖移到外面的船臺,再從船臺移到船塢的浮箱上,再把浮箱上承載的核潛艇橫移到船塢間把艇漂浮起來,開到海裏。就這三步走的下水方案,王榮生帶著設計人員攻關,折騰了一個多月。“下水開始!”船體開始緩緩移動。突然,有人報告:有一小段鐵軌被壓斷。王榮生掃了一眼重量曲線,最重的一段船體尚未通過,他立即下令:“停下!”搶修班立即沖了上去,半個多小時,鐵軌修複。“藍鯨”繼續向船臺伸出,船體也越來越長。3個小時,一共才前進了100米。真是如履薄冰,舉步維艱。
一個個巨大的浮箱被水泵灌滿積水,它被平坦、穩定地移到船塢浮箱上。核潛艇保持絕對穩定,與浮箱徹底脫鈎,浮在水上。“核潛艇浮起來了。”人群中爆發出一陣呼喊。
核潛艇向前移動著,緩緩地向大海奔去。
讓大海作證吧,中國的“藍色巨鯨”終于下海了!中國終于有了自己的核潛艇!
http://blog.readnovel.com/article/htm/tid_682230.html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