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2-04 07:06:51| 人氣3,341|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戰略研究入門》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你前評:《國際戰略報告》所言:
鈕先鍾的功力在中西軍事戰略思想史,國家和國際戰略則非其所長(鈕雖有著《戰略研究入門》,後評)
非實
鈕先鍾的《戰略研究入門》(麥田,1998)首章便言其戰略是指包含軍政經在內的大戰略、國家戰略、總體戰略,而非傳統狹義的軍事戰略。

是嗎?敢問啥是大戰略?

大戰略是指國家戰略體系中以軍事戰略爲主的總體戰略。

爭定義何用?旣言「戰」略,當然要以軍事戰略爲主了!至於鈕先鍾的功力,看下其生平,便知在中西軍事戰略思想史(故本評先貼有中國特色的中西戰略思想史,後評貼鈕先鍾式的戰略思想史):

他寫出他的武器>童清峰
 
戰略研究耆宿鈕先鍾在臺北病逝,臺海兩岸將領失去共同的心靈導師。他用筆桿代替槍桿,在軍事天地裡馳騁,作品風行兩岸,成為國際軍事教育的重要教材。
一生從事中西戰略史研究與翻譯的鈕先鍾教授最近在臺北病逝,享年九十二歲。這位戰略耆宿不但在臺灣享有崇高的學術地位,為臺灣培育無數戰略人才,在中國大陸及海外也廣受敬重,學術生涯開創戰略研究新境界,深受推崇。
鈕先鍾戰略研究延伸至大陸,影響中共戰略深遠。中共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印行其大量著作,以敷所需。大陸學界譽為「蔣百裏後第一人」﹔香江學人也尊稱「當代人傑」﹔臺灣出版界更以「我們的戰略思想導師」、「平民而為將軍師,海峽兩岸第一人」榮冠封之。
鈕先鍾是兩岸將領共同的心靈導師。臺海長期對峙,軍事戰略各有所本,但放眼當今海峽兩岸,軍事將領無不奉鈕先鍾傳揚之戰略思想為圭臬,而其作品亦成為軍事教育極豐富、不可或缺的教材,連美國的大學也以他的英文著作授課。
過去六十多年,鈕先鍾專研戰略思想,有系統將西方戰略、軍事思想引入臺灣。除了使國軍戰略思想由原本偏隅於日、德,移化為包含美、英更完整的思想,還直接參與編撰臺灣第一本「國防白皮書」,而促成國防部出版正式的「國防報告書」。
鈕的知交、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李子弋指出,鈕先鍾高瞻遠矚,近代國際著名戰略學者,如英國李德哈特(B.H.LiddellHart)、法國薄富爾(AndreBeaufre)、美國克萊恩(RayCline)等,著作大都為其所引介。基辛格(H.A.Kissinger)尚未在國際外交嶄露頭角時,鈕先鍾早在一九五八年即將其最重要著作《核子兵器與外交政策》介紹與臺灣讀者,惜未獲當局重視,否則七十年代臺灣外交不致為基辛格所困。
鈕先鍾一九一三年出生在江西九江,從小就對戰爭的歷史和策略有濃厚興趣,二十歲原打算和眾多同鄉一起從軍,然而近視把他擋在門外,但並沒有隔絕他的軍事夢。雖然沒有拿過槍桿,卻一直用筆桿在軍事天地裡馳騁,他用自修的方式親近軍事,一生不斷累積學識,從原本非科班出身的門外漢,成為教、寫並具的軍事戰略權威。
鈕先鍾是南京金陵大學理學士,曾任臺灣《新生報》總編輯、國防計畫局編譯室主任、軍事譯粹社發行人、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戰略所榮譽教授、三軍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未進軍校卻教導將軍

雖然未讀過軍校,鈕先鍾後來卻在三軍大學擔任榮譽講座教授,沒當成兵,倒是當成將軍們的老師。他自稱是只會教書、寫書、讀書的「三書主義」者,一直到晚年,他仍然浸淫在讀書、寫書、教書的樂趣中,每天還規定看二百頁書,對知識的渴求令人折服。
鈕先鍾的得意門生賴進義說,一般人無法想像鈕過的生活,他幾乎不理俗事,不在意物質條件,除了教書、讀書及推不掉的訪客外,其餘時間都用來寫書。因此他的著作驚人,筆下超過四千萬字,經出版成書者逾百種。他提出作家、譯者應具備的三R條件,包括Reliable,要正確、可信任﹔Readable,要有可讀性﹔Responsible,要負責。他說,「爬格子」就是要一字一字努力地去寫,一天五千到一萬字是家常便飯。

曾獲蔣介石讚譽

鈕先鍾中英文造詣均佳,翻譯工作更是他所擅長,臺灣知識界因此獲得新知,影響深遠,至今仍為人稱道。李子弋表示,鈕翻譯瑞士兵學名家約米尼(BarondeJomini)所著《戰爭藝術》(TheArtofWar),深獲蔣介石讚譽,特批「譯筆甚佳」,傳為美談。
李子弋說,鈕先鍾雖然談了一輩子戰略、戰爭,卻是一位關懷生命的和平主義者。李並以「大賢隱於市」形容鈕先鍾,李說,鈕閱讀之廣泛、視野之遼闊,少有人能超越,最重要的是,他的心中沒有任何預設立場,所以能獨立思考,靜心觀察問題,這是研究戰略學相當要緊的一件事。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bg&Path=385639171/11bg2.cfm

戰略strategy

戰略的定義

戰略是籌劃和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 即根據對國際形勢和敵對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地理等諸因素的分析判斷,科學預測戰爭的發生與發展,制定戰略方針、戰略原則和戰略計劃,籌劃戰爭准備,指導戰爭實施所遵循的原則和方法。
戰略産生于戰爭實踐,長期使用于軍事領域,本義即軍事戰略。戰略可按 不同的標准劃分類型。按社會曆史時期劃分,可分爲古代戰略、近代戰略、現代戰略;按作戰性質劃分,有進攻戰略和防禦戰略;按使用武器的類型劃分,有常規戰爭戰略和核戰爭戰略(見核戰略);按軍種劃分,有陸軍戰略、海軍戰略和空軍戰略;按作戰持續時間劃分,有速決戰略和持久戰略,等等。
凡屬有關戰爭准備與實施,軍事力量的建設和使用的全局性的內容,都是戰略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主要是:爲制止和推遲戰爭而進行的鬥爭;爲對付戰爭而進行的長遠准備和臨戰准備;戰爭爆發後的戰略領導與指揮;結束戰爭的戰略決策與處置等。
人類社會有了戰爭,就逐漸形成了戰略。在中國古代,有關戰爭全局的籌劃與指導曾使用兵略、謀略和方略等特定的術語表述戰略。漢成帝于公元前26年命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任宏將兵書分爲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等四類,其中兵權謀講的就是戰略。戰略一詞,在中國最早見于西晉初史學家司馬彪所著《戰略》一書,後屢見于《三國志》、《廿一史戰略考》等史籍中。這些術語,其核心含義與現代戰略意義有類似之處,但與戰役法、戰術區分不嚴格,有時還含有政治、外交謀略和戰法之意,使用也不統一。19世紀末,中國開始用“戰略”翻譯西方的“strategy”一詞。20世紀30年代,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戰略問題是研究戰爭全局的規律的東西。”毛澤東關于戰略的論述,奠定了現代中國戰略定義的基礎。
英文“strategy”一詞源于希臘語“strategia”。古羅馬軍事理論家弗龍蒂努斯早在公元84~96年間就撰寫了《謀略》(The Strategems)一書,分析戰略上成功的戰例,以供將軍們提高運籌和指導戰爭的能力。東羅馬(拜占庭)皇帝莫裏斯于公元580年前後寫了一本訓練高級將領用的軍事教科書,名爲《將略》(Strategicon),意爲將道或統帥藝術,與戰略名異實同。
18世紀末,普魯士的A.H.D.von比洛在其所著的《新戰爭體系的精神實質》中,將戰略與戰術加以區分,並賦予其定義:“戰略是關于在視界和火炮射程以外進行軍事行動的科學;而戰術是關于在上述範圍以內進行軍事行動的科學。”
普魯士C.von克勞塞維茨爲戰略所下的定義是:“爲了達到戰爭目的而對戰鬥的運用。”
瑞士A.H.若米尼認爲:“戰略是在地圖上進行戰爭的藝術,是研究整個戰爭區的藝術。”
美國經參謀長聯席會議批准的軍事戰略的定義是:“運用一國武裝力量,通過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達成國家政策的各項目標的一門藝術和科學。”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對戰略的定義是:“在戰爭中利用軍事手段達到戰爭目的的科學和藝術。”
日本《世界大百科全書》爲戰略所下的定義是:“爲了實現特定目標而運用力量的科學與策略。”
《蘇聯軍事百科全書》爲戰略所下的定義是:“軍事學術的組成部分和最高領域,它包括國家和武裝力量准備戰爭、計劃與進行戰爭和戰略性戰役的理論與實踐。”
古今中外對戰略的稱謂繁多,性質不同,定義各異,但有其相同之處;即都是指在一定時期,建設和使用以軍隊爲主體的軍事力量,籌劃和指導戰爭全局的准備與實施,以達到一定的政治目的,爲一定的階級、國家、民族和政治集團的利益服務的方略。隨著戰略理論的發展,西方有的國家出現了更高層次的大戰略、國家戰略、國防戰略及有關的發展戰略。戰略這一概念,已擴大延伸到軍事領域以外,爲其他許多領域所借用,泛指對全局性重大的、高層次決策的謀略。
中國古代常稱戰略爲謀、猷、韜略、方略、兵略等。西晉曾出現司馬彪以“戰略”命名的曆史著作。英語中與“戰略”相對應的詞strategy,源于希臘語strategos,原意是“將兵術”或“將道”。近代,戰略在世界各國先後發展成爲軍事科學的重要研究領域。現代戰略涉及的範圍日趨擴大,西方國家陸續提出了“大戰略”、“國家戰略”、“全球戰略”等一類概念。“戰略”一詞現已被各個領域所借用,諸如政治戰略,經濟戰略,科技戰略 ,外交戰略,人口戰略,資源戰略,體育戰略,等等。
戰略是同一定曆史時期的社會生産方式相聯系的。它依賴于社會物質生産 、 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和人的覺悟程度,爲國家或政治集團所規定的基本政策服務。國家的社會制度,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以及主觀指導,對戰略的制定和實施起決定作用。戰略同國家的自然條件、地理位置、面積、人口、資源、交通運輸,以及作戰地區的地形、水文、天候等,也有密切關系。
中國革命戰爭戰略,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實行統一戰線,依靠人民軍隊進行人民戰爭的戰略。它經過長期戰爭實踐的檢驗,具有豐富的內容,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戰爭和戰略的原理、原則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中國革命戰爭戰略的基本理論原則是:①實事求是地研究戰爭,指導戰爭,使戰爭指導符合于客觀實際。這是革命戰爭戰略的立足點。②軍事戰略服從和服務于中國共産黨的路線、方針和基本政策,以解放人民、建立和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新型國家爲目的,這是革命戰爭戰略的根本出發點。③動員群衆,組織群衆,實行人民戰爭,這是革命戰爭戰略的基礎。④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⑤積極防禦,持久作戰。這是統管革命戰爭全局的指導方針。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這是實施積極防禦戰略的主要方法。
革命戰爭戰略的全面實施,還有賴于其他許多指導原則的正確運用,諸如巧妙地運用運動戰、遊擊戰、陣地戰3種作戰形式;適時正確地實施戰略轉變;掌握決戰時機;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的和穩定、高效能的戰略指揮,以及按照“平戰結合”、統籌兼顧等原則 ,周密而充分地作好戰爭准備,等等。革命戰爭戰略這許多基本原理原則,必須按照不同的曆史條件加以具體的發展和運用,依據新的情況,制定戰略行動的具體指導方針,才能引導戰爭走向勝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人民解放軍按照現代戰爭的要求,不斷改革部隊的編制、體制和教育訓練,加強軍種、兵種建設,發展高新軍事技術和研制新式武器,把自己建設成爲一支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力求有效地解決戰爭指導上面臨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使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戰爭和積極防禦的戰略思想,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爲未來的反侵略戰爭作好一切准備,爲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戰略的曆史發展

自有戰爭以來,戰略便出現于人們的戰爭實踐活動中。隨著戰爭和社會的發展,戰略經曆了形成、發展和不斷完善的漫長過程。

古代戰略

夏、商、周是中國古代戰略開始形成的時期。早在氏族社會末期,如傳說中的黃帝部族與蚩尤部族的涿鹿之戰,以及進入奴隸社會之後的夏啓伐有扈的甘之戰、商滅夏的鳴條之戰、周滅商的牧野之戰等,有關戰爭的謀略已略具雛形,初步涉及到對戰爭勝負因素的分析,,認爲有德不可敵,哀兵可吉,師出有律,失律凶也;強調運用謀略、戰法和陣式,如爭取與國,剪敵羽翼,乘勢而動,量力而行,伺隙擊弱,機動進退,車徒配合等。這在《尚書》、《周易》以及《軍政》、《軍志》等古籍中皆有記述。
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戰略迅速發展的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和戰爭持續時間的延長,在籌劃和指導戰爭全局時,重視政治、經濟等多種因素對戰爭的作用,強調義兵、義戰,注重變法圖強,富國強兵,並從戰爭的長期性上著眼戰略指導問題。齊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晉文公的“聯秦制楚”,吳國的“三分四軍”等,都是這一時期戰略運用的典型。戰國時期,還出現了諸侯國“合衆弱以攻一強”和“事一強以攻衆弱”的聯盟戰略,如合縱抗秦、連橫破縱、遠交近攻等。秦爲統一六國,還實施了一系列進攻戰略。這一時期産生了《孫子》、《吳子》、《孫臏兵法》、《司馬法》、《尉繚子》、《六韜》等一大批著名兵書,奠定了中國古代戰略理論的基礎。其中尤以《孫子》爲最。《孫子》揭示了戰爭的普遍規律,論述了駕馭戰爭克敵制勝的許多原理原則,比較系統地闡述了軍事戰略理論。
秦漢至清朝是戰略進一步發展的時期。秦朝以牆(長城)制騎,“用險制塞”(《史記》),實行軍事築城安邊設防的防禦戰略。漢高祖劉邦文武並用,治國治軍,富國強兵,重視基地建設。漢武帝由單純防禦轉入攻勢防禦,實行“以騎制騎”之策,注重發展騎兵集團,采取長驅千裏出擊、遠程奔襲、正面沖擊、翼側迂回的騎兵進攻戰略,並實行兵農結合,軍屯實邊,強邊固防政策。秦漢修馳道,疏江河,重視全國性的交通網建設。兵書《黃石公三略》論述了民本思想,認爲:“制勝破敵者,衆也,以弱勝強者,民也。”《淮南子》中的《兵略訓》闡明了政勝、衆勝、謀勝之道。
三國時期,在多極鬥爭中,聯盟戰略運用最爲出色,如諸葛亮的“聯吳抗曹”、孫權的“聯魏擊蜀”。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古代料敵審勢,因情定策制定戰略的典範。馬謖的攻心戰,運用惑敵、誘敵、動敵、誤敵等計謀均收良效。
隋唐時期,在用兵上更多地表現爲軍政兼行,恩威並用,分化瓦解,各個擊破;采取中外相維、重首輕足、內重外輕、居重馭輕和扼制要地的戰略布局,居關中,以臨四方,便于機動和控制;對據險養威,建立基地,堅守城邑,圍城打援,輕騎急襲的運用也很成功。著名的兵書《唐太宗李衛公問對》,闡明奪取主動權,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用兵原理原則,發展了古代兵書中的奇正觀,探討了一系列戰略理論問題。
宋朝爲抗擊騎兵攻擊,利用江河堅城爲屏障,並在築城防禦中增加了火力要素,使城市防衛戰法頗有創新。宋朝堅持辦武學,培養高級軍事謀略人才,頒布了第一部軍事教科書《武經七書》,並有《虎鈐經》、《武經總要》、《何博士備論》、《守城錄》、《曆代兵制》、《百戰奇法》等彙輯性和專題性的軍事名著,論述了戰略理論問題。
元朝攻打南宋時,采取騎兵和火器相結合,實行遠程戰略迂回和步、騎、水軍聯合多路進軍的進攻戰略。
明朝實行防禦戰略,沿長城一線因險制塞,以點制面,以牆制騎,精兵機動與城守結合;在沿海地區,則陸海結合,分區分要點設防。明朝的著名軍事著作有《武備志》、《登壇必究》、《籌海圖編》等,論述用兵要則、軍事地理、海防理論等戰略問題。
清朝前期采取了徐圖漸進,長期消磨的戰略,削弱和破壞明朝的戰爭潛力。從康熙帝開始,一改曆代“牆守”觀念,提出以“蒙古爲長城”的戰略思想,在安邊固防中取得重大成就。
中國曆史上衆多的農民戰爭,在戰略上也有其特色。主要是:利用時機,揭竿而起;除暴安良,廣收人心;飄忽不定,流動作戰;乘虛蹈隙,以戰養戰,等等。

在西方,古代希臘、馬其頓、羅馬、迦太基等進行的戰爭,對西方古代戰略的形成和發展有較大的影響。當時戰略所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訓練和裝備軍隊,組織遠征,組織協同,規定作戰線,實施機動,爭奪交通線,籌集人力、物力,支持持久戰爭等。5世紀之後,歐洲各國先後進入封建時代,戰爭長期在騎士制度支配下進行,戰略發展緩慢。15世紀之後,歐洲一些中央集權國家形成,火藥、火器的運用使西方各國軍隊裝備編制及戰略隨之發生了較大變革。意大利N.馬基雅維裏的《戰爭藝術》等軍事著作,在西方軍事學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啓後的作用。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改革軍隊編制,運用炮兵,實施一翼突擊的機動作戰等戰爭實踐活動及其戰略思想,對西方近代資産階級戰略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有重要影響。

中世紀戰略

中古時代的軍事戰略關鍵,在于支配財富的經濟基礎,因爲後者意味著屆時能有多少兵力可用在戰場上。在中古初期,由于所有的財富均來自于農田和牧場,所以鄉間都是主要的攻防地區。隨著時代的發展,城鎮透過貿易和工業,逐漸演變成重要的控制點,儼然成爲財富的中心。
城堡的攻防往往是戰爭的重要元素,因爲它們護衛著農地。居住在城堡中的戰士會控制鄰近的地區。隨著城鎮的發展,它們也需要防禦工事的修築。防衛與攻取城鎮,逐漸地比爭奪城堡變得更爲重要。
在戰場上的軍隊會用計取得重要的防守點並攻掠鄉間地區,或制止敵軍采取同樣的軍事行動。野地戰通常會持續到粉碎敵軍的侵略行動爲止。例如在1066年的杭斯丁之役,就是由盎格魯-薩克遜人群起作戰,制止諾曼人的入侵。不過,盎格魯-薩克遜人失敗了,而諾曼人在征服者威廉的領導之下,則在隨後數年的征服戰中,逐步確立在英格蘭的控制權。955年的萊區菲爾德之役,日耳曼人與來自東方的馬劄兒侵入者作戰。在奧圖一世的帶領下,日耳曼人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終結了馬劄兒人的入侵。在732年,鐵錘查理打敗了摩爾人,終止了回教徒的入侵,並把勢力擴展到西班牙。
克裏斯、波提耶和亞琴科特等戰役,是法軍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力圖阻止英軍入侵的抗戰行動,但是法國人在這三場戰役中均告失敗,使得英國得以入侵不斷。不過,在這個案例中,英國人的入侵並未能讓他們建立永久的控制權,而法國最終卻贏得戰爭。
十字軍企圖在聖地奪取並保有重要的據點,藉以維持這個地區的控制權。十字軍東征期間的諸多戰役,都爲了互相突破彼此的控制權。薩拉森人在薩拉丁的領導之下,于1187年贏得哈丁之戰,爲奪回耶路撒冷鋪下成功之路。

近代戰略

16世紀之後,是歐洲資産階級近代軍事戰略的形成與發展時期。普魯士國王弗裏德裏希二世在一系列被迫處于內線作戰的戰爭中,善于有節制地使用兵力,運用頻繁的機動和翼側攻擊的戰法。英國的H.勞埃德論證了基地、作戰線、地形、戰場面積、軍隊數量等的相互關系及其在戰略上的運用。18世紀,拿破侖一世在長期戰爭中,創造了許多新的作戰方法。他強調選定主要作戰方向,快速機動,集中優勢兵力,以突然迅猛的進攻,出其不意地襲擊殲滅敵人,並建立強大的預備隊等原則。C.von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是資産階級軍事理論的經典。A.H.若米尼的《戰爭藝術概論》是西方全面論述戰爭和戰略理論的著作。這些著作,對資産階級戰略理論的發展起了較大的作用。
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以使用坦克、飛機、鐵甲艦等新式武器裝備爲基礎的戰略理論相繼問世。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德國H.K.B.von毛奇的速決進攻戰略;德國A.von施利芬的速決和殲滅戰略;美國A.T.馬漢的以海權論爲中心的海軍戰略。20世紀初期,爆發了帝國主義國家爲重新瓜分世界而進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初期交戰雙方都信奉速決進攻戰略,企圖通過強大兵團的機動作戰,迅速結束戰爭。然而,在綿亙的陣地上實施攻防戰和持久的消耗戰,使戰爭陷入長期僵持局面。戰略指導落後于戰爭現實的情況甚爲明顯。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無産階級的戰略理論。他們強調無産階級專政的首要條件就是無産階級的軍隊,創立了關于組織城市工人武裝起義奪取政權的學說,提出了人民戰爭、積極防禦的戰略指導原則。列寧在領導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及其以後的國內戰爭和粉碎外國武裝幹涉的戰爭中,全面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戰爭思想並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支無産階級革命軍隊,提出了建軍原則。這些先進的戰略指導原則,奠定了無産階級戰略理論的基礎。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開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林則徐、魏源等一些有識之士提出“師夷制夷”的主張,而後,真正意義上的洋務運動開展起來,引進西方的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倡辦兵工船務,模仿西方軍制,移用西方操典,建立新式海軍,編練新式陸軍。清朝政府在戰略上內外並重,注意邊防、海防要塞建設。但由于政治上的腐敗,清軍在中日甲午戰爭和抗擊八國聯軍入侵戰爭中遭到慘敗,“師夷制夷”的戰略主張未能實現。這一時期魏源編著的《海國圖志》敘述了世界各國的地理分布和曆史政情,提出富國強兵抵禦外侮之道。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起義戰爭,采取略城堡,舍要塞,專意金陵,據爲根本的遠程奔襲戰略,長驅湘鄂,直取南京,建立了天朝,後因內訌和戰略指導失誤而歸于失敗。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以推翻清朝建立民國爲目的,采取團結海內外愛國力量,籌集款械,聯絡會黨,組織武裝起義,先在一二個省舉事,爾後張勢于全國的戰略,終于取得了勝利。中國近代的戰略反映了“中學爲體”、“西學爲用”的特點。

現代戰略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意大利G.杜黑的空中戰爭理論,德國E.魯登道夫的總體戰爭理論,英國J.F.C.富勒的機械化戰爭理論,對世界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都産生過影響,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些參戰國的軍事戰略。
德國A.希特勒承襲了施利芬、魯登道夫和富勒等人的殲滅戰、總體戰爭和機械化戰爭理論,采取以閃擊戰爲核心的進攻速決戰略,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法國軍事思想保守落後,迷信馬奇諾防線,實行消極防禦,很快失敗。
美國采取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發揮海軍和空軍優勢,開辟第二戰場,迫使德國處于兩面作戰的困境。
蘇聯實行積極防禦,扭轉了戰爭初期的被動局面,進而組織戰略反攻和進攻,逐次圍殲法西斯軍隊的重兵集團。
中國人民堅持持久抗戰,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對太平洋和歐洲兩大戰場都起到了巨大的戰略配合作用。反法西斯同盟國家軍隊的聯合作戰,終于贏得了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戰略的總體謀劃與協調,集中主力于主要戰場,陸軍、空軍、海軍的戰略運用與作戰協同,經濟戰、能源戰、交通戰的運用以及使用核武器等新的實踐,使現代軍事戰略的內涵更爲豐富。與此同時,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中國等一些國家和地區人民革命戰爭的偉大實踐,使現代革命戰爭戰略得到了很大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核武器制勝論和核威懾戰略在一段時期內成爲美蘇兩國軍事思想和軍事戰略的基礎。中國一再聲明,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主張徹底銷毀核武器。無核和少核國家堅持反對核軍備競賽,同時重視研究對付核戰爭、防備核突襲,探討在核條件下軍隊建設和作戰的一系列戰略問題。與此同時,美蘇之間還展開一場以發展空間武器爲重點的對抗與競爭。國際形勢雖處于相對和平時期,大戰可能打不起來,但局部戰爭和軍事沖突此伏彼起,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維護國家利益,注重應付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與軍事沖突,已成爲世界許多國家軍事戰略謀劃的主要內容。
http://baike.baidu.com/view/66855.html

 

台長: 阿楨
人氣(3,341) | 回應(2)|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軍書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西方戰略思想史》
此分類上一篇:《地緣戰略論》

阿楨
紐時投書:放棄台灣、勾銷債務、救美經濟【聯合報2011.11.12

紐約時報言論版十日刊出一篇以「放棄台灣,救美國經濟」為題的投書,建議歐巴馬政府關起門來與北京當局協商,以終止對台軍售及軍事協助,交換中國大陸一筆勾銷美國的一點一四兆美元債務。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曾擔任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國際安全研究員的保羅.肯恩(Paul V. Kane),他是美國陸戰隊中士退伍,曾在伊拉克作戰並獲獎章。
肯恩說,美國總統歐巴馬只消一個大膽行動,就能把美國導向正途,還能當選連任。這個行動就是:關起門來與北京領導人協商,以終止對台軍售及軍事援助,且在2015年結束台美之間的防禦協定,交換中國大陸勾銷美國目前欠中國大陸的一點一四兆美元。
這篇文章說,如今台灣對美國來說幾無戰略利益,而且台灣已逐漸透過投資和通商與中國大陸統合。台灣被吸納進中國大陸,已是無可避免。
肯恩說,現況非常危險:如果獨派決定宣布獨立,或北京鷹派對兩岸統合等得不耐煩而以武力進犯台灣,美國可能會突然捲進這場耗資數兆美元的戰爭。
肯恩在文中說,中共基於以下理由,會希望與美國達成這項交換。
首先,就象徵和戰略意義而言,台灣是北京的最優先要務;其次,這項交易將讓台灣逐步而和平的統合進中國大陸;第三,可以打擊拿台灣議題爭取更多軍事預算的北京強硬派,此舉也將為中國省下巨額軍費。
肯恩明確指出,這項交換可在不加稅或不縮減開支的情況下,就為美國打消近百分之十的國債。同時,也將把美國外交政策從過時的冷戰時期糾葛,帶向當代經濟及戰略利益。

美前副助卿:棄台言論 天真危險、站不住腳【聯合報2011.11.12

前美國國務院亞太副助卿薛瑞福十日在一項研討會表示,近來美國陸續有人提出「棄台論」,這種主張「天真又危險」。但他也提醒,雖然這些意見仍不是主流,也非大家的共識,但必須嚴肅看待並反駁。
薛瑞福強調,「棄台論」背後的幾個假設都站不住腳。棄台論者認為,去除台灣問題這個障礙,有助美中建立互信,促成兩國在美國關切議題合作;事實上,中國對北韓及伊朗等議題的政策都是依據自身國家利益,不會因為美國放棄台灣就改變。
2012-06-05 08:56:19
版主回應
台灣的大戰略2012.06.04聯合報 林中斌 (作者曾任陸委會首席副主委、國防部軍政副部長,現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大戰略超越軍事,包括外交和內政。台灣呢?它還包括兩岸政策。
大戰略如果說清楚,國防部容易策劃軍事戰略,外交部、陸委會、經濟部、文化部等也容易規劃各自政策。否則,各部會揣測「上意」,因而傾向保守:少做少錯,不做不錯。
台灣也許有大戰略。但孤陋寡聞的筆者尚未知悉,因而冒昧建議以下環環相扣的六項:
一、理性自認小國。歷史上小國和大國硬拚,成功的沒有,遭殃的很多。小國無法以力取勝,也無法以錢取勝,更無法以悲取勝,必須以智取勝。
二、務實面對兩大。美國經濟成長遲緩、兩黨惡鬥政治癱瘓、軍費消減,但仍為廿一世紀舉足輕重之強國。中國大陸GDP目前占世界百分之十二,距明朝百分之卅尚遠,潛力雄厚。台灣沒有本錢與兩大中任一交惡。
三、立足平衡中點。目前,台灣太近美方不利經濟;太近中方不利安全和民主。何況台灣太近任何一方,便被它「吃死」。台灣若立足兩者間之平衡點,雙方皆將爭取。
四、兩岸和平交往。金融風暴下,中國大陸最後捲入首先脫離。目前它雖出口減緩,仍是各國爭相交往的經濟龍頭。不只歐美如此,即使對中國忌憚的日、越、菲、印等也是,台灣經濟發展如何能自外於大陸?何況,交往提供台灣社會優勢良性催化大陸的機會。交往也構成台灣對大陸第一層嚇阻。大陸人士在台,使共軍投鼠忌器。
五、社會善意催化。台灣小,大陸大。台灣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是風險小的「實驗」,若在大陸做,風險大。目前大陸發展已遇瓶頸,經濟飛躍而社會不安。台灣經驗正可提供大陸研究。壞的避免,好的參考。經由兩岸社會交流,台灣可善意協助大陸提升社會品質、改善人民生活。大陸良性質變有助於穩定東亞,最後有利台灣自己。
六、國防多重嚇阻。中立國瑞典、瑞士有優良的國防。即使兩岸和平,台灣仍需國防。
安全的台灣,可協助大陸內部發展,強化北京改革派籌碼,和弱化鷹派的論證。
台灣國防不能靠用飛彈打上海或三峽大壩,因為會傷及台商,而且如蚊子叮象軍事效果有限。台灣國防靠減低共軍攻台的意願,即嚇阻。
軍事攻台是北京的下下策,可能性極低。但台灣國防仍須準備。
台灣國防的困難在於經費拮据,軍購受限,美國軍售前景不樂觀。台灣國防不能只靠買來源不定而且昂貴的高科技武器。因此必須配套便宜而有效的嚇阻能力。
共軍攻台構想是首戰及決戰:嚇阻美軍馳援,快速以癱瘓方式奪取台灣,減少傷亡和破壞至最低,立即結束戰事。
如果台灣有能力以分散零星兵力拖延登陸的共軍,不讓結束戰爭,共軍便不願攻台。因為共軍不打沒把握的仗。台灣需訓練特戰部隊及志願民兵狙擊手。
台灣第一重嚇阻是兩岸交往。第二重嚇阻是高科技戰力。第三重嚇阻是水泥叢林游擊戰。但不是硬碰硬慘烈的城鎮戰如二戰中的史達林格勒之役。
兩項趨勢在賽跑。一是很難避免的兩岸整合。二是大陸的良性催化。一要慢;二要快。
這是台灣大戰略的目標。

  回應
我說,真正的困難是在於,即使明知台獨無望,仍無盡以台獨之名,進行島內奪權鬥爭。
  台灣現在的大戰略是....:「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亦罕有。」
  林中斌:台灣的大戰略:一、理性自認小國。二、務實面對兩大。三、立足平衡中點。四、兩岸和平交往。五、社會善意催化。六、國防多重嚇阻。林中斌教授謀國用心可感,姑不論此六項戰略內容的相互矛盾性及滯礙難行處。只消認清一點:任何良謀精算,那堪無能者拚!
  這邏輯很怪,要自認小,又要拒統、封鎖第一島鏈,這不交惡,那算什麼?這一廂情願地,真不知在說什麼。這...小在那??還要嚇阻老共,老共好害怕呦!你也同樣地嚇阻老美看看,也讓它看看這個小。一要快、一要慢。不管你快、慢,時間不站我們這一方,就是這種拖時間的想法,把籌碼都流失掉了。

另參本館:
馬國防外交兩岸 賣台軍事家 中國大戰略《戰略緒論》《戰略研究入門》《國際戰略報告》《歷史與戰略》台灣防禦中共導彈攻擊的上、中、下戰略 《冷戰後的美國軍事戰略》啥米係ㄟ擱發 各表一中
2012-06-05 08:59:5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